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
苍苍松柏
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声在除夕夜里迭起。

窗内,人们围坐推杯笑语;屋外,夜里寒风刺骨,偶有烟花起落。

小男孩隔着雾气迷蒙的窗户,觑见了一条熟悉的人影,又是那个流浪汉!他正在除夕的夜色中流浪!
小男孩始见那个流浪汉是在春天。

那时的流浪汉干瘦,腰板还是直挺的,肩上摘着根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身上裹着披散斑驳的棉袄,顶着鬈髭结块的及肩散发,走近了闲坐着的人们。

如果不是那一对灰蒙蒙的眼仁久久还会一转动,那扁担上的就不止是两袋垃圾了。

“嘿,老头要钱抽烟不?”小男孩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人叫住了流浪汉,“我拿钱给你去买烟抽,要不要?”中年男人脸上泛起笑容。

“你给我烟抽嘛。

”流浪汉停在中年男人身边,像小孩索要糖果似的看着他。

中年男人稍稍离了流浪汉,继而笑道:“我这儿有五角和一块,你看哪张买得烟,说对咯,就拿钱给你买烟抽。

”围坐的人闻言大都忍着笑。

“我不晓得,一块买得烟抽不嘛。

”流浪汉问。

中年男人几乎遏制不住大笑:“一块囊个(怎么)买得到烟抽,五角要比一块大得多咯嘛,你真勒是捡渣渣(垃圾)脑壳捡搭铁(蠢笨)略!”
流浪汉闻言憨笑,说:“他们都说我憨,你给我五角,买烟抽嘛。


“给你给你,快去买烟,不耽误你捡渣渣略,你一天工务繁忙得很。

”中年男人搜索一阵丢给了流浪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笑着给别人钱。

流浪汉接过钱像孩童接过久望的糖果,嘴里嘟囔着:“谢谢咯,谢谢咯,买烟抽-…”然后笑着渐渐走远。

“你囊个骗人家憨包哦!”围坐的一个妇女眼角堆着笑意道。

“哪点骗了嘛,说给钱就给他钱!不是骗嘛!”春风吹散了笑趣,拂过流浪汉渐渐远去的乐滋滋的背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

后来,小男孩听大人们说起,才知道流浪汉不是本镇的,家人都不在了,平日靠捡渣渣(垃圾)度日;也会在别
人酒宴后帮忙清理,充当廉价的劳力,人算勤快,手脚也还是麻利的,报酬往往就是残羹与香烟。

第二次见到流浪汉是在秋天,小男孩和方到山上主持完修缮庙堂的奶奶在路上遇到了流浪汉。

流浪汉凑近了老人,笑道:“给我五角钱嘛——买烟抽,五角钱……”流浪汉脸上堆起的满是褶子,只见他原本干瘦的身子越发单薄,竟有了几分佝偻,肩上的扁担却不见了踪影。

老人刚从庙堂里出来,微笑道:“我这儿没得五角,你去问哈其他人。

”言罢,趋步叫着小男孩跟上。

流浪汉又紧跟上来:“五角,给我五角嘛……”
老人不搭不睬直至摆脱了流浪汉,对着小男孩说教道:“遇到这种憨包,就不要理睬他。


“我有一块的零钱的嘛?”小男孩高兴的掏出兜里的一块钱,举到奶奶面前。

“你给他一块,他就会一直缠着你。

这种憨包见得多咯。

”老人不高兴地说。

“那就给五角……”小男孩小声说。

“不行!走!”奶奶生气的把小男孩的一块钱塞回克里,拉着他的手快步走开。

“为什么呢……”小男孩心里犯嘀咕。

“五角,给我五角嘛……给我五角嘛……”流浪汉断断续续的声音渐渐被丢在了身后。

再后来,听说流浪汉逢着谁都会开口要五角钱,捡渣渣成了一件不要紧的事,而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憨包”,却通常一边笑着赶紧走开。

