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八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探索2
1.(2014·高考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抓住材料中“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间限定,判断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选项。
A项正确。
答案:A
2.(2014·高考天津卷)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解答的关键是对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的经济政策的理解。
“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
答案:C
3.(2014·高考四川卷)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从改革先农村后城市,及摸着石头过河可知改革者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因此后开放上海,故①正确;因为上海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在人们思想解放还不够的情况下,在上海试行一些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措施,容易受到人们的反对,故④正确。
答案:D
4.(2013·高考天津卷)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
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解析: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经营行为都由政府控制,企业效益好坏与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故其比较茫然,D项正确。
答案:D
5.(2013·高考江苏卷)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
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甲段时间是1990—1995年,该时期我国的经济理论是中共十二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旨在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
答案:B
7.(2014·高考广东卷)(节选)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
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推断材料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
解析:“角度”抓住“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1992年”“2001年”回答;“说明”可结合两种历史分期涉及的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阐明。
答案: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
8.(2014·高考天津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日‘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
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
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
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解析:材料一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二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说明中国文化也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答案: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对该内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提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B.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C.明确了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
D.反映了领导人对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的认识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领导人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D项正确;《公报》反映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A项说法正确;B项可由“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体现,表述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四大做出的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仅仅是放松对企业的管理,尚未明确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2.“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
这里描述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土地制度的土地所有权不变,仍属于公有,但经营权发生变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故选D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农民个体土地转变为公有,所有权发生变化,故B项与题意不符;人民公社化运动未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D
3.(2015·浙江三市质检)邓小平在1984年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几百亿、上千亿外资,冲击不了这个基础。
”这一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下列改革举措直接受惠于此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决定在广东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1979年,均早于“1984年”,故A、B两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邓小平的这段讲话主要是引进外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C项正确;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属于引进外资,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说明国家允许在公有制经济外存在私营经济,但“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说明此时的个体经济规模是较小的,不可能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故C项正确,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开始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C
5.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
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
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
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奋斗目标
B.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解析:打破铁饭碗、铁工资与铁交椅,说明国有企业正在探索企业用人、工资与职责制度改革,它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
答案:B
6.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
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 )
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解析: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
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新华网《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材料二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本题以工资为切口,考查了新中国不同时期人民收入增长的状况。
第(1)题,首先明确改革开放以前,即1949—1977年,再分析工资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可多角度分析,如:工资构成种类、高低、增长幅度、面值等。
分析“原因”:可从当时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状况、物资的丰匮情况、经济体制、分配制度等方面来归纳。
第(2)题,根据上一题归纳工资收入的新特点。
“原因”可从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发展状况、体制变化、分配方式、市场发展状况等方面来归纳。
答案:(1)特点:①工资项目单一;②工资低,③涨幅小;④工资面值小。
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③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2)变化:①1985年后工资总额剧增;②工资项目种类多(工资项目多样化);③社会保障不断健全;④出现了绩效工资;⑤工资面值大;⑥改革开放初期工资变化不大。
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③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④平均分配方式打破(企业自负盈亏,职工按劳分配);⑤市场经济发展,货币贬值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