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
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一段时间以来,网传隔夜菜、肉类腌制品不能吃,是因为含亚硝酸盐。

对于亚硝酸盐大家有众多疑问。

疑问一:亚硝酸盐是什么东西?亚硝酸盐是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NaNO2),它是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咸味,易溶于水。

它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火腿、酱卤肉等熟肉类食品加工,作为防腐剂和护色剂。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疑问二:亚硝酸盐的“毒”从何来?
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效应,它被吸入血液 1~5 分钟后,就已经分解。

亚硝酸盐在胃中酸性环境下,易与氨基酸的分解产物发生反应,产生致癌物。

当摄入维生素 C 时可以阻止致癌物产生。

疑问三:隔夜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超标吗?实验人员准备了清炒菠菜、清炒芹菜和小白菜炒肉,三种菜各自被分成 6 份,常温和冷藏条件下各保存一半。

实验人员分别取 1 小时后、6 小时后、20 小时后的剩菜,经过捣碎、提取、离心、过滤,取出汤汁。

通过比色法逐一测得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但都远未超过国家标准。

疑问四:摄入多少亚硝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

我们日常吃的大米、蔬菜、肉品里面几乎都含有亚硝酸盐。

有数据显示,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 80%来自蔬菜。

如果你体重 50 kg,即使一次性吃 2.5 kg 蔬菜也是安全的。

因此,将亚硝酸盐摄入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2)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B.常温储存及冷藏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
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
(4)亚硝酸钠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实验室一般用亚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来制取 N2。

N2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 H2部分化合生成 NH3。

如图为制取少量 NH3的装置(获取 H2的装置已略去):
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____________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_________。

③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

④用实验方法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________。

【答案】+3 价每千克体重 0.2mg ABC N2+3H2△2NH314:3;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反应结束后,取少量 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解析】
(1)亚硝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

氧元素显-2价,设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1+x+(-2)⨯2=0,解得x=+3;(2)从题目信息可知,人体对亚硝酸盐的一次性安全摄入量为每千克体重 0.2 mg;(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有题目信息可知,“吃隔夜菜会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正确;B、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菜在放置 20 小时后,无论常温还是冷藏,亚硝酸盐含量虽均有增加,正确;C、适量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有利于抑制致癌物的产生,正确;D、从实验数据中发现蔬菜类的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要高于含肉类的隔夜菜,错误。

国家对食品中含有的亚硝酸盐的最大含量限定为:蔬菜4mg/kg,肉类 3mg/kg。

(4)①C 装置的硬质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②反应时 N2和 H2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比,即
28:(2⨯3)=14:3;如果按此比例进行反应,反应时,D 中导管口有气泡逸出,说明逸出气泡的原因(已知 NH3极易溶于水):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通过 D 中的水时产生气泡;③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B 中浓硫酸的作用是除去氢气、氮气中的水蒸气(干燥氢气和氮气);④证明确实有 NH3生成的实验方法:因为NH3极易溶于水,故反应结束后,取少量D 中的液体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证明反应生成了氨气。

2.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当前,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第四大能源和首屈一指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
能已成为一大亮点。

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果实,一半在秸秆。

秸秆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有多种,如秸秆肥料、秸秆饲料、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等,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

一、秸秆饲料:
目前,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青贮的过程一般为:秸秆粉碎→发酵液制备→发酵→饲料。

而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青贮质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二、秸秆沼气:
利用沼气设备,以秸秆为主要原料,在严格的厌氧环境和一定的温度、水分、酸碱度等条件下,经过沼气细菌的厌氧发酵就会产生可燃性气体——沼气。

秸秆沼气的发展不但解决了秸秆利用率低的问题,而且提供了廉价清洁能源。

三、秸秆肥料:
以动植物残体(如富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发酵腐熟就可以制成生物有机肥。

