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与胆道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率变异性与胆道疾病
摘要】目的研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胆道疾病的相关性改变,了解胆道疾病患者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状态。
方法将156例胆道疾病患者分
为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三组,另选5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对上述
各组进行24小时HRV检测,并对HRV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胆道疾病组的HRV改变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
2.各胆道疾病
组之间的HRV改变则不明显(P>0.05)。
结论胆道疾病的HRV较正常对照组均
有明显改变,这说明自主神经损害与胆道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
及时纠正自主神经
功能异常,将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胆道疾病。
【关键词】胆道疾病心率变异性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
胆道疾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率在逐年增高。
近年来,人们
认识到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和奥狄氏括约肌功能失调在胆道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
众多神经和内分泌及其相互作用对其运动及胆汁排出起调节作用。
在国内有关内分泌及胃肠激素对胆道的调节已有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自主神经对
胆道疾病中的胆囊运动及奥狄氏括约肌收缩有何调节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心率变异
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分析被认为是判断心脏自主神经的敏感方法和定
量指标。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其病因并指导治疗。
为此我们
做了以下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56例胆道疾病组分别分为胆囊炎(53)、胆囊息肉(51)和胆囊结石(52)三组,所有患者均经B超或CT确诊,53例胆囊炎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9例,平均
年龄43±1.8岁。
51例胆囊息肉中男性24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0±1.3岁,52例
胆囊结石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43±3.2岁。
另选对照组55例,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该组病例男性2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4±3.8岁。
上
述各组病例均经内窥镜、心电图、心肌酶、血脂、血糖、心脏彩超等检查,排除了
胃肠道疾病、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选用西安蓝港电子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生产的24小时十二导联全信息
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与分析系统Holter-star, 对HRV的时域指标
SDNN SDANN RMSSD PNN50及频域指标TP、 LF 、HF 、LF/HF 进行记录,以人机
对话方式由专人操作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
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率比较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病例HRV的改变如下表:
表1 各组24h HRV的时域指标(x±s, ms)
表2 各组 24h HRV的频域指标(x±s,ms2/Hz)
注:(1)与对照组比较P<0.05;(2)与胆囊息肉组比较P>0.05;(3)与胆囊结石组
比较P>0.05
3 讨论
HRV作为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无创性指标,正日益得到更多的关注,而
把它作为胆道疾病的辅助检查手段,在国内尚未见到相关报道。
目前HRV的测量
方法繁多,大致归纳为时域测量法和频域分析法。
HRV的时域参数中,SDNN主
要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总的张力大小,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总的调控情况。
SDANN反映交感神经张力大小,当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时其值降低。
RMSSD 和
PNN50是评估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反映副交感神经张力大小,副交感神
经张力降低,其值降低[1]。
HRV的频域分析中TP反映HRV大小,HRV增大,提
示迷走神经活力增强; LF具有交感和迷走神经的双重活性,但更多受交感神经的控制;HF由副交感神经控制,主要反映迷走神经活性;LF/HF的比值则是反映交
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变化的最敏感指标,其比值越大,交感神经张力越高[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胆道疾病组的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中的TP和HF均
以降低为主,频域指标中的LF与LF/HF则以增高为主,提示胆道疾病组患者自主
神经的调控是以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活力减弱为主。
三组胆道疾病的HRV无论是时域指标还是频域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无统计学意义。
正常情况下,胆囊和奥狄氏括约肌的活力表现出协调的相互关系,奥狄氏括约肌
收缩时胆囊舒张,反之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就舒张。
胆囊运动的神经调节是通
过壁内神经从,接受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胆总管十二指肠交界处的壁内神经
从的传入冲动调节[3]。
在植物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可保护正常胆囊的紧张性,介导胆囊收缩。
许多动物研究发现,胆囊收缩的改变在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中
起着关键作用。
Fridhandler[4]观察到42%的土拨鼠在胆囊结石形成前,胆囊的收
缩就发生了改变,结石形成后,收缩减弱者达65%。
Muramatsu[5]等观察到,切
断犬的迷走神经干后,其空腹和餐后胆囊容积均比对照组为大,能促进胆固醇结
晶的成核作用及结石形成。
这与本研究结果副交感神经减弱,不能维持正常胆囊
的紧张性,致胆囊收缩功能受损相一致。
有报导称:支配奥狄氏括约肌的交感和
副交感神经将中枢神经系统与存在于奥狄氏括约肌肌层间的以及器官表面的肠肌
层神经元和神经节细胞连接成致密的体内神经网络,抑制性神经元损耗而兴奋性神
经元保留即可导致括约肌以压力增高为表现的运动失调[6]。
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可分别作用于α受体和β受体,作用于α受体表现为兴奋性刺激,作用于β受体
呈抑制性刺激。
由于胆囊中α受体较少,而β受体较多,因此交感神经兴奋性增
强对于胆囊而言以抑制性刺激占优势,胆囊收缩功能受损。
奥狄氏括约肌中,α、β受体分布数量相当,交感神经对其调节作用即可能为收缩,亦可能为舒张。
当
交感神经活力增强时,则可致奥狄氏括约肌以压力增高为表现的运动失调。
总而言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副交感神经活力减弱均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障碍,奥
狄氏括约肌运动失调。
从而导致胆汁、胰液排出受阻,使胆管、胰管内压力升高,胆汁淤积,进而引发多种胆道疾病。
因此我们认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在胆道疾病
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及时纠正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对预防和治疗胆道疾病
的发生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国强,赵建平.海洛因依赖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
报,2011;(20):94-96.
[2]Huston JM,Tracey K J. The piuse of inflammati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the cholinergic anti-inflarmmatery pathwa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J Intern
Med.2011 Jan,(1):45-53.
[3]秦朝晖,蔡瑞.胆囊运动失调与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J].肝胆胰外科杂
志,2003;(15):280-282.
[4]Fridhandler TM,Davison JS, Shaffer EA, et al. Defective galllandder contractility in the ground squired and prairie dog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holesterol gallstone
formation[J]. Gastroenterol,1983,85(4):830-836.
[5]Muramatsu S, Sonobe K, Tohara K, et al. Effeet of truncal vagotomy on gallbladder bile kinetics in conscious dogs[J].Neurgastroenterol Motil,1999,11(5):357-364.
[6]杨建锋,林秀英.奥狄氏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