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2-5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作出深浅度不同 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本考点就是要求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 现多元化鉴赏和品读文学作品的目的。这一考点往往出现在阅读 题目中的最后一题,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呈现。 本题型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请探究××的丰富意蕴。 (2)请探究××的几层深意。 (3)请探究文中蕴涵了作者对××的哪几层感悟。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文章卒章显志,归结 文章包含的情感,尤其要注意最后一段。文章的中心应在于对 “乡土文明”的情感与态度,回答时要注意抓住这个重点。对 “城市文明”“农村生活”的态度与感情的分析可以作为补充。
【答案】 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
探究类和综合性选择题 探究这个考点是新课标高考的要求,是新课标高考中不可缺 少的一道风景。近几年,探究类题目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对文本 丰富意蕴的挖掘以及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两个方面,探究作者的 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直接考查较少。此类型题考查的是考生的 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见 解。2013年考查散文的有11套试题,其中有9套考查到了探究这 个考点。
的敬重(或“赞叹”);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 感;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④对贫困落后 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尊 重文本。具体而言,应从以料。在解读文本时,不 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第 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 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 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 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 延伸拓展的探究。
2.顺藤摸瓜,由外到内 含蓄是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特性。为了表达情感,作者往往 借助一些意象进行描述。答这样的探究题要能透过重要的意象把 握作者的心理。这些意象就是解开作者“心思”的钥匙。我们要 善于顺着重要意象的“藤”摸作品所蕴涵的心理的“瓜”。
一般来说,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字面上的解读,这 是浅层面的。如果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往 往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 另外,我们还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对文本进行解读考 查,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对文 本进行考查,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 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普遍的适用的 一般性意义。
一、发掘文本丰富意蕴 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 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弦外 之音。散文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 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有 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可以对作品意蕴进行不同角度和 不同层面的发掘,具体说明如下:
(4)××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试加以探 究。 (5)请结合文本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1
(2013·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瓦 王剑冰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3”例2) 题目: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看到了瓦下面的时光、欢乐甚 至痛苦”这句话的涵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需要立足文本。文章中写韩老汉的语段是在文末几段,特别 是倒数第一自然段写韩老汉的经历暗示了社会环境,语句“黄河 是他的家路”暗示了“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 这些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中可以看出韩老汉是大河家人的 代表,作者就是将他当做了大河家底层人的代表,写韩老汉的动 作,就是写以韩老汉为代表的大河家底层人与河的关系;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该考点包括两个层面: (1)借助作者同文本对话,即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角度 解读文本; (2)借助文本同作者对话,即利用文本内容去探讨作者当时 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从阅读实际看,主要指前者。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直接在探究类题目中涉及这一题型的情 况很少见,更多的是将其融合在“作用”“用意”类题目中进行 考查。因此,对这一考点的考查往往与“分析综合”与“鉴赏评 价”联系紧密。 常见的设问形式: (1)文章用很大的篇幅写×××,用意是什么? (2)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有什么好处? (3)文章写××,却还要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 · 河 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 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 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 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 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 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 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①要把握全文的主题。“上善若水”作为标题,本身就在揭 示着主题的含义。本文开头有“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上善若水”的含义就要 由实入虚去探究。 ②“上善”者“若水”。本文从“都江堰”写起,“都江 堰”怎样体现的“上善若水”?又从“都江堰”写到了人,这些 人身上怎样体现了“上善若水”的精神?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 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 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 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 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 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 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 合而为一。
【答案】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
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 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例3
(2012· 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1”例8) 题目: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 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探析句子含义,应结合全文理解,注意文本所反
映的主题,抓住关键词语如“时光”“欢乐”“痛苦”,这里面 就蕴含着回忆、赞美、感激、惋惜和伤感等情感。
【答案】
①(客观方面)对于土与火的结晶,先人早就有了
认知;在漫长的岁月中,瓦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②(主 观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对瓦有着复杂的感情:既赞美瓦的无私, 感激瓦带来的快乐,也为瓦即将被取代而伤感难舍。(意思对即 可。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 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 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 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 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 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 云变古今。”而2 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
例4
(2010· 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大 河 家
张承志 (文本详见“合作探究课时3”例3) 题目: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要探究此题
例2
(2009· 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 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 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 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 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 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 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 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 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 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 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 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 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 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③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语句。第1、2段由“上善若水”的横幅 引出“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 竞高下、论短长”的议论,“都江堰”的水就是“上善”的。第 3段,直接写“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的精神 是“上善”的。第8、9段直接写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人。 在组织答案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先探究“都江堰”怎样 体现了“上善若水”,再联想和“都江堰”有关的人怎样体现了 “上善若水”,也就是由实入虚。
其次,要在文中寻找作者经历,在上文可以找到相关语句, 如“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 一声声呼唤”“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 里”。作者写韩老汉这个人物就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
【答案】
①揭示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②
题目: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丰富意蕴的能力。探究都江堰
蕴涵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其实考查的是对文章主题思 想的探究。探索文本的主题思想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 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 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类题目的命题角度主要有:①文本角度,这是对作者创作 的延伸,阅读者走出文本的时空限制,发现文本中所隐含的而作 者在创作中自己没有发现的内容;②阅读者自身角度,在阅读者 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感受和体验; ③ 其他阅读者角度,阅读者从文本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是独特的, 对其他阅读者来说,是全新的。 综合性选择题是湖北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道特色题型, 因选项涉及内容多,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能力。
3.深入慎出,融入自我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的观点、依据等可以进行适 当的个人解读。这是从文本中得出的个人的理解,但也不能随心 所欲,任意发挥。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见解必须要有时代性, 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后,再运用自 己的知识积淀进行论证便可以了。解答时,要特别注意“深入慎 出”,即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 侧面的考查。具体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 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 研究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 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