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洁净技术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计算
室内发尘人是主要尘源,建筑表面是次要尘源,将其折算成 人的发尘量,方便计算,对人的发尘量进行研究的人,所结果 很多,综合众多结论,取静止状态105粒/min人的发尘量,条件 是在洁净室穿洁净工作服;轻度劳动动作时的发尘量为静止时 的5倍;极轻劳动强度(坐着操作,很少起来活动)发尘量为静 止时的3倍,3×105粒/min人;活动较频繁,劳动强度略大时取 7倍静止时的发尘量。而建筑表面的发尘量,经测试统计每8m2 地面的对应的室内表面的发尘量(顶棚,侧墙表面)与1个人静 止的发尘量相当,为了方便计算,将两种发尘量统一到一个单 位容积发尘量中,取洁净室高2.5m,则每m2一个人静止时单位 容积发尘量
风口位置的影响要明显得多,所造成的涡流区内实测值比计 算值高很多。
(2)送风口数量的影响
实测表明,在相同的过滤器及换气次数条件下,送风口少时, 室内含尘浓度要比按均匀分布法的计算值高(风口少,乱流成 分大,涡流区大),风口多则结果相反(涡流区小,速度场均 匀,乱流度降低)。
(3)换气次数的影响
使气流和浓度达到均匀,必须有足够的气流量去冲淡稀释,n 小实测大于计算值,n↑二者接近,当n=70次/h,二者不相上下, n继续增加,实测一般低于计算值,原因为充分稀释,风口数量 增多,气流的挤压作用加强。
Nv实际为Na、Nb的平均值。
13.2.2 n的计算
在洁净室计算中最常用的是求风量,即n,N值往
往认为已知。如洁净级别定好后,该级别最高允许浓
度值为定值,N取其1/2~1/3即可(以抵抗扰量),对
乱流室
Nv
Ns
60G 103 n

nv
60G 103 N Ns
n
13.2.3 ψ的计算
ψ涉及
1
Ns
Ga
Gb
Q Q
Vb V
(11-12)
令 Q Q
Q Q 1 Q
Q nV 60
代入
Ga , Gb

G0 G V
粒/L.min,则(11-12)式为
N
Ns
60G 103 n
1
1
Vb V
称为洁净室N-n通式
(11-13)
11.4 N-n通式的物理意义
N
Ns
60G 103 n
1
1
1105 0.4 105 粒/m3.min
2.5 1
亦既单位体积一个人的发尘量。
设βm2地面代表的室内表面的发尘量为1个人的发尘量,
则室内建筑表面在发尘量方面相当的人员数为 F/β
总的当量人员密度
F P
q
1 P (人/m2)
F F
考虑了建筑表面发尘后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
Gm0.4 105q Nhomakorabea(4)送风口形成的影响
不同形式的送风口对乱流洁净室有明显的影响(图11-1)。
实测效果:A型最差,差于理论值;B型与理论值相近;C型最 好,略优于均匀分布的理论值。
11.2 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
(图11-3)由于气流组织的因素,室内分成三个区, 出发点为:①主流区内工作区以上有一定风速,尘源 Ga不可能逆气流不断地均匀把尘粒分散到全主流区, 该区浓度最低;②涡流区内尘源散发的尘粒,部分随 着涡流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较均匀地进入送风气 流全边界层内;③有一个较小的、含尘浓度不同于主 流区和涡流区的回风口区存在。测表明,一个换气次 数几百次的两侧下回风垂直单向流室,主流区内工作 区的含尘浓度相当于回风口区的70%左右。
粒/L.min,
G0 G 粒/L.min V
解(11-2)(11-3)两微分方程,当
t ,则有
Nb
N sQ QGa
Q
Gb Ga
Gb
Na
NsQ
QGa
Q
Gb
(11-10) (11-11)
由于回风口区范围较小,N 忽略其容积,则主流区和
Na
Va V
Nb
Vb V
涡流区的平均含尘浓度近 似室平均浓度。
dt
Va
Va
Va
(11-2)
dNb Gb NcQ NbQ
dt Vb Vb
Vb
Ga Q
Gb NaQ Q Q NbQ
Vb Vb
Vb
Vb
(11-3)
若令 G0 Ga Gb Ga G0 Gb 1 G0
β为主流区发尘量占总发尘量的比值。
Ga Q Q
Ga
粒/L.min,
Gb Q
Gb
一次性射器为主的工厂,十万级的洁净车间内,有多台注塑机,
发热最很大,单位面积冷负荷达756W/m2,为一般制药车间3~4
