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经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在读中感知诗歌内涵。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激趣导入:有这样一位台湾老人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便拿出一张残缺的中国地图。
深深凝望。
就像凝视亡母的旧照片一样,眼中满是哀伤。
他也曾这样向世界宣布:“当我死时 ,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 ,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 ,睡整张大陆。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余光中,去聆听他心中的声音,去感受他浓浓的?乡愁?。
二、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2.下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无奈 ,惆怅 ,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那么 ,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 ,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指名朗读〕三、精读诗歌 ,读出诗意〔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 ,感知诗意。
〕1、这首小诗带着浓浓的情谊而来 ,描绘了四段场景,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母子别离夫妻别离母子别离家国别离〕能不能调换?2. 1、3小节的母子离别是不是重复?哪一种离别是诗人更不忍经历的?哪一个情感更浓烈一些?作者“少小离家〞为读书 ,未经世事的沧桑 ,略带“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 ,让我们闭上眼睛 ,想着自己的母亲 ,读出离家读书的思母恋母之情。
读时语调应该如何?注意那几个词重读。
〔指名朗读〕诗人也许在那一天跟自己的母亲说:“我要出趟远门。
〞而这一走就是44年,就是在白发苍苍的母亲去世时,都未能让老人家看上自己一眼,就让他带着长长的思念、未了的心愿长眠地下。
《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
《乡愁》优秀教学案《乡愁》优秀教学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愁》优秀教学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
(借物抒情)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案设计
《乡愁》教案设计乡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愁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2. 学会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乡愁的情感,如音乐、绘画、写作;3.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可以播放一段描绘农村风光或乡村生活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乡愁这一情感主题。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并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和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乡愁的含义,并表达自己对乡愁的感受。
3. 艺术表达:学生分组进行艺术活动,可以选择音乐、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展示他们对乡愁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每个小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演出或播放短片。
5. 思考与反思: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和讨论,分享他们对这次活动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乡愁这一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播放一首富有乡村风格的音乐,如《乡村小路》。
- 引导学生讨论音乐中传达了哪些乡愁的情感。
2. 学习文学作品《乡愁》(15分钟):- 分发《乡愁》短文,要求学生默读。
-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并解读短文中的乡愁情感表达,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描写表达出乡愁的情感?- 文中描写的景物和细节如何帮助读者理解乡愁的含义?- 你自己对乡愁的感受是什么?3. 艺术表达(30分钟):- 学生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写作等,表达对乡愁的理解和感受。
-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可以讨论并相互借鉴。
-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作品,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4. 合作与创造(40分钟):- 学生再次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创作一段关于乡愁的小戏剧或短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初中语文乡_愁教案
教案:《乡愁》课程目标:1. 理解并背诵《乡愁》;2.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3. 领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2.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2. 诗歌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的复印件或投影仪;2. 相关背景资料的复印件或投影仪;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故乡的感受;2. 提问:你们听说过“乡愁”这个词吗?它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发课文《乡愁》的复印件或使用投影仪显示课文,让学生自读;2. 讲解诗歌的背景,让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poem;3.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4. 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诗歌鉴赏和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意见和想法;3.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诗歌表达,可以是朗诵、表演或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诗歌背诵和默写(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可以使用比赛或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 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纠正发音和书写错误。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表达,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名师教案
3 乡愁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的/船票../是一张/窄窄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的/坟墓../是一方/矮矮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的/海峡../是一湾/浅浅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作者链接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重点
1.词语理解与运用: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炊烟”、“维系”、“迁徙”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邮票”一词在句中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分析比喻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学生可能难以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意图。
难点解析: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阶段的乡愁表现中,提炼出作者对家乡、祖国深厚情感的主题思想。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
5.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句子分析与欣赏: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乡愁的情感。
举例:分析“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母亲的额头刻下一道道皱纹”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具体词句和分享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三课《乡愁》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悟作者的情感。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短语等,如“乡愁”、“海峡”、“坟墓”等。
3.课文分析: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余光中通过描绘乡愁,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乡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如何缓解乡愁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乡愁的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乡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诗歌朗读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到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朗读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同时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歌的美。
举例:分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海峡的意象如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比较不同时期的乡愁诗歌,探讨其文化背景和内涵差异。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抽象性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来突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意象,降低理解难度。
(2)情感表引导和情境创设。
-举例解释如“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强调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3)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理解: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认识。
-讲解余光中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欣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朗读,分析各自对诗歌情感把握的优缺点,强调朗读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押韵、节奏等韵律特点,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意象分析与情感理解: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传达乡愁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乡愁》课文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乡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精品教案.docx
3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木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彖,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深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学法指导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1971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根,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來。
一、 助学资讯作者简介:余光中(1929-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
1946年考入厦门大 学外文系。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年10 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有《乡愁》 《白玉苦瓜》《听听那冷雨》等,还有诗集《灵河》《石室Z 死》等, 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 整体感知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环节二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主乡 愁 学余光中 习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 • • • •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环节二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自后来啊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 • • •我/在外头• •学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 • •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一、 朗读诗歌,感受诗意。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
初中课文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难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席慕蓉及其作品《乡愁》。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欣赏诗歌艺术特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意象等艺术特色。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同学交流分享。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尝试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5. 拓展与实践(1)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诗歌背诵、短文写作等。
3. 诗歌欣赏能力: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水平。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何。
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同时,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初读感悟
朗诵是解读诗歌的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指名读。
朗诵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2、教师范读(配乐)
3、诵读指导: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第3课《乡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课题
乡愁
上课时间
星期一
课时
1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作者把无形的感受转化为有形的东西的特殊表现方式。
过程与方法
教师教授第一小节,由学生自己完成对剩余部分的学习,教师适当指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点
对各小节不同乡愁的不同体现和内涵的正确理解。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诵读理解
诗歌的意象即诗中的形象,但不限于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中所写的景和物,它们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是诗人抒情言志的凭借,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体。意象组合成了诗的意境。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①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②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一、新课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 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 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 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 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交流点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小时候,诗人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 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 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 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 年出生于南京。1946 年考入 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 年 10 月参加 《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 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诵全诗,探究问题: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3 乡 愁
在中国文化长河里,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多文人墨客,或遭战乱,背井离乡; 或遭贬谪,辗转他乡;或不被理解,异乡漂泊……无论怎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是他 们心头永远也无法释怀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位台湾诗人的游子心声吧!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生丙:“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生丁:对应的诗句字数相同,呈现出一种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
美在情感的层层递进。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1.这首诗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乡愁,将抽象的感情物化了。 在许多古典诗歌中,也运用了这种写法,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交流】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 愁”;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脁 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 多句。 【交流】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 溪,乡愁是那在灵魂深处流动的断的挥手,乡愁是深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