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梦想与梦魇之间-文档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梦想与梦魇之间
在现代中国女性小说创作中, “梦幻”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书 写内容,它不仅以各种形态如做梦、梦境、幻想、意识流等形式 出现在文本中, 而且与文化层面的“梦想”、 “梦魇”等有千丝 万缕的联系。
随着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转换, 女性小说的梦 幻书写及其主题内容也在随之变换,并与同时期女性的社会追 求、个体成长、精神困境等层面有着高度的契合。
可以说,现代 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彰显了现代女性在主体性探寻过程 遭遇的人生困惑及一些值得思索的问题, “梦幻”是借以表现女 性生命困惑和文化遭际的一种有效书写方式。
本文即以不同阶段 现代女性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梦幻书写为例, 透视现代女性对自 身主体性的探索以及她们所遭遇的集体精神困境。
、娜拉出走之梦:“为我”与“做人”的梦想与困惑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二集 ?序》中曾谈到,“五 四运动的最大成功,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其中最大的受 惠者是女性, 特别是那些接受了现代教育的知识女性。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不仅肯定了女性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 确立了“女人也是人”、 “男女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 对女人“三从四德”等传统宗法礼教习俗进行了批判, 并树立了 现代女性“为我”的观念。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娜拉离家出走 的行为方式及其“我是一个人, 跟你一样的人”的女性宣言
五四”
同时还
启了“五四”时期女性“为我”与“做人”的最初梦想。
与明清女性“女扮男装”、 “女越男界”的性别越界之梦相 似,五四女性的出走之梦也同样是希望通过做像男人一样的
人”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社会身份, 但值得注意的是, 祈
求通过出走改变现实遭遇、 实现为自我而生存的梦想,
女性解放的现实意义。
“我是和你一样的人”、“无论如何, 自己“什么时候才认识了女人是人呢” (石评梅《董二嫂》 ) ,并 努力“逃出傀儡家庭去过人类应过的生活” ( 庐隐《妇女今后的 出路》 ) ,“做一个社会的人” (庐隐《自传》 )。
五四女作家也深受娜拉的影响。
她们不仅在现实中主动实践 着娜拉走出封建家庭的时代宣言, 还不断通过文学创作书写“娜
拉出走”这一女性反抗行为。
可以说, “为我”与“做人”是五 四女性反抗封建家庭、 为自我而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 之后会
怎样”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她们, 促使她们不断在小说创 作中想象着娜拉们出走后的各种结局,并对其做出反思。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小说文本中, 娜拉出走之梦时常与自由恋 爱联系在一起:男女主人公为了爱情携手出走。
《隔绝》、《隔
绝之后》 等书写了女主人公镌华与士轸毅然出走、 与封建家庭不
立家庭之后所陷入的新的精神困境: 新式婚姻改变不了女性被困 守于家庭的事实。
《蓝田的忏悔录》对娜拉为之出走的爱情之梦 娜拉们 更具有 必努力做一个人”, 娜拉的宣言激励着五四女性,
她们不断反问
但“出走 屈抗争的故事。
胜利以后》书写了沁之在与男友共同出走、建
做了深刻反思:蓝田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逃到北京,并怀着“为同病的女同胞作先锋”的梦想加入了妇女运动。
但这位“女界的明灯”却在她与何仁同居不久后被抛弃,成为“新旧所不能容的堕落人”。
最后,蓝田与何仁的新夫人都意识到出走并不能改变女性被欺辱、被传统社会压制的不幸命运,她们只是那个时代
自由恋爱”的牺牲品。
娜拉出走”还时常与女性参政的愿望联系在一起。
《曼
丽》、《炸弹与征鸟》等书写了女主人公参加政党的心路历程:她们大多抱着一颗“狂热的爱国心”离家出走,加入了某个党
派,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但因为现实中女性的某些遭遇,对社会
的失望接踵而来。
曼丽愤怒地感叹并责问:革命时的妇女的社
会地位,如此不自由,如此尽作男子的傀儡吗?”她们原本想要
通过离家出走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但却始终无法逃离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最后不无悲哀地发现她们所“参与社会的‘胜利'不过是女性价值实现的理想更深一层的失败”。
也是现代女作家们的困惑,她们对“娜拉出走”之梦的书写与反思正反映了她们企求为自我而生活、做一个独立的人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和思索。
有意思的是,五四时期的男作家对“娜拉出走”的书写却另有一番风貌。
《终身大事》塑造了现代文学第一位为爱情离家出走的娜拉――田亚梅,戛然而止的收稍为女性出走之梦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离婚》(鲁迅)将女性出走提升到社会问题的层
面,通过爱姑想要离婚却反被出卖的故事深刻剖析了女性自身的 弱点;《伤逝》 ( 鲁迅) 则以子君婚后的精神萎缩和“人,必须活 着,爱才有所附丽”的告诫来提醒女性只有拥有经济权才能真正 获得解放。
两性书写的差异值得深思。
男作家更在意娜拉出走之 后能否真正做一个与男性相匹配的社会的“人”, 女作家的注意 力则更多集中于新女性在想要出走与惶恐出走、 想要独立与很难 独立之间的困惑挣扎: 她们幻想通过出走进入以男性为主体的社 会领域,做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人,但这一梦想之路布满荆棘。
二、络绮思之梦: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在五四“做人”与“为我”启蒙思潮的影响下, 较多现代女 性开始努力像男人一样争取女性应得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接受教 育、参加工作、参与政党等。
然而,当她们成功地向男性看齐之 后,却又陷入另一重人生困惑一一做“人”还是做“女人”,
家庭还是要事业。
这是五四女性普遍遭遇的精神困境。
第一位新文学女作家陈衡哲首先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关注,
绮思的问题》 正是她对现代知识女性在事业与家庭间矛盾困惑的 种形象化体现。
《络绮思的问题》写了络绮思的一个问题、两 个“梦”: 一个问题即指家庭与事业的矛盾, 两个“梦”分别指 家庭之梦和事业之梦。
络绮思作为一名哲学女博士, 一心想要追 求学术的成功, 担心“家务的主持, 儿童的保护及教育”等会妨
碍事业,放弃了与瓦德教授的婚姻。
当她终于做了一所著名大学 的哲学教授,“少年时的梦想”、“野心和希望”都变成了事实, 她还依然孑身一人。
有一天,她梦见自己竟然是瓦德教授的妻子 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家庭和谐、幸福美满,此时的络绮思才终于 明白自己生命的欠缺:她放弃了传统女性天经地义的“事
家庭,选择了一向为男性所主导的学术事业, 当事业之
梦终于实现,家庭和婚姻却又成为挥之不去的生命焦虑。
她意识 到“名誉”、“成功”、“学术和事 现代中国 她时常 自觉思考当时在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中热议的婚恋问题,
并尝试借 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尽自己改造社会心理的一分责任。
小说《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