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出处】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意思】月夜的回乐峰前,莽莽黄沙如雪,受降城外皎皎寒月似霜。
诗人借助两个比喻,写出在月光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冷月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夜晚的旷远、凄寒。
注: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座受降城,此处似指西受降城。
【全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这是李益的名诗。
受降城,当是西受降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李益(公元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大历四年进士,曾在幽州节度使幕府任职,居边塞十多年。
后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终礼部尚书。
他的边塞诗负有盛名,尤以七绝见长,多为时人谱入乐府歌唱。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2]“回乐烽”二句:回乐烽,指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
回乐县,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烽,一本作“峰”,误。
二句写登受降城所见景色,黄沙似雪,皓月如霜,构成边塞荒寒苦寂意象。
[3]“不知”二句:芦管,芦笛。
西域管乐器。
管,一本即作“笛”。
夜风送来凄凉的芦笛声,不知什么人在何处吹的,触动了所有征人的心绪,彻夜都远望家乡。
本诗写边塞将士的思乡情,未直写思乡,而绵绵乡情尽在诗中。
前二句通过景色描写作铺垫,三句以西域特有的幽怨激越的芦笛声为线索,前三句将势蓄足,而末句仍不直写思乡,而拟写征人尽望乡的情节,语尽而意未尽。
在全诗中色、声、情融为一体,互相激荡推进,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意境深沉,含蕴不尽。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回乐烽’一章,不亚于王昌龄、李白。
”胡应麟《诗薮》则说:“中唐绝,‘回乐烽前’为冠。
”这首诗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凄婉低沉风格,可以代表中唐边塞诗的特点。
历代不少评论家推许这首七绝是中唐绝句中最好的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