华裔文学中“美国形象”的建构——以《花鼓歌》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1年2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9No.1
Feb.2021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1.01.008
华裔文学中“美国形象”的建构

—以《花鼓歌》为例
晓禅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32)
摘要:华裔作家以其独特的双重身份往往在作晶中不仅书写中国,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构建异国的形象。

美籍华裔黎锦扬在《花鼓歌》中以其自身的经历并结合想象与观察构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

在形象塑造的背后却是“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这一冲突本身是特定时代华裔作家对美国、美国文化的心理反应。

关键词:《花鼓歌》;美国形象;华裔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志码:A
引言
这是一个梦想的国度,这是一个理想幻灭的国度,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国度也是最坏的国度,这是一个由地缘环境文化所共同造就的新大陆,怀有不同梦想的人聚集到这里。

华裔也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他们或是逃离或是开拓,在这片新的土地上筑梦成长,继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华裔文学。

由于其复杂的身份特质,不同的文化在他们身上杂糅,冲突在他们身上体现,在此背景之下美籍华裔作家通过观察与想象,创作了华裔文学中的美国形象,这些形象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华裔作家对美国形象的认知以及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对于了解在一定时代背景中华裔作家的生活境遇与梦想、冲突与机遇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界对华裔美国文学大多是从血缘、地缘、语言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般定义为:已经取得美国国籍的具有中国文化血统并用英语进行创作的一类作品。

华裔作家由于其独特的身份特质在作品中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他们在“想象中国”的同时也在“想象美国”。

《花鼓歌》是黎
文章编号:1673-0887(2021)01-0041-04
锦扬先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的第一部英文作品。

黎锦扬作为“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受中国文化熏陶,他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他身上有着突出的体现。

可以说他在用“异语”书写本国文化的同时也书写了“异国文化”—
—美国文化。

《花鼓歌》讲述了从中国来的王戚扬一家在唐人街的生活,看起来像是一部面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小说,但是在描写中式故事、中式人物之时,小说也直接或间接地勾勒了美国形象的轮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反华势力依然存在,华人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华人作家试图用自己的努力使边缘文学跻身主流文学。

《花鼓歌》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从小说出版发行到成为畅销书而后登上百老汇的舞台,它打开了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尽管仍有所不足,但也是当时华人作家一次有益的尝试。

一、战士的“回归”
与垮掉的一代的“出走”
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的消散,战场上的士兵开始返回家园,却发现原来
收稿日期:2020-05-10
作者简介:晓禅(199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英语教学。

42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
属于他们的位置早已被他人占有。

在经济层面美国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一社会转型时期的冲突在文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垮掉的一代”正是其中的代表。

最初垮掉(beat)—词指代穷困潦倒、丧失希望、露宿街头的流浪汉,后来在文学中常用以描述“离经叛道”“无所畏惧”大胆脱离常规方式生活的人。

人是社会的构成,透过人物形象,也可一窥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风貌。

相对于彻底的“垮掉”“出走”与“放逐”,《花鼓歌》中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一种相对温和的“垮掉”特质,究其根源,中式的传统家庭与社会教育还是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烙印,因此他们即使反抗也无法做到彻底地斩断过去,肆意妄为。

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典型的美国本土人物和接受了美国教育因而体现特定美国身份特质的“新美国人”。

小说对美国本土人物并未有直接大篇幅描写,只是零星穿插在故事的叙述中,如酒吧的女侍者、脱衣舞女郎,以及在酒吧大打出手的一对外国情侣,因此也难以分析,相反“新美国人”则作了着重描写,几个代表人物都各具特色。

王戚扬的小儿子、王大的弟弟一王山,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少年的肆意与美式的自由、独立与标新立异:
家中唯一不够纯“中国化”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王大和王山,尤其是王山,仅仅4年的时间,就已学得一副牛仔相。

说话的调调就像斯皮兰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才13岁,就已经把中文几乎忘光了。

小说中的另外一个人物张灵羽,拿到博士学位后的他,没有按照“正统”的路子成为一名教授,找工作屡屡碰壁的他认为这个学位是他的累赘,给他带来的唯有沮丧。

因此,他撕碎了学位证书并把它丢在阴沟之中,而后选择成为了一个杂货店的店员,并且认为这份工作是他的自我救赎。

“我现在是一个杂货店店员,”张灵羽兴高采烈地说道,“或许是第一个有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杂货店店员。

