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考点白塞氏综合征知识点点评

合集下载

白塞病知识点归纳总结

白塞病知识点归纳总结

白塞病知识点归纳总结白塞病(Behçet's disease)是一种以多系统严重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病因尚不清楚,但与遗传、免疫异常、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对白塞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进行归纳总结。

一、病因白塞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遗传、免疫异常和感染等因素被认为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1. 遗传因素:白塞病在某些家族中呈现聚集性发病,家系研究发现与HLA-B51等遗传因素有关。

2. 免疫异常:白塞病患者免疫系统异常,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和免疫炎症反应异常。

3.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可诱发白塞病,如口腔溃疡部位可检测到HSV-1或HPV的DNA。

二、临床表现白塞病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其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下面将分系统进行总结。

1. 口腔与生殖器系统:常见症状为阿弗他溃疡,多发生于舌、唇、软颚等部位。

男性患者常伴有睾丸痛、睾丸肿大、附睾炎等症状。

2. 皮肤系统:皮肤损害是白塞病的主要特征,常见表现为疱疹样损害、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等。

3. 关节与骨骼系统:用以辅助白塞病诊断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多发性关节炎,可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

4. 眼部系统:视网膜病变是白塞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视网膜炎、葡萄膜炎等,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5. 中枢神经系统:白塞病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脑炎、脑脊液异常等。

三、诊断白塞病的诊断是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下面对诊断过程进行总结。

1. 临床诊断: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关节炎等。

2. 实验室检查:白塞病患者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沉)常升高。

HLA-B51基因检测为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3. 影像学检查:眼底检查、MRI等可用于发现白塞病引起的视神经疾病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四、治疗白塞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控制炎症反应、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知识点总结2017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科知识点总结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关于内科知识点总结。

欢迎阅读。

一、风湿热(痹症)――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诊断表现:关节炎、心脏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舞蹈病。

(一)病因病理病因:链球菌咽部感染;病理:以侵犯心脏、关节为主;分期:变性渗出期;增殖期――特征:风湿小体形成――风湿活动标志;硬化期风湿性心脏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检查1、咽拭子培养:链球菌感染+;2、血象:WBC↑,RBC沉降率↑;3、透明质酸酶+;4、活动期:C反应蛋白↑,血沉↑,血清糖蛋白、粘蛋白↑。

(三)治疗1、抗生素――首选青霉素;2、抗风湿药物――首选非甾体类,常用乙酰水杨酸;3、心脏炎――激素(常用泼尼松);4、舞蹈病――加镇静药。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症、痛痹)(一)病理:滑膜炎――最基本病理改变,血管炎――类风湿性结节;(二)表现:晨僵;痛与压痛;关节肿;关节畸形;(三)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改善关节炎症状的常用药(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舒林酸,阿西美辛,双氯芬酸);2、慢作用抗风湿药:首选甲氨蝶呤医`学`教`育网`整理;3、激素――用于有关节外症状或关节炎明显或急性发作者;(四)中医辨治活动期:湿热痹阻――四妙就;阴虚内热――丁氏清络饮;寒热错杂――桂枝芍药知母汤;缓解期: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肝肾亏损,邪痹筋骨――独活寄生汤。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蝶疮流注)(一)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发病主要机制;病理: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受损器官的特征性改变:苏木紫小体;“洋葱皮样”病变;(二)中医病机:病位在经络、血脉,与心脾肾密切相关;(三)诊断:颧部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口腔溃疡;非侵蚀性关节炎;浆膜炎;蛋白尿或细胞管型;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四)检查抗核抗体(ANA)――SLE阳性率最高的抗体,抗Sm抗体――SLE特异性最高的抗体;(五)治疗1、轻型:对症治疗;2、重型:激素;细胞毒药(环磷酰胺);环孢素;丙球;(六)中医治疗气营热盛――清瘟败毒饮;阴虚内热――玉女煎合增液汤;热郁积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瘀热痹阻――犀角地黄汤;脾肾两虚――济生肾气丸;气血两亏――八珍汤;脑虚瘀热――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瘀热伤肝――茵陈蒿汤合柴胡疏肝散。

神经白塞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神经白塞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神经白塞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神经白塞综合征(neuro-Behcetsyndrome)指兼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白塞综合征,又称神经白塞病(NBD)。

其临床特点除口腔黏膜阿弗他口腔炎、眼葡萄膜炎和外阴部痛性溃疡三大特征外,常间隔一定时间后出现瘫痪、脑膜刺激征、性格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为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于早年发病的男性患者。