倍,按消除余热余湿的送风量达n=59次/h,远高于洁净需求的
风量。风量问题也已能解决,新风量的大小还应确定,净化空
调的新风量的确定与普通空调相同,考虑满足(1)人的卫生要
求,(2)维持正压,(3)保证局部排风。(1)与(2)+(3)之中选
0.5
F d
1 (13-8)
F—每个风口负担的面积,m2
d—风口的当量直径,m
(3)Vb/V 涡流区容积与全室容积之比,主流区为Va, 回风口区Vc可忽略,主流区Va的大小也与过滤器风口 的数目有关,见表13-14。如V=30m3,当7个过滤器风 口时,Va=26m3,Vb=4m3。
11.3 三区不均匀分面的数学模型
按三区模型,回风口区含尘浓度Nc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主
流区浓度Na,二是由主流区尘源Ga散发的尘粒被回风口区总风
量混合后的浓度,即
Nc
Na
Ga Q Q
(11-1)
其它两区含尘浓度通过联立微分方程求解,主流区浓度Na,涡
流区Nb。
dNa NsQ NbQ Na Q Q
②假定过滤器不是100%满布,有一定满布比,这时就有涡流
区,满布比越小, 、Vb 要增大,β要减小,则Nv要增大。
③对于不同的乱流洁净室,主流区的大小、涡流区的大小和 引带风量的大小不同,在含尘浓度上的差别就反映出来了。
11.5 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
研究者用两种方法计算出N、Nv值,再用实测方法 测出不同洁净室的平均含尘浓度,结果表明,按不均 匀分布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实际,就是说按不均匀分布 计算在一般情况下会比按均匀分布计算的结果更准确 一些。但不排除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度的计算
均匀分布时
N
Ns
60G 103 n
不均匀分布时
Nv
Ns
60G 103 n
其中
N s Nr ns1 r Mn1 s1 n
Nr≈N或Nv
对高效净化系统Ns很小,即使在全新风时即 (1-s)=1,
Ns为每升几粒,远小于
60G
10
3
,所以
n
Nv
N s
60G 103 n
N
(13-6)
极轻劳动时则每人所需新风
Q 0.022 30 0.001 0.0003
m3/h.人
劳动加重时该值还应加大。
为了便于使用,表13-10给出新风比与换气次数的关系,取不同 的新风标准,不同的人员密度在不同的n下的新风比均给出。
13.2 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计算
13.2.1 N的计算 利用均匀分布和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的内容,对室内含尘浓
1
Vb V
4个参数。
(1) Ga 为主流区发尘量占总发尘量之比,主要受顶棚 G0 风口多少的影响,即每个过滤器风口负担的面积,
表13-11给出取值范围,过滤器风密度大时0.8~0.9,单向流可最 大到0.99。
(2) ,送风气流引带涡流区到主流区的气流与送风量之比,
也与风口的密度有关,该值可能大于1,表13-12给出顶送时的 不同值,侧送时按公式(13-8) 计算。
常用范围的N-n关系可查图13-4。查图计算值与实际参 数计算值偏差一般在10%左右。
对不均匀分布,室内分三个区,还可推出
回风口区
Nc
G0 Q
Ns
G0为为总发尘量 粒/min
G0 G V
粒/m3min
主流区
Na
1
1
N c
1
1
G0 Q
Ns
涡流区
Nb
1
1
N c
1
1
Ns
G0 Q
13.1.2 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
设计时工程尚没建成,无法确定具体的室内发尘量, 只能事先给定,依据为大量类似系统的实测结果。
(1)室内尘源
主要是人(占到80~90%)和建筑表面(10~15%),具 体发尘设备及工艺一般不允许设在洁净室,若或必须 在室内,定有相应的局部排风罩等设备,一般不会增 加尘源。至于纸张在撕破和揉破时的发尘量是很大, 表13-1中最大的实测值达到3.9×106粒/min.张,只能在 规章制度中禁止在室内有撕揉纸动作,不能把它作为 尘源之一,因很少碰到。
13.1.1 室外大气浓度的确定
第二章给出许多实测数据,室外大气浓度因地区而
