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优秀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乡愁》优秀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1、了解本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
2、了解本诗情感的层层加深。
3、了解本诗托物寄情的手法。
4、了解本诗反语正出的效果。
5、了解本诗寓变化于统一的结构美。
学法点悟1、在诵读中体会意境和感情。
2、与同题材的古诗和现代诗比较阅读。
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
整体感知本诗以一组具体可感的“物”,表现了一种抽象的情。
以自己人生的四个阶段为序,回环往复地咏唱,将乡愁由对亲人的思念逐渐上升为家国之思。
疑难解析质疑:这首诗构思的巧妙主要体现在哪里?解惑:四节诗为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而且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质疑:为什么说四个小节表达的感情是层层加深的?解惑:小时侯,思念母亲,可以写信;长大后,惦念爱人,坐船回家;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母子死别,时空的隔阻再也无法沟通,诗到了这里,感情加重。
现在,海峡将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乡愁得到了升华,感情更加厚重。
质疑:作者把乡愁说成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解惑:这样写,把抽象的感情——乡愁,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
托物寄情的写法,增加了形象性,便于使读者展开种种联想,也便于作者创造丰富的意境,表达感情,感染读者。
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揣摩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四个形容词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正语反出,把乡愁浓缩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更加反衬出思乡之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浓烈。
2、“在这头”“在那(里)头”反复出现的表达效果。
《乡愁》优秀教案
《乡愁》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解析《乡愁》的文章主旨和情感表达;
(2)掌握并运用生僻词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3)能够运用文学知识描述自己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杨洪基的情感变化背后所代表的乡愁情怀;
(2)通过诗词互动、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乡愁情怀的力量;
(3)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描述,了解乡愁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情感;
(2)让学生体会乡愁情怀的力量,懂得珍惜和回忆自己的年少时光;
(3)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并运用生僻词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运用能力。
2.难点:理解并解析《乡愁》的文章主旨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热身:通过观看杨洪基的《乡愁》歌曲MV,引导学生
对乡愁这一主题进行思考,了解歌词中的乡愁情感。
可以让学生参与进去,跟着歌曲的旋律一起唱。
《乡愁》教案范本
《乡愁》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乡愁》;(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乡愁的抒发;(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乡愁》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2. 诗歌结构和韵律的分析;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乡愁》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3. 准备合作探讨的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余光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乡愁》,提问:“什么是乡愁?你们对乡愁有何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结合诗歌文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3)学生思考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乡愁的抒发。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学生互相交流对诗歌的鉴赏心得,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经历,体会亲情的珍贵;(3)教师总结,强调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乡愁》的艺术特点;(2)学生展示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朗读、背诵诗歌等;6. 课后作业(1)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乡愁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以及乡村生活中的习俗和风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体会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以及乡村生活中的习俗和风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乡村习俗和风情的理解。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乡村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乡村的向往之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以及乡村生活中的习俗和风情。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乡村之中,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乡愁试讲教案逐字稿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乡愁》的作者背景、文章结构及表达手法,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怀。
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散文中蕴含的乡愁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散文创作背景。
(2)播放歌曲《乡愁》,让学生初步感受乡愁的情感。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散文《乡愁》,注意体会朗读节奏和情感。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a. 文章讲述了怎样的故事?b.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c. 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三、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故乡相关的情感故事。
(2)教师总结: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散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如何将散文中的乡愁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二、写作指导(1)教师示范如何将散文中的乡愁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
(2)学生根据教师示范,选择一个与故乡相关的题材,进行写作。
三、作品展示(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2)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提高写作水平。
四、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阅读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散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有深入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
板书设计:乡愁一、作者背景二、文章结构三、表达手法四、情感体验五、写作指导。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试讲教案(通用7篇)
《乡愁》试讲教案《乡愁》试讲教案(通用7篇)《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下面是《乡愁》试讲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乡愁》试讲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我们采用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乡愁》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3、通过反复朗诵,能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入情入景的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
