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的形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代替小事,「西瓜」代替大事、重要事情;「情人眼里出西施」句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代指美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就代替了杰出人物;至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就是为难的事情了。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6]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想当初老一套书生气不正派不服气差不多一面倒说大话
吃不消钻空子走着瞧走时气摸不准明摆着不公道讲空话
露一手留后路不中用卖人情不开眼吃不消想不开不留神
不出息不露脸虎着脸不大离靠得住看不出别难过吃得开
不老实不争气顺口溜玩得转出洋相怪不得干瞪眼关系户
门外汉不够格老相识怕动弹没本事闲不住不内行不乐观
等于零吃老本死胡同不二价看不开吃不开小聪明死对头
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出外快划得来
四字俗语
人要衣装土洋结合进口组装没事找事亲上加亲行伍出身一肚子草故意作对
看得过去死得其所手下留情插翅难飞不讲面子不要胡来见不得人说得过去
共同语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两下子不要胡来好者为乐面上无光顶头上司
小人之见嘴上一套没得说的分勿清爽年轻最嫩死得着了一行一户假装在行
二话不说说话带刺念念有辞死要面子不见不散从小看大点火就着婆婆妈妈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行如隔山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小二”管“大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样的词有哪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挨着勤的没懒的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话说回来装模作样拉人下水光杆司令实在是高相互拉扯脸上无光有伤风化
有伤和气入门见喜话里有话贫不择妻吊儿锒铛模样大方说话算数天王老子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源自文库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笨鸟儿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唱空城计
当面锣对面鼓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赶鸭子上架
一碗水端平
乱点鸳鸯谱
八竿子打不着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字俗语
行家流言眼气旮旯惧内免活冒尖亮相滚蛋较真吃香
老练白吃白条丢脸草包哭穷小气谋生没得晒台
三字俗语
清一色打光棍巴不得老一套不明白小老样绊脚石丢面子
假斯文倒插门有气派千里眼打算盘过日子吃不准要面子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上梁不正下梁歪
皇帝不急太监急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牛不喝水强按头
打狗也要看主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腐掉到灰堆里
豆腐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夸张
夸张,顾名思义是要故意把事实夸大或缩小,达到修辞效果。夸张一般分为直接夸张和融合夸张两种。前者是直接突出、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种特征,把事物说得比实际更好,更强烈;后者是运用比喻、比拟、借代,与夸张相融合的表现形式,用来加强夸张的意味。
吃人饭,拉狗屎
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吃软不吃硬
吃哑巴亏
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丑话说在前头
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初一一回十五一回
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出水才见两腿泥
出头的橼子先烂
穿新鞋走老路
穿一条裤子
船到桥头自然直
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窗户纸一点就破
吹胡子瞪眼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双关
双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或读音相同、相近的特点,表面上说一件事,而实际上替的是另一件事。俗语中,借义双关和诣声双关用得较多。借义相关是利用词语的不同含义构成的双关,谐声双关是利用词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构成的双关。
例如,「火烧芭蕉心不死」,表面上说的是芭蕉的「心」不死,实际上是指人心不死,比喻不甘失败,或不肯罢休;「驴唇不对马嘴」[6]表面上说的是「驴唇」对不上「马嘴」,实指两方面或两件事不相符合;「跳进黄河洗不清」表面上说的是,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身子,实际意义是人的冤屈无法辩白,耻辱洗不掉;又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表面上说的是铁制的公鸡拔不下一根羽毛,实际上说是说人吝啬,一毛不拔。
想当初老一套书生气不正派不服气差不多一面倒说大话
吃不消钻空子走着瞧走时气摸不准明摆着不公道讲空话
露一手留后路不中用卖人情不开眼吃不消想不开不留神
不出息不露脸虎着脸不大离靠得住看不出别难过吃得开
