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宿迁市
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虚.伪嘘.寒问暖殷墟.面面相觑.
B.劲.拔大相径.庭痉.挛不胫.而走
C.铺.垫嗷嗷待哺.苗圃.匍.匐前进
D.树梢.稍.纵即逝捎.带花里胡哨.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
(2)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3)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
A.鱼目混珠息息相关望其项背B.鱼龙混杂息息相关望尘莫及
C.鱼目混珠休戚相关望尘莫及D.鱼龙混杂休戚相关望其项背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的含意,不超过30个字。
(4分)
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
斯《百年孤独》)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5分)
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三点结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
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
”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
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
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
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
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
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
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广阳从其计。
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
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
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
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
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
”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
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
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
”众共诘之,谨曰:“我即是也。
”有司以闻。
灵后见之,大怒。
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
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谨后自以久当权势,功名既立,愿保优闲,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
太祖识其意,曰:“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遂不受。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
护深忧之,密访.于谨。
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明日,群公会议。
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
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
”遂再拜。
群公迫于谨,亦拜。
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
及晋公护东伐,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
天和三年,薨,年七十六。
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
名位虽重,愈存谦挹。
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引.谨为长流参军引:邀请
B.请诣.阙披露腹心诣:到……去
C.密访.于谨访: 咨询
D.夙.蒙丞相殊眷夙:向来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勇毅”的一组是(3分)
①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②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③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④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⑤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⑥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
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
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
(3分)
(2)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
(4分)
(3)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望
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
(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4分)(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
(苏轼《赤壁赋》)
(6)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7)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
(8),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水磨房
李汉荣
①水、石磨、粮食,在这里相逢了,交谈得很亲热。
②哗啦啦,是水的声音;轰隆隆,是石磨的声音;那洒洒如细雨飘落,是粮食的声音。
③水磨房一般都在河边或渠边。
利用水的落差,带动木制的水轮,水轮又带动石磨,就磨出白花花的面粉或金黄的玉米糁。
④水磨房发出的声音十分好听。
水浪拍打水轮,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有节奏的哗啦哗啦的声音,水轮有时转得慢,有时转得快,这与水的流量和流速有关。
转得慢的时候,我就想,是否河的上游,有几位老爷爷在打水,就把河水的流量减小了?转得快的时候,我又想,是否在河的中游或距水磨房不远的某一河湾,一群鸭子下水了,扑打着翅膀,抬高了河水,加快了水的流速?有一次我还看见水里漂来一根红头绳,缠在水轮上,过了好一会儿才被水冲走,我当时真想拾起它,无奈水轮转得很快,又不敢关掉水闸,看着那根红头绳被汹涌的流水扑打,无助地闪动着红色的幻影,心里泛过一阵阵伤感。
我想那一定是河的上游或中游,一位姐姐或妹妹,对着河水简单地打扮自己,不小心把红头绳掉进了水里,她一定是久久地望着河面出神,随着红头绳流走的,是她的一段年华,说不定还有一段记忆。
⑤比起水轮热情、时高时低的声音,石磨发出的声音是平和、稳重的,像浑厚的男中音,它那
轰隆隆轰隆隆——其实这个词用得不准确,它不怎么“轰”,持续均匀的声音是“隆隆”,像是雷声,但不是附近或头顶炸响的雷声,而是山那边传来的雷声,那惊人的、剧烈的音响都被山上的植被、被距离、被温柔的云彩过滤沉淀了,留下的只是那柔和的隆隆,像父亲睡熟后均匀的鼾声。
粮食也发出了它特有的、谁也无法摹仿的声音,磨细的麦面或磨碎的玉米糁从石磨的边缘落下来,麦面的声音极细极轻,像是婴儿熟睡后细微的呼吸,只有母亲听得真切;玉米糁的声音略高略脆一些,好像蚕吃桑叶的声音,或是夜晚的微风里,草丛里露水轻轻滴落的声音。
⑥守在水磨房里的,多是老人或母亲,有时候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太小了,怕不安全。