4、体会语言特点及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情感目标:学习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说出诗中的四个意象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位揣摩语言;(3)体味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难点:情感的体验和美感的熏陶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拓展延伸法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认识生字词,能独立朗读课文教师准备:教学设计学生评价资料教学资源:ppt课件、音频资料等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文学常识介绍新课学习之朗读训练,整体感知品味语言体会情感写作特色课文总结作业延伸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a.通过回忆思乡诗句导课b.《乡愁》歌曲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余光中(1928~) ,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1949年去台湾,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万圣节》《白玉苦瓜》等作品1949 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乡愁》写于1972 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三、朗读训练、整体感知1、播放余光中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从而让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2、幻灯片显示朗读诗歌的要求,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放声朗读,思考: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节奏,读出什么感情来2分钟后挑出你喜欢的一节,看谁读得好,读得有感情3、投影显示课文停顿指名读,学生评价4、听读,学生品评四、细心品味语言1、大声朗读,看看抒发的什么感情那些地方写得好?预设:这一节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叠词“小小”用的好,邮票虽小,思念浓浓;“一枚”用得好;“这头”、“那头”用得好2、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次大声读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你喜欢哪一节?看看它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哪些地方写得好?3分钟后交流3、自学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四节有相同又有不同,能告诉老师你的发现吗?五、再悟情感1、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学生交流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解读,师生评价2.研究性学习乡愁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情感,这些情感作者用那些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呢?3、从研究“物象”开始进而一节诗一节诗的研讨请学生把每一节诗读一读并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一谈教师恰当的启发、点拨、补充、解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始终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4、分别指名学生来交流讨论结果六、写作特色本诗的又一亮点,就是其写作特色1、主题的深刻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现实感2、意象的独创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形式美①结构美:寓变化于统一②音乐美: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反复吟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七、课文总结作业延伸学生回忆自己所积累的思乡诗句学生听生自由朗读学生品评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合作讨论,运用发现法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四个时间线索四个意象四种感情学生读书、思考、先自学,边读边写感受讨论发言师生探讨展示文字、图片认识作者作品等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朗读要求显示重读停顿,指导朗读显示本诗的意象显示每一节诗的分析出示思考题出示参考答案明确写作特色,显示内容显示作业要求结语六、教学评价设计1、流畅朗诵全诗并背诵2、有关作者的详细材料,有关表现乡愁的诗词歌画等文艺作品,准备在班上交流3、请同学们围绕乡愁或亲情的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首能表达心语的小诗《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内容短小却含义深刻作者是台湾作家余光中,反映的是希望海峡两岸早日团结的主题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教学的难点是怎样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极力地采用多媒体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相关资料,有余光中的朗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作品写作背景等学生在一堂课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这些资料都是由教师提供的,如果课前让学生自己去搜索、去思考,把认为有效的信息、问题带到课堂,教师则可根据需要,挑选出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研究性学习中,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多多弥补这一缺陷我在课堂上利用课件配合教学,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我们创设的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的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才是最根本的课后,我自己对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节课我不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那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作为在教学中运用过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都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还是其中某些方面改革了语文教学呢?其实,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可以不需要教室,也可以不借助于技术,但是却无法离开语言文字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最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却没有改变,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了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通过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这些思想和情感越珍贵、越强烈,就越能够与文学经典、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总的来说,这是一堂还比较成功的课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实用,强调文本和情感的统一,设计不算新颖授课的班级是一个普通班,事先了解,平时上课很少同学举手,气氛比较沉闷,但个别学生个人素质比较好上完课,出来后,自我感觉很好,第一、情感氛围的营造比较成功,自己也被自己感动着;第二,学生没有传说中的沉闷,还是有较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过程;第三,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做得比较好;第四,当我在下课起立时对他们大声地说“谢谢同学们”的时候,他们楞了一下,然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老师”,而不是说“不用谢”,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是被课堂所感染了,他们知道了回报老师以感激但是,静下心来后,发现心里特别难受,感觉好多地方都存在着遗漏和不足,真想着重新再上一遍。
乡愁教案3篇
乡愁教案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乡愁教案3篇乡愁教案1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
《乡愁》教学案例(通用17篇)《乡愁》教学案例篇1案例描述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悲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很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沟通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家乡的眷恋。
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观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98页,先来了解。
书上的介绍特别简洁,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具体些?生1: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中国台湾师范高校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高校教授。
生2:我补充一下,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生3: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颖。
师: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猎取信息,特别好。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别的政治缘由,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常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观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致的华彩乐章。
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留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伴随着“思乡曲”,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生1:这首诗语调肤浅,语速舒缓。
生2:诗歌的节奏根据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乡愁》。
(2)理解课文《乡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的理解。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作者余光中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学生集体背诵课文,培养记忆力。
3. 文本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每节的主题。
(3)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情感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乡愁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经历,交流感受。
(3)引导学生思考乡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5. 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自己对乡愁的绘画或写作作品。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学生表达对课文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分享学习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环节的表现。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四篇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四篇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
