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课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任人以事,存亡治乱之机也。任人者,使有势也……任人 者,使断事也”
❖ “分势不二”
(二)重“势治”的具体主张 ❖ “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
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 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 ❖ “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 也” ❖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临千初之峪,材非长也,位高也” ❖ “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 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 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由此观 之,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也”。
与时变,与俗化” “古之所谓明君者非一君也。其设赏有 薄有厚,其立禁有轻有重,迹行不必同,非故相反也,皆随 时而变,因俗而动” ❖ 杜挚的:“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 循礼无邪”的观点 ❖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 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乃至文、武, 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 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 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 势在下,则君制于臣也,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 易位,势在下也”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 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 “凡明主治国也,任其势”
(三)保“势”的方法和途径 ❖ “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 ❖ “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 ❖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
❖ “黄帝之治天下,置法而不变,使民安乐其法也” ❖ “法莫如一而固” ❖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 “明主度量人力之所能为而后使焉。故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
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乱主不量人力,令于人之所不能为,故 其令废;使于人之所不能为,故其事败”
2、“法”的功用 ❖ “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 ❖ “尧之治也,盖明法审令而已” ❖ “治国无其法则乱”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而曰信,
此四者,国之所危也”
❖ “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 共权以为治?以田连、成窍之巧,共琴而不能成曲,人主又安能 与其臣共势以成功乎?”
❖ “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 多则内外为用,则人主壅”
❖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
四、法家学派“法治”思想
❖ “《春秋》记臣杀君、子杀父数十矣,皆非一日之积也,有 渐而以至矣”。 “善持势者绝奸于萌” “善持势者绝奸于 萌”
❖ “夫尊君卑臣,非计亲也,以势胜也”
❖ “势者,胜众之资也”;“势者,人主之爪牙也”;“威势 者,人主之筋力也”
❖ “自然之势也,非人这所得设也。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 也而已矣”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 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 腹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中古之世,天 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 伐”
❖ “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三)适时而变法 ❖ “侨(子产)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 ❖ “其治民也,期于利民而止。故其位齐也。不慕古,不留今,
(二)“法治”的具体理论观点与主张 1、“法”的产生与变更
❖ “有生法,有守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 民也”
❖ “夫圣人之立法”,“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 ❖ “圣王之立法” ❖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 “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 ❖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
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主讲人:江荣海 政府管理学院
一、法家学派概说 ❖ (一)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事迹简介 ❖ 管仲,亦名管夷吾,或称管敬仲 ❖ 子产,名侨 。因是郑穆公之孙,故亦称公孙侨。 ❖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
死焉,故宽难” ❖ 李悝,又名李克 ❖ 吴起:“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
(一)“法”义解析 ❖ “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 ❖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 “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解也,角量也;谓
之法” ❖ “法者,国之权衡也” ❖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故法莫如显”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
❖ “夫势者,非能必使贤者用已,而不肖者不用已也。贤者用 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 肖者众,而以威势之利济乱世之不肖人,则是以势乱天下者 多矣,以势治天下者寡矣”
❖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 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 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且夫治千而乱一, 与治一而乱千也,是犹乘骥、駬而分驰也,相去亦远矣”
弱兵之道也” “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 “刻薄少恩”, “明法 审令” ,“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敢苟同,行不敢苟容,行 义不顾毁誉”(《战国策·秦策三》)。 “破横散纵,使驰说之 士无所开其口”
❖ 申不害,战国初期郑国人。
❖ “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以为相。内修政教, 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 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 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不害乃辟舍请罪曰: “君真其人也”

❖ “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 君代臣为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
❖ “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务于治; 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 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躬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 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 《申子》今仅存《大体》一篇,保存在《群书治要》中 ❖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 ❖ 韩非,韩国贵族,“诸公子”
(二)法家学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司马谈的《变六家之要指》说:“法家不别新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若尊主卑臣,明职 分不得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 班固《汉书·艺文志》则说,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 制……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 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住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 “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技也;粹白这裘,盖非一狐之皮也” ❖ “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
❖ “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 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 故曰: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 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 “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 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 事力劳而供养薄”
❖ “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 “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 “轻辞古之天了,难去今 之县令”
❖ “君通于不仁,臣通于不忠,则可以王矣”
❖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 臣,非独能尽忠也”
❖ 像豫让那样的忠臣,“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 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 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 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於智伯若秋毫之末”
二、法家学派的历史观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发展变化(进化)的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 “ 国准者,视时而立仪……黄帝之王,谨逃其爪牙。有虞 之王,枯泽童山。夏后之王,烧增薮,焚沛泽,不益民之利。 殷人之王,诸侯无牛马之牢,不利其器。周人之王,官能以 备物。五家之数殊而用一也”
❖ “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 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 事变而行道异也”
❖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智而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 法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 时移,而禁与能变”
三、法家学派的“势治”思想
❖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转圆石于千仭之山者,势也”

❖ “弓弩,势也”
❖ 子夏提出过“持势”、“恃势”
❖ “毁瘁主君于暗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 “适足以重非”
❖ “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轻则右重,右重则左轻。轻重迭相橛, 天地之理也”
❖ “两则争,杂则相伤”

❖ “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于君则威”
❖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 “孽有拟嫡之子,配有拟妻之妾,廷有拟相之臣,臣有拟主之宠,
❖ “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 “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 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
❖ “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 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此,则尽死力而非忠 君也”
❖ “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
❖ “忠臣不生圣君之下”
(二)历史阶段的划分及其特点
❖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 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 则有乱。当此之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 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 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 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 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可,故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 中世上贤而说不仁,下世贵贵而尊官”(《商君书·开塞》)
❖ 尧、舜得势而治,桀、纣得势而乱,吾非以尧、舜为不然也。 虽然,非人之所得设也。夫尧、舜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 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 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 势乱者则不可治也’”
❖ “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不敢臣。民者固 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 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
❖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 犹于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
❖ “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无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 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 可。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矣。管仲毋易 齐,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
❖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 “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君(秦孝公)亟定变法之虑” “守法 而不变则衰”
❖ “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 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 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 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
加乎奸令者也” ❖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
❖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 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知能 诬也”
❖ “尺寸也,墨绳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 之法 ”
❖ “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 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