至于流浪汉如何会养成向人要钱的习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

………
除夕夜里,流浪汉第三次走入了小男孩的视线,那熟悉的身影在烟花迷雾里渐渐清晰。

“哎,老爷爷在外头很冷吧,也饿了吧?”小男孩想到。

这会子大人们聊得正起劲,竟没有人发现小男孩偷偷兜了一些吃食,悄悄溜出了和暖的房屋。

“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

”小男孩拽了拽流浪汉的棉袄,小手举着吃的,笑盈盈的站在流浪汉跟前。

此刻小男孩的心里没有以往两次的空虚,似乎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

烟花又起,五彩的光芒在流浪汉黑黢黢的眼仁里熠熠闪光……
也许,新年的春天里,小男孩会再见到流浪汉,还有那肩上捕着的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

(有修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除夕夜里的流浪汉”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与文章开头除夕夜流浪汉的出场相呼应。

B.小说写中年男人、围坐的人、围坐妇女都提到“笑”,这里的笑不同平常代表善意的笑,而是流浪汉被大人们拿来取乐,具有讽刺意味。

C.“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陡生”,厌恶正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的证明,厌恶的或许
是神像下求佛庇佑的人。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流浪汉的形象,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2.小说写“小男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流浪汉的眼仁,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蒿儿梁
孙犁
一九四三年,敌人冬季“扫荡”开始了,杨纯医生带着五个伤员,和一个小女看护,名叫刘兰,转移到繁峙五台交界地方,住在北台脚下的成果庵里。

五台山有五个台顶,北边的就叫北台。

这是有名的高山,常年积雪不化,六月天走过山顶,遇见风雹,行人也会冻死。

这几天情况紧急,区委书记夜里来通知杨医生,叫他往山上转移,住到蒿儿梁去。

他的身上,东西已经不少。

一支大枪,三十粒子弹,五个手榴弹,一个皮药包。

两条米袋像围巾一样缠在她的脖子里。

背上,他自己的被包驮着刘兰的被包。

他挺身走着,山底子鞋拍啦啦沉重地响着。

“杨医生,我们的药棉又不多了。

”刘兰跟在后面说。

“到蒿儿梁,我们做。


“怎么着弄个消毒的小锅吧,做饭的大锅,真不好刷干净,老百姓也不愿意叫使!”
“这也要到蒿儿梁想办法。


刘兰又问:“伤号光吃莜麦不好吧?”
“到蒿儿梁,弄些细粮吃。


“蒿儿梁,蒿儿梁!到了蒿儿梁,我们找谁呀?”
“找妇救会的主任。

区委书记没说她叫什么名字,只说一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


她不过二十五岁,披着一件男人的深黑面的黑羊皮袄,紫色的圆顶帽子装饰着珠花。

她嘻嘻地笑着跑到南屋里来。

她的相貌,和这一带那些好看的女人一样,白胖胖的脸,鲜红的嘴唇和白牙齿。

杨纯说:“你就是主任呀?我们把你的房子占了。


“不要紧!”主任说,“老头子说你们来了,我真高兴。


她转身走了,踢着路上的雪和石子。

转过山坡,她好像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来,喊道:“杨同志,我们当家的病了,你去给他看看吧!”
杨纯问:“什么病呀?”
“准是受了风寒,你给他点洋药吃吧!”
她那清脆的声音,在山谷里,惊起阵阵的回响。

隔了一天,老人的病好了,可是情况更紧了,他和杨纯商量,在附近山里,找个严实地方,预备着伤员们转移。

吃过晌午饭,他带着杨纯,从向西的一条山沟跑下去。

到了山底,他们攀着那突出的石头和垂下来的荆条往上爬,半天才走进了那杉树林。

他找着那条陡峭的小路,杨纯紧紧跟上去,身上反倒暖和起来,流着汗。

主任的丈夫转脸告诉他:把你的扣子结好,帽子拉下来,到了山顶,你的手就伸不出来了。

杨纯站在山顶上,他觉得是站在他们作战的边区的头顶上。

千万条山谷,纵横在他的眼前。

那山谷里起起伏伏,响着一种强烈的风声。

冰雪伏藏在她的怀里,阳光照在她的脊梁上。

瀑布,是为了养育她的儿女,永远流不尽的乳浆,现在结了冰,一直垂到她的脚底!
忽然,主任的丈夫喊:“不好,你来看,敌人到了成果庵吗?”
杨纯看见,在远远山脚下面,成果庵那里点起火,他断定敌人到了那里,天气还早,敌人可能还要往上赶,到蒿儿梁。

