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混养鲻鱼、黑鲷试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宁海县大佳何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
学校联合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宁海县水
产技术推广站等,结合宁海县海水池塘内循环流
水养殖实际及“宁波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实
施方案,在宁海县大佳何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基
地开展了海水池塘内循环跑道式养殖槽流水混养
鲻鱼、黑鲷研究与示范。

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成
效,为鲻鱼、黑鲷在宁海县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
混养模式的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这一流水
混养模式情况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系统构建
改建现有两口池塘,面积28亩。

打开相邻、
水平一致的两口池塘公共边两端,使两口池塘形
成一个连通的大水面,打开的缺口一端修建跑道
式养殖槽。

流水跑道式养殖槽3条为1组,每条规
格22米×5米×2.5米。

养殖槽前端安装推水设
备,促使水体在两个池塘间充分流动和交换;养
殖槽中间养殖区域配备防逃网和底增氧设施,提
高养殖水体溶氧,实现高密度养殖;养殖槽后端
安装吸污设施,通过自动吸污泵分离排泄污染
物,确保养殖成功。

池塘四周和中间开挖贝类养殖浅水滩面,滩
面深不超过0.5米,滩面面积占总面积的40%,实
行跑道养殖槽内小水体高密度养鱼,跑道养殖槽
外大水体滩面套养适量滤食性贝类以调水。

2.动力设备配置
为保障养殖系统正常运行,推水设备和底增
氧设施分别由1台功率4千瓦和2台功率3千瓦的
罗茨鼓风机提供推水和底增氧曝气动力。

吸污设
施由1台功率3千瓦自动吸污泵和1台功率1.5千
瓦的自动牵引电机提供吸污动力。

3.池塘准备
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100千克/亩干法清塘并
曝晒,20天后加注新水,使养殖槽内水深2.5米左
右,水加好后开启养殖槽前端推水设备与养殖槽
内底增氧设施推动养殖槽内水流和养殖槽外池塘
大循环流转。

4.苗种放养
在其中一条养殖槽内于2020年4月8日放养体
表光滑、体质健壮、鱼鳞完整、平均规格250克/
尾的鲻鱼苗5000尾,4月10日混养放入平均规格
75克/尾的黑鲷鱼苗1000尾。

放苗时带水操作,
并贴近水面缓慢放入流水跑道内。

养殖槽外大水
面区域套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贝类,以滤食悬浮
颗粒物和藻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5.饲料投喂
养殖全程在流水养殖槽内投喂粗蛋白质水平
28%的浮性膨化料,不额外投喂高蛋白质黑鲷料,
饲料粒径随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调整。

采用人工撒
投方式投喂,每次投料量以不使饲料漂出流水养
殖槽为度;日投饲2~3次,每次投饲时长30分钟
左右,一般在观察上浮抢食鱼明显减少时停止投
饲,并视天气、水温、鱼吃食情况等适时调整。

赵伟华1,徐开崇2,陈琛1,徐振兴3,储功省4,徐飞兵4,章苏娣4
(1.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5;2.宁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宁海315600;
3.温州市瓯飞砂石料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5;
4.宁海县大佳何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浙江宁海315600)
基金项目:
宁波市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202002N3053)
2021.4
6.日常管理
养殖期间保持养殖槽水深2.5米左右,池水透明度30厘米左右,适时适量泼洒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保持水体“肥、活、嫩、爽”,提高养殖生物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确保推水和养殖槽底增氧正常。

设置吸污设施自动吸污程序,坚持每天定时自动吸污。

经常检查和洗刷防逃设施,确保拦网不堵水、不破损、不逃鱼。

定期观察和记录水质、天气、鱼摄食及活动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解救措施。

每月取样测量鲻鱼和黑鲷的规格,统计成活率,做好养殖生产日志。

二、试验结果1.生长情况
养殖过程中,每月定期用网具打样捕捞养殖槽内的鲻鱼和黑鲷,随机抽样测定鱼的体重,根据测定的体重数据计算特定生长率(SGR)。

SGR(%/天)=100×(㏑W 1-㏑W 0)/t,式中W 0为初体重、W 1为末体重、t 为养殖天数。

经过7个月养殖,鲻鱼由平均个体重250克长到1250克,每月特定生长率最高1.25%,最低0.34%;黑鲷由平均个体重75克长到400克,每月特定生长率最高1.60%,最低0.19%。

具体生长曲线和特定生长率分别见图1和表1。

图1鲻鱼、黑鲷养殖过程生长曲线
2.效益分析
2020年11月底陆续捕鱼上市,共计抓捕鲻鱼4780尾,成活率95.6%,产量5975千克,售价40元/千克,产值23.9万元;黑鲷800尾,成活率
80%,产量320千克,售价50元/千克,产值1.6万元,合计总产出25.5万元。

养殖期间共投喂饲料7650千克,饵料系数1.54。

总成本15.75万元,其中鱼苗成本4.25万元、饲料成本3.2万元(单价4200元/吨)、有益微生物0.5万元、人工工资3.5万元、水电费2.3万元、养殖槽折旧费2万元,塘租等其他费用由养殖槽外大水面区域套养品种对抵估算。

总利润9.75万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62。

三、讨论与分析
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混养模式与传统池塘粗放养殖相比,具有明显生态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绿色、生态、高效、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较好应用推广前景。

从池塘内循环整体角度看,通过两口海水池塘的改造,在池塘中修建工程化跑道式流水养殖槽,养殖槽外修建贝类养殖滩面,实现了将同一养殖体系分为多个功能区块的目的。

通过在养殖槽内高密度流水养殖经济价值高的鱼,养殖槽外滩面套养一定数量的滤食性贝类,小水体养鱼,大水体养水,达到减少养殖水体自身污染、提高养殖生物免疫力、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从养殖槽内部混养模式看,养殖期间养殖槽有效水位达2.5米以上,具备“立体养殖”的基础条件,利用生物学原理,选择不同生活水层、不同食性、不同规格的品种进行混养,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和天然饵料,实现增产增效的目的。

本试验通过养殖槽内混养中上层植物食性的大规格鲻鱼种和底层肉食性的小规格黑鲷苗种,一方面利用植物食性鱼对饲料蛋白质要求不高的特性,养殖期间投喂粗蛋白质水平28%的膨化饲料,降低了饲料成本;另一方面混养底层肉食性鱼,通过摄食养殖槽内天然小鱼小虾,无需额外投喂,增加养殖效益。

本试验表明,海水池塘内循环流水混养模式实现了多品种立体养殖,解决了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达到了增产增效、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表1
鲻鱼、黑鲷特定生长率
%/天
品种鲻鱼黑鲷
月份
50.820.61
60.871.23
70.341.60
80.660.96
90.650.65
101.250.19
110.78
0.35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