希望我能把这作为一个世界记录来宣布一下。

"
“我挺喜欢的,”张灵羽说道,“挣钱比当教授多,而且卖肉的把最好的部位按批发价给我。


这与博士学位证书的碎片最后散落在阴沟之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张灵羽“出走”的开始,也是他“美国梦”破碎的伊始。

与张灵羽的自我放逐、出走正统相比,董琳达是追名逐利放荡不羁一派的代表人物,女性与华人的双重身份使她的处境变得些许特殊。

在女性华人稀少的纽约,“身着粗布旗袍的单身女性由于受到同样单身男性华人的追捧很快就可以穿着十几美元的花旗袍去看电影”,舞女出身的董小姐充分运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辗转于几个男人之间,利用他们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刘先生笑着,听的非常有趣,营业员来到车窗前说了一声'六美元’,他马上掏出钱付了账。

”当她的谎言被戳穿时,她总是会用另一个谎言去掩盖,以维持她“单身女性”的美好形象,获取更多的利益。

王大则拥有更为复杂的身份,出生在传统中式家庭的他,有一个重视教育并且极为学究刻板的父亲,这一切使得他即使反抗也大多徒劳无益,最终只能回到正统的轨道。

他先是在大学学习经济学,毕业之后试图找寻新的工作,却处处碰壁,但是接受的美式教育使他深以继续接受父亲的资助为耻,因此他在渔人码头找了一份洗盘子的工作。

“在受过了四年美国教育之后,王大也接受了不少美国观念,其中之一就是要自我独立。

”但是父亲得知了他的工作之后大发雷霆,他也不得不就此中断了“自我独立”的生活返回大学继续学习。

王大、王山、张灵羽与董琳达身上体现的“垮掉”的特质,相对于自主的选择来说是迫于社会环境的被动的不得已之选。

美国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华人的生活境地由此可见一斑。

与“相对温和”的人物描写不同,小说对美国社会风貌“垮”的描写就更为直白。

小说中古板学究的王老爷误入夜总会见到了脱衣舞女郎奔放的舞姿、遍地的钞票与喧嚣起哄的人群,这喧嚣与骚动的背后是无比的空虚,是心灵的无处可归,是放纵亦是无奈。

二、唐人街与百老汇的碰撞
唐人街与大都会不仅仅是两个地名,它们的背后更是两种文化,它们是各自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旧金山的唐人街是美国华人对传统文化的固
第6期晓禅:华裔文学中“美国形象”的建构—以《花鼓歌》为例43
守,是他们异乡之中的故乡。

而百老汇是时尚与繁华的象征,是美国日新月异发展的代表。

小说中美国形象的构建,在这里体现得更多的是美国当时的社会形象,而社会形象的构建却又总是与唐人街相伴而生。

在这里,社会形象是特定时代即战后美国的社会总体风貌,20世纪50年代,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一片疮痍,而美国因未过多牵涉其中而得以迅速发展,小说中这个时代的美国的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自由、繁华、放纵与动荡。

而这些特质总可以体现在王戚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
他在唐人街的边界上停留片刻,浏览着灯火辉煌的唐人街,看一看映有宝塔式建筑屋顶轮廓的天际、像灯笼般的街灯、闪烁着红黄蓝绿霓虹灯的中英文招牌。

他看着川流不息的汽车涌入唐人街的心脏,然后深深地吸一口气,便开始往回走。

小说通篇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其中穿插各个人物第一视角的直观感受,在旧金山的唐人街,中美文化在这里相伴而生,美国形象与中国形象亦相伴而生。

对于故事的主人公王戚扬来说,唐人街是“他乡”的故乡,“是展示他们生命力的橱窗”,因此唐人街处处透着熟悉的气息,对唐人街的文字描述中无不流露着依恋。

唐人街之外的世界—
—真正的美国社会,对于他来说是自己不愿意触碰的“异乡”。

作为小说中为数不多的“老古板”形象,王戚扬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他严肃、专断、古板而又墨守成规,极度推崇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家中的摆设,对待佣人的方式也是“老一套”。

