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
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
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孔子开始,儒学便十分注重修身,而修身过程又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儒学的重要人物,荀子延续了将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
众所周知,《论语》首篇《学而》开宗明义便突出了“学”,《荀子》首篇《劝学》首先提到的也是“学”。
这一篇章结构上的相近性,或有其历史缘由;但从思想的衍化看,无疑展示了对“学”的注重。
概要而言,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从具体修身过程看,问题首先涉及性与情的关系。
对人之情而言,荀子着重从自然层面考察人的存在:“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
”(《荀子·荣辱》)希望吃得好一点,穿得华丽一些,出行有车,财富有余,这是人之常情。
以上均属感性、物质的追求,在这一层面上,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
这里的“人之情”,同时表现为人的自然之性。
人之情趋同,意味着人的自然之性具有普遍性。
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不敢仅仅顺乎本然的欲望。
在荀子看来,这是因为人能够对自身欲望
加以抑制:“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荀子·荣辱》)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意义上的情和欲本身可以抑制,二是人具有抑制这种情和欲的能力。
自然意义上的欲望和前思后量意义上的理性思虑在人身上兼而有之。
正是理性的思虑,使人超越了单纯的感性欲求,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
一般而言,正面的人格会得到肯定的价值评价,负面的人格则相反。
然而,为什么人们往往未能致力于前者?荀子对此进行了分析:“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跖则常危辱;为尧、禹则常愉佚,为工匠农贾则常烦劳。
然而人力为此而寡为彼,何也?曰:陋也。
”(《荀子·荣辱》)何为“陋”?在《修身》篇中,荀子对此有一扼要的解释:“少见曰陋”。
“少见”即孤陋寡闻,是在把握自己和把握世界这两个方面都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在《解蔽》篇中,荀子分析了各种片面性(蔽)产生的根源。
“陋”和“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人在认识过程中的限定。
与“陋”相对的是个体自身的努力,既包括前面提及的理性思虑,也表现为个体自身的习行。
前者意味着通过对世界和人自身认识的深化以克服“陋”,后者则意味着通过习行过程的展开以积善而成圣,二者的共同指向则是人格的完美。
人究竟成为何种人,并不仅仅取决于人的本然规定,而是关乎“注错习俗之所积”(《荀子·荣辱》)。
“注错”即习行,它与广义的“学”相联系,事实上,儒家所说的“学”,即以习行为具体的内容;“习俗”则涉及广义上的环境。
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既与自身的习行无法分离,也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不同的习行与习俗交互作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通过习行与习俗的互动而修身以成就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多重因素。
就外部条件而言,既有必然的规定,也有偶然的因素;从个体的作用看,其方式也具有多样性。
荀子一方面将自我本身的力量放在重要位置,另一方面通过“人与我”“人与天”或“人与命”的比照,突显了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多重因素,而超越自然之性、走向圣人之境的过程,也由此呈现了其具体性。
(摘编自杨国荣《荀子论修身和成人》)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社会层面看,人的本性有相近之处,普遍具有追求感性、物质的自然之性。
B. “注错”即习行,学习者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展开习行过程得以积善、成圣。
C. 很多人能抑制自身欲望,是因为在把握自己和世界方面缺乏必要的广度深度。
D. 在修身成人的过程中,荀子认识到自我本身力量的决定性,也关注环境因素。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从孔子开始的儒学传统自然引出荀子对于“学”与修身的关系的认识。
B. 文章阐述了荀子关于人有追求物欲的普遍性又有理性控制的特殊性的看法。
C. 文章大量引用《荀子》中的精辟言论,并对其进行诠释或阐发,说理明晰透彻。
D. 文章以阐发荀子对修身成人的意义的分析为旨归,论证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子继承了儒学注重修身与“学”并将两者相联系的传统,认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成“圣”。
B. 荀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超越本然的欲望,趋于更为合理的取舍,是因为能够进行前思后量意义上的理性的思虑。
C. 韩非子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与荀子“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的看法相通。
D. 荀子认为人通过自身理性思虑和个人习行两方面的努力,扩大和深化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即可实现人格的完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水墨江南
寅公
