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二下·鸡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

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

《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

“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

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

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

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

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

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

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

(),已显露其“出蓝”之势。

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因而
B . 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
C . 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然而
D . 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B . 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C .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D . 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
B . 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
C . 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
D . 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对秦汉范型来说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17·天津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
冯骥才
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

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

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

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

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

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文化先觉首先来自于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之中。

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

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大地里开出的花,而真正美丽的花除去美丽,还要结成种子,回落在大地里,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来。

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

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

它由广泛的形而下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到时代性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形而上的思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这种先觉不一定都在国家民族文化层面上,也有生活、城市、习俗乃至审美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

关键是要对它保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

先觉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和知识精神的知识界。

当然,文化的先觉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

没有对文化的博知与深究,对文化史的学养,对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的广泛关照,敏锐、深刻和富于真知的文化先觉缘何产生?在精神领域里,高度不会凭空而起,深度加上广度才会产生高度。

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有所不同。

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先觉﹣﹣由于它具有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它的要求似乎在更高一层;但它又是知识分子所要具备的。

它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必需具备的。

或者说,知识分子本来就应有这种先觉性。

失去这种责任和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对于转型期间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充满内在的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文化现象无比纷繁,有待我们去思辨与认知。

因此说,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识分子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自觉的意义,并成为文化先觉者,就是要求知识分子成为敏锐的觉察者。

B . 知识分子要以文化无觉作为自己的责任,主要是著书立说,用自己的先进学说去分辨当今社会的文化迷茫。

C . 知识分子要有文化先觉的责任,并成为文化先觉的实践者,能够在国家民族的发展过程起到引领作用。

D . 知识分子要具有文化先觉的精神,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觉察是实现知识分子文化先觉的要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知识分子应走在全社会文化自觉的前列,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文化责任,主动积极地引领文化的走向。

B . “五四”时期的各类知识分子,都为那个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今天的知识分子要以他们为榜样。

C . 文化先觉者都应是先行者,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文化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判定和验证自己。

D .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文化上既充满活力和希望,也存在冲突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辨与认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化先觉”的一项是()
A . 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加痛斥,他同情弱小国民的疾苦,怀有怜悯心,追求平等等,这样人道主义对当世和后代的思想都有重大影响。

B . 鲁迅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而他不单单是批判当时的社会,也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解
剖,促使人们不断地觉醒。

C . 龙应台担任台湾文化部长时,看到山区孩子的文化环境不佳,提出文化“泥土化”的政策,让台湾山区的孩子也得到优质的文化待遇。

D . 梁思成为保护北京的古城墙四处奔走,在无力阻止古城墙被破坏时,他痛心地对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说:“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


3. (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
陆怡彤远山
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

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

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

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

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

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

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

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

20世纪80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

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

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

一个火花闪现,“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

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

”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

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

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

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

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
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

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

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

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

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

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

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性——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

”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

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

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

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

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

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

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

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

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

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

“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

”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5日,有删节)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B . 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经典”“大师”的含义。

C . 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许多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D . “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正午阳光一般的”“睿智”“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 . 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其中“长达8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

C . 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 . 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

(3)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

毛泽东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

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

如《念奴娇·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没有一首是纯粹写景的。

他的一喜一忧都与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有关,喜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忧时“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他为善打硬仗、屡立战功的爱将彭德怀所写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直抒胸怀,毫不掩饰。

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

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直到1957年,他在给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女士回信时才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深情悼念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可见并非英雄无情,他对妻子的思念几十年来从没有断过。

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更多的时候是投身于革命。

他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然而他顾不上太多的儿女私情,他的心中,装的是亿万百姓。

毛泽东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

他的诗词体现出了蔑视一切困难,坚信革命必胜、人民必胜的乐观与豪迈之情。

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不论是面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还是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和绞杀,从来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

毛泽东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

也许是毛泽东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

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

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

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1)毛泽东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文本概括。

(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诗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分。

你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属于哪一流派?为什么?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9高三上·沈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若讷,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卫州。

进士及第,补彰德军节度推官,再迁太常博士、知商河县。

御史知杂杨偕荐为监察御史里行,知谏院。

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欧阳修乃移书责若讷曰:“仲淹刚正,通古今,行中无比。

以非辜逐,君为谏官不能辨,犹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耶!”若讷以其书奏,贬修夷陵令。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大庆殿设祈福道场,若讷奏曰:“大庆殿,国之路寝也,岂可聚老、释为渎慢?”又奏三公坐而论道,今二府对才数刻,何以尽万几?宜赐坐从容,如唐延英故事。

丁母忧。

服除,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时宰相贾昌朝与参知政事吴育数争事上前。

明年春,大旱,帝问所以然者,若讷曰:“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

”于是昌朝及育皆罢,若讷遂代育为枢密副使。

王则据贝州,讨之,逾月未下,或议召降。

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及破城,知州张得一送御史台劾治。

有臣贼状。

朝廷议贷死,若讷谓:“守臣不死自当诛,况为贼屈?”得一遂弃市。

知王守忠欲得节度使,固执为不可。

皇祐五年,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若讷强学善记,自秦、汉以来诸传记无不该通,尤喜申、韩、管予之书,颇明历学。

因母病,遂兼通医书,虽国医皆屈伏。

张仲景《伤寒论诀》、孙思邈《方书》久不传,悉考校讹谬行之,世始知有是书。

名医多出卫州,皆本高氏学焉。

皇祐中,诏累泰定尺以制钟律,争论连年不决。

若讷以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上之。

并损益祠祭服器,悉施用。

有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B .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C .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D . 王蒙正知蔡州/若讷言/蒙正起裨贩/因缘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论犹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诏寝其命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移书一般指官员间互通书函,又称作致书、移文,书函常针对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责备。

B . 班行指朝班的行列,也可指朝廷或朝廷官员,“班行中无比”是对范仲淹的人品和才学的肯定。

C . 路寝指帝王的正殿所在,而《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中的“列观”是指一般寓殿。

D . 祠祭即祭祀,古代祭祀有专门的音乐,《诗经》中的“雅”和“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高若讷敢于进谏。

对大庆殿设道场,他上书认为不得体;后来他又直指二府未充分言奏政事;对王守忠任节度使,他进谏反对。

B . 高若讷受到信任。

皇帝向他询问大旱原因,在听取了他的回答后,罢免了宰相贾昌朝和参知政事吴育,并任命他担任枢密副使。

C . 高若讷看重气节。

王则造反失败后,朝廷商议是否免除贝州知州张得一死罪,他以张得一屈于敌贼、气节尽失为由,表示反对。

D . 高若讷博学多才。

他博览群书,十分精通历数之学;他自学医术,治愈母病,整理了经典医书,考正、校定其中的错误并刊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范仲淹坐言事夺职知睦州,余靖、尹洙论救仲淹,相继贬斥。

②若讷言:“河朔重兵所积,今释不讨,后且启乱阶。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5高二上·巴彦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不见
(唐)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两种并作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5分)下面是某高校学生邀请该校知名教授参加学生活动的邀请函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本周五我院学生会将操办一场读书分享会。

您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潜心治学的态度在贵校获得了极高的名誉,现忝列文学院院长一职。

我们特邀您担任本次活动的客座教授,衷心希望您能拨冗参加,亲临指导,我们将鼎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