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化的经书典籍中记载的、可用简明的术语所确认的精神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社会体验与心理认证、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的不断地整合与融会的动态过程。
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可谓源远流长,而侠文化与其更有着最为直接的,乃至非其莫属的文化对位效应。
事实上,“侠”与“江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来就是一种必然性的对应关系,“江湖”与“侠”的这种必然联系蕴涵着侠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特产的某些基本特征。
侠文化话语所言说的江湖世界可以被指认为平民化的乌托邦,它存在于如下两个层面:其一,在“空间”和“人”的意义上,侠文化要营造虚构的“江湖”是正反乌托邦的合体,它一方面可能是与昏暗朝廷相对立的政治意义上的理想社会和代表正义、公道的侠客,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充满杀意和诡计的险恶空间以及被欲望所扭曲的兴风作浪者。
其二,在心态的意义上。
“狂欢”与“救赎”成为江湖乌托邦主题的二重奏。
江湖世界的人物之所以向往并快意于现实之外的“江湖”生活,是因为他们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其最有可能的价值,而一入官场,再大的英雄豪杰也必须收心敛性,故难免顿失风采;与此同时,侠客之意义还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竭尽个人之所能来拯救江湖世界的危机。
于是在这两层意义上,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间和想象世界。
也因为这样,中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经过无数说书人和小说家的渲染和表现已逐渐走出历史,演变成为一个带有象征色彩的文学世界。
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代文学中作为侠客行侠仗义的活动场所的江湖世界最为理想化的表达无疑当推“水泊梁山”。
如果说,古代小说中江湖世界主要是以正面乌托邦形象出现,而且其“狂欢”基调的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那么,圆满而充分地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的应该是“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
当然,仅以武侠小说来求证侠文化对“江湖”这一文化范畴的价值表述显然是省力又讨好的事,对问题进一步探究便会了解到,“武林”的被废芜和“江湖化”空间以其历史的模糊性和文化的多义性而凸显,这在20世纪众多的非武侠小说中并不少见。
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牵涉到被逐与自我放逐的泛江湖化空间。
泛乌托邦境况。
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文学创作作为虚构性质的类似乌托邦式的文类特征,大众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都融会在阅读的快感中。
(节选自杨经建《侠义精神与20世纪小说创作》)
5.从原文看,下列对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当代世界与价值特指等不断整合与融会的一个变化过程。
B.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不是一个体现在正统的经典书籍中记载的可确认的精神现象。
c.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人们心理一致认证的结果,不能用简明术语来确认。
D.侠文化中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在历史存在与文学想象等方面相互作用而不断形成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侠文化与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特指意义的“江湖”,有着文化对位效应,两者表述形式不一样但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B.侠客的意义只在于为失序的江湖重新赋予秩序,只有身在“江湖”才能逞情使性、施展才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际价值。
C.“水泊梁山”所代表的江湖世界,“狂欢”的基调凸显淡化了“救赎”的精神诉求,不能表达侠文化中“江湖”价值内涵。
D.传统侠文化中有关“江湖”乌托邦的表述,给具有乌托邦的冲动和渴求的大众带来了许多的阅读乐趣和不尽的阅读快感。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侠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也会相应地有所不同。
B.“五四”以来的武侠小说充分表达了侠文化中“江湖”的价值内涵,因此其艺术上也体现了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
C.侠文化构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体现出充分的世俗关怀的理想空问和想象世界,导致了当今许多人沉湎于武侠小说。
D.剔除侠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亢分发挥其倡导代表正义和公道的积极内涵,是有利于当今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的。
参考答案:
5.C 6.D 7.B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景
贾平凹
我说的风景是在我家那一方小小的窗上。
我常坐在窗前,无聊地向外张望。
数年前,天上的星子很稠,后来渐渐归稀,待到高大的建筑撵过来,建筑上的窗便装扮了我的风景,我的窗也或装扮了人家的风景吧?这么想着,很有些卞之琳先生的诗味,我就将头偏过去,久久地看建筑物下的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
见有一个老头,好高的个子,细细瘦瘦,从地埂的这边走到地埂的那边,再从地埂的那边走到地埂的这边,来回均一百一十步,一步也不差的,就像一把活动着的人尺。
“老伯,在练功吗?”一天,我终于走出屋去,想找他说个解闷儿的话。
“气功。
”
“噢,人老了要健身的。
这是哪家气功?”
“生气的功!”
他站住了,虎虎地拿眼睛瞪我。
这是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
瞪我久了,他便松下劲来,一扑沓僵坐在了地上。
我认出这是一位农夫,有一双硬壳的手,虽然穿了一件呢子中山短装,但没有紧扣子,里边的衬领很油腻。
我知道这里的农村已陆续划归城市,土地被征用,村子里不时噼噼啪啪鸣放鞭炮,农民获得一笔巨款,又焕然一新作了市民,那些年轻人兴高采烈。
我就投其所好,说:
“听说你们都可住高楼了?”
“人是雀儿吗?”
“你们好幸运,没文凭也‘农转非’了!”
“有地气吗?”
“住小土屋有地气,却会得关节炎。
”
“亲戚来了就不患水土病吗?”
“都吃自来水了,闹不了肚子的。
”
“开电梯还行?”
“让你去厂里开电梯?那是好工作啊!”
“好,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
”
“这操什么心?”
