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全文及解释(精品)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感谢阅览...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全文及解释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徳,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2知止而后有定,泄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左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四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4【原文】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英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英心。
欲正苴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英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徳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貞•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6【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完整版)《大学》原文和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幵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作新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念,生气、害怕、高兴、担心都是不对的。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全文及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道理,就在于明智正直、亲民和追求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只有懂得适时停止,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稳定了自己,才能真正保持平静;只有打心底感到安稳,才能开始考虑未来;而只有认真思考,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来实现目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所有的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都有方法和技巧。
只有先后懂得了什么是重要的,才能把握好事物的本质,更加容易走向成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人想要让天下人懂得明智正直,首先需要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就要从家里入手;治理好家庭,就要先修身养心;修身养心,就要真诚待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真诚待人,就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深刻理解万物;拓宽知识面,进而培养出内心的追求,深刻理解自己的价值观;强大的价值观,会推动心灵向着更加正直的方向发展,内心越发清晰;内心愈加清晰,便能悉力修身,更好地完成家庭任务;家庭稳定和谐,才能让国家更加治理有方,而较高的国家治理水平则是打造和平稳定的天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所以舍弃物质追求“大学之道”,这是一句上古经典的名言。
在这个社会,人们尤其不愿看到人们注重外在物质的表象,而对于罕识之道,无视价值伟大的东西,导致弱化了人们的人格品质、个人判断能力和正义感,通过对《大学》这个经典的认真分析和研究,便能发起一阵强劲的文化风暴,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补充说明】《大学》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由于《大学》的内容广泛、内涵深刻,因此多被用于教育、道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珍藏:四书之首《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三纲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七正为:知,止,定,静,安,虑,得!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汉代时,四书被称为小经,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多数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孙中山这样评价《大学》: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由此可见一斑。
国学,安心聚魂的一剂方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我们已经走的太快太远,该回头审视我们到底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学引领我们向“内”用力,自强,勤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才是我们的魂魄!老祖宗太有智慧了!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剔除其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国学爱好者可进入我的主页品鉴。
《大学》原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
(注:所谓知之至也,即明了“三纲八目”。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慄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书名:《大学》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大学》全文及白话翻译
《⼤学》全⽂及⽩话翻译⼤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在正其⼼者,⾝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译文:篇一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开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假设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原文及译文〔下篇二10、治平天下之一:明道立德以安民,忠信实善亲仁可得民。
〔此段言治国之本,在明道以立德,推己德以安人;拿得失作衡量,得国失国在君不在民。
〕〔二十三〕原文: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译文:之所以平定下天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能够先修其身,以立杆见影。
吾孝吾老,顺其心,养其身,尽力做好子道,上行下效,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老老之道而孝其亲;在上位的人能够吾敬吾长,谦恭忍让,尽力做好悌道,那么一国民众,都能以长长之道而敬其兄;在上位的人怀抱悲天悯人的宏慈,照顾鳏夫寡妇孤儿独老,人民也会慈悲喜舍,不违背慈祥的人道。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和译文大学原文:大学,为之者无不得其志,得其所欲。
修其身而正其家,治其国而平天下。
故贤者不怀非其所欲,大学之道,可以求之。
本原无名。
术无名。
生之、畜之者谓之道。
修之、安之者谓之教。
道者,万物之奥。
教者,百姓之方。
夫孰能无名以为方?夫唯无名,是以为上;虽有名,亦可废也。
夫唯不尤,是以为下;亦可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大学,凡受教育的人无不实现其志愿,获得所期望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明智之人不存非自己所渴望之事,大学之道可在其中寻求。
本源无名,方法无名。
生养和养育之者称为道,修养和安定之者称为教。
道,是万物的内核;教,是百姓的准则。
然而,谁能没有名而作为准则呢?正是因为没有名,才能成为至高之道;即使有名,也能被废弃。
正是因为没有尤,才能成为次要之道;也可以被人所夺取。
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论。
大学,启蒙教育之经典之一,受到爱因斯坦等众多学者的推崇。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大学的核心理念,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不仅关注个人发展,更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
文章开头即指出了大学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大学教育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和需求。
随后,文章分别解释了"道"和"教"的含义。
"道"即为生养和养育之道,是指人类作为万物的一部分,在生存、发展中所应遵循的规律。
"教"则是指引人们如何修养和安定自己,以及如何制定国家、社会的准则与规范。
文章中指出,准则不一定需要有明确的名字,甚至更好地不具备明确的名字。
因为没有名字的准则才能高于一切,即使有名字的准则也可以被废弃。
而毫不争论,正是因为不争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至高之道。
只有不争论的道才能不受争议地通行于天下。
大学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培养个人的专业技能。
通过多学科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的多变和复杂。
古本《大学》原文、翻译
古本《大学》全文及译文编辑整理:王俊来1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的途径在于革除物欲。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革除物欲后才能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获得正确而透彻的见解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花力气的地方不见成效,而不花力气的地方反而有效,这样的事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
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
”《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
”《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
”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