他隐隐约约听见了山的下面有枪声,那是放哨人的警号!
他们慌忙寻找下山的道路,主任的丈夫跑在前边。

他们从雪上往下滑,石头和荆条撕碎了他们的衣裳,手上流着血。

当他们跑进那通到村里去的山沟,他们迎见了主任!她满脸流着汗,手拉着踉跄跑来的刘兰!在她旁边是由蒿儿梁老少妇女组成的担架队,抬来了五个伤员。

她们把伤员抬到了杉树林的深处,安置在地窖里。

她们还抬来主任从川里弄来的粮食和菜蔬,妇女们也都带了干粮来。

夜晚,飘起雪来,妇女们围坐在地窖旁边,照顾着伤员。

杨纯到前面放哨,主任和刘兰在杉树林的边缘站岗。

她们靠在一棵杉树上,主任把羊皮大衣解开,掩盖着刘兰的头。

主任紧紧抱着刘兰。

雪飘在她们头上,不久掩没了她们的脚;雪飘在她们脸上,但立刻就融化了。

刘兰呼吸着从她的胸怀放散的热气,这孩子竟有些困倦。

主任望着前面,借着她的好眼力和雪光,她看见杨纯,那个青年人,那个医生,那个同志,抱着一支大枪,站在山坡一块突出的尖石上。

他那白色毡帽,成了一顶雪帽,蓝色的大棉袄背后,也落上一层厚雪。

杨纯站在那里,尖着耳朵,听着山谷里的一切声音。

不久,他跺一跺脚上的雪,从石头上轻轻跳下来,走到主任的面前说:“蒿儿梁什么声音也没有,敌人想是在成果庵过夜了,看黎明的时候吧!”
主任说:“要紧的时候,我们就转移到山顶上去,原班人马都在这里!”又说:“刘兰睡着了,就叫她这么着睡一会吧!”
杨纯说:“你们帮助了我们!”
“我们不是自己人?”主任笑着问。

“这就叫鱼帮水,水帮鱼吧!”杨纯也笑着说。

主任问:“谁是水,谁是鱼?”
“老百姓是水,我们是鱼!”杨纯说。

“你这比方打错了!”主任说,“老百姓帮助你们,情愿把心掏给你们,为什么?这为的是你们把我们救了出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直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简要描绘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物出场的气氛和后文情节的展开显得合情合理。

B.对蒿儿梁女主任的刻画,小说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区委书记说一打听女主任,谁也知道”就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C.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摹山谷秀美风光,既有客观描绘,也有主观感受,表现了杨纯登上山顶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D.结尾部分,两个人物关于“鱼”和“水”的关系的讨论,一方面为作品增添了轻松的格调,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小说主题。

2.小说塑造了以杨纯医生、女主任及主任丈夫为主的蒿儿梁抗日后方英雄群像,请简要分析这三个人物的个性特征。

3.本篇小说风格清新自然,有孙犁“诗化小说”的特点。

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风格体现在哪些方面。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的手
庄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

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皴染出来了。

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

梦境也常有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萧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南徂。

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

孤自失落,残阳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一日增加起来。

这真是颇令人惊心动魄的现象,却也是一种颇残酷的事实。

试想,你在梦乡方与旧人握手、把酒、高歌、欢言、争辩、漫步过,觉来讶然自己竟身在迢迢万里大海关山之外,其不堪、其酷寂,或非弃梦之痛所可比。

近年,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

母亲立于原野。

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

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

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

那手,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

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

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

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

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

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

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亲。

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

我摇头示意,母亲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

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

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知道吃不下去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