二病因1.病因神经白塞病是以某种细菌或病毒为抗原而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血管炎。

白塞病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2.发病机制神经白塞病作为白塞病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与白塞病类似。

文献报道有以下几种学说:(1)感染学说Behcét等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许多学者发现NBD患者病前有发热史及腭扁桃体发炎史并在患者健康的血清中找到了病毒感染的证据。

(2)免疫机制学说早期可在患者的血清中找到抗口腔黏膜细胞抗体,Kansu等发现患者CSF中淋巴细胞增多,补体C3、IgG升高,Hamza发现患者血清中T4/T8减少、NK细胞增多,同时NK的活力却下降,这可能与白细胞介素-2(IL-2)和细胞因子IFN-r的缺乏有关。

(3)遗传因素学说该病具有地区性发病倾向,主要见于日本、中国伊朗和地中海东部的一些国家,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具有某种HLA抗原(特别是HLA-B51和HLA-DRW52)的人种有关,在其高发病区的人群中HLA-DR1和HLA-DQW1抗原明显减少。

(4)其他少数学者提出BD的发病与性激素的分泌和锌元素的缺乏有关。

3.病理改变NBD的基本病变是颅内小血管损害。

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颅内弥漫性中、小血管炎性改变,早期以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晚期则出现灶性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局部脱髓鞘及脑膜不同程度的增生和纤维化。

脑实质(大脑脚脑干、基底核、丘脑或小脑等)可有大小不等的梗死性病灶。

大体可见脑组织水肿和脑干萎缩等。

三临床表现NBD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周围神经系统为多,据统计白塞病(BD)的周围神经损害仅占NBD总数的1%,各部位均可受累,且白质受累多于灰质,NBD的临床表现依其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异,一般无典型的临床形式,目前,根据其受累的部位分为以下几型:1.脑膜脑炎型多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复视,意识障碍,人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数天后可出现偏瘫,失语,构音和吞咽困难。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

白塞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彭坚湖南中医药大学白塞综合征是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疾病,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代西医确诊这个病的时间不长,是1937年由土耳其的一位皮肤科医师首先发现,并且以他的姓氏命名的,至今患病的原因仍然不明,治疗的主要药物是强的松一类激素。

说它古老,是因为早在1800年前,中医“医圣”张仲景就发现了这个病,他称之为“狐惑病”。

顾名思义,是因为这种疾病的表现狐疑惑乱,时而在口腔,时而在阴部,时而在眼睛,捉摸不定,缠绵难愈。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中写道:“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甘草泻心汤主之”。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肛门者,雄黄熏之”。

“目赤如鸠眼,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从以上原文来看,白塞病最重要的一些体征:如口腔溃疡、阴部溃疡、结膜炎,在书中都有准确的记载,书中不仅记载有内服的有效方剂,还有外熏、外洗的药物,这些治疗方法,流传千余年,至今仍然在临床使用。

在我四十多年的中医生涯中,治疗白塞病的案例并不少。

从我的临床治疗中体会到:这个病始发于中焦脾胃,表现为口腔溃疡,属于湿热阴虚;日久则波及到上焦与下焦,出现眼睛红肿、阴部溃疡、下肢红肿疼痛,属于血热火毒。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化湿、养阴,凉血、活血、解毒,但必须因人而异,随机应变,长期坚持,才能治愈。

我所使用的内服方剂,多为《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升麻鳖甲汤、《局方》甘露饮、《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减等,在发作期间,如果能配合含漱、浸洗、外搽等方法,则效果更好。

在2014年出版的拙著《我是铁杆中医》(增订本)下卷临床篇中第297~304页,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我治疗多则白塞病的案例和心得体会。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白塞氏病辩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白塞氏病辩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辅导:白塞氏病辩证
分型
参阅古今文献及综合各家报道,目前基本上趋于分为:
1.湿热火毒口腔、外阴溃疡,溃破处颜色鲜红,灼热疼痛,甚至
糜烂腐臭。

两目红肿疼痛,视物不清。

伴发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坐卧不安,口臭便秘,小溲黄赤。

舌质红,舌边溃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2.阴虚火旺病情缠绵,口腔、外阴溃疡反复发作,疡面暗红,溃
烂的痛,目睛干涩羞明,视物不清。

同时见有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面部潮红,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少津,或见裂纹。

