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

下面是yjbys 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再别康桥教学课堂实录,更多内容请访问(/wenxue)。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

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

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

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

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

记住了,徐志摩。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

谢谢你。

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

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

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

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

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

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

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

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

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

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

“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

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

“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

(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

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

“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

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

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

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

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

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

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

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

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