①绍兴,除了具有以石文化为特色的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观外,还有建筑殿宇散发着古老文化的芳香,更有炎黄英杰的活动遗址分布于街巷郊野。
寻幽专访,无不极富魅力。
许多游人都被这“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醉倒。
②抵达绍兴城外古河道边宽阔的大道时,古老的绍兴城还笼罩在茫茫的晨雾之中。
清晨的绍兴是宁静的。
她的宁静使你的心境也像沐浴在晨雾中的水乡一般细雨微澜。
四月的江南,柳絮飘泻,云雾弥漫,心仪的城池浸润在迷蒙的雨雾当中,就好像是一位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如梦似幻,轻纱曼妙。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墨画般迷离秀美的轮廓,雾里望去,远近一片迷蒙,给人以美妙无际的遐想。
③雨雾应该是水城绍兴的精灵。
四月天正是江南雨雾纷飞的时节。
在静静的清晨,浓浓淡淡的雾雨纱幔一样飘渺。
你伫立在广场的边缘,远处,巍峨雄塔上的飞檐在雾霭里耸立,宝塔山头的丛树在雾海里飘浮;近旁,黄包车清脆的铃声在薄雾里穿行,早茶楼厅堂里透过来的灯火把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你所看到的,分明是一幅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被雨雾浸染着,描绘着,将水乡古城的早晨渲染得那般静谧、安祥和美丽。
④晌午,绍兴是繁华的。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徜徉在古城里,你会为步履迅疾的身影所惊诧,为五颜六色的色彩所迷惑,为富丽堂皇的富庶所惊叹,从另一面,你又会感受到这座古老历史名城到处张扬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
作为行者,你当然不会消受到绍兴能给予你的物质财富,反过来你只会是被她消费。
所以我无心也无暇顾及她的现代的繁华与物质的成色,只是醉心于她的水墨般的古朴和优雅。
⑤黑白永远是水乡绍兴无处不在的色彩。
尽管它简朴、素净、淡雅,但我觉得唯此才更能彰显她的华
丽与高贵。
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正午的阳光从黑瓦白墙上映照下来,从道旁巷顶浓密的树荫间穿透下来,彤红的阳光,黢黑的檐瓦,灰白的粉墙,苍翠的绿树,还有外黑内红的乌篷船,黑笠短褂的老艄公,构成一张张画卷在你眼前游移,令你留连忘返。
⑥傍晚,绍兴又是温馨的。
落霞满天,华灯齐放,长廊里的宫灯,小巷里的渔火,用柔和的暖色散发着古城的溫情。
在月圆的夜晚,轻风如丝,月华似水,你会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大有一番“古今光阴疑无异,汉时明月照我衣”的感慨。
⑦音韵当是绍兴摄人心魄的灵魂。
入夜的绍兴是音乐的故园和乐土,不要说耗资数亿、规模宏巨的绍兴大剧院上演的宏篇巨制会让你浩叹,就在最具水城故貌典范的苍桥直街,那金幡招摇的古乐茶坊比比皆是,一间连着一间,仿佛是你走进了一条音乐之街,漫步在一座音乐之城。
那天在“听雨轩”音乐茶楼,一位红衣少女在位于天井里的音乐吧弹奏着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大红的灯笼挂在天井四周的廊柱上,一蓬茂密的翠竹在井边支离出斑驳的剪影,楼上楼下的茶客大多是当地的爱乐人,不时用好听的音乐般的吴调越腔低声地交谈,无不沉湎在那悠扬婉转沁人心脾的韵律之中了。
⑧绍兴有众多的老屋、胜迹、古桥,散发出古老文化的芳香。
绍兴之旅,其实是一次历史文化之旅。
吴越精深博大的文化积淀,历史悠远,异彩纷呈,诸如建筑、戏曲、雕塑、绘画、园艺,乃至服饰、饮食等等,堪称民族艺术瑰宝,源远流长。
行走在绍兴古城古朴典雅的街头,一处茶舍,一面影壁,一片雕梁,一只画舫,或者一声流韵的越语,一片残破的青瓦,都无不在向你叙说着远去的历史。
走进它,对视它,甚至触摸着它,却又仿佛时光倒流,峰回路转,让你觉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你觉得昨天并未走远,古人在与你对话。
古曲在邻家弹拔,橹声在窗外吱呀,一幅幅温润、幽远、宁静的画面将你感动着,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真切,熟悉真切得消弭了时空的距离和情感的陌生,千年的历史燧道让你如同走在故园的长廊一般那样悠然从容,只是此刻内心里一定在涌动着无边的感动。
⑨一个地方靠什么闻名和传世,自有其有形与无形的特色。
绍兴打出的是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鲁迅路则是绍兴繁华鼎盛的十里商埠。
精明的绍兴人在大宗大把地兜售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经营着古老的精神文明,当然回报也是丰厚的,浩瀚的历史文化在传承、弘扬、“运营”之中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让过去即便是孔乙已那种面呈菜色、穷困潦倒的市井小民在今天也能西装革履、步履轩昂地行进在康庄大道。
古轩亭口行色匆匆的人流,咸亨酒店古色古香的佳肴,会让你感慨古老绍兴的变与不变,历史故道的不变与变。
⑩匆匆数日,绍兴已在昨日的余晖里与我作别,但她的轻烟、墨彩、律韵……已经在我倾心地聆听当中化为了永恒的记忆。
⑪水墨江南的绍兴,你何日唤我再来?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山清水秀之乡,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一句,简明准确地说明绍兴的特点,揭示出文章的内容。
B. 文章写作者“端坐在乌篷船里,行进在黑白相间的水道巷陌之间”,沿途景物五颜六色,仿佛一张张游移的画卷。
C. 文章引用诗句“古今光阴疑无异,汉时明月照我衣”,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表现出作者沉浸在忘我的意境中。
D. 文章写绍兴打出鲁迅这块无形的金字招牌,兜售现代物质文明,获取着巨大的财富,表现出作者对绍兴人的强烈批判。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比喻精妙,比如以“在雕檐画梁的纱窗口绾发理丝、整理晨妆的俏丽少女”来比喻雨雾中的绍兴,写其如梦似幻的特点,可谓形神兼备。
B. 文章写景绘声绘色,写“黄包车清脆的铃声”,“乳白色的雾霰涂染成一抹橘红”,形象优美,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素雅但鲜活的水彩画”。
C. 文章写绍兴为历史文化名城。
