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2章 专题强化训练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判断和应用 新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第2章专题强化训练动物生命活动调节方式的
判断和应用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解析】选C。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各种激素外,还有CO2等物质。

2.免疫对于防御疾病、维持人体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
A.吞噬细胞
B.效应T细胞
C.B细胞
D.记忆细胞
【解析】选B。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B项正确。

3.(xx·宁波模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

该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干扰素消灭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
(1)抗体能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使病毒失去毒性凝集成团,失去侵入细胞的能力。

对进入宿主细胞的抗原不能发挥作用。

(2)干扰素是一种淋巴因子,可以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解析】选C。

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病毒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将其消灭。

4.(xx·长沙模拟)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
C.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D.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解析】选A。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A项正确;激素X表示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但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项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之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二者之间没有拮抗关系,C项错误;下丘脑作为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可以通过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再通过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也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再通过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属于体液调节;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D项错误。

5.(xx·临沂模拟)下图是由甲、乙、丙3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Ca2+使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神经元兴奋时,乙、丙神经元同时兴奋
B.乙酰胆碱和5-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同的受体结合
C.若神经性蛇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则对乙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D.若用某种药物抑制乙神经元上的Ca2+通道,则甲、丙两个神经元都无膜电位变化
【解析】选D。

甲神经元兴奋时,释放的乙酰胆碱引起乙神经元兴奋,但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A项错误;乙酰胆碱和5-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受体结合,B项错误;若神经性蛇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则对乙神经元起兴奋作用,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C项错误;若用某种药物抑制乙神经元上的Ca2+通道,则甲属于突触前膜,不会接受乙传递的兴奋而发生电位变化,同时乙不释放神经递质给丙神经元,所以丙无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

6.下图是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D.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⑤是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垂体释放,A正确;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细胞的代谢水平提高,产热量增加,C正确;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知识总结】体温调节的总结
(1)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炎热、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机理不完全相同,寒冷环境是神经—体液调节,炎热环境主要是神经调节。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52分)
7.(25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能力降低的原因是
的分泌量减少。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
直接调节有关器官的活动。

(3)人体的组织细胞有与激素分子相结合,这样的细胞称为该激素分子的,激素能使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4)若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5)当人体感染H7N9流感病毒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加强,往往会发烧。

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可以改变下丘脑中的功能,最终使有关器官分泌的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产热增加,体温升高。

【解析】(1)T细胞受抗原刺激能分泌淋巴因子,它能促进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2)观察图可以推知,突触前膜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可以直接调节某些器官的活动。

(3)人体的组织细胞膜表面有特异性受体与激素分子结合,这样的细胞为激素的靶细胞。

(4)若抗体与呼吸道上皮细胞结合,引起哮喘,这种情况叫做过敏反应。

(5)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毒素影响下丘脑时,会影响体温稳定;能够提高新陈代谢速率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答案:(1)淋巴因子(2)神经递质
(3)(特异性)受体靶细胞
(4)过敏反应(5)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
8.(27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

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1)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效应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

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细胞分泌。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选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一般来说,控制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FasL的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选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

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是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

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

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反应的思路。

【解析】(1)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体液免疫依赖浆细胞产生抗体来抵御外来病原体。

(2)穿孔素属于大分子蛋白质,由效应T细胞产生并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3)Fas和FasL都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信息交流的功能。

控制两种物质合
成的基因同时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

癌细胞为不死的细胞,死亡因子受体表达水平降低,从而实现恶性增殖。

器官移植中可通过降低死亡因子受体的表达,从而降低免疫排斥现象。

答案:(1)T细胞或记忆细胞浆抗体
(2)胞吐流出(3)①信息交流能②降低
③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