舌苔薄白,或少苔,或光剥苔,脉弦细数。

3.脾肾阳虚病程迁延已久,口腔、外阴溃疡此愈彼发,久难愈合,
或屡愈屡发。

患处呈淡红色,疮面平塌凹陷,痛势不甚,绵绵不绝,两眼干涩而痛,兼见头昏头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饮食纳少,腰膝冷痛,畏寒面浮,下肢浮肿,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苔薄质淡,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1。

白塞氏综合征赵燕

白塞氏综合征赵燕

白塞氏综合征宁夏人民医院总院中医科赵燕一、疾病概述白塞综合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综合征最初的描述主要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和眼部和皮肤病变的三联征。

以后认识到系一全身性疾病。

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包括:口腔、皮肤、关节、肌肉、眼睛、血管、心脏等。

病因:1.环境因素包括微生物感染、地理、种族等。

2.遗传因素有家族遗传的倾向。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1.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溃疡2.生殖器溃疡3.反复发生的眼部病变4.皮肤红斑、皮疹次要表现1.关节红肿疼痛2.消化道病变3.栓塞性的血管瘤、动脉瘤4.中枢神经系统病二、病史汇报患者,李学兰,女性,62岁,主诉“反复溃疡30年,加重半年”于2015年10月15日由门诊以“白塞氏综合征”收入院,入院时测生命体征平稳,入院后查“心电图、胸片、B超、血尿便常规、肝肾功、风湿全套、免疫七项、血沉”,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眼科会诊示:眼底未见异常,给予二级护理、普食,给予静滴丹参多酚酸盐以活血化瘀,口服中药滋养肝肾。

三、护理诊断1.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治疗和自我护理知识2.焦虑与疼痛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有关3.感染的危险4.潜在并发症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四、护理措施1.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对症护理由于白塞氏综合征可累及全身多系统,故常出现多种表现,如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瘫痪,也可出现共济失调。

本病还可引起心脏损害,其中最常见的为二尖瓣脱垂。

也可引起心包积液、心内膜炎等。

2.口腔溃疡的护理每天口腔护理2 次,口腔护理前可用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含漱再做,以减轻疼痛。

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破溃处涂以口腔溃疡涂剂以利于愈合,也可以用1∶5000 的呋喃西林漱口,预防感染。

或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漱口。

3.会阴部溃疡的护理此类患者应每天用温开水淋洗患处,保持局部的清洁,避免骑自行车或长时间步行。

选择棉质内裤。

会阴部溃疡用1∶5 000 的高锰酸钾冲洗,可用金霉素软膏涂患处,可避免创面与内裤发生粘连而摩擦。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

中西医结合内科复习笔记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综述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学与西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中西医学的独特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诊断与治疗。

在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应用愈发广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本篇笔记将针对中西医结合内科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方便复习。

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典型疾病之一。

中医强调心脏与经络的关系,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方法,可以改善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西医则侧重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等技术手段,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 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也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通过调理脾胃、平衡阴阳,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西医则依靠胰岛素或是口服降糖药物等,控制血糖。

两者结合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高血压高血压的治疗同样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肝阳上亢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而西医则主要依赖降压药物的使用,帮助控制血压水平。

三、中西医结合内科诊断与治疗方法1. 诊断中西医结合内科在诊断上,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例如,在诊断肺炎时,中医可以通过望诊舌苔、闻诊气味以及问诊症状等来判断病情。

而西医则可借助X线、CT等技术进行肺部的影像学检查。

2. 治疗在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方式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疗法、物理疗法、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会结合病情和患者的特点,综合运用适当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四、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注意事项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内科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调整、饮食与作息的调理等。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身体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内科强调多学科的协作,需要内科医生与中医医生、心脏病专家、神经科医生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白塞氏综合症

白塞氏综合症

中文名称:白塞综合征英文名称:Behcet syndrome(丝绸之路病)定义:以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基础的慢性多系统疾病。

该病与HLA-B51强关联,感染或异常自身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参与发病。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感染免疫(三级学科)白塞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综合征最初的描述主要是指复发性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和眼色素膜炎的三联征。

以后认识到系一全身性疾病。

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

典型或者符合诊断标准者可称为白塞病。

但很多患者多不典型或尚不符合诊断标准,尤其是有些疾病如溃疡性结疡炎、肉芽肿性肠炎、节段性回肠炎等。

也可引起类似的三联征表现,故统称为白塞综合征为好。

基本概述:本病由土耳其皮肤科医师Behcet首次报告,以后世界各地均有发现。

本病在日本、朝鲜、中国、中近东(土耳其、伊朗)以及东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远较西方欧美国家为高。

