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学案
课型:讲授课执笔:韩云华审核:七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的建筑艺术。
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尝、遂、名、园、款、缘”等。
3、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于、以、其”等。
4、结构严谨,语言优美。
二、学习重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三、学习难点:
1、、“名、园、同、知”等词类活用。
2、感知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美。
四、学法指导:
学习这两篇课文,首先要反复的朗读,力求成颂,在此基础上,利用课文注解和相关的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理清文章介绍说明的顺序。
四、学习过程
五、(一)、预习导学
《黄鹤楼》
1、利用手中资料整理作者简介。
2、说出江南三大名楼。
3、你能背诵有关写楼的诗句吗?写在下面。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西南隅.鄂.州费祎.休憩.巍峨
..
倚.河汉窥.翼.馆闼.井邑.
4、利用注解、工具书、上下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州城西南隅.()
B、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C、遂以名.楼()
D、下.临江流()
E、四闼霞.敞()
F、坐窥.井邑()
5、划出本文的层次,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二)小组探究
1、教师情景导入
2、小组合作探讨: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组织材料的?
地理位置-------- 命名由来地位价值。
(2)、作者在介绍黄鹤楼时引用古籍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3)、作者怎样描绘出黄鹤楼巍峨高大的景象?(用原文回答)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4)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5)、有人说全文贯穿一个“仙”字?谈谈你的看法?
《于园》
(一)预习
1、利用手中资料整理作者简介。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张岱.门钥.葆.生绝壑.槛.外
啾唧
..颓.然碧窈.无憾.
4、利用注解、工具书、上下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富人于五所园.也()
B、非显者刺.()
C、葆生叔同知
..瓜洲()D、主人处处款.之()E、缘.坡植牡丹、芍药() F、以.空奇()G、俱以假山显.() H、至于园可无憾.矣()(二)小组探究
1、课文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文中写于园“奇在磊石”,“磊石”奇在哪里?
3、本文第二段采用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前堂石坡”----- ------- 卧房槛外-------- -------------园后水阁。
写得井然有序。
4、你最喜欢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说说喜欢的理由。
5假如你是于园的导游,请为于园写一段导游词。
(至少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三)、拓展延伸
1、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全联如下:试背一背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 )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长联解释:
上联: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
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
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娜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下联: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
到头来,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令人叫绝,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一直流传不衰。
长联挂在“五百里滇池”岸边的大观楼前两百多年,为古今众多名士及广大游人所仰慕及推崇。
长联使大观楼名扬四海,大观楼因长联而驰誉九州,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的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2、完成教材《精析精练》43页,《湖心亭看雪》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