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分析与解决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现象分析与解决策略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合作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认识、组织、操作不当,使得合作探究学习表面化、形式化。

针对目前语文合作探究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合作探究低效现象有效策略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革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而也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不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比如组合缺少科学性、探究内容缺少实用性、课堂缺少驾驭性等,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使得合作探究学习表面化、形式化,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正视当下初中语文合作探究中存在的低效和无效的现象,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更为有效的合作学习的相关策略,使小组合作学习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角色分工不到位,学生合作不主动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听读全诗、自由朗读之后,开始了以小组合作探究为模式的诗歌品读:在这样的夜晚,人会想起什么?你觉得作者想起了什么?为什么面对月饼却难以下咽呢?作者为什么说“我的思念是圆的”?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几分钟后,教室里似乎开始变得嘈杂起来。

但是有的学生合而不作,不商量、不讨论,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也有的学生不合不作,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只等别人的结果,还有的学生只管自己埋头苦干……
在此次合作探究中,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明显不高,秩序混乱,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出现了合作低效的现象。

如果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排斥,那么合作探究的模式只会浪费他们的时间,毫无意义可言。

为此,我们首先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比如:兴趣激励、竞争激励、评价激励等模式,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避免个别学生“一言堂”的现象。

在本课中,教师可以考虑重新引入激励机制,打破在合作讨论时习惯性地将前后左右四人分成一组的模式,更为科学合性地搭配四人小组,即一名成绩较为优秀的为组长,另外二名中等生和一名差生为小组成员,小组长会按照老师安排的任务合作共学,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保证组内人人参与的有效性。

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开展组间评价模式,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集
体荣誉感,并结合教师评价共同选出“最佳合作团队奖”和“最优秀小组长奖”,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二、内容设置随意性大,课堂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琴俱亡》一课为例,有教师以“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来作为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内容,时间为十五分钟。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而接下来的十分钟学生开始做起与合作探究无关的事情来,反而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失控。

对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问的随意,小组合作也随意。

其实,教师理应注重小组合作的实用性,必须使讨论内容合理而有效。

虽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合作探究”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为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能力设计出适宜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具有一定探索性、挑战性的内容,或可以适当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内容,以及大部分学生都有意见要发表的内容为合作探究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教学的效率。

在本课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合作的内容、形式和时机,可以将“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用原文回答)”作为课堂提问提出,因为是用原文回答,学生思考的时间不会过长,而以为何“语时了不悲”“都不哭”“琴不调”为重点研讨的问题,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反而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了思考和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合作探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教师调控不力,课堂缺少驾驭性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如下综合题:“在这一单元中,这五位作者的童年各“乐”在哪里?这“乐”与其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对于这一颇有内涵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己则在抓紧时间看教案,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学。

学生的争论声越来越高,课堂几度失控。

教师这种让自己一下子从传统课堂中的“权威”退到“边缘”的行为,是造成课堂失控的主要原因。

其实,无论在课堂上实行何种合作模式,教师都是知识的传授者,都不能弃课堂于不顾。

同时,在小组合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的时候,教师也应该细心观察,了解各组的合作情况,适时给有需要的小组以重点指导,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本次讨论的五篇文章各有深刻含义,虽以“童年趣事”为主题,但也不能因此界定写的全是“童年趣事”,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引导:不能固守“童趣”这座城墙,须向更深处挖掘、探寻。

如果教师不把目光投向“趣”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在这次探究中只会随便乱说。

这虽然貌似实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却未能全面把握课文主题,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启示。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么多的学习小组,教师无法一一顾及。

为此,教师可安排各个学
习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对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答案,可以另行分析或组织辩论活动,以深度调控促使学生深度合作。

总之,实施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狂澜,但我们必须对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作深入探究,才能不使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韩敏.发挥合作探究模式作用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
效——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探究[J].现代语文,2011,(11).
[2]丁勤枢.语文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剖析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0,(11).
[3]窦成顺.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