因有此地区分布,故有的学者称本综合征为“丝绸之路病”。

诊断方法:尚无特异性的血清学、病理学诊断方法,主要为临床诊断。

具有口、眼、生殖器损害(三联征)或加上皮肤损害(四联征)者可确定诊断。

针刺皮肤过敏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对不完全型或不典型者,应结合系统表现加以综合分析。

有关Behcet综合征的诊断可参考日本厚生省标准(见附)及国际分类标准。

附:Bchcet综合征诊断标准诊断条件判断标准主要症状:完全型:临床经过中同时或先后出现4大主征者1.口腔粘膜复发性阿佛他溃疡不完全型:出现3项主征或典型眼症状另加1项主征2.皮肤症状疑似型:临床经过中出现2大主征(1)结节样红斑样皮疹仅有可能者:反复出现1大主征(2)皮下血栓性静脉炎(3)毛囊样痤疮样皮疹(4)皮肤针刺试验阳性3. 眼症状(1)虹膜睫状体炎(2)视网膜脉络膜炎(3)前两者的继发病变4.外阴病变(1)男性阴囊阿佛他溃疡(2)女性大小阴唇阴道壁痛性溃疡次要条件: 1.类风湿性关节炎 2.消化道症状,如回盲部多发性溃疡3.副睾炎4.血管系统症状,如闭塞性血栓性静脉炎、动脉闭寒、动脉瘤等5.神经系统症状附:白塞病国际分类标准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肯定诉说有阿弗他或疱疹性溃疡,在1年内反复3次。

2016年中医笔试考试资料:辨证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2016年中医笔试考试资料:辨证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2016年中医笔试考试资料:辨证治疗白塞氏综合征2016年的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试,大家复习的怎么样了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关于辨证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的辅导资料,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辨证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狐惑病”。

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其表现为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眼损害,皮肤损害,可有发热、急慢性关节炎等。

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热、脾湿和肾阴不足所致。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肝脾湿热型:起病急,病程短,头痛、怕光,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大小不等,灼热疼痛,或有下肢结节红斑,潮红灼热疼痛,急性期可见发热畏寒,胸胁闷胀,食欲不振,咽干口苦,妇女带下、带稠。

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

处方:赤小豆30克,茯苓、白术、藿香、佩兰各12克,法半夏、人参、甘草各10克,黄芩、苦参各6克,黄连3克,大枣7枚。

肝郁气滞型:口腔及外阴溃疡反复发作,双下肢红斑结节、疼痛,胁胀痛,眼干涩,视力模糊,月经提前,色暗,有血块,经期或经前病证加重。

舌质紫暗,有瘀斑,苔少,脉涩。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湿。

处方:白花蛇舌草、赤小豆各30克,车前草、车前子各15克,生地、白芍、茯苓、香附、玫瑰花、川楝子各10克,当归、柴胡、栀子各6克。

肝经积热型:口腔、外阴溃疡,皮肤红斑、结节,局部灼热疼痛,并有发热症状,眼红目赤,畏光羞明,视力模糊,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化火。

处方:白茅根15克,车前子12克,青黛、赤茯苓、白术、青葙子、杭菊花、生地各10克,龙胆草、柴胡、栀子、通草各6克。

脾胃阴虚型:口腔、外阴溃疡,疼痛,小腿结节,压痛,月经前后反复发作,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清热养阴,健脾补肾。

处方:土茯苓、生石膏各30克,麦冬、茵陈、薏苡仁、虎杖、石斛各15克,山药12克,当归、知母、熟地、牛膝各9克。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 必背考点汇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 必背考点汇总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必背考点汇总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是指在内科学领域具有深厚中西医学知识背景的医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和技术,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健康管理。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不仅具备西医内科学的临床基础知识,还具备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综合应用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

在传统的内科医生所掌握的疾病诊疗中,绝大部分仍以西医学为主导。

然而,随着中医学的日益普及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有了更高的期望。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理论与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疾病的原因和机制,制定出更为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他们不仅能够运用西医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查手段,还能够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情变化。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发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优势,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开展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和探索,他们也为内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然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的培养和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学术教育方面,要求医生既掌握西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又具备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独特技能,培养出真正精通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医生并不容易。

此外,目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的标准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对其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标准也亟待明确和规范。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的培养与发展,不断加强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主治医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促进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西内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西内高频考点

医学考试-内科高频考点1、泌尿系统(内科)病例分析思路1.区别三大综合征:(1)肾炎综合征: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2)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3)膀胱刺激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

