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新闻价值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新闻价值

赛事和运动员。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 分。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媒体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媒体发挥自身优势
课后思考题:
1. 如何从事实包含的要素及社会与公众需要两方面理解新闻价值的内涵? 2. 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在实践中辨析和运用? 3. 结合新闻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敏锐地发现新闻价值、准确地呈现新闻价 值。 4. 检验新闻价值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5. 举例说明媒体报道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由于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是预测性的,它产生的效果可能因人因 地而异。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社会政治制度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下新闻事业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核 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情等性质。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过度强调主观价值可能也会违背新闻价时,新闻价值判断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有时甚 至相反。
案例: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报道《人民日报》侧重展示中国作为
案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三)显著性 显著性指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显著性同新闻事实涉及人物、社 会组织、地区等的知名度有关。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课件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教育课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过青年黑格尔运动,但一 开始就有别于其他分子。他们迅速从宗教批判 转向政批判,进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黑格尔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17
博士论文
1841年提交了为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
题献给“亲爱的父亲般的朋友”。
博士论文序言:“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 的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中跳动着,它将 永远像伊壁鸠鲁那样向着它的反对者叫道:‘那 摈弃群氓的神灵的人,不是不诚实的,反之,那 同意群氓关于神灵的意见的人才是不诚实的。’”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 想PPT讲座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3
一、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 近代德国
帝国大厦,建于1884年。二战时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的象 征就是占领帝国大厦。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马克思故居
11
2019/11/28
特利尔
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罗马帝 国在阿尔卑斯山北的最大的重镇, 人称“北方罗马” 。“在特利尔 之后一千三百年才有罗马”。
曾隶属于拿破仑治下的法国之后 又移交给了普鲁士。是德国最先 出现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15000人口,葡萄种植为主要经 济,超过1/4人口依靠公共救济生 活。天主教地区,教堂林立。
2019/11/28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6
近代中国
作为民族国家,中国自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 以后,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
1840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绪章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概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闻传播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新闻传播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应该具有真实、客观、公正、公平的特点,应该注重对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他们提出了“人民报刊”和“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党的报刊”和“人民的报刊”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领导和人民服务。

提出了“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思想,强调新闻传播应该为党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服务。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传播应该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报道应该基于事实,不应该有任何虚假报道或主观臆断。

2、新闻传播应该具有阶级性和人民性。

新闻报道应该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服务,应该反映他们的利益和呼声。

3、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新闻报道应该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新闻传播应该具有政治性和党的领导。

新闻报道应该为党的领导服务,应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地进行新闻报道。

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推动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双方就________项目的设备技术服务,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乙方接受甲方委托,在下列第______项为甲方提供设备技术服务:外部设施及特殊装具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等;开始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结束工作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乙双方参照订货合同价另行签署设备技术服务协议进行结算。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 第三章

新闻采访与写作 马工程 第三章

知识点12 新闻事实的识别
一、新闻事实的识别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
(三) 新闻敏感的作用 1、“一触即发”,帮助记者迅速找到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实; 2、“慧眼识珠”,鉴别事实的新闻价值大小,并选取最佳角度来报道; 3、“见微知著”,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一叶知秋”,善于预见新闻背后的重大新闻
知识点12 新闻事实的识别
二、新闻事实的识别方法
新闻事实的识别不能简单着眼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本身的变动,而应该着眼于这一 变动与人们生活、社会的关系的涉及程度,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其变动度。 具体来说,在新闻采写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实际情况的变动度,进而 识别、判定新闻事实。
新闻采访与写作
2-3 新闻采写的客体-新闻事实
知识点11 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
一、新闻事实的含义
新闻事实是指合乎新闻传播要求的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这个说法包含三层 意思: (一)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种(新闻过滤) 新闻事实是新闻采写者对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的呈现,自然是事实的一种。 ( 二 )新闻事实是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 任何事实都是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的,存在于已经消失的历史时空中的事实,早已 为人所发现、所熟知的事实,是不可能成为新闻事实的。 ( 三 )新闻事实是合乎新闻传播要求的事实 新闻记者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的要求出发,选择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关联更加紧密的新 闻事实。
2. 在事实发生、发现的空间上,新闻事实是“现状”状态下呈现的 “现状”的空间状态,规定者新闻事实总是存在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状”的特定区域内,是人们在 “现状”存在的空间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经验到的。
知识点11 新闻事实的含义与特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件教程第三 章
汇报人: 202X-12-23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概念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今社会的应
用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与对
策 • 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
践应用
0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定义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 指导的新闻理论,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和阶级性。
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注重与观众 的互动,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观众 反馈,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
THANK YOU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包括阶级性、党性、人 民性和真实性等方面。
详细描述
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之一,强调新闻传播 应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资产阶级 新闻传播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党性则是指新闻传播应该 与党和人民保持一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维 护党的领导和权威。人民性则强调新闻传播应该关注人 民群众的生活和利益,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呼声。真实性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石,强调新闻报道应该客观、 真实、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反对虚假报道和有偏见的 报道。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马 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和应用提供制 度保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 先进经验,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 国际影响力。
04
案例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应 用
案例一:人民日报的实践应用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的主要官方报纸,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中贯彻真 实、客观、公正的原则。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 级新闻传播的批判和对其局限性的认识。他们提出了无 产阶级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原则,为后来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奠定了基础。列宁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党报思想和舆论引导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则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 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 。