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

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

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

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

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

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地洗。

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

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

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

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

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加厉害。

可是,出乎意料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的头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

我记不得究竟站了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

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箫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

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

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

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

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

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

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母亲的手为线索串起二三事,将母亲过去几十年的生活浓缩其中,构思巧妙,意蕴
丰厚。

B.文章用第一、第三人称展开叙述,娓娓道来,富含情感,真实而又灵活地反映出母亲在不同时空中的形象特点。

C.文中母亲看到成绩单时颤抖的手与和平的语调这一细节描写,在手态的动与语态的静的对比中体现了母亲愤怒与无奈的心态。

D.本文卒章显志,“至大完美”点化出由母亲的手所传感的伟大的母爱,永恒的人格力量,“从未”突出了母爱的质朴无华。

2.文章前三段对梦境的描述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以浓墨重彩借母亲的手以写母亲其人,“手”是理解母亲形象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翁
[南宋]张世南
①苏翁者,初不知其何许人。

绍兴兵火末,来豫章东湖南岸,结庐独居。

待邻右有恩礼,故人爱且敬之,曰日苏翁。

身长七尺,美须髯,寡言笑。

布褐草履,终岁不易.。

披荆棘,转瓦砾,辟废地为圃。

应四时蔬菜,不使一缺。

②艺植耘芟①,皆有法度,灌注培壅,时刻不差。

市鬻者,利倍而售速。

昼尔治圃,宵尔织履。

织未脱手,人争贸之以馈远,号曰苏公履。

薪米不至匮乏,且有余羡。

喜周急,人有贷假,随力所及应之,负偿一不经意。

闭门高卧,或危.坐终日,人莫测识。

③先是,高宗南渡,急贤如饥渴。

时张公浚为相,驰书函金币,且移书属豫章漕及帅曰:“余乡人苏云卿,管乐流亚②,遁迹湖海有年矣。

近闻灌园东湖,其高风伟节,非折简所能屈。

幸.亲造其庐,为我必致之。

”漕、帅密谕物色,彼人曰:“此有灌园苏翁者,无云卿也。

”漕、帅即相与变服为游客,入其圃,翁运锄不顾。

二客前揖与语,翁良久问客何从来?乃延入室。

地无纤尘,案上留《汉书》一册。

既而汲泉煮茗,意稍款接。

客遂扣曰:“翁仙里何地?”徐曰:“广汉。

”客曰:“张德远,广汉人,翁当识之。

”曰:“识之。

”客遂泛问张公世系材品,翁历历陈叙,且曰:“不知张今何官?”盖其初不料张公使其访己。

二客遂笑谓翁曰:“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出书函金币于其案上。

翁色遽变,喉中隐隐有声,似怨张公暴己者。

④越夕,遣吏迎伺,则扁户阒然。

从他径排闼入,惟书币留案上,俨然如昨日。

室空,而人不可得见矣。

形骸辽绝,莫知所终。

(节选自《游宦纪闻》)
(注)①艺植:种植,耘芟:除草。

②管乐:即管仲乐毅。

流亚:同一类人物。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终岁不易.____________(2)或危.坐终日____________
(3)幸.亲造其庐___________(4)俨然
..如昨日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B.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C.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D.张公今秉相权/令某等造庐/以礼致公/共济大业。

3.将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漕、帅即相与变服为游客,入其圃,翁运锄不顾。

(2)翁色遽变,喉中隐隐有声,似怨张公暴己者。

4.第③段的张德远即当朝宰相_______,他对苏翁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回答)。

5.客人向苏翁问及张德远“世系才品”,“翁历历陈叙”,苏翁说了什么,本文没有写;而《宋史》则有相关描写(见下文)。

分析本文作者略写苏翁与客人对话的意图。

客又问:“德远何如人?”曰:“贤人也。

第长于知君子,短于知小人,德有余而才不足。


(《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八》)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
家铉翁②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