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材分析 (2)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乡愁》课型:讲读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

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基于以上原因,《乡愁》的教学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有关常识并不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的一曲。

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由海峡对岸的游子抒发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在这节课中,我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之美,同时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理论依据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而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所以传统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听读与诵读,体会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查找有关余光中的资料及有关描写乡愁的诗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音乐《思乡曲》朗诵小诗《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

《乡愁》说课稿《乡愁》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

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

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

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

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

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乡愁》说课稿篇2:《乡愁》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3 乡愁

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3 乡愁

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3乡愁一. 教材分析《乡愁》是一首描绘乡村景象和表达作者对故乡眷恋之情的古诗。

本诗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在学习本诗时,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故乡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故乡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掌握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和古文语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乡愁》,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学生对古诗文中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的理解。

2.突破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解释和引导,通过举例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古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进行解释和引导。

2.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乡愁》,理解诗文内容和表达方式。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乡愁》的内容和背景,准备相关的解释和引导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乡愁》,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和古文语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概念,让学生分享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乡愁》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乡愁》的诗句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僻字词和古文语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乡愁》出自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单元目标是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这一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本质特点。

2.本课的具体内容
《乡愁》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这首诗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融抽象乡愁于具体意象,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语言凝练有韵律美,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所以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1. 概括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凝练语言,能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情感。

《乡愁》教学分析反思

《乡愁》教学分析反思

乡愁教学分析反思1. 引言《乡愁》是一首由钱钟书作词、雷同佳作曲的歌曲,是中国文化中非常受欢迎和重要的一首作品。

本文将对《乡愁》这首歌曲进行教学分析和反思,并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首歌曲。

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我们需要明确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的能力和理解程度。

对于《乡愁》这首歌曲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了解《乡愁》背景和创作背景;•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能够理解歌词中的意义并进行解读;•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情感,并与个人经历联系起来。

3. 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授《乡愁》这首歌曲时,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歌曲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介绍;•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分析;•歌词意义的解读;•与个人经历的联系。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导入:可以通过一段小视频或图片展示来引起学生对《乡愁》的兴趣;•听歌和分析:让学生先听一遍歌曲,然后分析歌词和曲调,让学生对歌曲的整体感受有一个初步了解;•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歌曲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歌曲有更深入的理解;•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个人反思: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将歌曲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体验。

4. 教学评价和改进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进行改进。

对于《乡愁》这首歌曲的教学评价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对歌曲背景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学生对歌曲歌词和曲调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歌曲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程度;•学生对歌词意义的准确解读能力;•学生个人反思的深度和连贯性。

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我们可以对教学进行改进。

对于《乡愁》这首歌曲的教学改进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加相关文化知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个人反思中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与歌曲之间的联系;•结合多媒体资源,提供更多歌曲演唱和表演的视频,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设计更丰富多样的课堂讨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情分析优势:1.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2.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大体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3.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劣势: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交流策略2.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3.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乡愁(播放轻音乐加视频走近余光中)有人说乡愁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走近那永不老去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朗读吟诵—倾听乡愁(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1、首先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点击超链接乡愁)余光中64岁得以还乡,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经满头白发。

初中语文_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第一单元第一课《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之情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台湾。

是当代诗人和诗评家。

他的诗作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意味深长,韵律美节奏感强。

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

他的散文富于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

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天国的夜市》《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等。

2、背景资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3、根据下面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调、语速以及语气。

(1)语速要放缓慢一点;(2)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3)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示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二)自学检测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2、这些物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三)我的疑惑二、合作探究1、把握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那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他们共同突出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2、这些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3、体会语言♦“海峡”本应“深深”,诗人为什么用“浅浅”一词形容?三、当堂训练1、展示背诵情况。

2、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四、自我反思我的收获:链接资料乡愁席莫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学情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

《乡愁》说课稿(精选5篇)《乡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情诗。

它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它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首诗《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这一文体的特点,对诗歌的朗读技巧也已有所把握。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品、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三维理论和教材特点以及通过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难点我认为,当今社会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因此,根据教材特点,我把“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这一情感目标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审美能力的欠缺。

因此,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体会、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五、教法学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法:1、朗读教学法;2、探究欣赏法;3、联想教学法;4、多媒体辅助教学。

《乡愁》说课稿2一、说教材(一)对教材的理解《乡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诗歌。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标】1、诵读这⾸诗,体会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重点)2、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深沉的家国情怀。

(重点)【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种深沉⽽忧愁的氛围。

⼀、创设情境,导⼊新课。

同学中有住校的吗?(学⽣举⼿)离家有多长时间了?想家吗?想家的请举⼿。

请想家的同学说说想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师:是啊,想家的⼼情谁也说不清。

同学们想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的台湾同胞们,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亲⼈之间有的四五⼗年了还不能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啊。

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台湾诗⼈余光中先⽣的抒情诗《乡愁》,⼀起倾听诗⼈内⼼的呼唤。