新闻评论PPT课件第三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新闻评论PPT课件第三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新闻评论当中价值判断的意义:揭示价值判断对于 个人的行为、集体的运转、国家的决策、社会的秩 序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实际的工作 和生活中有所改进。 • 举例01:2004年,全国接连发生几起幼儿园内的 恶性事件,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 注。有家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银行的保安措施 很先进,而幼儿园的保安措施如此薄弱,这给人造 成的一种印象就是孩子还不如钱重要。北京电视台 《今日话题》栏目专门以此为话题作了一期节目, 名为“钱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自己的轮椅上这样的现象,就断定人民大会堂没有 残疾人设施,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国家的相关 规定,在公共场所配备残疾人专用设施。 事实是人民大会堂设有残疾人专用的座椅,只是张 海迪当时没有用而已。两天后,《中国青年报》发 表了人民大会堂管理办公室的来信《人民大会堂设 有残疾人设施》,对上一篇报道进行了更正。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2005年2月,由北京市公安局等11个部门重新制 定的《北京市单位内部重点防范部位安全保卫规 定》首次把幼儿园、大中型商场收银台等地点列 为市内重点防范部位。由此可见,新闻评论的价 值判断在实际生活当中发挥了作用。 ——马少华《新闻评论》37~38页 • 范例:《一个判决中的价值判断》(2004年8月 24日《法制日报》) ——马少华《新闻评论》38页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或属于事实判断, 或属于价值判断。
——王民《新闻评论写作》75页
事实判断就是对事实本身进行的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对事实对于人的价值进行 的判断。
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 价值和事实是人们对于生活的基本认识的两个方 面,也是人们对于新闻事实发表看法的两大领域。 • 有的教材将新闻评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务实的, 一类是务虚的。务实的一类对应的是事实判断, 务虚的一类对应的是价值判断。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工业
科技
商业
农业
军事
(2)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
面貌
基本制度
阶级结构
社 会
生产 决定
政治观点

方式

法律观点


道德观点


发展水平
(3)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的变革和 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 会
资本主 义社会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 构、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 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 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先进的 社会意识
落后的 社会意识
对社会发 展起促进
作用
对社会发 展起阻碍
作用
“三军可夺帅也,匹__夫__不__可__夺_志__也__。” (孔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_武__不_能__屈_” (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_留__取_丹__心__照__汗__青_ 。 (文天祥) “风声雨声读书声,_声__声_入__耳___; _家__事_国__事_天__下__事__,事事关心”(东林书院)
劳动资料
/手段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要 素
生产关系





始 沉淀 社
隶 沉淀 社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三章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第三章
2013-8-21 28
思考题
2013-8-21
29
阅读书目
1.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第四章 世界的 普遍联系和发展,第五章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 166~272页。 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 299~340页。

2013-8-21 5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是以差别为前提的。如果否 认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就不能区分事物,就不能知 道究竟是什么在联系以及它们是如何联系着的。与 此相反,形而上学却把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绝对 化,完全否认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事物的普遍联系是要经过中介的。所谓“中 介”,是指两个事物之间的中间联系。任何事物之 间不论存在多大差异,都可以通过中介联系沟通起 来,只不过有些事物之间的中介多些或复杂些,而 有些事物之间的中介少些或简单些而已。

