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题
时量: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创制”的含义是
A.推行王位世袭制
B.实行宗法分封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
2.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
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
趋势
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
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4.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
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5.明代中后期,“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

至世宗中叶,夏言、
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宋明理学的思想束缚
D.丞相制度被彻底废除
6.“他消除了过分专横的寡头政治,解放平民,使其免于奴役,并建立了雅典‘平民政体的
祖制’。

”这里的“他”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A.实行分区选举制度
B.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C.推行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7.《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被视为是平民的胜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它明确维护贵族的私有财产权
B.法律内容基本上都是习惯法的汇编
C.它使平民获得平等的婚姻权利
D.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滥用特权
8.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
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这部法律
A.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
B.是罗马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C.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
9.(纸上谈兵的赵括)“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史记·赵
奢列传》)从材料中不能提取的信息是
A.赵括做房地产投机生意
B.战国时土地买卖频繁
C.井田制开始瓦解的标志
D.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10.《墨子·鲁问篇》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

”这一史料可得出的
结论是
A.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
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
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 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
1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加两猿,可容一牛,用
一人牵,旁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13.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人们生活中开始常用“佃客”、“典计”、“衣食客”等称谓。

这反映
出当时
A.农业生产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战乱使大量人口失去土地
C.租佃关系在农村普及
D.自耕农经济开始逐步走向解

14.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15.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英国人率先建立了驻广州的商馆,进行双边贸
易。

1774年,伦敦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贸易商就达52家。

中英贸易出现盛况,说明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清朝海禁政策破产
C.全球商路畅通无阻
D.英国重视对华贸易
16.“订烧瓷”是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右图是荷兰东印度公
司于1786年在中国订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欧洲银器)。

它反映了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
动力
17.《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
法自然
18.《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
财,善教得民心。

”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B.兴办教育
C.克已复礼
D.
礼法并用
19.法国社会史学家谢和耐在叙述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时说:“君主并不需要使用特殊人物,
也无需依靠运气。

……道德品质并无作用,甚至还会将事情弄糟,因为它会赋予有德之士以危及君主与法律权威的权力从而导致国家的覆亡。

”“某学派”是
A.道家
B.儒家
C.法
家 D.墨家
20.《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春秋》曰:‘王正月’……何以谓之王正月?……王者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这反映董仲舒
A.以高深学问注释儒家经典
B.拘泥于儒家经典细枝末节
C.以儒家经典作为思想武器
D.以天命思想改造儒家学说
2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其主张是
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
B.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
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22.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
谓‘明明德’……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旨在强调
A.儒家自古以来就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
B.人的正常欲望是天理,超越于此的是
人欲
C.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
D.人要克制欲望才能发明本心符合天理
23.“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
不精密;……论其过去之历史,则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

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字在演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B.汉字承载文化糟粕,应使用拼音文字
C.否定汉字的目的是反封建、革新社会
D.对汉字的批判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了方向
24.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25.后人在评价夏圭绘画时有诗曰:“但觉层层景不同,林泉到处生清风。

意到笔精工莫比,
只许马远齐称雄。

”下列作品可能为夏圭所作的是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其中26题22分,27题18分,28题10分。


26.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
分)。

---吴于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什么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7分)
27.中外教育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徽州文化发达,乃“程朱桑梓之邦”,早在南宋时期,徽州书院就纷纷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书院教育远胜于前……徽州宗族书院较之其他书院平民教育的功能更加明显。

休宁《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内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

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学费),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楷模。


——张晓婧《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徽州书院教育发展的特点。

(4分)
材料二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年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4分)
材料三“吾人所需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

……今之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1915年10月15日《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
(3)与材料二相比,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何新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教育理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分)
(4)综上,影响教育变革的因素有哪些?(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4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6分)
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答卷
二、非选择题:(三小题,共50分) 26题:(22分)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座位号:_____
28题:(10分)
湘阴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题:(22分)
(1)历史特征: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时期,两国都出现了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

②公元前3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达到了强盛时期。

④公元3世纪两国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内乱、统治危机以及出现了结束危机的短暂统一安定的局面。

⑤公元4世纪,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分裂。

(2)现象:两国在几乎同一时期都处于相似的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的现象。

发现:历史轨迹看,两国都出现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轨迹。

变化节奏上看,长期统一与暂时分裂。

认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3)不同:中国在6世纪实现了再次统一,而欧洲维持了分裂局面。

制度原因:古代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古代后世王朝延续,突出具有的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两大制度特点有利于统一。

27题:(18分)
(1)特点:注重平民教育功能;具有宗族色彩;注重对贫寒子弟的资助、树立楷模。

(4分)
(2)核心内容:教育要以人为本,遵循人的自然天性。

(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分)
(3)新特点:从注重个体人性的解放,到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追求国家民族的解放。

(2分)
积极影响:促进青年思想启蒙,有利于培养具有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4分)(4)时代背景、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思想意识。

(2分)
28题:(10分)
(1)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2分)
目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限制旧贵族的特权,打击旧贵族;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2分,回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2)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2分)
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4分,回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