“小时候,夏天在院子里乘凉,爹睡在席左边,娘睡在席右边,我睡在中间,为的是怕狼叼了去。
天一黑,常看见田埂上有狗,叫‘哟哟哟’,它就来了,看见一条大尾巴扫帚一样扫在地上,便猛叫一声:‘狼!’狼就吓跑了,我也吓得回家害了一场病。
现在倒想见一见狼哩。
”
“动物园不是有吗?”
老头是不慈祥的,话难投机,我便觉无聊了。
又回坐到我的窗前,想所谓的两代人的鸿沟,想所谓的观念陈旧,想所谓的农民意识,觉得这老头可笑,他该是我作品中的一个什么典型。
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的走动。
老家伙,他哪里会明白这个世界越来越小的道理呢?
一天,窗外突然有狗叫声,很凄惨。
我朝外望去,那人尺还在那里丈量着,而空地的那头,一群年轻人在杀一条狗。
多半是为着一张完整的皮,狗被绳索勒住,但每勒一次,一放到地上就又活了,一个就说:?狗是土命,吊起来勒,不要放到地上。
?果然狗彻底死了。
我瞧见年轻人大呼小叫,而人尺再没有丈量了,呆立了许久,就走掉了。
这一走,老头就再没有出现。
两年过去了,我的窗外再没了那块生长着五谷的空地,我的风景愈发平淡。
但在这个城市里新出现了一位说独角戏的绝好的演员,他在台上台下,出言都极幽默,反话正说,正话反说,你永远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性。
我看过他的演出,有人告诉我说,他就是两年前由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的,是那个人尺的儿子。
演出后,我向他打听他爹。
“你爹好吧?”
“瞧我腿肿吗?辛苦呀,昨晚端端靠着床板立了一夜。
”
“好久未见他老人家了。
”
“太累了,累昏迷了,一夜都没苏醒。
”
“他去开电梯了吗?”
“今早起来,端个刷牙缸子,哇哇直吐啊!走到厕所,看见啥不想吃啥啊!”
一九八八年一月二十日
(选自《人民日报》)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老头在地埂上来回?“人尺”似的“丈量”,写出了他对土地的留恋,以及失去土地的莫名焦虑。
B. “虎虎地拿眼睛瞪我”“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这些细节描写,表明老人对陌生人怀
有敌意和嫌怨。
C. “上去下来上上去下下来上上上去下下下来”这一句运用反复辞格,表达了老人对所从事工作的厌烦。
D. “我”“再不愿看到他人尺似的走动”,并称他“老家伙”,还挖苦他,这写出了“我”与老人的隔膜。
5. 作品花费笔墨叙写年轻人杀狗这一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以“我”与“人尺”的儿子——独角戏演员的问答收尾,作者这样写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4. B
5. ①使叙事有波澜:杀狗也是“风景”之一,这一事件使作品内容突转,同时也为老人再也没有出现作铺垫。
②增添隐喻色彩:狗是土命,吊起来勒,离开土地,就死了;这一场景隐喻老人被迫脱离土地而走向死亡的黯淡结局。
6. ①从组织结构看,以“我”与“人尺”儿子的问答收尾,交代了老人的结局,呼应上文,使作品结构完整;②从材料选择看,“我”与“人尺”儿子的问答是“风景”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与“人尺”对话的接续,丰富了“风景”的内容;③从主题内涵看,独角戏演员看似答非所问的答语中,隐约折射了“人尺”离世前的状况,具有反讽色彩,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困境的反思。
【4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表明老人对陌生人怀有敌意和嫌怨”这一分板欠妥帖,“虎虎地拿眼睛瞪我”是显露老人在土地被征用后的“城市生活”的不适感,对“我”的问话显得不耐烦;“一双有着血丝的眼睛”则是反映了老人内心的压抑、烦躁、不安,表明他无法适应这种城市生活的模式。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某情节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分析此情节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此题从内容看文章的写的是“风景”,“杀狗”也是风景,并是文章出现波澜,从注意的角度“杀狗”有隐喻的内涵,隐喻老人被迫脱离土地而走向死亡的黯淡结局。
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
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分析其再情节、人物塑造和主旨的表达方面的作用。
此题问答从结构上交代了老人的结局,呼应上文,使作品结构完整;从内容的角度丰富了“风景”的内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生存困境的反思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马裤先生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
声,“天津,唉?”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
“总得问问茶房。
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参考答案:
(1)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
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
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答案】D给3分。
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方法点拨】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
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方法点拨】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
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22分)
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
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
”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
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
”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
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
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
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注】①芘:通“庇”,荫庇。
②信宿:连宿两夜。
③表襮:自我炫耀。
④防畛:喻防人之心。
畛,界限。
⑤投劾: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尝造其庐造:造访,拜访
B.雅敬雍,恒相从游雅:文雅,有礼仪
C.士之道洛者道:取道
D.父子昆弟每相饬曰饬:告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②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
B.①乃事之才②皆固辞乃受命C.①躬樵爨以事父母②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D.①有不之公府,必之雍②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
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
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门生故友因新法过于苛严准备弃官,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能够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
弃官没有什么好处。
D.邵雍不求仕达,先后两次被举荐为官,都是在坚决推辞之后接受任命的,但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
去世时,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
(4分)
②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
(3分)(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