2013-8-21 22
第五节 人民的历史主人地位决定人民是 新闻事业的动力
2013-8-21
23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历史活动是群 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2013-8-21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新闻传播工作要根据人 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 他思想资料。 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说,我们 “必须系统地进行工作,除了无情地压制那些满 篇谎言和无耻诽谤的资产阶级报刊,还要努力创 办这样一种报刊:它不是拿一些政治上的耸人听 闻的琐事供群众消遣和愚弄群众,而是把日常的 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帮助他们认真研究这些 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 列宁新闻论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 列宁新闻论著
列宁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报纸的性质必 须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报;而报纸的内容, 必须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要求, “少谈 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 “我们已经学会了政治,在政治上我 们不会迷失方向,这方面我们有基础。而经 济方面的情况却不大好……”所以,“今后 最好的政策就是少谈政治”。
3、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 媒体要发挥舆论的监督职能 。
★ “不要怕揭露错误和缺点”。
★ “公开揭露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切 毛病,从而呼吁劳动者的舆论来根治这些 毛病。”
★ “我们所有经济机关的一切工作中 最大的毛病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为 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 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
4、列宁指出实现真正新闻自由的条 件,即:
摆脱书报检查制度和警察制度;
摆脱资本主义买卖关系;
摆脱名位主义;
摆脱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
讨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西方和中 国“新闻自由”的看法和对马克思主义 新闻自由观的理解。
第三节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新闻论著及其新闻观
一、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 (一)写作背景
★ “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一个 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相反,我们 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 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
四、建党时期列宁新闻观的主 要内容
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办报 方针:马克思主义
★ “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 报变成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 砌的场所。相反,我们将严格按照 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 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
讨论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新闻媒体应怎样发挥“引线” 和“脚手架”的作用。
第二节 列宁在夺取政权时期的新闻
论著及其新闻观

新闻学概论课程第三章新闻价值课件

新闻学概论课程第三章新闻价值课件

制作新闻文本
• 文字稿的写作和编辑、图片新闻的拍摄和编辑、广播电视 新闻节目和网络新闻内容的制作等
• 对新闻价值因素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同报纸关于为汶川地震举国默哀的报道
新闻文本传播方式
• 报纸版面上的位置、字体、字号、色彩,是否加边框; • 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次序和时长; • 网络新闻在页面上的位置等 。 • 就报刊新闻而言,版面语言本身就是新闻价值的直观表现,
•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发现、呈现和检验三个阶段。 • 新闻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新闻媒体应坚
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新闻媒体面临的两大矛盾
• 一是无限的事实与有限的传播能力的矛盾。 • 二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怎样才能同社会与公众的
•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新闻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 资产阶级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在经济上明显地表现 为唯利是图,以为本媒体、本财团牟取最大份额利润为目 的。
• 在政治上是为垄断资产阶级及其利益服务的。
2009年2月20日, 民权人士
• 减少、杜绝负面效果。
实践中的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 一是不顾及可能出现的负面效果,片面突出新闻价值中的 某个或某些要素,如对明星私生活的炒作。
• 二是对有些新闻价值要素非常明显的事实,疏于精心选择 和呈现,如没有创意的会议报道。
绘图:蔡子君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新闻价值取向内涵
•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 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 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 性。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

马列主义新闻理论最终版马克思PPT文字版整理拓展延伸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名词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观点与看法,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的属性、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一、新闻传播活动演进轨迹(理解)1、二百多年前,猿人出现。

制造和使用工具,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人类文化开始了蹒跚起步,同时也开始了传播行为。

2、语言:大约始于三万五千年到四万年之前。

3、文字时代:大约五千年前。

中国人和玛雅人是发明文字较早的两大人种。

4、印刷术的发明——“人类文明的杠杠”(马克思语);毕升,王祯,古(谷)登堡19世纪30年代,快速印刷技术同现代报纸的基本概念相结合,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才粉墨登场。

5、广播、电视、互联网的相继诞生;6、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诞生;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的发展(理解)新闻教育:是为传授新闻传播知识、展示新闻传播规律而进行的专业教育。

它的任务有三个:1、向社会大众普及新闻传播知识;2、对有志于新闻传播的学子进行新闻就业训练;3、为在岗的新闻从业者提供职业终身教育。

美国的新闻教育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中国的新闻教育(1)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既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发端,也是中国新闻教育的滥觞。

(2)三大著作:徐宝璜《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第二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目的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基本原理,就掌握和坚持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立业之本,成功之本,不败之本。

2、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增强识别错误思潮和错误观点的能力,在复杂的理论斗争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43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 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1
(3)生产方式(Mode of production)是人 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 方面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12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 前提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6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的实例
经济状况: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法国 先进于 英国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27
(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黑格尔
费尔巴哈
社会科学部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 一切对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38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 产过程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 森林、野生动植物等。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继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大师们的新闻观点;以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述及经典论著的内容分析为纬,简明介绍这些新闻经典的写作时代、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主体:马克思创始人及其经典作家。

研究客体:人类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其中以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活动(学术渊源)→新闻学(理论描述)新闻活动是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新闻传播活动源于人类社会交往,以新闻信息的传递与收受为主要目的和内容,人类特有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新闻学则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建立在新闻活动实践基础上。

当代新闻活动以新闻从业人员为主所进行的采制与传播新闻信息的职务性活动。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1.气味。