(1)(2)是肾小球疾病,确诊:肾活检(3)泌尿系感染,已婚女性多见,确认:尿培养。

如:患者,妇性,32 岁,发热、腰痛,伴尿频,尿急,尿痛3天入院。

先确定为(3)如:患者,女性,34岁,血压升高,双下肢水肿,尿蛋白+++。

先确定为肾炎综合征。

患者,5岁,全身水肿2月,尿蛋白++++,尿红细胞3-5/HP,血浆白蛋白20g/L,胆固醇8mmol/L 先确定为肾病综合征。

2.对肾炎综合征区别急性和慢性,除病史外,年龄很关键。

急性多为儿童,成人多为慢性。

3.膀胱刺激征进一步区别:肾盂肾炎常有关键词:腰痛、肾区叩痛、尿白细胞管型等。

4.肾病综合征常用的关键词:血脂(胆固醇)、白(清)蛋白等,你不记得正常值没有关系,出现这些提示肾病综合征。

2、几种常考疾病的鉴别高血压危象与高血压脑病区别:后者有意识障碍;高血压脑病与脑出血区别:后者有瘫痪;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后者无瘫痪和感觉障碍;脑出血与脑血栓区别:后者常在安静时发病,起病后症状进一步加重;高血压脑病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前者血压特别高;脑栓塞特点:常有风心病史。

肺结核咯血与支气管扩张咯血区别:肺结核的病变部位在肺尖;支气管扩张病变部分在其他部位3、解剖生理1.心包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心包内有纤维渗出出现心包摩擦音,大量流出没有摩擦音,出现心包压塞。

2.心脏的血供为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来自主动脉。

供血主要在舒张期。

3.心脏的起搏点为窦房结,心室的电除极方向为由内向外;传导最快的是普肯野纤维,传导最慢的部位是房室结。

4.心源性水肿从下垂部分开始,为静脉压升高,导致毛细血管压力升高。

5.前负荷(舒张期负荷)见于瓣膜关闭不全、输液过多过快;使用利尿剂、扩静脉药物(如硝酸甘油)降前负荷。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

中西医治疗白塞综合征良方白塞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是以眼、口腔、生殖器溃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目前多认为属胶原性疾病或自体免疫性疾病,具有慢性、进行性、反复发作的特点。

中医称本病为“狐惑病”。

多因风温、湿热之邪入侵,湿热毒火上熏口眼,则目赤口疮,下注外阴,发为阴蚀;或阴虚生内热,虚火内炽,口疮阴蚀灼痛难愈。

一、白塞综合征诊断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

2.口腔粘膜、咽部有复发性痛性溃疡,眼部以结膜炎为主要症状,亦可见角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等。

3.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溃疡。

4.皮肤表现结节性红斑样皮疹、脓疱疮等损害,有的患者面部颜色呈异常改变。

5.全身伴有关节痛及胃肠道、精神神经系统等症状。

6.大部分患者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7.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增高,血沉快,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Ⅶ均有增高,溶纤维蛋白活性降低。

上述诊断要点中,如具备上述眼、口、生殖器三种典型症状即可确诊,如只具备两种症状为可疑,应随访观察。

二、白塞综合征鉴别诊断1.结节性红斑:此病仅局限在皮肤的损害,而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既有皮肤损害,同时又有眼、口腔、外生殖器的症状。

2.阴部溃疡应排除炎症性溃疡、淋病性溃疡,根据其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不难鉴别。

三、中医治疗白塞综合征1.辨证论治:(1)风温蕴毒:[证候]初发口腔溃疡,双眼发红,畏光流泪;口渴咽干,发热头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濡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营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芩10g、黄柏10g、栀子10g、黄连6g、当归10g、板蓝根15g、薏苡仁10g、泽泻10g、甘草6g。

(2)湿热内蕴:[证候]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红肿灼痛,缠绵难愈;口苦咽干,纳少,关节酸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车前子(包煎)10g、木通10g、泽泻10g、银花15g、蒲公英15g、玄参15g、板蓝根15g、生甘草6g。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内科学(五)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内科学(五)