我在七八岁的时候,几次请求母亲让我看守水磨房,母亲不答应,说水可不认识你,水不会格外照顾你。
经不住我的纠缠,母亲只好答应我。
我看守了好几次水磨房,学大人的样子按时给磨眼里添粮食,按时清扫磨槽里的面粉。
抽空蹲在水边看水轮旋转水花飞溅,听水的声音,石头的声音,粮食的声音;根据水轮旋转的快慢想象水的流量流速,想象河的中游或上游发生了什么事情;凝视一根漂流的红头绳想象遥远的河湾一个女孩子伤感的神情……
⑦当我从水磨房里走出来的时候,我看见水磨房旁边的柳树林里,母亲坐在一块石头上,手里拿着正在缝补的衣裳,微笑着向我点头。
哦,我的母亲不放心水,不放心石头,她一直守在水磨房附近,守着她的孩子。
⑧水磨房,我最初的音乐课堂,爱的课堂,我在这里欣赏了大自然微妙的交响,我看见了水边的事物和劳动,有那么丰富的意味;我看见水边的母亲,母亲身边的水,那么生动地汇成了我内心的水域。
⑨我渴望,当我老了,我能有一个水磨房,在水边,看水浪推动水轮,发出纯真热情的声音;将一捧捧粮食放进磨眼,在均匀柔和的雷声里,看一生的经历和岁月,都化作雪白的或金黄的记忆,细雨一样洒下来……
⑩我希望,水磨房不要失传,水磨房的故事不要失传。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11.“水、石磨、粮食,在这里相逢了,交谈得很亲热。
”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2.文章第⑤段写水磨房的三种声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概括水轮、石磨、粮食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4分)
13.文章⑥⑦⑧段都写到了母亲,试分析文中的母亲形象。
(6分)
14.“我希望,水磨房不要失传,水磨房的故事不要失传。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怎样读小说
老舍
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消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书籍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这一点好处不是别的书籍所能供给我们的。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因为哲学太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的去描写,使人感到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的说,历史往往缺乏着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象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龙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
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源源本本、头头是道的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在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就往往教剧本不能象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的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数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的立在我们的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又是有人有景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是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好的最丰富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大概的说,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这似乎是说,要看作者的态度如何了。
同一件事,在甲作家手里便当作一个社会问题而提出之,在乙作家手里或者就当作一件好玩的事来说。
前者的态度严肃,关切人生;后者的态度随便,不关切人生。
那么,前者就给我们一些知识,一点教训,所以好;后者只是供我们消遣,白费了我们的光阴,所以不好。
一部好的小说,必是真有的说,真值得说;它决不求助于小小的技巧来支持门面。
作者要怎样说,自然有个打算,但是这个打算是想把故事拉得长长的,好多赚几个钱。
所以,我们读一本小说,绝不该以内容与穿插的惊奇与否而定去取,而是要以作者怎样处理内容的态度,和怎样设计去表现,去定好坏。
假若我们能这样去读小说,则小说一定不是只供消遣的东西,而是对我们的文学修养,与处世的道理,都大有裨益的。
——1943年3月(有删改)15.文章中“小说”与“哲学”、“历史”、“戏剧”相比有哪些优势?(6分)
16.文中作者教给我们哪些读小说的方法?(6分)
17. 文章第二节说:“小说是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理解。
(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我(刘墉)有一天跟他同桌用餐。
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
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放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是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这个有糖又有饭。
”
梁大师则笑说他早知道,就因为早知道有自己最爱吃的八宝饭,所以前面特别节制。
“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语文附加题(选修历史)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
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
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
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
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徐渭《书田生诗文后》,有删节)
20.“贾长沙、昌黎”分别指、。
(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 黛玉临死前去看几近疯癫的宝玉时两人都笑了,此时宝玉的笑是源于对爱情的希望,而黛玉
意识到希望已经完全破灭,所以《红楼梦》中说黛玉“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
B. “司徒妙计高天下,只用美人不用兵”(毛宗岗评本第八回总评),说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司
徒王允只是巧用了一条美人计,就制造了董卓和吕布二人的矛盾,使父子反目,最终促使吕布下决心反董。
C.《老人与海》中老渔夫桑迪亚哥在海上捕鱼,等到第85天才发现了一条很大的沙丁鱼,它克
服了重重困难,经过艰难的搏斗,终于在第三天早晨,把鱼叉刺进了沙丁鱼的心脏。
D. 琴是《家》中幸运的女子,她目睹了身边发生的一切悲剧,深刻地感受到高公馆中的一切罪
恶,能够勇敢地和他们斗争,和觉民争取自由婚姻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E. 《边城》中顺顺请了杨马兵来老船夫家为儿子说媒,当翠翠得知是为大佬作媒时,内心的慌
乱与失措使她“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地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23.简答题(10分)
(1)请写出下列各句话分别出自何人之口。
(4分)
①“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②“我并不曾疯,他们偏要说我是疯子。
他们见了凤凰要说是鸡,见了麒麟要说是驴马,我也把
他们无可奈何。
”
③“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好女儿,我明白了。
”
④“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
①②③④