温度是表征堆肥腐熟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发酵温度的影响如图所示。

一般认为,堆体温度在50℃以上保持5~7天可保证堆肥达到卫生学指标和腐熟的必要条件。

四、秸秆乙醇:
燃料酒精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各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目前,玉米等淀粉质原料生产燃料酒精技术已相当成熟,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物堆肥过程中温度变化生产,但随着陈化粮消耗殆尽,淀粉质原料存在“与民争粮,与粮争地”等问题,大量利用粮食生产燃料酒精受到严重限制。

秸秆中含有木质纤维素,利用秸秆生产酒精,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食物短缺等问
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是:
u u u u u r u u u u u r 水解发酵秸秆葡萄糖酒精
其中,在葡萄糖(C 6H 12O 6)转化为酒精过程中,需要在无氧环境中,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制得。

当今,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大贡献,更成为了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新亮点!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利用方式中都需要经过_________后才能得到所需的物质。

(2)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请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过程中接种微生物菌剂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至少2点)。

(5)根据文章信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______。

A .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B .秸秆沼气属于清洁能源
C .将秸秆制成饲料常用的方法是青贮
D .秸秆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
【答案】发酵 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 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ABCD
【解析】
【详解】
(1)通过阅读材料可知,秸秆所有利用方式中均需要进行的操作是发酵;
故填:发酵。

(2)甲烷是有机化合物,含碳、氢两种元素,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故填: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3)酒精作为燃料的优势是不仅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故填:可以缓解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

(4)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秸秆堆肥的过程中加入微生物菌剂后,可以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的高温持续时间,并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故填:能提高堆体温度、延长堆体高温持续时间、加快堆肥腐熟进程。

(5)A 、生物质能属于可再生能源,故选项A 正确;
B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B 正确;
C、结合文章原话,将秸秆制成饲料最常用的方法是青贮,故选项C正确;
D、秸秆可以经过化学反应制成沼气或者酒精,可以有效的改善能源结构,故选项D正确。

故选:ABCD。

3.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不粘锅做饭炒菜不粘锅底,是因为锅的表面涂了不粘涂层——特氟龙,为使其牢牢固定在厨具的表面,还会添加一种加工助剂全氟辛酸铵(C8H4F15NO2),实验室数据表明这种物质属于2B类致癌物质,因此在使用不粘锅时,国家提出了两个限制:
一是使用温度要控制在260℃以下。

这是因为特氟龙在温度超过260℃时,逐渐向不稳定状态转变,超过350℃时,则会发生分解,向空气中释放出有毒气体。

二是不能烹制酸性食品,以免破坏涂层,危害健康。

用4%乙酸模拟酸性食品,测试不同品牌不粘炒锅涂层出现破损前后“食品接触用涂层总迁移量”(国家标准规定不得超过10
mg/dm2)。

记录数据如下表:
营养学家建议“要定期更换不粘锅,对于高温烹饪,最好使用铸铁锅”,这样不仅能享受美味,还能增加食物中的铁含量。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全氟辛酸铵由_______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

(2)长期使用铸铁锅烹饪可以预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用不粘锅时要避免高温干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模拟测试涂层破损的实验中,除控制不粘锅的种类外,控制的条件还有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不粘锅不适合用来高温烹饪食品
B 不粘锅的原理是因为其表面有一层不粘涂层
C 从安全角度看,生产不粘锅应减少使用全氟辛酸铵
D 不粘锅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铁铲翻炒或金属球大力擦洗
【答案】5 缺铁性贫血在高温条件下不粘锅涂层的物质会发生分解,生成有毒气体食品种类、时间和温度 ABCD
【解析】
【分析】
利用科普短文介绍了不粘锅的结构及其使用过程对人体的危害。

要利用短文给出的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
(1)从全氟辛酸铵的化学式C8H4F15NO2可知它是由5种元素组成。

