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下降趋势下高职院校发展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源下降趋势下高职院校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不断降低,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正在逐年减少,而高等职业院校还在不断的增长和扩招,使得部分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危机,面临着生源数量不足的困境。

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全国地区尤其是河北省高职院校生源减少和流向的影响因素,对症下药解决我省高等职业院校结构性生源减少的矛盾。

【关键词】生源下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教育管理
有调查显示,近几年高职院校生源呈连续下降趋势,一些院校完不成招生计划,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和发展,这对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和三本院校构成挑战。

甚至有论者认为,10年之后,部分院校将面临关门、倒闭的“劫难”,暂且不论此说的准确性如何,值得正视的是,生源下降的现象为高职院校校敲响了警钟。

一、生源下降的表现
近年来,河北省高考生源大量下降。

2009年,河北省参加高考的人数为85万,今年下降到60万人,4年间下降了15万人,而招生计划却由当年的43.7万人增至今年的48.4万人,增长了4.7万人。

生源减少与招生计划上升的矛盾已经凸显。

根据河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今年河北省专科招生计划为29万人,实际录取人数为24.8万人,比计划数少4万余人。

生源减少与高校扩招的矛盾不仅仅在河北省存在。

2008年,全国有1050万人参加普通高考,创下历史最高值,当年的招生计划只有599万人;到2011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33万,下降117万人,而招生计划达675万人,上升了76万人。

其中,河北省生源减少25万人,生源下降人数最多;湖南生源减少16万人,占2008年全省考生人数的三成,下滑幅度居全国之首。

生源大幅减少,将带来高等教育市场的洗牌,一批招不到学生的高校将面临被淘汰,不注重师资队伍和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就业不受社会认可的高校,将成为这一形势下的牺牲品。

在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高专的困难更加明显,它们大都符合下列条件:录取分数较低,在生源的抢夺上无法和公办本科院校形成有效竞争;办学条件有限,就业率、声誉和享受的政策扶持无法和公办本科院校相比。

对于这类以学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校而言,招不到学生就很难继续生存。

二、生源下降对高校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对高职院校来说,生源变化的现实既是挑战、压力,也是契机、动力。

挑战和压力是明摆着的,为什么说是契机和动力?主要是这一客观状况驱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如果用消费的视角观察,考生为买方,高校为卖方,在同一档次的院校中,哪个学校办得好,考生自然就报考哪。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办学质量是首要任务。

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无可否认的现实是,随着生源数减少以及教育的开放程度增加,受教育者的选择权将增加。

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必须做好被受教育者选择的准备,包括选择考试和选择学校、教育,这都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

所以,高职院校应该针对生源减少和部分学生的“弃考”,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某种程度说,这可以“倒逼”高职院校进行改革,因为如果不改革,部分高职院校将坐等“关门”,对于所有高职院校来说,共同的改革是探索建立现代办学制度,加强内涵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现状不会改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同样也不会改变。

因此,政府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着力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这容易给公众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末流教育,加之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政府投入还是师资条件上都不如普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很难适应社会转型时期在激烈竞争条件下公众追求卓越的心态。

可喜的是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不久前在重庆表示,上高职高专的孩子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我们正在设立这样一个体系”。

她说,职业教育当前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比例问题,“1∶1”结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指标。

(二)强化培训功能,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高职学校偏重于学历教育,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人员再就业、城市新增劳动力以及高中未升学毕业生等为主要对象的职业培训关注的不够。

事实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更新,无论是下岗还是转岗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空间十分广阔。

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后,接受学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有所下降,但其他短期培训任务并未减少,尤其是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开工不足,待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势必将成为高职教育发展新的热点。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改变观念,调整思路,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场地、设备等优质教育资源,与企业、行业广泛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培训面,尽早抢占职业培训市场,赢得职业教育转型期的主动权,真正做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贯通,保持高职教育总体规模不下降。

(三)注重内涵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形象
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品牌,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在专业建设上要有特色。

通过专业现代化建设彰显特色,彻底改变专业和企业不对口,专业与岗位不衔接的问题,要按照现在新职业岗位和企业岗位技术标准来设计专业,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为产业建设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服务,为企业创造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二是要在实习实训条件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通过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夯实基础,确保质量,以质量和信誉赢得生源,赢得社会认可和支持;三是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一方面要深化课程改革和开展教法学法研究,改变教师观念,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另一面要努力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模拟实训环境下学习,在工厂环境下学习,真正解决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

(四)抓好布局调整,集中优质资源集团化发展
生源数量减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客观实际,惟有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既要着眼现状又要放眼未来,科学地布局调整,认真规划设计,集中优质资源,统筹发展。

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教育已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学校特色、培养方向、专业面向等方面要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短期行为。

二是抓住建设职教大省这一契机,逐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改变职业学校“遍地开花”的小而散的分布现状,立足做大做强,形成积聚效应、规模效应,保护和利用已有的职教资源,确保不流失不闲置。

此外,各职业学校也应加强专业结构调整。

在分析社会需求、职业前景、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优势专业、特色主干专业、支撑专业的建设思路,强化专业现代化建设,避免专业发展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1]王向岭. 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2]李荣华. 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3]李荣华. 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策略[J].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01)
[4]陈维忠. 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模式探析[J]. 北方经贸. 2011(01)
[5]程芳. 健全教学督导机制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18)
[6]李冬云.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之路[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