中西医助理各科目笔记总结要点--内科学(五)病理:弥漫性毛细血管样及系膜区细胞增生及WBC浸润电镜特点:上皮下驼峰状电子沉积(二)中医病机:初期病变主要在肺脾;恢复期主要在脾肾(三)表现:前驱感染→水肿,血尿,高血压,少尿(四)治疗――不宜用激素及细胞毒药药――首选青霉素(过敏者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五)中医辨治急性期:风寒束肺,风水相搏――麻黄汤合五苓散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越婢加朮汤热毒内归,温热蕴结―麻黄连翘赤小豆合五味消毒脾肾亏虚,水气泛溢――五皮饮合五苓散肺肾不足,水温停滞――改已黄芪汤恢复期:脾气虚弱――参苓白朮散肺肾气阴两虚――参芪地黄汤二、慢性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少数由急性发展而来,多数为免疫介导性疾病病理:双肾一致性肾小球改变类型:系膜产生性;膜增生性;膜性肾病;局灶性(二)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伴肾功能损害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水肿、高血压病史1年以上(三)治疗:低蛋白低磷;控制血压;PLT解聚药;避免肾损害三、肾病综合征(NS)(一)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儿童高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胞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好发于青少年膜性能病――好发于中老年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好发于青少年男性(二)表现与并发症1、特点: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大量蛋白尿(>3.5g/d)――最基本的特征2、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急性肾衰、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营养不良(三)治疗――首选激素(泼尼松)1、消肿:利尿剂2、减少尿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3、激素抵抗型――环磷酰胺、氮芥四、尿路感染(一)病因: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最常见病理:病灶有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形成(二)中医病机:以肾虚为本,膀胱湿热为标,与肝脾密切(三)表现1、急性肾盂肾炎:高热寒战,尿频急痛,排尿困难,肾叩击痛2、膀胱炎:多见于青年妇女,尿频急痛,尿混浊3、尿道炎(四)检查1、尿常规:尿WBC>5个/高倍视野2、尿细菌培养: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五)治疗1、初发者――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氟哌酸,氧氟沙星2、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头孢曲松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3、大肠杆菌感染且肾功正常――庆大霉素五、慢性肾功能不全(癃闭,关格,溺毒,肾劳)(一)病因: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主要特征:脂代谢异常血管紧张素II在慢性肾衰进行性恶性中起重要作用蛋白尿是肾衰进行性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胃)、肝(三)诊断:Ccr<80ml/min Scr>133umol/l1、肾贮备功能下降期: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至正常的50-80% 血肌酐正常,无症状2、痰质血症期:GFR减少至正常的25-50%,出现氮质血症血肌酐高于正常<450,轻度贫血、多尿和夜尿3、肾衰期:GFR减少至正常的10-25%血肌酐450-707,贫血明显4、尿毒症期:GFR减少<10%,血肌酐>707临床特点:贫血,尿量增多,夜尿增多红细胞生成减少→贫血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一、缺铁性贫血(一)铁的代谢1、主要来源于食物2、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3、不能被利用的铁贮存于肝、脾、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内4、铁与血浆转铁蛋白在小肠粘膜细胞内结合5、分布:成人体内存在的铁为3-5g67%组成血红蛋白,29.2%为贮存铁;3.5%存在肌红蛋白中;0.2%存在于参加细胞代谢的血色素酶类0.12%在血液中运转(二)病因:慢性失血占缺铁的首位(三)中医病机:病位在脾、胃,与肝、肾相关(四)诊断: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男<120,女<110,孕妇<100 MCV<80,MCH<27,MCHC<30%2、血清铁浓度<8.9umol/l,总铁结合力>64.4umol/l3、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2ug/l(五)治疗1、口服铁剂――最常用2、输血或输入红细胞――血红蛋白<30g/l,症状明显3、注射铁剂――口服铁剂不能奏效需要迅速纠正缺铁者二、再生障碍性贫血(髓劳,虚劳,血虚,血证)(一)中医病机:病位在骨髓,发病在心、肝、脾、肾,肾为本(二)主要表现:贫血、发热、出血(三)诊断的方法:骨髓活检(四)再障的骨髓表现:红有髓总量减少,脂肪组织增多(五)治疗首选药物――雄激素方法――骨髓移植三、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WBC数持续<4.0*109/L――粒细胞缺乏症:外周血WBC数持续<0.5*109/L(一)病因:1、粒细胞生成障碍:电离辐射→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干扰粒细胞增殖周期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无效性造血骨髓增生异常、恶性肿瘤、白血症→造血受抑制2、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脾亢、某些病毒及细菌感染、药物性3、粒细胞分布紊乱及释放障碍(二)表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出汗,周身不适咽部疼痛,红肿,溃疡,和坏死,。

白塞氏病症状【专业知识文档】

白塞氏病症状【专业知识文档】

白塞氏病症状【专业知识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章导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对白塞氏病并不熟悉,可能初期很少有人能够发现,出现白塞氏病需要及时给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保持卫生,饮食上要有规律,白塞氏疾病发生会导致皮肤或者是口腔出现溃疡或者是痘痘。