(2)长期使用铸铁锅烹饪能增加食物中的铁含量,还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

(3)使用不粘锅时要避免高温干烧的原因是在高温条件下不粘锅涂层的物质会发生分解,生成有毒气体。

(4)在模拟测试涂层破损的实验中,除控制不粘锅的种类外,控制的条件还有食品种类、时间和温度。

(5)
A、不粘锅高温条件下不粘锅涂层的物质会发生分解,所以不适合用来高温烹饪食品,符合题意;
B、不粘锅的原理是因为其表面有一层不粘涂层—特氟龙,符合题意;
C、从安全角度看,生产不粘锅应减少使用全氟辛酸铵,因为它属于2B类致癌物质,符合题意;
D、不粘锅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使用铁铲翻炒或金属球大力擦洗,因为使用铁铲翻炒或金属球大力擦洗会破坏不粘涂层,符合题意。

故选ABCD。

4.认真阅读下面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酸奶因其独特风味、营养丰富等原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

其一,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除将大量的乳糖分解成单糖外,还将蛋白质水解变成微细的凝块,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更高,更易于吸收。

其二,酸奶中的脂肪代谢优于牛奶,酸奶中含有3%的脂肪,其脂肪易于消化,同时酸奶中的磷脂肪能促进脂肪乳化,从而调节胆固醇浓度。

其三,酸奶发酵后,牛奶中的钙被转化为水溶形式,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目前,市场上既有酸奶,又有各种口味的酸奶饮料。

酸奶饮料是在牛奶中加入水、糖或甜味剂,经人工调酸制成的饮料,其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远远不能与酸奶相比,营养只有酸奶营养的三分之一。

在选购酸奶时,消费者应认真区分酸奶和酸奶饮料,选购时要看清产品标签上标注的是酸奶还是酸奶饮料。

发酵型酸奶因含有活性益生菌,从生产到销售都必须冷藏完成,所以进入商场超市后都是在低温奶销售区(冷藏柜)。

酸奶很适合青春期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或患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饮用。

饮用时要注意合理方法和时机,可在饭后2小时饮用,因为饭后胃液的pH值上升,这种环境很适合乳酸菌生长,能让酸奶的营养充分发挥;别空腹喝酸奶,酸奶中活性乳酸菌只有pH值在4以上才能生长,而空腹时pH都在2以下,所以乳酸菌就会被胃酸杀死,营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不要加热喝,如果温度过高,酸奶中的有益菌就会失去活性。

由于酸奶不含防腐剂,如果保存条件不好,酸奶中的活体乳酸菌会不断繁殖,产生的乳酸使酸度不断提高,酸奶的口感变得过酸,严重时酸奶会变质。

因此,夏季要注意冷藏和保存时间。

(1)酸奶优于牛奶的原因是_____。

A 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B 脂肪代谢好
C 有利于钙的吸收
D 保质期长
(2)从营养的角度看,一般不选择酸奶饮料的原因是_____。

(3)酸奶很适合青春期正在发育的青少年或患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饮用,因为,这部分人群更需要补_____。

(4)活性乳酸菌生长的pH是_____。

A 大于7
B 等于7
C 大于4
D 小于2
(5)对于酸奶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饭前饭后饮用均可
B 不要加热后饮用
C 注意冷藏
D 酸奶中含有防腐剂
【答案】ABC 营养只有酸奶营养的三分之一钙 C BC
【解析】
【详解】
(1)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优点,而且某些方面还扬长避短,成为更加适合于人类的营养保健品。

其一,酸奶在发酵过程中除将大量的乳糖分解成单糖外,还将蛋白质水解变成微细的凝块,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更高,更易于吸收;其二,酸奶中的脂肪代谢优于牛奶,酸奶中含有3%的脂肪,其脂肪易于消化,同时酸奶中的磷脂肪能促进脂肪乳化,从而调节胆固醇浓度;其三,酸奶发酵后,牛奶中的钙被转化为水溶形式,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由于酸奶不含防腐剂,如果保存条件不好,酸奶中的活体乳酸菌会不断繁殖,产生的乳酸使酸度不断提高,酸奶的口感变得过酸,严重时酸奶会变质,因此,酸奶保质期不宜过长。

