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

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现代诗歌,基于这种情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作为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现代诗歌的评价和写作,而且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另外,本单元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乡愁》中的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同意的美好愿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第一环节:初一是初次接触新诗,教师应加强指导,教师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导读功能,利用系列化的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去研读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二环节:在整体感知、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去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学生是主体。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

引导学生去感知诗歌内容,特别是品味“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 矮矮”“一湾”“浅浅的”这些叠词和
数量词词语,体会诗人如何将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

第三环节: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会确定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重音,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我把朗读的训练与指导贯穿于本诗的学习全过程中。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用阶梯式朗读法指导学生。

首先要求学生初读全诗做到流畅、准确;再读全诗要求读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祖国的深深怀念。

第四环节:是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课内的学习,迁移拓展到课外相关诗文的阅读积累,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一个“大语文”的学习框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对两首诗风格、朗读方面,加以适当的指导。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教材
2、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收集整理
3、ppt课件
4、音频朗读文件
5、配套使用的“导学案”
五、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和想象、联想能力。

3、体会诗歌言简意深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的独立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意象,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体会诗歌形象凝练的语言。

七、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2、品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八、教学时数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今中外,很多文学作品以思乡为主题,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有关思乡的诗歌余光中先生的诗歌《乡愁》。

(二)朗读欣赏
1、听课文朗读,提问:你从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2、过渡:作者为什么有着这样浓厚的思乡之情?作者又有着什么样的独特经历?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

(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了解)
1、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的创作。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

主要诗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你,在雨中》。

2、创作背景
诗人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同往来,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1972年,饱尝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所内,他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四)诗歌赏析:(重点与难点)
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
(1)乡愁大家可能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余光中是怎样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讨论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为什么能够表现乡愁?
讨论的基础上点拨,明确: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一张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对妻子的不尽的相思;坟墓矮小,却将慈母与诗人生死相隔,即无家书传达,也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

海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割多年,远望大陆,这思乡之情就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3)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

这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经常用,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对诗歌的结构和思想做深入的分析。

2、赏析这首诗的构思
(1)这首诗的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讨论)(提示:四种意象分别具体指代什么感情)
邮票——思母之情船票——思妻之苦
坟墓——丧母之悲海峡——思国之痛
总结:前面三节层层铺垫,到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到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唱出了时代的共鸣。

(2)结合诗歌结构的安排,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3、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美
诗歌虽然给我们带来的哀愁之苦挥之不去,但是给我们带来的诗歌“美”感同样也是令人久久回味的,让我们一起看看首诗“美”在何处?
(提示:从音乐、结构、数量词、时间空间词和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形式美:寓变化于统一,四小节结构完全相同。

音乐美:重章叠句,叠音词增加了节奏感,韵律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反复吟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语言美:质朴典雅的语言,全诗口语化,但典雅清新,韵味悠长。

示例: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看似一种轻描淡写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对象之上,恰好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同时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也更引起人们对祖国和平统一的渴望与深思。

4、朗诵指导(重点):同学们,下面就请你就把这首诗歌的艺术美用生动语言展现一下吧,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的朗诵我们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①朗诵指导,以感情基调为基础,结合诗歌内容对诗歌进行技巧的指导(语速、停顿、重音、句调)。

以第一小节作为范例给同学们讲解。

注意语调的舒缓,感情的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②小组训练:根据我们刚才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诵全诗,(要求:从语速、重音、停顿、语调四个方面处理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情感深挚。


分组讨论的任务:分小组朗诵,找一位最勇敢、最自信的同学朗诵。

(五)归纳总结: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欣赏——找出意象——感悟内容——挖掘主题
2、思想内容:《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

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奏出了新时代爱国的最强音!
(七)作业
1、背诵余光中《乡愁》。

2、以小组为单位,摘抄有关乡愁的诗歌并背诵。

3、完成“导学案”作业。

(八)板书设计
邮票——思母之情船票——思妻之苦
坟墓——丧母之悲海峡——思国之痛
形式美音乐美语言美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