一、症状全身各系统均受累,而较常见的是口腔、皮肤、生殖器和眼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和消化道发病均较重,并以男性发病为高。

日本学者报告各器官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口腔溃疡100%,皮疹90%,外生殖器溃疡97%,眼部损害79%。

眼部损害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生率分别为90%及40%。

其他系统损害为中枢神经系统28%,消化系统20%,心血管系统15%,关节15%。

黄正吉等分析了我国白塞病各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为:口腔溃疡99%,眼部病变43.2%,外生殖器病变73.6%,皮肤病变96.8%,神经系统26%,大血管8.7%,消化道8.4%,关节炎60.9%。

少数患者为急性发病,可于5天至3个月内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生损害,病情重,常伴有高热等。

经过一定时期的缓解后,可慢性反复发作,两次复发间隔的平均时间1~2个月。

大多为慢性发病,先于一个部位发生损害,经不同时期的反复发作与缓解之后,再分别于其他部位发病。

后者以局部损害为主,全身症状较少,但在病程中可以急性加重。

无论是急性发作或是在慢性病程中急性加重,主要的全身症状都是高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或肿胀等。

热型不定,少数病例可持续高热。

过度疲劳、睡眠不佳、月经、季节气候改变等,均可使不同部位的损害加重。

少数患者有家族史,无接触传染病例。

1.基本症状指在本病中最常见又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它们可以在长达数年时间内相继的出现或同时出现。

大部分起病隐匿,少数起病急骤并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1)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发作至少3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唇缘、唇、软腭等处出现不止一个的痛性红色小结继以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为2~3mm。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之为病《金匮要略浅注》卷二:“狐惑之为病,虫病也。

……虫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

近时惟以疳呼之。

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

毒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之为害也。

或生癍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

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时时不一,喜睡目不能闭,潮热声哑,腐烂之处,秽气熏人。

若胃壮能食,堪受攻病重药,或病之势缓,治多全也。

”狐惑相当于西医的白塞氏综合征。

狐惑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白塞氏综合征的病因,一般在早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或温邪内侵,郁久化热,以致热毒内攻而引起。

中、晚期则因湿热毒邪内蕴日久,邪热灼伤阴液,或由他病而汗吐下太过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生内热,与湿浊相合所致。

总之,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

湿热内蕴型: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阴虚内热型: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白塞氏综合征预防调护⑴本病常继发于外感之后,故凡遇外感,应及时治疗,避免反复迁延。

⑵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的食物应严加节制。

⑶避免过劳,保持心情愉快,保持足够睡眠,增加户外活动。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白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白塞( Behcet)综合征或称白塞病,是一种以葡萄膜炎、口腔溃疡、皮肤损害和生殖器溃疡等为特征的多系统受累的疾病。

其病因不明,因患者有多种自身抗体,故推测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至少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参与的疾病。

本病早期可有低热、食欲不振、反复咽喉炎等前驱症状,逐渐出现口腔、外阴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皮疹、毛囊炎、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还可有血管炎(尤其是浅层血栓性静脉炎)、关节炎、消化道溃疡,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神经精神症状。

眼部病情常反复发作,最终可导致失明。

眼部表现可有三种类型:①前葡萄膜炎型:有较多细小角膜后沉着,以前房积脓出现快,消失快,病情反复发作为特征。

②玻璃体炎型:是以玻璃体混浊为主的反复发作性炎症。

此型以睫状体炎为主,并有视网膜静脉扩张,视网膜水肿。

③视网膜脉络膜炎型:早期以视网膜血管炎为主,视网膜静脉扩张,动脉变细,甚至闭塞成白线状。

视网膜弥漫性水肿混浊、黄斑部囊样水肿。

玻璃体炎性混浊,视盘充血、边界不清。

晚期造成视网膜血管阻塞,致视网膜浅层坏死或有大片出血、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治疗时,前葡萄膜炎要注意散瞳。

一般不主张全身大量、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

免疫抑制剂可选用苯丁酸芥、环磷酰胺、秋水仙碱、硫唑嘌呤等。

应用免疫制剂期间应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他可用维生素类、血管扩张剂、抗凝剂、消炎痛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狐惑”范畴。

多因肝脾湿热,瘀而化毒,阴虚夹湿,或阴虚火旺所致。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散瘀,或养阴清热,滋阴降火等法。