余光中,当代诗⼈、散⽂家、翻译家。

1928年⽣于南京,1949年随⽗母迁往⾹港,次年赴台。

因本诗得名“乡愁诗⼈”。

代表作品有《⾈⼦的悲歌》《蓝⾊的⽻⽑》《钟乳⽯》等。

他⾃称是“⽂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学⼤师梁实秋评价他是“右⼿写诗,左⼿写散⽂,成就之⾼⼀时⽆两”。

⼆、美美地读——声情并茂1、试读、练读、范读。

拿到这⾸诗歌,你们觉得应该⽤怎样的形式来读?提⽰学⽣诵读这⾸诗的两点要求。

-----①要读出节奏、重⾳;②要注意语速、语调。

)2、学⽣试读,谈谈这⾸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3、集体读。

三、细细地找——分析意象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这⾸诗抒发诗⼈什么样的感情?这种感情看得见吗?4、乡愁本来是⼀种⾮常抽象的情感,诗⼈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找,这⾸诗⽤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

5、这些意象的顺序能调换吗?四、慢慢品——体会情感6、不同的⼈⽣阶段,乡愁有着不⼀样的具体内容,请⼤家品味⼀下四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邮票:离家求学的少年想念母亲的⾻⾁之情。

船票:奔波在外的青年思念爱妻的夫妻之情。

坟墓:作者中年时代痛失母亲的⽣死之情。

海峡:作者写诗之时⾯对国家分裂的思国之情。

《乡愁》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乡愁》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乡愁》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乡愁》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和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根底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鼓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气氛一、导入新课故土,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完毕离开故土,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三、指导朗诵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表达,“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翻开,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5、指名朗读四、分析、解读本诗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详细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详细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构造、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构造美)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详细、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那么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构造整饬、旋律优美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五、激情抒怀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管漂泊多久,不管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此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六、迁移拓展1、仿句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详细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答复)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2、各领风骚话说愁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板书设计乡愁于光中小时侯邮票思乡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怀亲现在海峡爱国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乡愁》教材分析 (2)

《乡愁》教材分析 (2)

附件1微解读——沉入文本,深度探究阅读材料一:1、尊重实际,真实阅读:台湾海峡概况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理论上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

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平潭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

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

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平潭岛之间,约130千米。

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

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2、回顾历史,深度阅读:阅读材料二: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所说的“小三通”与“大三通”是什么意思?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特殊,一直处于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后,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外族统治,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与大陆之间恢复了正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

然而,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败北,退居台湾,当时台湾方面对于中国大陆采取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从此开始了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两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全部中断。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陆对台政策也开始出现重大调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谈话中,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1991年6月,交通部发言人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指出,海岸两岸的“三通”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乡愁》教材简析

《乡愁》教材简析

《乡愁》教材简析(2)《乡愁》教材简析2、按什么顺序来表达这种情感?板书设计:邮票--------母子情(个人之思)船票--------夫妻情↓坟墓--------永别情↓海峡--------爱国情 (家国之思)小结: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3、余光中谈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2008年4月,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诗作《乡愁》完成38年之后,补写了第五小节:“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五、美点寻踪品“乡愁”小组交流1、用“这首诗美在,因为”这一句式来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形容词、量词)、结构、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

2、抓住美点,再读诗歌六、争先恐后诵《乡愁》1、竞背全诗2、仿写《乡愁》快乐孩提时快乐是一颗小小的糖块衔在嘴上甜在心上小学时快乐是一张满分的试卷捧在手上乐在心上中学时快乐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笑在脸上记在心上以后啊快乐是一份满意的工作累在身上美在心上课堂小结:学生小结教师小结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有关表达乡愁的诗歌,积累在摘抄本上。

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设计及反思漳县武阳中学田瑜霞教材分析:1.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

该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中外经典诗歌。

其主题是“土地情思”。

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便是《诗两首》。

余光中的《乡愁》是其中的第二首,是写思乡愁绪的。

在诗中,诗人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思。

愁之浓,浓到思乡情结无法解开。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余光中的这首《乡愁》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着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也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通过学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思想爱国的深厚感情,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中国心事和外国诗的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已经能够较为充分地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

但因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及其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学生的欣赏易停留在表面,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的美。

诗人对每一个形象的选择,都是为了服从所要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

教学时,要向学生分析这些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用得好在哪里。

这些形象(即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想象。

教学时,作为教师的我,将对诗中精彩处和难点作必要的讲析,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家乡祖国的感情。

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我觉得应该是在让学通过把握诗歌中四个中心物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
《乡愁》出自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单元目标是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情感的详尽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这一单元是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厚而炽热的情感,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单元的目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本质特点。

2.本课的详尽内容
《乡愁》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这首诗文字浅薄但内涵丰盛外延开阔,融抽象乡愁于详尽意象,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语言凝练有韵律美,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所以确立的学习目标就是1.概括诗中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味凝练语言,能用详尽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情感。

1/ 1。

《乡愁》课文教学分析

《乡愁》课文教学分析

《乡愁》课文教学分析《乡愁》课文教学分析《乡愁》把情绪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教材分析:《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初三学生由于很少接触诗歌,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教学难点: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二、作者简介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着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三、朗读吟诵师:在二00四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余光中亲自朗诵了这首诗,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抒发的是怎样的浓愁呢?我们来听一下。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乡愁》的教材分析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

