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种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士”之种种
发表时间:2011-03-10T14:22:33.59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韩涛[导读] “士”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是个出现频繁的字。

韩涛(邹平县魏桥中学,山东滨州256212)

“士”在现代汉语合成词中,是个出现频繁的字。

如“男士”、“人士”、“战士”等等。

在古汉语中,“士”一般用作单纯词,可以表述很多意义。

“士”是象形字,据郭沫若的解释,本义为“牡器之形”,也就是男性生殖器。

若仅根据字形推断,“士”之外形还极似一个把头发梳起的人,上面用一根木棍或木杆把头发串起来,所以本义亦指未婚的成年男子,古代男子要到二十岁才这样束起头发,并且戴上帽子,称为“冠礼”,意味着长大成人了,就可以外出参加正式的社交活动。

如《诗经·小雅》:“以谷我士女。


由“男子”之义推进,“士”的含义演化为“从事耕种的男子”,而且是其中精壮的男子。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孔颖达《诗经注疏》曰:“士者,男子之大号。

”故士女可以并称。

可以说在商周以前,士只是对男子的称谓,没有阶级属性。


商代,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的一个等级。

周初将殷代遗留的旧贵族统称为“殷士”。

《尚书》中的《多士》、《多方》篇,是西周初年周公代周成王对殷遗民进行的训诫,文中直呼丧权失国的殷贵族为“商王士”或“殷遗多士”,诰令他们“臣我多逊”,也就是服从周的统治,不但可以“尚有尔土”、“尚宁干止”(即仍可占有土地,平平安安地生活)而且可以“迪简在王廷,尚尔事,有服在大僚”(即提拔到王廷中担任要职,继续享有贵族的特权与地位)西周建立后,在其统治的区域实行宗法分封制,士正式成为分封制中的一个等级。

按照分封制的规定:周天子、诸侯、卿大夫都要把自己的庶子、幼子和宗族兄弟,以另立小宗支庶的办法逐层分封出去,在周天子以下形成各级宗法贵族系列,士处于这一系列的最末等,大约是介乎大夫和庶人中间的一个等级,在平民庶人之上,属贵族的最低级,由于隶属于上一级贵族,行为不自由,缺乏独立的人格。

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士,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清代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从许慎和段玉裁的解释中可以得出,所谓“士”,即指具有做某事之技能的人。

由此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士”逐渐脱离农耕,到春秋末期,成为一个新的群体,他们专门追求各种治术和学术,与普通庶人的生活情态完全不同了。

春秋时期征战频繁,所以士一般接受文武合一的良好的教育,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技能,即通常所说的“六艺”,所以一个士可以执干戈以卫社稷,也须具备学术涵养,凭此来担任卿大夫的家臣,不需要直接参加劳动,经济上主要靠公卿大夫的赏赐和“食田”的土地收入。

此时的“士”,属于社会上的一个特殊阶层。

《论语·泰伯》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春秋战国时期,“士”还指贵族的最低一级。

如《穀梁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

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战国后期,士脱离了传统血缘宗法体系,离开隶属的宗法家族的贵族沦落民间,于是,“士”的内涵义遂逐渐扩展。


“士”可以是对男子的美称,如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士”可以指武士或士兵,如《史记·项羽本纪》:“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士”可以指具有某种品质或技能的人,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士”可以指读书人,如《三国志·魏志·邓艾传》:“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士”可指掌管刑罚或司法的官员,如《孟子·告子下》:“管夷吾举于士。


现代汉语中,“士”之古义仍大多沿用,且多用于合成词中:“隐士”是隐居者;“志士”指有坚定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义士”指勇于维护正义的人;“壮士”指豪壮而勇敢的人;“寒士”指贫穷的读书人。

“学士”、“硕士”、“博士”指不同的学位。

此外,“士”还可以作为一个合成词的后缀,来表示一种尊敬,如“女士”、“烈士”、“人士”等等。

当然,随着与世界文化的融合,舶来语的加入,“士”字融入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当你称某人为“嬉皮士”的时候,似乎就意味着他在你心目中大约是个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家伙了。

“士”字,虽只有简单的三笔,却的的确确折射出了我们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