2.发光。

3.超声波。

4.动作。

5.声音。

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

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人类语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劳动:从传播学角度讲,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中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手段向语言过渡,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不朽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人类传播活动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第二个阶段: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目录:
一: •电报:“物化的知识力量” 二: •交往革命:“用时间消灭空间” 三; •马克思预见未来是信息社会
第一节:电报:“物化的知识力量”
现代媒介的本质?
马克思在论述交往革命时把问题推向一个更深的思考 领域。他指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 物化的知识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 第46卷下册,2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交往革命——现代生产大发展的弹力器
“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 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 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 然地跳跃式地扩展的能力,只 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 制。”
用时间消灭空间
在全球范围内越 来越能即时地还 原面对面人际交 往的功能
资本的“消灭空间”
“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 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 时间去消灭空间……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 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 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 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也就是说,现代交往媒介的实质是科学和知识的力量, 是人的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马、恩的认识:
无论用词是“工具”,还是“手段”、“媒介”,马 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意识到任何适宜的新媒介的发明, 对于世界市场的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
他们指出:在人们解决了吃穿等基本问题后,“为满 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 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德]马克思、恩
到恩格斯晚年(19世纪90年代),他描绘的图景更为广阔: “由于交往手段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 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
“时代的标志”
恩格斯把19世纪初交往革命的 标志确定为“蒸汽交往体系”, 马克思则把19世纪中期交往革 命的标志确定为电报和蒸汽媒 介的结合。
——陈力丹
马、恩的描述
恩格斯晚年对这一革命的主要表现作了如下描述:“近五十 年来,交往方面已经发生了革命,只有18世纪下半叶的工 业革命才能与这一革命相比。在陆地上,碎石路已经被铁 路排挤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经被 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并且整个地球布 满了电报线。苏伊士运河才真正开辟了通往东亚和澳洲的 轮船交通。”
[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马克思预见未来是信息社会
预见
马克思的预见:
第一,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产业居主导地位 第二,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劳动中智力的支出将超
过体力的支出 第三,资源结构发生变化,知识生产力成为社会财富
增长的极其重要的资源 第四,科学的组织和决策机构处于社会的中心地位 结论:未来社会进化程度的标准,是“社会生活过程
现了一个很接近空间化的观念, 他在《大纲》里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说成是‘以时间消 灭空间’。这指的是资本利用并改进运输和传播工具,减 少了用于在两地间移动货品、人和信息的时间,因而空 间距离作为资本扩张的限制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实 际上他承认这意味着资本投入的注意力有了转移,开始 指向不同的空间,特别是新的市场……最近的批评也追 随马克思的观点,描述了这种空间效应的转移和多重 性。”
马克思指出:“交往手段的增加和改良……建立了精神与贸 易的发展所必需的交往。”
交往革命并不是突然发生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工业革命与交往革命 的关系时指出:工厂制度成熟到一定程度并普遍推开 后,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的交往运输业 必须变革,以适应狂热的生产速度、巨大的生产规模、 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大量的经济和政治信息的 传递等等新情况。于是,“交往运输业是逐渐地靠内 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 业的生产方式”
格斯:《费尔巴哈》,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电报与马、恩
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电报尚处于试验阶段,他们就将 “电报的使用”与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并列为资产阶级所 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1855年,电报刚刚在英国应用,马克思就写道:“电报已经把 整个欧洲变成了一个证券交易所;铁路和轮船已经把交往手段 和交换扩大了100倍。”
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 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属于第四产业范畴,它包括电讯、电话、印刷、出版、新闻、广 播、电视等传统的信息部门和新兴的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通讯卫 星等信息部门。主要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从事信息的生产、传递、储存、 加工和处理。
第四产业是从三次产业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的产业部门 的统称。它包括:设计、生产电子计算机软件及其服务部门,咨询部门,应用 微电脑、光导纤维、激光、遗传工程的新技术部门,高度自动化、电气化部 门等,信息产业是独立作为第四产业。
第二节:交往革命:“用时间消灭空间”
交往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的“交往革命”,是一个广义的概 念,包括电报、蒸汽动力轮船、内陆运河、火车、公路、 现代报刊、一便士邮政厅和巨大的工业城市本身.他们 重视交往革命,在于现代交往媒介所具有的强大的“用 时间消灭空间”、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即时地还原面 对面人际交往的功能.如马克思所说:“它表明,社会生 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 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 被生产出来.”
第三章: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交往革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世界交往”的时候,十分注重交往媒 介的发展。1859年,马克思曾计划专门研究交往工具是如何影 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9世纪初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世 界上正在发生交通和通信革命,大众媒体和其他信息产业得到 显著发展,世界呈现出进入密集性社会交往时代的趋势。就此 他的写作大纲如下:“交往手段的影响。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 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