不老实不争气顺口溜玩得转出洋相怪不得干瞪眼关系户
门外汉不够格老相识怕动弹没本事闲不住不内行不乐观
等于零吃老本死胡同不二价看不开吃不开小聪明死对头
俗语与谚语等熟语的区别
熟语关系图
语义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相同
这类俗语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意思就是「双方本来不相识,经过相打之后认识了」。
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
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修辞手法
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顶真、映衬、层递等。
比喻
比喻是俗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这类俗语往往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如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农田作物、生活用品等,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大白天说梦话
大白天做梦
大海里捞针
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眼瞪小眼
大意失荆州
大丈夫能屈能伸
胆小不得将军做
当地生姜不辣
当耳旁风
当面鼓对面锣
当着矬子不说短话
刀架脖子上
刀快不怕脖子粗
刀枪药虽好,不破手为高
刀子嘴,豆腐心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
借代
借代是不把要说的人或事物直接说出来,而是借用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或名称代替。借代可以是:借本体事物最突出的特征代替本体事物;借与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借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等。俗语简短,借体必须在形象、性质上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
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前者就是把物拟作人,后者就是把人拟作物。这种修辞手法往往带有讽刺、憎恶意味,用来突出人物待征,特别是思想品德、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用的是拟人,黄鼠狼人格化了,赋予人的活动,黄鼠狼本来是吃鸡,却去给鸡拜年,比喻人为装友善,别有用心;「赖狗扶不上墙」[5]是拟物,把不成器的人比拟成「赖狗」,说人无用,扶植不起来。
例如,「兵败如山倒」用的是明喻,用「如」把本体「兵败」和喻体「山倒」连接起来,比喻军队战败;又如「穷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3],在本体和喻体间用「是」连接起来,比喻黄土能变成金子,人能由穷变富;借喻手法俗语运用得最普遍,好像「红花还得绿叶扶」[4],就是把喻体「红花还得绿叶扶」当成本体来说,比喻即使一个有本领、有能力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助。
出外快划得来
四字俗语
人要衣装土洋结合进口组装没事找事亲上加亲行伍出身一肚子草故意作对
看得过去死得其所手下留情插翅难飞不讲面子不要胡来见不得人说得过去
共同语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有两下子不要胡来好者为乐面上无光顶头上司
小人之见嘴上一套没得说的分勿清爽年轻最嫩死得着了一行一户假装在行
二话不说说话带刺念念有辞死要面子不见不散从小看大点火就着婆婆妈妈
唱对台戏
朝中有人好做官
炒豆众人吃,炸锅一人事
车到山前必有路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成者王侯败者贼
秤杆离不开秤铊
秤有头高头低
秤铊虽小压千斤
吃饱了撑的
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吃不了兜着走
吃错了耗子药
吃定心丸
吃饭想撑死,干活怕累死
吃力不讨好
吃了豹子胆
吃了迷混药
吃了枪药了
吃人不吐骨头
不够塞牙缝的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见真佛不烧香
不进山门不受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不可同日而语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慢,就怕站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该吃九升,不吃一斗
干打雷不下雨
干的早不如干的巧
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甘蔗没有两头甜
赶鸭子上架
赶早不赶晚
敢怒不敢言
刚出狼窝,又入虎口
胳膊拧不过大腿
胳膊肘往外扭
隔行如隔山
各人的梦各人圆
给个棒棰就当针
给脸不要脸
功到自然成
恭敬不如从命
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
公鸡下蛋,母鸡打鸣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狗改不了吃屎
俗语的名称与范围
俗语历史久,使用广,名目繁多,说法不一,有:「里言」、「俚言」、「乡言」、「俗言」、「传言」、「常言」、「迩言」、「恒言」;「里谚」、「野谚」、「古谚」、「乡谚」、「俗谚」;「里语」、「俚语」、「民语」、「常语」、「古语」、「直语」、「鄙语」、「谚语」;「俗话」、「古话」、「炼话」、「常谈」、「俗谈」、「方言土语」、「街谈巷语」等。可见,历来人们对于俗语的理解并不一致。
例如,「人老骨头硬,铁打都不动」,用「铁」来夸大体头之硬,比喻人越老越坚强;「一尺水,百丈波」,「一尺水」说成能抓起「百丈波」,不言而喻,这是夸大事实;「一脚踢到泰山,一步迈进黄河」比喻人心情急切,想一下子把事办好,而事实上,泰山是一脚踢不到的,黄河是一步迈不过去的;还有,「早上浮云走,后晌晒死狗,用「晒死狗」夸大天气热的程度。
