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通化市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浑然天成悠然自得
B . 行云流水驾轻就熟天衣无缝悠然自得
C . 龙飞凤舞游刃有余天衣无缝泰然自若
D . 龙飞凤舞驾轻就熟浑然天成泰然自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
排也每每可见
C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 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 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三下·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J·L·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
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与西方的一神教不同,中国的宗教神灵除了至高无上的“天”之外,其他的神祗都属于有限的特殊神。
如山神、门神、灶神、土地神以及其他的动植物神和行业神,都属于担负特定职能的神祗,只能给人们提供某一方面的护佑。
但有些地方社神,却被演化和升格为具有多种社会职能的地区守护神。
由于在整个封建社会,祭祀至上神“天”乃为天子的特权,民间不得擅自祭祀,这种神权垄断状况一方面造成了民间信仰实用性的不断强化,致使原始的自然崇拜难以得到扬弃和升华;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多神信仰在民间的和平共处和共同发展,不致发生像西方那样的宗教冲突和战争。
各种祭祀活动是信仰的载体,是一定宗教信仰的外在物化形式。
透过它我们看到这种扎根于民众生活、内存于民众精神世界的信仰是如此之深厚,无论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自创的道教,都不曾动摇过它的地位。
“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它。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信仰迅速复兴。
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客观规律,信仰是人的精神生命,一个民族的信仰就是其内在的“活的灵魂”,它如同遗传基因一样通过这个民族的世代相传而得以延续,而不因个体的消亡而消亡。
因此,对于信仰特别是一个民族的信仰来说,我们是无法用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来将其从人们的精神中加以消灭的,外在的强力只能消灭人的肉体,而无法消灭人的信仰,信仰的存在和改变是一个遵循其内在固有的逻辑而缓慢演化的过程。
(节选自《中国乡村发现》,作者左亚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民间信仰的内容虽然是祀天祭祖之事,但也属于真正的信仰。
因此,中国人不信宗教这说法是不准确的。
B . 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有明确的宗教归属。
C . 祭祖和祀天就是中国的宗教信仰,而且宗教信仰的范围之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大都有真正的信仰。
D . 祀天祭祖二神崇拜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这是由中国人把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中国民众笃信神灵的角度,提出这种以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为表现形式的民间信仰就是中国人的宗
教信仰。
B . 文章从祭祖和祀天两个维度理解中国的民间信仰,并认为二者关系并重,都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C . 文章认为“文化大革命”也未能真正摧毁中国民间信仰,彰显了中国民间信仰是我们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
D . 文章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对象、主体和性质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任何情况都不曾动摇过中国民间祭祀活动的地位。
可见,各种祭祀活动扎根民众生活之深,内存民众精神之坚。
B .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而体现宗教信仰的祭祖和祀天都属于民间信仰的范畴,因此民间信仰就是宗教信仰。
C . 从历史上看,西方的宗教矛盾分歧较多,冲突和战争不断,而东方国家则因为神权垄断而多神信仰和平共处。
D . 中国的祭祀活动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中华民族内在的“活的灵魂”,因此,认为中国人没有真正的信仰是没有道理的。
3. (9分)(2020·辽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过去产业模式更新滞后的阶段,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供给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市场提供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这一状况的解决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产能,注重需求方的需求,提升合理的供给能力。
共享经济的出现带动了资源的再分配,使得部分资源得以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其参与成本也低,平台参与度广,发展迅速,对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
以滴滴快车与出租车相比为例,滴滴快车的司机税收政策不明确,收费低,接单多。
而传统的出租车因为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打车费用高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力。
这自然会引起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不满,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司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我国还未对共享经济颁布明确的责任追究、税收监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资质认证门槛较低,交易平台
很难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现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厘清真正的责任人。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材料二:
(摘编自《2018——2019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初衷。
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
比如,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
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
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了类似的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
(摘编自刘天亮《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材料四:
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距离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已过去了4年,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
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
外媒注意到,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
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
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
“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
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
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
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
中国服装和自行车会员制服务随着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增长。
《日本经济新闻》9月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
中国共享经济正从音乐、主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
(摘编自《共享经济告别“野蛮生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而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 . 共享经济虽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影响,但目前都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认证,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C . 从材料二可看到,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行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D . 当下,我国共享经济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共享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B . 从2018~2019年我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查来看,交通方面的共享形式多样,其中单车的共享比例相对较高。
C . 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中国热潮”。
D . 我国的共享经济模式涉及范围广,普及快,这和我国快递网络覆盖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材料四中,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
4. (12分) (2019高二上·铜陵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
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
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
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
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
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
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
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
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
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
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
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
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
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
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
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
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
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
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
父亲像一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
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
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
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 . 文中划线处的环境描写既暗示人物悲伤难过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C . 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D . 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在趋于平和的叙述中,仍能感受到“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2)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3)这篇小说是如何展开叙述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
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
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
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
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
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
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登:登上,到达。
B .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C .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 . 使者旁午旁午:交错频繁。
(2)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古之学者必有师
B . 寡求而不争蟹六跪而二螯
C . 物之有成必有坏赐之墙也及肩
D . 皆争出谷以佐官子路行以告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①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 . 文章第②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 . 文章第③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 .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4)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②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③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20高一下·南平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