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2)

合集下载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共3篇《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1《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一、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乡愁》为主题,涉及课文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剖析以及知识串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加深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和感情,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热爱家乡。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家园。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学习法2. 形象思维法3. 问题导入法4. 讨论互动法四、教学流程1. 教学前调研环节引导学生调查家乡现在的环境状况,掌握自己乡村情况了解之后,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展示乡村环境的真实面貌,使学生在情感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更加准确和局部的认识。

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逐项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在的乡村环境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2. 课堂教学讲解环节(1)问题导入型:通过问题嵌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乡愁的思考,让学生分享个人脑海中乡愁的形象。

(2)讲解环节:将记叙文《乡愁》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并根据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逐一分析,以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3)知识串讲环节:在讲解环节完成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章。

可以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加以串讲,从而促使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感受更丰富。

3. 重点难点突破环节(1)结合实物示例进行问题导入,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3)通过形象思维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图片化处理,这样可以在美化学习过程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

这也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进行应用,从而去发掘和解读文章的深层意义。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或抒情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评价学生的背诵记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运用乡愁这一主题,表达个人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 诗歌中乡愁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并研究《乡愁》,掌握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准备相关的乡愁主题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乡愁?大家有没有经历过乡愁的情感?2. 诗歌朗读(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句诗的意义。

(2)学生讨论,理解诗歌中乡愁主题的表达。

4. 情感体会(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感受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创作练习(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以乡愁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主题的表达。

(2)学生表达对本次课程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

(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2. 运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采用创作练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七、教学步骤:1. 朗读诗歌,感受韵律(5分钟)2. 分析诗歌,理解乡愁主题(10分钟)3. 情感体验,体会作者情感(5分钟)4. 创作练习,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5分钟)5.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5分钟)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2]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2]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初级中学单欣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和欣赏,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余光中及相关文学常识。

3. 体会诗歌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乡愁”的写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1. 以诵读为重,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2.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播放雷佳的歌曲《乡愁》,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

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

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

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课件:乡愁余光中〕二、合作探究:1作者简介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2)一两名学生读。

(3)朗读要求: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深沉,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以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主旨,描绘了乡愁的沧桑和凄美。

以下是一份优秀的《乡愁》教案,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乡愁》,了解余光中的创作背景、主题和特点;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乡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

2.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与技巧,分析和理解诗中深层次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段关于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和思考。

2.课文讲授:(1)讲授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和《乡愁》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解读诗歌的内容和寓意,引发学生对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思考。

3.学习技巧:(1)分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形成团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见解。

(2)口头表达: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运用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产生的影响。

5.归纳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阅读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解读诗歌,评估其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评价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乡愁的感知与理解。

3.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拓展阅读,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能力。

五、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欣赏其他的优秀诗歌作品,培养其对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与理解。

3.推荐学生了解余光中的其他名著和诗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真正融入诗歌的世界,感知和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现代诗歌二首《乡愁》教案2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0现代诗歌二首《乡愁》教案2长春版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 理解《乡愁》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结构,理解诗的节奏和韵律。
3. 欣赏《乡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诗歌的美感。
4. 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乡愁》与《再别康桥》在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5.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现代诗歌,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 学生可以参加诗歌朗诵会、诗歌创作比赛等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提升自己的交流能力。
- 学生可以深入研究现代诗歌的某个主题或流派,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并撰写一篇专题报告。
七、课堂
1. 课堂评价:
-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乡愁》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简短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现代诗歌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现代诗歌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现代诗歌案例分析(20分钟)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现代诗歌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

《乡愁》人教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乡愁情感;(3)采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对乡愁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乡愁,珍惜亲情、友情和故土之情;(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把握;2. 诗歌比较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乡愁》的课件和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生的背景和作品风格;(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谈论对乡愁的认识。

2. 诗歌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乡愁》,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歌解析:(1)教师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生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比较:(1)教师提供其他诗人表达乡愁的诗作,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2)学生比较这些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分析各自的特色。