《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
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
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
把注释画下来。
(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听完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2.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乡愁》教学案例(6篇)
《乡愁》教学案例(6篇)《乡愁》教学案例篇一《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
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
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
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
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乡愁教案篇二【教学设想】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
《乡愁》课文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及其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3)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含义;(3)描绘课文所表现的乡村景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乡愁》;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生字词卡片;4.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彼此的收获;(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乡愁》;(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3)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拓展;(3)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中所描绘的乡村景象;(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熟记课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熟记《乡愁》课文;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短文;3. 观察身边的乡村景象,拍摄图片或录制视频,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2.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乡愁试讲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乡愁》试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歌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诗歌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3. 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
(2)简介诗人余光中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3)板书课题《乡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诗歌拓展:(1)让学生举例其他关于乡愁的诗歌。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
6.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和背诵。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体会乡愁的情感。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乡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拥有初步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具有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
(板书:《乡愁》)讲授新课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例文2020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例文2020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3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
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一、导入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教案:乡愁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面试教案:乡愁一、说教材《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乡愁招教试讲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乡愁》的内容,感受作者余光中的乡愁情感,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愁》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诗歌中乡愁的内涵。
2. 将乡愁情感融入自己的表达之中。
教学准备:1. 课文《乡愁》原文。
2. 诗歌朗诵音频。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家乡美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点点滴滴,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2. 提问:大家有没有过乡愁的感觉?请分享一下你们的经历。
二、新课讲授1. 朗读课文《乡愁》,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讨论诗歌中乡愁的内涵,如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等。
4.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经历,感受乡愁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乡愁》中的乡愁情感。
2. 学生轮流朗诵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诵,给予指导。
四、拓展延伸1. 学生以“我的乡愁”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朗诵的技巧和乡愁情感的内涵。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家乡的变化,珍惜家乡的美好。
六、课后作业1. 阅读余光中的其他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收集家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制作一份家乡风光的PPT。
板书设计:《乡愁》作者:余光中乡愁情感: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朗诵技巧:注意节奏、韵律,融入情感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乡愁》的内容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初中语文教资面试《乡愁》教案示范
《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拥有初步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情景的联想相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学生具有分析现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并理解诗歌优美的韵律。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刚刚学过的《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指出“乡愁”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而台湾人民的思
乡之情更深切、更感人,今天就带领大家来感受一下台湾人民的思乡之情。
(板书:《乡愁》)
讲授新课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先齐读,再听配乐朗诵,找出差别,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听后师生一起评价,特别注意朗诵时的语气和节奏。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发乡愁?(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形象的?(以时间为顺序)
二、师生互动,想象构图
1.教师范读诗歌的第一节。
(1)让同学们联系自己在外上学、思念母亲的实际情况来理解诗歌内容。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联想。
2.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二节,教师进行指导。
(1)构建生活场景理解内容。
(2)补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加强同学们的语文知识积累。
3.请同学深情地朗读诗歌的第三节,教师进行指导。
(1)让同学们想象三五十年之后,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内心感受,加深对诗歌第三节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味。
(2)回顾前三节意象选择的典型性,加深学生对作文选材典型性的
认识。
4.第四节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同学们在内容理解上的重难点。
(1)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思念故乡、想念亲人,那为什么不回到他们身边呢?仅仅是由于有一道台湾海峡吗?
(2)再从作者生世和写作背景出发,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同学们真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课堂练习
结合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模仿造句。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条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在车站久久的站立
课堂小结
正是由于具备了真挚的感情、鲜明的意象和优美的韵律,余光中的这首小诗才会成为海峡两岸广泛传颂的名篇,这也正是我们分析不少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乡愁》和《夜雨寄北》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时间空间乡愁
小时候母子异地邮票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真挚的感情后来坟墓内外坟墓鲜明的意象
现在海峡两岸海峡
乡愁是……数量词叠词
我在这头……在那头优美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