他不愿意离开唐人街这个舒适区,不愿意走出去看一看繁华的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这里就是广东。

而通过这个“古板”人物的视角,当时的美国风貌却得以最大程度地呈现。

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繁华的飞速发展的美国:
在百老汇和哥伦布大街的交叉路口,他完全迷失了方向。

有六条大街在这里交汇,他又看不懂指路牌上街道的名字,他惊慌失措地东张西望。

大街上灯火闪烁,车流滚滚。

在繁华的背后是暗流涌动,报纸上刊登着有人遭抢劫的新闻,而主人公王戚扬也遭到了抢劫;有人为了舞女董琳达争风吃醋,进而导致发生枪击事件;赵小姐更是由于王大的拒绝选择了跳海自杀。

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来,透过繁华的“假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美国社会,遍地黄金的背后是空虚,是动荡,也是放逐与无奈。

三、《花鼓歌》中美国形象的
分类与特征
《花鼓歌》讲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一家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3类:恪守中国传统未受美国影响的典型的中式人物;保留了一定的中式风格但又杂糅了一定美国特质的“混合形象”;完完全全的美国形象。

作者对这些形象的塑造鲜有直接描述,大多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以及相对应的场景描写展示出来。

小说中的美国形象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现代文明的代表。

主要由对唐人街街景的直接描述以及主人公王戚扬所看到的第五大道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而塑造出来。

(2)新鲜而又充满冒险特质。

小说借王戚扬的眼睛,表达了一个传统中式老人偶入美国文化场景的不安,在描写人物心理的“挣扎”的同时,美国的时新事物、时新形象也应运而生。

“王老爷看了一会儿,被吸引住了,而且逐渐发现自己偷偷地在心中为儿子的球队加油。

”冒险特质则主要通过对张灵羽、董琳达这一类人物的描述而体现。

他们的身上有着不甘于普通,勇于追寻、冒险,放下身段寻求机会的种种特点。

这是人物本身的特质,也是当时的美国社会寻求机遇、寻求生存的缩影。

(3)动荡与不安。

小说中有两次关于抢劫的描述,一次是报纸上的间接描述,另一次是王老爷光天化日之下遭到抢劫。

通过对社会治安事件的描写间接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

小说中美国形象的塑造有如下特征:(1)与中国形象相比较而生。

故事本身发生于旧金山的唐人街,唐人街与美国本土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的人物亦是华人与美国当地人两类,所有的冲击都是“中国人物”与美式场景间的冲突。

(2)以间接叙述为主要建构方式。

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44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年
鲜见直接的场景描述,多是通过人物间接所见,或是在人物对话、行为中体现出来。

间接性的叙述使得形象本身更为隐晦,需要读者思考与观察后才能得以发现,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四、结语
如今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改变,落后的社会风貌也早已不复存在,曾经追逐过美国梦的人们也已转而建设着自己的中国梦,而20世纪50年代的华裔文学,有其时代复杂性,也体现着特定的时代风貌。

黎锦扬在小说中,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实践,描述着美国也想象着美国,体现了当时华人看待美国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开始发展,百废待兴,华裔作家眼中的美国是繁华的,是文明的。

但是由于排华法案,华人的生存环境依然堪忧,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美国文化有向往,也有畏惧。

仰视之中带有困惑、不安与挣扎,《花鼓歌》以华人的角度审视美国,为我们了解特定时代华人的心理特质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向忆秋.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
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6):61-68,
[2]孙霞,陈国恩.20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文学中的“美国
形象”[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68(3):88 -92.
[3]蒋金运.北美华人英文文学中的美国形象[J]•社会科学辑
刊,2009(6):193-196.
[4]向忆秋.晚清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和中国形象[J].海南
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57-61.
[5]陈依范.美国华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6]黎锦扬•花鼓歌[M].刘满贵,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
社,2009.
[7]向忆秋.想象美国: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D].济南:山
东大学,2009.
责任编辑:庄亚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