5.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情感,鼓励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2)学生现场创作诗歌,分享自己的作品。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以及乡愁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乡愁主题的文学创作,如作文、绘画等;2. 邀请当地诗人或文化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乡愁文化的内涵和价值;3. 开展乡愁主题的班会或主题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乡愁。

《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2)

《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2)

《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2)《乡愁》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

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

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角的泪水。

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

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是一种──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

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之情”与“爱国之情”)2、质疑: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

席慕蓉《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3)诗歌主题思想的领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感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解读诗歌。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诗歌全文、图片等。

2. 教学工具:白板、投影仪等。

3. 教材:席慕蓉《乡愁》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宁静的氛围。

(2)教师出示图片,展示故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意义。

(3)简介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领悟诗歌主题。

(2)分析诗歌的结构,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5. 情感体验(1)学生谈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分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难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诗歌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同学交流分享。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5. 拓展与实践(1)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短文写作等。

3. 诗歌欣赏能力: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水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

(2)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分析余光中的诗歌手法及其在《乡愁》中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诗人对乡愁的表达。

(3)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分析余光中的诗歌手法及其在《乡愁》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2)诗歌艺术魅力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及其作品《乡愁》。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乡愁》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等。

(3)解析余光中的诗歌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2)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乡愁》。

2. 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感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将《乡愁》与其他乡愁主题的诗歌进行对比,如《静夜思》、《登高》等。

乡愁教案4篇

乡愁教案4篇

乡愁教案4篇乡愁教案篇1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虚) (虚) (实)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乡愁》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乡愁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家乡、关爱亲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诗歌《乡愁》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乡愁》的韵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培养学生对乡愁情感的共鸣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诗歌《乡愁》的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向学生介绍诗歌《乡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乡愁》,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乡愁》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4.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总结,强调培养学生珍惜家乡、关爱亲人的价值观。

(2)教师提供相关的诗歌或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范围。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

初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内容和主题;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提问学生对乡愁的理解,引出诗歌《乡愁》。

2. 诗歌学习:(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 诗歌欣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

4. 诗歌表达:(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乡愁诗歌,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乡愁》的主题和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3)教师提供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六、教学资源1. 诗歌《乡愁》的文本;2. 相关的乡愁诗歌或作品;3. 绘画和写作材料。

《乡愁》小学语文教案

《乡愁》小学语文教案

《乡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乡愁》的文本和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3)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乡愁》。

(2)准备自己的故乡故事或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或印象。

(2)展示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引出诗歌《乡愁》。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乡愁》。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 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问答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4. 修辞手法学习:(1)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背诵诗歌《乡愁》。

(2)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故乡的文字。

2. 评价:(1)检查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2)评价学生作业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1)推荐其他描写故乡的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2)讨论不同作品中的故乡形象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1)鼓励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2)选取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2)
人教版《乡愁》教学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呢?
3、从研究“物象”开始进而一节诗一节诗的研讨
请学生把每一节诗读一读并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一谈
教师恰当的启发、点拨、补充、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4、分别指名学生来交流讨论结果
六、写作特色
本诗的又一亮点,就是其写作特色
1、主题的深刻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
2、意象的独创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形式美
①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
②音乐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七、课文总结作业延伸
学生回忆自己所积累的思乡诗句
学生听
生自由朗读
学生品评
1
学生读,学生评
学生合作讨论,运用发现法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四个时间线索
四个意象
四种感情
学生读书、思考、先自学,边读边写感受
讨论
发言
师生探讨
展示文字、图片
认识作者作品等
播放朗读录音
显示朗读要求
显示重读停顿,
指导朗读
显示本诗的意象
显示每一节诗的分析
出示思考题
出示参考答案
明确写作特色,
显示内容
显示作业要求
2
结语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流畅朗诵全诗并背诵
2、有关作者的详细材料,有关表现乡愁的诗词歌画等文艺作品,准备在班上交流
3、请同学们围绕乡愁或亲情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首能表达心语的小诗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