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反思(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反思第【1】篇〗
上完这堂公开课后,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一般,有点茫茫然。

然而冷静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看,似乎才又认清了自己。

细细回味,我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赏读结合。

对于梅花,身处南方的孩子是比较不了解的,因此,我原本想找一段“梅花开放”的动画片断,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直观而清晰的了解。

但由于时间及渠道有限,这一设想最终没能实现。

后来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几幅梅花图画,再通过后面学诗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诗歌,希望能借助“赏”与“读”的结合,让学生对梅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诗画结合。

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王冕的这幅墨梅图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而这个单元的三首诗也都是题画诗,因此,这一主题单元我主要借助“画与诗的结合”来理解诗意。

特别在带领学生品读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这句诗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回到画中去,观察画中的梅花:长长的枝干舒展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最后回到诗中来,这就是诗人想表达的“朵朵花开淡墨痕”。

三、内外结合。

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主要特点。

结合《内外交错,互相促进》这一课题的继续实验与
探索,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

而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形式各样,内容丰富。

有诗歌、画,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关于梅的名句积累,还有学生自己画梅花,写诗句……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但在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时,有些同学对于如何整理表达自己汇报的材料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在这方面,今后教师应继续加以指导。

中国的诗歌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要把它上好,我自觉有点力不从心,但我愿意尝试,因为我知道有努力就有回报,哪怕是失败,这对我来说也是最好的收获了。

希望今后还有机会上这样的公开课,让我继续摸索着前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反思第【2】篇〗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需要别人夸艳丽的颜色,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

实际上借梅自喻,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赏诗中描绘之梅,悟作者心中之梅,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呢教学中,我设计个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诵读中进行不同层次的品味。

一,认识梅花。

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与学生聊梅花,交流收集到的梅花资料,给学生呈现出梅花洁白、坚韧的第一印象。

二,了解咏梅诗句。

课外的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是我这堂
课的一个主要特点。

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各种与梅花有关的资料。

由于有了上学期的基础,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搜集资料的要点,搜集到的资料内容丰富。

这也给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这也我学完这首诗以后最想达到的目的之一。

四,小结全诗,铭记“国魂”。

根据板书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文本加深印象,巧用梅花“国魂”的美誉,将梅花坚韧的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反思第【3】篇〗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

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

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

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

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
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

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