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充分表现了“古老文化的芳香”。
D. 文章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徜徉在绍兴的街巷水道之间,沉浸在自我的感受之中,语调冷静,叙述客观。
9. 本文对绍兴的称呼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10. 文章②-⑦段行文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希哲字原明,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暧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由是益广。
以荫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遂绝意进取。
安石为政,将置其子雱于讲官,以希哲有贤名,欲先用之。
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
”安石乃止。
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独滞管库,久乃判登闻鼓院,力辞。
公著叹曰:“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闻公著言,笑曰:“是亦未知其子矣。
”终公著丧,始为兵部员外郎。
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
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
其言曰:“心
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
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擢右司谏,辞,未听,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
”既而不拜。
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
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
”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
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
希哲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
旋遭崇宁党祸,夺职知相州,徙邢州,罢为宫祠。
羁寓淮泗间,十余年卒。
希哲乐易简俭,有至行,晚年名益重,远近皆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B.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C.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D. 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无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 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
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下三省。
C. 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
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
文中使用的是后一义项。
D.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薨”。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希哲才名卓显。
吕希哲师从焦千之、孙复等人,后又与二程、张载三人交游,王安石因其名声,想先任用吕希哲。
B. 吕希哲无意仕途。
其父曾官至宰相,且与王安石是好朋友。
但吕希哲却无意于官场,并推辞相关任命,这一点吕希哲的母亲比较了解。
C. 吕希哲注重修养。
吕希哲被皇帝下诏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
D. 吕希哲操行不改。
绍圣和崇宁年间,吕希哲都受到政敌的谗言攻讦,仕途受阻。
吕希哲晚年时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
(2)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16.赏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
17.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
(2)李白一生傲气和不屈,同时对权贵蔑视,“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和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是一脉相承的。
《梦游天姥吟留别》
(3)“ 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是杜甫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
《登高》
(4)乱石穿空,________,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论语》中记载孔子说过“勇者不惧”,“勇者”历来使我们这个民族歌颂的对象,请从《三国演义》中任选一个人物,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个人物的“勇者”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情节具体,人物突出,理由
充分,100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
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
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