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蚝养殖方法[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蚝养殖方法[资料]
生蚝养殖方法
牡蛎:别名蛎蛤、左顾牡蛎、牡蛤、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左壳、海蛎子、蛎黄、生蚝、鲜蚵、古贲(bì)。
生蚝:这种品种是牡蛎品种中个头比较大的品种之一,个头大的一个带壳就能在一市斤以上,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
由于适合生长条件的限制,它的数量上比其它品种的少,因此它的经济价位一般比较高。
它还可以做生吃,有补肾,美容的效果。
1(筏式养成: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米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
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太平洋牡蛎和褶牡蛎介于两者之间。
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厘米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厘米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厘米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
一般每绳长2,3米。
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
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
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667平方米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667平方米可吊养10000壳左右。
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5000千克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
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
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1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
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
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
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2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
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
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
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
优等滩涂每667平方米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米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厘米,中后期控制在50,60厘米.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667平方米3万粒左右为宜。
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厘米以上为好。
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
1/4,1/3。
4(投石养殖: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
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
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米,排间距为0.6,1.5米。
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
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米;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厘米,顶宽33,36厘米,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厘米。
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米左右。
每667平方米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
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
组间距离为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距离1,2米。
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
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
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米、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
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
每串长1,1.5米,串间距0.5,1米。
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近江牡蛎养殖方法
近江牡蛎的养成期一般需要2—3年。
养殖场地一些地方采苗与养成为同一场地,有些为专门的养成区,一般养成区位于河口湾的外侧,即河口湾的中、下区。
养成场的水温月平均周年变化在10—30?,海水盐度常年变幅在10‰—30‰较好,要求潮流畅通、水质良好、附近无大的工业污染源。
养殖方法:
1、石块贝壳附着器养殖法为滩涂养殖法的一种,常用附着器有石块、蛎壳等。
采苗后单个分散播放、分堆或成行播放,因场地和作业习惯不同。
一般底质较硬的场地可分散播放,较软的场地采用堆放或成行播放。
2、桩式养殖法又称水泥柱养殖法,也可用来采苗,为滩涂采苗及养殖方法的一种,是目前近江牡蛎养殖最普遍的方法,每亩投放水泥柱数量约1500—2000条为宜。
水泥柱插植于滩涂,务求分幅,排列整齐规格化,每幅之间要留作业通道。
3、桥式养殖法以石条或水泥板作为采苗器采苗和养成,6—7块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连成一列,组间距离为50—60厘米,列与列之间距离为1—2米。
养成期应将附着器的阴面和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4、筏式养殖法为牡蛎立体养殖法的一种,多用延绳式,养殖的牡蛎生长快,单位面积产量高。
养成的牡蛎多为贝壳采苗器采到的苗种,贝壳用绳索串联,长度依水深而定,吊挂于筏下。
5、联桩吊养法也称栅架式养殖法,采苗及养成均可。
一般选择在浅海区,干潮时水深2—4米处,成排安设木桩、水泥柱或石柱等,顶部以钢筋或塑料绳联接,将成串的采苗器悬挂其上进行采苗和养成。
这种固定架不随潮水浮动,多设于风浪较为平静的内湾海域,养殖密度不宜过高,每串长1—1.5米,严防触底,以防某些敌害,串间距0.5—1.0米。
6、贝藻套养在近江牡蛎养殖区引入江蓠等藻类进行贝藻套养,有利于优化养殖种类结构,改善养殖水环境,两者在生态上互利,因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呼出氧气,提供贝类栖息生长的需要,而牡蛎等动物的排泄物又可被藻类分解和利用,通
过贝藻套养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在养殖方式上,可进行底播养殖、立体吊养等,底播的方法可采取江蓠底播养殖、牡蛎水泥柱插养;立体吊养方法可采取江蓠网帘养殖、牡蛎栅架式吊养的组合养殖方式。
放养量:江蓠底养每亩150—200千克,网帘每亩300千克左右,近江牡蛎插养每亩5—6万支水泥柱,吊养500千克。
7、育肥近江牡蛎的育肥是把牡蛎在收成前,从养殖场移到咸淡水交界处、水质肥沃、饵料生物十分丰富的水域培育,在短期内促使其肉质部丰满,达到较好的商品规格,出肉率可高达12%—15%。
育肥方法有地播式和筏式等,以筏式的效果最好。
网笼用旧网片和8号铝水铁线做成直径32厘米、高13厘米左右的双圈网笼。
每个网笼内装3龄以上的已脱离固着基的近江牡蛎30个左右。
装笼时牡蛎壳顶朝下。
网笼吊挂在浮筏下1米左右的水层。
每个筏可吊挂育肥牡蛎520笼,约5500公斤,牡蛎经1—3个月的强化肥育即可达到商品规格。
近江牡蛎的养殖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促进牡蛎生长,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的养殖管理
重要保障。