“小二”管“大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这样的词有哪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华山自古一条道.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挨着勤的没懒的
不食人间烟火
不是省油的灯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死也扒成皮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不在话下
不知道哪头炕热
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不知天高地厚
不撞南墙不回头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拆东墙,补西墙
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长叹不如慢磨
长添灯草满添油
躲雨跳到河里
恶人先告状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儿大不由娘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翻脸不认人
反其道而行之
反咬一口
方是真的,药是假的
房顶开门,灶坑打井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长线钓大鱼
放屁砸了脚后跟
肥的瘦的一锅煮
肥水不流外人田
费力不讨好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风里来,雨里去
佛烧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福不双降,祸不单行
话说回来装模作样拉人下水光杆司令实在是高相互拉扯脸上无光有伤风化
有伤和气入门见喜话里有话贫不择妻吊儿锒铛模样大方说话算数天王老子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按下葫芦起来瓢
八抬大轿请不去
八字没一撇
拔根汗毛比腰粗
白披一张人皮
半斤对八两
半路上出家
源自文库饱汉不知饿汉饥
背着抱着一般沉
笨鸟儿先飞
比登天还难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比死人多口气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兵败如山倒
唱空城计
当面锣对面鼓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赶鸭子上架
一碗水端平
乱点鸳鸯谱
八竿子打不着
俗语的形成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俗语」一词,始见于中国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附褚少孙补写的《西门豹治邺》一文:「民人俗语日:『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这里的「俗语」一词,是指民间流传的说法。
后来,刘向《说苑•贵德》和班固《汉书•路温舒传》引述路温舒写给汉宣帝信中的话语,正式用「俗语」来指通俗、形象、广泛流行在人群众中的定型语句:「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说苑•贵德》)「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汉书•路温舒传》)
狗眼看人低
狗嘴吐不出象牙
狗耷拉舌头不干鸡跷脚干
顾前不顾后
挂羊头卖狗肉
光许愿,不烧香
鬼迷心窍
贵人多忘事
锅大勺有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二字俗语
行家流言眼气旮旯惧内免活冒尖亮相滚蛋较真吃香
老练白吃白条丢脸草包哭穷小气谋生没得晒台
三字俗语
清一色打光棍巴不得老一套不明白小老样绊脚石丢面子
假斯文倒插门有气派千里眼打算盘过日子吃不准要面子
此一时,彼一时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从刀尖上爬过来的
从小离娘,到大话长
打不着狐狸惹身骚
打不着野狼打家狗
打柴的不能跟放羊的走
打倒不如说倒
打灯笼找不着
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打酒向提瓶子的要钱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如意算盘
打铁还需本身硬
打退堂鼓
打瞎子,骂哑巴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打肿脸充胖子
上梁不正下梁歪
皇帝不急太监急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
牛不喝水强按头
打狗也要看主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急乱投医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不吃羊肉惹身臊
不打不相识
不打无把握之仗
不打无准备之仗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费吹灰之力
不分青红皂白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得便宜卖乖
得理不让人
得了便宜卖乖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低头不见抬头见
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点腊烛不知油价
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
丁是丁,卯是卯
顶风臭十里
丢下嘴里的肉,去等河里的鱼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斗大字不识一升
豆腐掉到灰堆里
豆腐一方扁担一条
肚子疼怨灶王爷
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断了线的风筝
对事不对人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