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答案解析 (50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如何理解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
(一)是什么: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

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和2049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二)关系:青年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梦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

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

(三)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

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

2.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一)中国基本国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即“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我就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谈谈看法。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收入差距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第二,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第三,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由于税收不到位,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

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一、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二、要加大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强化对分配
结果的监管;三、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三)总之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下: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
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为什么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坚持和发展?
(一)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不同社会经济制度都可以利用,它可以为它所处的不同社会制度服务。

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论证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阐明了一般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反映着根本不同的两种所有制关系,一个是劳动者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一个是劳动者丧失所有权,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垄断占有。

把这两种经济关系区别开,就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下了基础。

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一规定性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种新发展,在其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中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并实践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理论体系和基本内容,包括研究主题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计划经济为主题,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为主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重点批判资本主义经济不合理及资源配置低效率性的传统阶段转变到了重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阶段。

5. 简论中国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发展模式不同于其他发展模式的关键所在: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前提。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转型,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把最广大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使改革和发展举措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邓小平就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准之一。

他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最终体现到人民生活水平上。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这样中
国发展道路就必然会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走出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特色,并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

这样的中国式的社会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发展走的是一条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理论创新首先从解放思想开始,与解放思想相伴。

通过实践标准的争论,中国共产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开创了中国发展的新时期。

经过姓“资”姓“社”的争论,人们认识到,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经过姓“公”姓“私”的争论,人们看到,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可见,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每一次争论都是一次解放思想运动,每次解放思想都极大地推动了理论创新,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使我们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为推动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思想原动力。

持续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用以指导社会发展实践。

这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重要因素,而这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很难办到的。

(三)中国走了一条与全球化相联系而又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特点:
现在的时代是全球化时代。

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加强国际交往,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积极发挥后发国家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

这是一个大思路,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了广阔的世界舞台。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当今中国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政治格局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四)积极创造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又一重要特点:
为了创造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

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的一边,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在涉及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问题上,中国决不屈
服任何外来的压力,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一切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按照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决定中国的立场和政策。

迄今为止,中国发展道路是成功的。

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同时要看到,大变革时期往往是问题繁多的时期。

中国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诸多隐忧,如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地区失衡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风险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国际竞争压力等等。

中国还需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到那时候,我们在总结自己发展经验时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成功地创造了一个“中国模式”。

2. 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属性和鲜明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最高目标。

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指出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
治压迫,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从政治上争得了自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一切国家机关都是由人民产生的,必须全心全意依靠群众,执行人民的意志,向人民负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力都是人民授予的,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否定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经济剥削,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就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人民能够以平等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参与政治生活。

因此,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根本区别,它直接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

3. 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我们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

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

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

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

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

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4. 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是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明确要求。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
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诱发因素,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

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和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未来各国围绕能源资源、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博弈会日趋激烈。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

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
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有效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和负责任大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