《乡愁》教材分析《乡愁》教材分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以下是教材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1、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样我们看到这首诗构思的巧妙,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2、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致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

这也是诗人写诗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情绪:“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表数量的词语也运用得很准确。

3、这首诗的形式美非常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拓展阅读:《乡愁》教学案例【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说课稿2

《乡愁》说课稿2

《乡愁》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愁》。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现代诗歌。

本单元以“爱国思乡”为主题,所选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乡愁》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意象,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展现了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生活阅历,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他们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时期,对于乡愁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微解读——沉入文本,深度探究
阅读材料一:
1、尊重实际,真实阅读:
台湾海峡概况
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是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的海峡,被称为“海上走廊”。

理论上属东海海区,南通南海。

南界为台湾岛南端猫鼻头与福建、广东两省海岸交界处(一说为鹅銮鼻与南澳岛南端)连线;北界为台湾岛北端富贵角与平潭岛北端痒角(一说为黄岐半岛北茭咀)连线。

呈北东—南西走向,长约370千米。

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最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平潭岛之间,约130千米。

海峡大部水深小于80米,平均水深约60米。

总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

2、回顾历史,深度阅读:
阅读材料二: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所说的“小三通”与“大三通”是什么意思?
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特殊,一直处于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1895年,台湾被日本占领后,开始了半个世纪的外族统治,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受到严重影响。

1945年10月,日本投降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与大陆之间恢复了正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

然而,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国共内战中败北,退居台湾,当时台湾方面对于中国大陆采取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从此开始了两岸长达30年的军事对峙,两岸的通商、通邮、通航与人员交流全部中断。

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大陆对台政策也开始出现重大调整。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在向新华社发表谈话中,阐述了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主张,再次呼吁“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1991年6月,交通部发言人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指出,海岸两岸的“三通”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
一的八项主张,也再次指出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迫切性及其对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996年8月19日,交通部公布《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在1997年4月实现了两岸之间的“试点直航”。

终于“小三通”在2001年1月1日,海峡两岸实施的小型三通模式,实现两岸小规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邮。

2008年12月15日,两岸隔绝60年后,两岸海空直航及直接通邮的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台湾大陆真正迈入一日生活圈,宣告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

3、走进作者,发现自我:
阅读材料三:
诗人余光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

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附件2
看反常处——文本解读之微探究
研讨与探究: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你觉得浅吗?是不是诗人弄错了?为什么?
微分析与探究1: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寄托在给家人的书信里,所以将乡愁比喻为邮票;长大后,作者和家人分居两地,很难与家人相见,于是将乡愁寄托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乡愁比喻为船票;后来,母亲去世,作者与母亲再也不能见面,于是作者就将愁绪比喻为坟墓。

现在,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导致60年海峡两岸的同胞不能团聚,亲人不能相见。

大陆与台湾也因为政治历史的原因,造成海峡两岸互通制度政策无法实现(三不通:不通商、不通航和不通邮)。

彼此互不往来长达60年之久,致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六十年不能相见。

不是因为海本身浅了,而是诗人想通过大胆的想象跨越
过那道历史的伤痕,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思家、思国的情更切了,希望海变得浅浅的。

因此,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大同的强烈愿望。

微解读与探究2:
1、意指台湾海峡,阻隔了两岸,国共分海峡而治,很多人背井离乡去了台湾。

海峡本不该成为两岸人隔离的障碍,诗人面对现实,为人为地造成两岸隔离而感到痛心、惋惜。

2、因为相对于“乡愁”来说,再深的海峡也没有“乡愁”深,道出了作者那浓烈的乡愁比海还深!海之愈深,则诗人思乡愈切;再深的海,也挡不住诗人的思乡、思国之情;再深的海,也留不住诗人期盼早日祖国统一的愿望。

所以,在作者眼里、思想里再深的海峡,也变得“浅浅”的了。

3、本诗分四个小节,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乡愁依次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结构严谨,很好的表达了本诗的中心.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一首意蕴深刻,家喻户晓的《乡愁》更是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附件3
细读文本,微探究
一、浓重的文化寻根情结。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余光中的《乡愁》从两个方面着重表现了对祖国大陆的这种文化上的归属感或者叫作叶落归根情结。

首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民族感.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余光中先生借助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技巧,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可感的,和诗人人生的四个阶段息息相关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

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正如杜甫在《春望》中所写下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蕴含了中国人民多少的苦难与思念呀.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和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一张张旧“船票”割断了无数鸳鸯梦.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无法逾越
的长城,一方短短的“坟墓”却成了叫人销魂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其次,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
他的作品深受中国文化,尤其是《诗经》的影响.《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
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采用《诗经》中的复沓手法,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对古典诗词资源的利用使余光中的诗在整体上呈现出纯美的维度,在文化的框架中也极有意味.铭文似的语句和速度,纯美的语言,齐整的体式,这些余光中一以贯之的手法,均源自他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
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下子,读者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跪在母亲的新坟前,面朝家乡、祖国的方向痛不欲生地跪在大海边,用嘶哑的声音大喊:“母——亲!”一种深沉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