故选ABC;
(2)酸奶饮料是在牛奶中加入水、糖或甜味剂,经人工调酸制成的饮料,其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远远不能与酸奶相比,营养只有酸奶营养的三分之一;
(3)酸奶中富含钙元素,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会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4)根据“别空腹喝酸奶,酸奶中活性乳酸菌只有pH值在4以上才能生长,而空腹时pH都在2以下,所以乳酸菌就会被胃酸杀死,营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可知,酸奶中活性乳酸菌只有pH值在4以上才能生长。

故选C;
(5)A、酸奶饮用时要注意合理方法和时机,可在饭后2小时饮用,因为饭后胃液的pH 值上升,这种环境很适合乳酸菌生长,能让酸奶的营养充分发挥,故A错误;
B、酸奶不要加热喝,如果温度过高,酸奶中的有益菌就会失去活性,故B正确;
C、发酵型酸奶因含有活性益生菌,从生产到销售都必须冷藏完成,故C正确;
D、酸奶中不含防腐剂,故D错误。

故选BC。

【点睛】
本题通过酸奶和酸奶饮料知识的介绍,考查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解
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获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理解信息。

5.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氧炔焰”是指乙炔(C 2H 2) 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0°C 以上,钢铁接触到氧炔焰很快就会熔化。

生产上常通过调节乙块和氧气的体积比,来焊接或切割金属。

气焊:利用氟炔焰的高温熔化金属焊条,将两块金属熔接在一起。

该过程需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焊条熔化时改变成分。

气割:使用过量氧气形成氧炔焰加热,吹掉熔化的金属和氧化物,在金属上形成一条割缝,从而割断金属。

(1)乙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为保证安全,点燃之前应先___________。

(2)气焊时,乙炔需过量,避免金属件及焊条改变成分,请说明主要原因___________。

(3)气割喷嘴模拟装置如图:先通入乙炔气体并点燃,此时灼烧铁丝网,只发红不熔断。

再打开另一开关,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

为提高温度,乙炔应从___________ (填K 1或K 2) 通入。

由此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___________有关。

【答案】222222C H 5O CO 2H O 4++点燃 验纯 乙炔过量,燃烧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氧气不足,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金属焊条熔化时被氧化,改变成分 K 1 浓度
【解析】
【详解】
(1)乙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2C H 5O CO 2H O 4++点燃;
乙炔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点燃之前应先验纯;
(2)气焊时,乙炔过量,氧气不充足,乙炔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避免待焊接的金属件及金属焊条熔化时被氧化,改变成分;
(3)乙炔应从K 1通入,这样可使乙炔与氧气充分接触;通入氧气,火焰更明亮,铁丝网熔断,由此可知,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我们能为赖以生存的环境做些什么呢?可以将生活垃圾分类,把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箱。

其实,还可以把厨余垃圾中的鲜垃圾用来制作“环保酵素”。

制作方法:按1:3:10的比例将红糖、鲜厨余(水果皮、菜叶等)、水混合装入桶中,盖盖发酵3个月,过滤出液体,得到环保酵素。

环保酵素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防城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对生长中的芥菜残留农药进行了研究。

首先检测喷洒农药2小时后初始附着量,然后分四组分别喷洒:清水,1:200、1:300、1:400(环保酵素和水的体积比,下同)的酵素液,检测96 h后3种农药降解情况,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国是农业大国,施用化学肥料是保证粮食高产、稳产的一种重要措施,但与此同时,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

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研究人员分别用1:250、1:500、1:750、1:1000的酵素液(每周施浇3次)对土壤中有机质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的工具是______。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的后果是______。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12H22O11,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42,计算式为______。

(4)四组实验中,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作用最好的是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B 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
C 环保酵素浓度越大,土壤改良效果越好
【答案】纱布(或滤网等)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等 12×12+1×22+16×11 1:300的酵素液 AB
【解析】
【详解】
(1)生活中制作环保酵素,过滤液体时,常采取的工具是纱布或滤网等。