异,但大多不超过106粒/L(严重污染的浓度),所以, (1)对于高效净化系统,特别是百级以上的洁净室,新 风浓度应取M=106粒/L,一方面,为了安全起见,取不 利状况值,再者对高效系统,新风经三级过滤后,在 M<106粒/L范围内,M值对室内浓度的影响已不大。(2) 对于中效过滤的空气净化系统,两级过滤器的效率不 高、穿透率较大,M取值对洁净室内的影响较大,所 以不能取最不利的室外浓度值作M值,应根据工程所 在环境分别取值,工业城市3×105粒/L,郊区2×105, 农村≤105。
13.1.3 新风比
洁净室确定送风量的需求有两个:一是满足消除余热余温所 需的风量,即暖通空调中讲的
G Q W 103 hR hs dR ds
kg/s,
另一个就是满足净化要求所需的风量,风量计算方法即N-n通
式,求出n即相当于风量。一般后者远大于前者,所以由洁净要
求确定风量。但也不排除例外,一资料:福建一中外合资生产
大者,(2)与(3)都能计算。满足卫生要求的新风可按稀释有害气
体所需风量计算。
Q
C
m
C0 103
一般洁净室均以稀释CO2为目标确定人员卫生所需新风,表 13-6给出CO2对人的影响,表13-9给出人呼出CO2的情况,正好 弥补暖通空调教材中缺少的数据,按每个人所需的新风量就能 确定洁净室的总新风量。m取表13-9中极轻劳动时的呼出CO2量, 0.022m3/人.h,允许浓度C取0.001m3/m3,既0.1%,室外新风的 范围CO2占0.03%~0.05%,取0.03%,即0.0003m3/m3,
Vb V
(11-13)
(1)在尘粒均匀分布条件下,通式变为:
N
Ns
60G 10-3 n
令(11-13)式右边
(11-14)
1
1
Vb V
β ——主流区发尘量/总发尘量;
——主流区引带风量/送风量。
Ψ可以表示含尘浓度均匀分布和不均匀分布两种条件下的
相差程度,因Ns很小,用Nv表示不均匀分布计算的含尘浓度,
空气洁净技术
11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
乱流洁净室的气流分布是不均匀的,尘源发散的尘粒的分 布也不可能均匀,洁净室微粒实际上是不均匀分布的。本章介 绍三区不均匀分布计算方法。
11.1 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洁净室微粒实际分布的不均匀性,会给按均匀分布理论计 算的含尘浓度结果带来偏差。一般而言,室内气流和尘粒分布 越不均匀,实测值和按均匀分布理论计算的值相差就越大。
(表11-3)
13 洁净室的设计计算
13.1 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净化空调系统本身就是空调系统,只不过增设了 一些过滤设备,但由于满足净化所要求的送风量远远 大于消除余热余温的需要,所以也不提送风量差的要 求了,送风量肯定满足消除余热余湿要求,而且一般 都用二次回风系统,将新风和一部分回风处理到露点, 再与更多的回风混合送风室内,所以保证温湿度是附 带完成的,主要测重洁净度的保证,所以这里提的参 数主要指含尘浓度。
0.4 105
1
P F
(13-1)
图13-1为按公式13-1绘制的单位容积发尘量线算图,横坐标 用实际人员密度值,纵坐标为单位容积发尘量,乘以室体积即 为室内发尘量,当P/F=0时,左边纵坐标为0.5×104正是单位地 面对应的建筑表面的发尘量值。而图右侧三个纵坐标是人不同 活动强度时的单位容积室内发尘量,分别为5倍、3倍和7倍值。 室内发尘量已解决。
这里讲的不均匀分布,仍假定发尘是均匀的,只是尘粒分 布不均匀,而且是区域不均匀分布(不是指每一点不均匀), 即区域之间有浓度差。
影响室内含尘浓度不均匀分布有下列因素:
(1)气流组织的影响(包括送风方式和风口位置)
不同的气流组织在这方面差别还不是很显著,实测结果表明, 侧送方式实测值一般高于均匀计算值,(气流分布不均匀,稀 释效果减弱时)局部孔板、顶送散流器实测值对于计算值正负 偏差均存在;全面孔板方式实测均低于计算值,说明均匀性更 好。

Nv N
(11-16)
Ψ称为不均匀系数。
N
Ns
60G 103 n
1
1
Vb V
(2)上式是统一描述乱流洁净室和单向流洁净室的N-n关系 的通式,送风方式、人员多少对N-n的关系影响都能通过通式 反映出来。
①对单向流洁净室,假定满布比100%,(无边框),整个高
度和断面无涡流,因此Vb=0, Q 0 , 0 ,则Nv=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