1、移石对滩涂养殖的近江牡蛎来讲,由于在养殖过程中石块附着器经常会受到潮水冲击和本身重量的影响,逐渐陷入泥中,若不移动石块位置,贝体容易被淤泥憋死。
因此,应移石换位,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可增产5%—10%,养殖期间应移位作业2—3次。
2、抗台风南方沿海多台风,对养殖设施破坏很大。
在每年的台风来临之前,应加强设施维护,增强抗风能力,尤其是筏式和联桩吊养式的浮筏和固定架。
台风过后若有破坏应及时抢修,扶植倒下或埋没的养殖设施。
3、防止人为践踏地播式养殖的牡蛎只能在滩面上滤食饵料,一旦陷入泥中就无法正常生活而窒息死亡,因此应严禁随意下滩践踏牡蛎,管理人员下滩时应沿沟道行进。
4、疏通沟道应经常检查排水沟是否被淤泥或杂物堵塞,要保持水流畅通,退潮后滩面应尽量不积水,以防水温过高、浮泥沉淀而造成牡蛎死亡。
5、防敌害牡蛎敌害生物多,尤其在广东沿海,敌害生物以红螺、荔枝螺、玉螺类较多,在其繁殖季节更应进行重点捕捉及清除。
收获:
1、收获年龄和季节近江牡蛎的收获年龄为3—4龄,收获季节一般在冬春季,即11月到翌年4月这段时间。
2、收获方法深水的近江牡蛎一般用牡蛎网和牡蛎夹来捕捞,浅水的牡蛎可利用退潮时把牡蛎直接取到船上,然后利用涨潮时船随潮水把牡蛎运到岸上。
牡蛎的剥离与开壳一般是利用牡蛎喙和蛎刀。
高产立式养殖法
一、选好采苗海区
牡蛎是一种营固着生活的海产贝类,各地养殖用的蛎苗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
采集蛎苗宜选择风浪小、流速慢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质中低潮海区(潮水干露时间3,4小时)。
采苗期间的海水盐度以17‰,20‰最为适宜,因在此盐度范围内牡蛎幼体所分泌的胶黏物质最多,一旦在采苗器上附着就不易脱落,采苗效果好。
另外,采苗区要有丰富的亲贝资源(即二龄、三龄牡蛎),在采苗高峰期,每立方水体的牡蛎幼体达到250,300只才能采到足够的蛎苗。
二、采苗器的规格和制作
1. 采苗器(水泥柱)的规格。
水泥柱规格各地不一,但一般多呈扁平形,宽78厘米、高5,6厘米、长60,80厘米。
水泥柱过大会给操作和搬运带来不便,过小也会影响附苗和单位产量。
2. 水泥柱的制作。
将水泥(高标号)、黄沙、小石子用水搅拌均匀,倒入木质水泥柱模框,捣实,磨平,抹光即可。
在加工制作时,应在水泥柱中间平行放置2根细钢丝(两端不外露),以增加其抗断强度。
三、采苗季节与采苗方式
1. 采苗季节。
牡蛎种类和海区环境不同,采苗季节也不同。
就浙江沿海地区所养殖的褶牡蛎而言,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其中以“夏至”至“小暑”所采集的蛎苗质量最好,俗称“霉苗”,具有体质健壮、个体大、附苗均匀、生长快的优点;而在8月份采集的蛎苗,俗称“荞麦乌”,其苗体质弱、个体小、附苗密度过大,不符合生产要求。
在亲贝(指二龄以上的牡蛎)首次产卵高峰的半个月内应适时向海区投放采苗器,投放过早容易沉积淤泥和附着藤壶、水芸等一类固着生物,侵占蛎苗的附着地盘,影响附苗数量;投放过迟则往往附苗过密或错过采苗季节。
2. 采苗方式。
一是簇立式,即将几根水泥柱斜插入泥,相互搭成“人”字形的棚架或搭成一簇。
二是横枕式,即在滩涂上平行铺设2根水泥柱(间隔60厘米左右),然后在其上并列横放几根水泥柱。
采用上述两种方式采苗,既可减慢潮流速度,减少淤泥沉积,有利幼苗附着,又可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幼苗烫死,因而附苗率和成活率较高。
四、移养和育肥
1. 移养。
蛎苗经3,4个月的培育后,应及早进行“深移稀养”,就是将采苗区密集的水泥柱移往低潮区进行稀疏养殖,以延长其摄食时间,获得充足的饵料;同时,为下年采苗腾出空地。
早移与迟移相比,早移蛎苗生长快、个体大、肉质肥
美,当年10月份移养的牡蛎与翌年4月移养的相比较,产量可增加30%左右。
2. 育肥。
牡蛎收获前5,6个月将养成区的水泥柱再移往水质肥沃、流速较大的泥质海滩进行育肥,这是提高牡蛎质量和产量的有效措施。
经过育肥的牡蛎壳厚色浓、颗粒饱满,单位产量可提高一倍左右。
为便于操作管理,水泥柱的排列形式以“单株直插”为好,两株之间的横距为40厘米、纵距为70厘米,每4行为一小区,各小区之间的距离为4米。
同时,所插的水泥柱要求横直整齐,入泥牢固,潮流通畅,便于船只通行。
五、加强涂间管理
牡蛎养殖期间要加强涂间管理,若发生水泥柱倾斜,应及时扶正或提起重插,并清除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藻,使其恢复正常生产。
同时,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如夏秋季节台风、暴雨常会将大批水泥柱冲倒,使牡蛎陷入泥中闷死,因此要突击下涂抢修蛎滩,扶直倒伏的水泥柱,以减少灾害损失。
另外,还要清除各种敌害生物,如鳐、海鲫等食肉性鱼类,可用钓具钩捕或在其出入处扦插软竹、树枝等物,籍潮流震动发出的响声将其吓退;还有各