(2)《茶馆》中的老北京裕泰茶馆在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后,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什么?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什么不加以改变?(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近读《胡适文存》中有关论诗之作,我觉得胡先生的意见前后几十年间一以贯之,很少变化。
这大概也就是胡先生的坚定不移的性格之一个例证,一有所见,便终生以之。
到了民国十一年,胡先生评康白情的《草儿》说:“看来毫不用心,而自具一种有以异乎人的美。
”评俞平伯《冬夜》说:“艰深难解。
”为汪静之《蕙的风》作序说:“他的诗有时未免太露,然而太露究竟远胜于晦涩。
”评诗的标准依然是着重在诗之是否“明白清楚”,换言之,即所谓诗之“可懂性”。
《尝试集》以后,胡先生自己没有多少作品,即使偶有所作,也不离《尝试集》的作风,论诗的标准也依然未变。
可是在《尝试集》(民国八年)以后的一二十年间,新诗的风气已有了改变,“可懂性”已不复是唯一标准,而且有些人还故意地走向晦涩之途,有人说是受了晚近法国诗派的影响。
这一现象是胡适先生始料不及的。
他极力主张打破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没想到五言七言的形式固然打破了,可是又来了洋式的精神上的束缚。
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是比较容易的事,在这一点上胡先生是成功的,在诗的内容方面诱导诗人走上白居易的路线,而不是走上李商隐的路线,则比较难,胡先生似乎无能为力。
所以,在这一二十年间,胡先生沉默了。
这沉默可不是屈服。
他仍然不变他的“明白清楚主义”。
(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有删改)24.文中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主要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4分)
25.如何理解材料划线句中的“白居易路线”和“李商隐路线”?请具体解释。
(6分)
26.你是否同意胡适先生有关新诗创作的主张,试举例说明理由。
(5分)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B都读jìng 【A面面相觑qù(其余都读xū)C读音依次为:pū bǔ pǔ pú D花里胡哨shào (其余读shāo)】
2.A 析:第一句备选的“鱼目混珠”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而“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不指物。
根据句意,此句应填“鱼目混珠”,故排除B、D两项。
第二
句备选的“息息相关”形容联系密切;而“休戚相关”是说彼此之间祸福相互关联,此句不含“祸”,所以此句应填“息息相关”,故排除C项。
第三句中备选的“望其项背”是赶得上,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望尘莫及”是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此句是否定句,不能填“望尘莫及”。
3.(4分)参考答案:人在最绝望的时候,往往本能地希望回归最朴素(最本真)的生活
4.①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存在明显不平衡。
②城乡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率高于低收入群体,地区之间的收入增长率与此相反。
③该省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地方财政收入增幅。
(5分。
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A 推荐,荐举
6.A ③句是于谨意在请求辞官;⑤句表现于谨有韬略;⑥句表现于谨受朝廷倚重。
7.B 于谨一人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8.(1)适逢章武王被鲜于修礼杀害,(广阳王)就在中山驻军。
评分建议:“为……所……”被动1分;“军”1分;句意1分。
(2)于谨详细地述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
评分建议:“备”1分;“忠款”1分;“兼”1分;句意1分。
(3)如今大奸大恶的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
评分建议:“岂……耶?”1分;“尔”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于谨字思敬,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书》。
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王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
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
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
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
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
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
如果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
”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
拔陵果然前来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
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
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
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
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
”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
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
广阳王答应了他。
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
”众人都问他。
于谨说:“我就是。
”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
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
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
灵太后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于谨自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铠甲等献上。
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如今大奸之人还没有平定,您怎么能就这样独善其身呢?”就没有接受。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
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咨询于谨。
于谨说:“我向来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
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
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
”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
于谨对宇文护说:“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
”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
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来。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
到晋公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
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
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