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诱发个性飞扬的探究人教版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诱发个性飞扬的探究人教版新课标
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教学也应该像海面上移动的冰山,把“水下的八分之七”留给学生自己去想象和探求,使学生的期待始终牵引着注意力。
诚然,娓娓动听、深入浅出的讲解是必不可少,但需要严格地把握“度”,力求点到为止,那就需要教师举一反三的启发,把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只有这样,学生所领悟的才会比老师讲的丰富、深刻得多。
1、抓问文眼,悉心揣摩。
在教学《春笋》第一段时,老师问学生读后觉得哪个地方写得好?一生觉得这一段动词用得好,特别是其中的“冒”字很妙。
老师抓文眼“冒”字问该生妙在何处,学生说不上来时,他立刻启发大家都来想一想,“冒”字和哪些字意思相近?学生说出了长、钻、露、伸……老师接着让学生再边读书,边思考课文为什么用“冒”而不用这些字?学生换词比较、悉心揣摩后纷纷作答:因为春笋是使劲地长出来的;因为春笋一齐痛痛快快往上长,只有用“冒”才合适;因为我想春笋一定是精神抖擞、喜气洋洋地向上长的吧……说得真好,让大家充分领悟到作者谴词造句之妙。
之后老师顺势点击课件春笋图问:这些春笋冒出来后,仿佛都想干什么呢?这一问小春笋们从座位上一个个冒出来,迫不及待地嚷起来: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想深深地吸上一口新鲜空气;我想尽情地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承接的想象及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及拓展,达到了让其“流露真情、张扬个性”的境界。
2、追索插问,激活体验。
如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所说的: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似块”,作为感悟课文的前提准备。
在《木兰从军》一课中,花木兰知道自己应该为国为家分忧,想替父从军,可她的家人不让她一个女孩子去。
那么木兰会怎样来说服家人呢?学生一时沉默,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于是我问学生还记得孔繁森是怎样恳求医生的吗?试图实现新旧知识的瞬时连接。
学生马上欢喜雀跃地回忆起来:记得!当时我们还表演了呢。
对!医生刚开始不同意孔繁森献血,经过孔繁森的再三恳求,医生只好勉强
同意了。
通过回顾,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尘封在学生脑海里的旧知识、阅读经验喷薄而出,一学生突然满心欢喜地叫道:我会了,老师。
大多数同学也跃跃欲试……与当前的学习情景融为一体、有机结合,从而解决了当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3、筛问提炼,层层助推。
学生“带着问题读”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到底带着谁的问题呢?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上课伊始即鼓励学生小组内自主提问讨论,接着告诉学生好几个小组都在研究“为什么兔妈妈奖励赛跑落后的小白兔一个大蘑菇?”这个问题,让大家先来交流一下。
相机的筛选,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专题。
学生交流时能抓住课文的插图和自然段找答案,这很好,评价后我说:既然是比赛,为何不再抓住图、文中的词句让小黑兔和小白兔来比一比呢?随机的点拨成为了学生阅读活动的“助推器”,学生立刻对图文中的小黑兔和小白兔进行了一番对比,发现图中小黑兔跟乌龟赛跑很轻松,他还边跑边等乌龟,而小白兔跟骏马赛跑非常辛苦,他拼命追赶骏马、满头大汗;文中小黑兔得了第一很得意,小白兔落在后面很难为情;从“高手”这个词知道了骏马才是真正的赛跑高手,小黑兔只敢跟乌龟赛跑,小白兔却敢跟赛跑的高手骏马赛跑。
由此层层筛问、提炼,学生对兔妈妈的话——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以及黑板上刚才的这几个小问题,也都跟着解决了。
成功的课堂需要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和求真务实的风气。
4、善问空白,拓展延伸。
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课文到此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
教学时,可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看到了大海,青蛙会对松鼠说些什么?回忆自己登山看海的过程,青蛙又会怎样想呢?青蛙又是怎样下山的呢?在学生交流之后,鼓励他们把课文写下去,学生兴致盎然,各种情境绘于笔下。
这样的拓展与延伸,有利于促使学生语言的有效生成与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充满灵气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妙语点拨下“潜心会文、个性解读”,师生相互信赖、心智启迪、教学相长。
遇到学生“卡壳”时,或启发诱导,或因势利导,能不讲解的尽量不讲
解。
无论是“抓问文眼、追索插问”还是“筛问提炼、善问空白”,追求的都是以“点睛之语”推进学生的阅读活动,引导其去发现、尝试和探究,让其寻觅到一条优化读解文本的“最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