种螺类,如荔枝螺、红螺、斑玉螺等,其主要食害幼蛎,可在其盛发期突击捕捉或同卵群一起铲除。
六、牡蛎的采收
牡蛎养殖18,20个月即可采收,收获主要在牡蛎最肥壮(撬开贝壳乳白色的蛎
肉很饱满)时进行。
浙江地区采蛎大多集中在冬季至翌年春季,这时采收有3大好处:蛎肉肥壮、肉质细嫩,味道特别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气候寒冷,温度较低,产品容易保存,一般一周内不会变质;适逢农闲时节,可调动大批劳力进行采收。
采收牡蛎的方法较为简便,首先用船或竹筏将水泥柱运往海边,然后用水泵将黏附在蛎壳上的淤泥、杂质洗刷干净,便可用蛎刀撬开贝壳,挖取蛎肉,随手放入水盆即可。
但是,
割破,否则会使牡蛎体内的水份外流,影响产在挖取蛎肉时切不可将蛎肉的表皮(即外套膜)
品质量和产量。
养殖时应该注意的敌害
牡蛎的敌害
1.鱼类
以肉食性鱼为主,包括河豚、黑鲷、海鲫及鳐鱼等。
鳐鱼用其强硬的齿咬破近江牡蛎的贝壳再吃之。
对付鳐鱼的办法是在水中插有可移动的竹木等物,以达到恐吓或预防其游近之目的。
害鱼对蛎苗的危害更为严重,防范方法只有在苗区围网或诱捕之。
2.贝类(残食生物)
以肉食性腹足类动物为主,包括红螺、荔枝螺、蚵螺、香螺、玉螺、纺缍管蛾螺及土嘴瓜等。
(1)蛎敌荔枝螺的螺壳面具结节或棘状突起。
隐居于潮间带及低潮线下之岩石下。
春末至5月产卵,5000~10000个/只。
酸液穿孔贝壳,麻痹养殖如牡蛎等贝类,并使之开壳再食其内脏团。
对幼蛎,其穿孔本领很大,危害更重,严重时可使一半遭殃。
有报道的受害区如闽粤一带沿海养蛎场。
(2)玉螺,侵害方法是先以外套膜包围被害对象,再从穿孔腺分泌液汁溶贝壳后即可伸吻入贝壳内食肉之。
危害时间是4~11月份。
(3)属壳菜蛤科的土嘴瓜营底上或水中固着生活,在蛎场大量生长后即将蛎串包满,使蛎难以摄食和呼吸而至死去,这在台湾西海岸的内湾或潮沟处时有发生。
(4)红螺栖息地在砂泥或砂砾底质的低潮线下。
它夏季繁殖,其卵附于蛎壳或石块上。
它对近江牡蛎的危害很大。
(5)此外一些贝类动物产生麻痹性贝毒致牡蛎死亡,这在日本也常见。
对付方法:找准出现时机和现象以捕捉之。
每年10~11月份左右玉螺排出形似无顶笠帽的卵,这样可以拾除之。
0(2~0(3ppm的石灰水液喷洒养殖池,可迫使玉螺出土而捕之。
以10g/m
2的用量在涨潮前泼洒五氯酸钠溶液,可使大部分玉螺死去。
3.棘皮动物,包括海燕、海盘车、海星等。
危害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
一个海盘车吃坏20只牡蛎。
不过有的人认为,海盘车可蚕食藤壶及螺,从而为牡蛎除害。
这类棘皮动物生活在高盐海区。
海星损坏牡蛎:20只/天/个海星。
4.甲壳动物
甲壳类可使牡蛎生长不良而死去。
危害牡蛎的甲壳类动物还有锯缘青蟹等蟹类。
它们以其强大的螯足钳破蛎壳而食之。
也藏身于牡蛎苗附着器空隙,伺机嚼食蛎苗。
5.附着生物(竞争生物)
包括藤壶、紫贻贝、海鞘、苔藓虫、石灰虫,薮枝虫(薮枝螅水母)、金蛤等。
侵害主要以与牡蛎争夺固着基、氧气和食料为手段,因而影响牡蛎固着和生长。
其中以藤壶为最重。
藤壶繁殖季节早于牡蛎。
掌握好采苗季节,适时投放固着基,以有效避免藤壶固着。
真枝螅附生于太平洋牡蛎鳃上可致牡蛎大量死亡。
褶牡蛎则是太平洋牡蛎的竞争者。
聂宗庆,曾用油喷灯或火把燎烤养殖绳可烧死贻贝、海鞘、藤壶等污损生物,还可促使牡蛎生长。
6.鸟类
鸟类也是牡蛎养殖的一害,如蛎鹬,它们啄食牡蛎等贝壳类动物。
以上关于敌害生物的研究,在中国主要是针对近江牡蛎的。
7.赤潮
其危害是赤潮生物的毒素所致。
毒素一是毒化水质,二是毒害养殖生物。
赤潮生物包括原甲藻、亚历山大藻、米氏裸甲藻、棕囊藻、多环旋沟藻等。
严重赤潮可使50%以上牡蛎死
亡。
养殖密度过大也可发生赤潮。
此外,夜光虫、角藻等的大量繁殖也参与进来。
广东沿海牡蛎也曾遭麻痹性毒素的影响。
消灭方法:CuSO4结晶泡成的溶液,浓度为 0(5~1(0ppm,即可有效杀灭之。
8.重金属、石油等
养殖水体过量的汞、镉、铅、锌、铜、铬等重金属及硫化物、砷、有机氯、多氯联苯、总丁基锡、河豚毒等可使牡蛎的生态环境及免疫功能大受影响。
石油污染已使厦门一带的僧帽牡蛎抗氧化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9.综合性因素的恶化
养殖环境污染加重及水体质量(包括过高水温和盐度)的恶化,加上单一品种密度太大,超负荷运转,病、虫、灾害性生物大肆活动,使整个水体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牡蛎在繁殖季节里生理活性降低,繁殖生理受到障碍,其生命周期中止或病态变异。
加上养殖工艺落后,作业方式不完善等急功近利的措施,最终导致养殖大面积亏损,经济效益总体下滑,后劲不足。
为了抵御病害和环境恶化,寻找和发掘牡蛎本身的御敌机制也就十分重要,这包括防卫素的应用,抗感染、抗逆分子、热休克蛋白基因的提取与克隆等。
11.23.2010
牡蛎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牡蛎科。