(2)长期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退化,生态环境污染。

(3)红糖主要成分化学式为C12H22O11,其相对分子质量是342,计算式为:
12×12+1×22+16×11。

(4)观察图示可知,四组实验中对芥菜中残留农药降解作用最好的是1:300的酵素液。

(5)A、观察研究结果,环保酵素对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有一定的效果,故A正确;
B、观察图示可知,施浇环保酵素到第7周,土壤改良效果最佳,故B正确;
C、观察图示可知,1:750比1:1000的酵素液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好,故C错误,故选AB。

7.阅读下列科普知识:
家庭燃料的变迁史
家庭燃料的变迁印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成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烧柴,80年代烧蜂窝煤,90年代大多数家庭用上了罐装燃气,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燃气。

家庭燃料经过了一次次的变革,体现了习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材料1:木材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基本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和微量的矿质元素。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木材的着火点低于煤,各种木材成分不一样,各成分的含量不一样,所以着火点也不固定,范围为200℃-290℃。

材料2:蜂窝煤是一名叫王月山的伙夫发明的,他观察到灶里的煤火燃烧不旺时、只要拿根铁棍一拔,火苗就会从拨开的洞眼窜出,火一下就旺起来了。

后来,他用煤粉做煤球、煤饼时,有意在上面均匀地戳几个通孔,不仅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

材料3:灌装燃气一般为液化石油气,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主要成分为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经加压压缩成液态灌装在钢瓶中。

使用时气态液化石油气经减压器减压后送至燃具。

材料4:省城太原最早使用的管道燃气为煤气。

水煤气是以煤为原料加工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和氢气。

水煤气是由水蒸气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而获得的。

“西气东输”是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的天然气输气管道,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至上海,2004年以后我省大部分地区陆续使用上了天然气。

家庭天然气的使用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燃烧条件分析,生火时木材比煤容易点燃的原因是____。

(2)蜂窝煤相比于煤球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是因为_____。

(3)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

(4)气态液化石油气加压能压缩成液态灌装在钢瓶中,其原因是_____。

(5)工业上制取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写出一条家庭燃料天然气取代煤或水煤气的优点____。

(6)氢能源作为理想燃料的突出优点是资源丰富、发热量极高、无污染,但氢能源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是_____。

【答案】木材的着火点低于煤 蜂窝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加充分 甲烷 其原因是分子间间隔大,容易被压缩 C +H 2O 高温CO +H 2 使用方便、安全,无污染 生产成本较大
【解析】
【详解】
(1)从燃烧条件分析,生火时木材比煤容易点燃的原因是:木材的着火点低于煤,各种木材成分不一样,各成分的含量不一样,所以着火点也不固定,范围为200℃-290℃;
(2)蜂窝煤相比于煤球火烧得旺,而且节省燃煤是因为:蜂窝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更加充分;
(3)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4)气态液化石油气加压能压缩成液态灌装在钢瓶中,其原因是分子间间隔大,容易被压缩;
(5)工业上制取水煤气的化学方程式为:C +H 2O 高温CO +H 2。

写出一条家庭燃料天然气取代煤或水煤气的优点:使用方便、安全,无污染;
(6)氢能源作为理想燃料的突出优点是资源丰富、发热量极高、无污染,但氢能源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其原因是:生产成本较大。

8.贵州有丰富的溶洞旅游资源,溶洞的形成是二氧化碳循环的结果。

在自然界中,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其发生的变化为32232CaCO +CO +H O=Ca HCO () 。

溶有较多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者压强减小,以及温度变化,水中的碳酸氢钙会分解析出碳酸钙沉淀,其变化为32322Ca HCO =CaCO +CO +H O ↓↑()。

这些沉淀经过千百年的集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从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异景观。

请结合文本回答问题:
(1)岩层部分溶解时,发生的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为_____;
(2)经测定某溶洞中的水为硬水,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洞区居民使用的水壶内常形成一种白色垢状物,可用稀盐酸除去,其原因是_____; (4)不能随意进入溶洞的原因是_____;
(5)请写出一种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