是沿海最为常见的双壳贝类,种类繁多,据说全球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20多种。
人工养殖主要是以下4种:即近江牡蛎、褶牡蛎、密鳞牡蛎和长牡蛎。
现将长牡蛎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长牡蛎也称真牡蛎、日本真牡蛎,太平洋牡蛎自然分布于日本的北海道至九洲沿海。
是一
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性贝类。
它附着在退潮时露空的岩石或建筑物上。
我国自1979年引进养殖。
一、生活习性牡蛎自附着开始终生营固着生活,不能脱离固着物而自行移动,仅有启闭壳运动。
左壳固着,只有右壳能启闭张合运动。
并依靠右壳启闭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等生活活动。
在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紧闭贝壳以度难关。
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
,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
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
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二、繁殖特性牡蛎满1龄性腺就成熟开始繁殖。
繁殖方式有幼生型和卵生型二种。
长牡蛎为卵生型,体外受精。
长牡蛎绝大部分为雌雄导体,小量为雌雄同体。
性腺成熟时,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淡黄色。
长牡蛎当自然海区水温上升到16?时性腺开始成熟,水温达到24,25?时为产卵盛期。
在浙江省的乐清湾海区繁殖盛期为6,7月。
牡蛎产卵大都在大潮汛期间进行。
在水温23?时,受精卵经20,22小时发育形成D形幼虫,在水温23,26?的条件下,D形幼虫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幼虫平均壳长可达280μm以上,且有40,,50,幼虫出现眼点,这时应投放附着基,好让幼虫变态附着。
三、苗种生产目前牡蛎养殖有全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两种方式。
全人工育苗的操作过程有:亲贝暂养与促熟,采卵、孵化和选优,饵料与幼虫培育,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稚贝出池等工序;半人工采苗的操作过程有:采苗场选择、亲贝性腺发育检查、浮游幼虫的采集和调查、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等工序。
四、养成:牡蛎的养殖方法较多,随着养殖不断发展,新的养殖方法和技术也不断涌现。
其中较常见的有插竹养殖、底播养殖、条石和立石养殖、垂下养殖等。
其中垂下养殖又分为栅架式、延绳式和筏架式。
不论是哪种养殖方法、方式,选择养殖场地是关键,要根据牡蛎的生活习性和牡蛎对环境因子的要求并在其适应范围之内来确定。
此外,还要考虑工农业有害废水污染程度等。
任何品种养殖,管理是重要的一环。
长牡蛎垂下式养殖的管理主要有:及时疏散养殖密度,调节养殖水层,加固防台、防沉(筏)等。
五、收获:长牡蛎一般需养殖15,18个月可收获。
收获时要考虑牡蛎软体部的丰满度及贮藏、运输等因素予以进行。
太平洋牡蛎养殖技术
太平洋牡蛎又称长牡蛎、日本真牡蛎,是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
原产于日本沿海,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内湾品种。
它具有许多优点: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
短,抗病力强,产量高,软体部肥大,出肉率高,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素有“海中牛奶”之称,是一种适合我国沿海养殖的优良品种,大量出口,经济效益显著。
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大量需求,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对太平洋牡蛎苗种的需求量也大。
1(1 直接养殖
直接养殖包括投石养殖、桥石养殖、立桩养殖、插竹养殖等,是我国传统的牡蛎养殖方式,这些养殖方式的采苗器兼作养成器,固着的牡蛎在采苗器上原地生长直至收获。
这些传统的养殖方式养殖密度难以进行人为控制,养殖产量低而不稳,而且养殖地点都是在潮间带滩涂不能充分利用浅海水域,敌害生物难以清除影响牡蛎的生长。
1(2 深水桩式吊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