治疗方剂1.解毒散瘀汤【组成】龙胆草9g,炒黄芩12g,炒栀子12g,生地黄15g,赤芍12g,银花15g,土茯苓30g,滑石15g,当归12g,炒枳壳12g,生大黄9g,白花蛇舌草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散瘀。

【主治】白塞病证属肝脾湿热,瘀而化毒者。

症见双眼视物不清,睫状充血,角膜后灰白沉着物,前房积脓,玻璃体混浊,视盘、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静脉怒张,动脉细;并伴有口腔或阴部蚀烂,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黏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白塞氏病的症状及治疗

白塞氏病的症状及治疗

白塞氏病的症状及治疗
一、概述
白塞氏病这种疾病的出现其实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
痛苦的事情的,因为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症状对于患者的身体摧残是比较大的。

而且这种疾病其实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了,其中也不乏有人因为没有治疗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的例子。

可能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当前治疗方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都是比较困惑的,所以下面就让某同事来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一下这两点吧。

二、步骤/方法:
1、对于白塞氏病的症状及治疗这个问题呢,实际上患者要知道的是,本病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包含了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视力下降、眼睛畏光、红肿、皮肤病变、关节病变、消化道病变、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以及一些全身症状等,这些都是危害性极大的。

2、而对于本病的治疗这一点呢,其实患者要知道的是,本病其实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还是药物治疗,但是有些时候可以以药物治疗为基础,进行介入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等,但是患者最好是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病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3、大家对于这种疾病的一些检查项目也是可以多加注意的。

本病常见的检查包含了病史、临床表现检查、血管彩超、脑部磁共振、自身抗体检查、炎症指标检查、感染指标、脏器功能指标等等,这些对于患者的疾病诊断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三、注意事项:
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多加强身体锻炼,避免自己的过度劳累,平时对于一些疾病的常识一定要多了解清楚,并且适当的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等,这些都是可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XX年中西医结合内科考点白塞氏综合征知识点点评白塞氏综合征的有关知识点是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考试的考点之一,本文详细介绍的是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请广大考生参考复习。

一、概述西医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可侵犯多系统多脏器及组织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其主要病变部位除口、眼、阴部外,还常见皮肤、关节、动脉、静脉,少数可侵犯心脏、大血管、肺、肾、消化道和神经系统。

多发于青壮年。

二、诊断标准以往将白塞病分为完全型和不完全型,凡有反复口腔或阴部溃疡,同时伴有眼色素膜炎、关节炎、结节红斑样皮肤血管炎和脑膜脑炎的其中2个或2个以上者可诊为完全型,只伴有1个者则为不完全型。

1989年9月美国第五届国际白塞病会议通过了新的简化的国际分类标准。

1.反复口腔溃疡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有阿弗他溃疡,1年内反复发作3次。

2.反复生殖器溃疡由医师观察到或患者诉说生殖器有阿弗他溃疡或疤痕,尤其是男性。

3.眼病变前和(或)后色素膜炎,裂隙灯检查时玻璃体内可见有细胞,视网膜血管炎。

4.皮肤病变结节红斑样病变,假性毛囊炎,脓性丘疹,痤疮样皮疹。

(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而出现者)。

5.针刺试验阳性以无菌20号或更小针头,斜行刺入皮内,经24-48小时后由医师看结果判定。

凡有反复口腔溃疡并伴有其余4项中2项者,可诊为本病。

其他与本病密切相关并有利于本病诊断的症状有;关节痛(关节炎),皮下栓塞性静脉炎,深部静脉栓塞,动脉栓塞或(和)动脉瘤,中枢神经病变,消化道溃疡,副睾炎和家族史。

三、中医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中医病名类似《金匮要略》中记载的“狐惑病”,主要由于气阴不足,湿毒蕴热所致。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1)轻型患者出现皮肤、粘膜、关节病变者,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为主,此期可以中药为主治疗配合局部用药,辅以对症处理。

(2)眼病变时及时选择有效方法,减少致残率,除局部用药外多需全身用药,如激素,免疫抑制剂,配合中药减轻激素副作用及减轻激素撤药后的反跳现象。

(3)及时预防重要脏器病变,可常服扶正祛邪中药,调整全身状况,调节免疫功能。

一旦发病,应以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联合用药为主,同时对症处理。

(4)内科、眼科、皮肤科等各科应相互配合。

总之,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需要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五、中西医综合治疗一般措施1.限制活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重要脏器受累时应卧床。

2.预防感染保持房间和自身清洁,注意口腔、眼部、生殖器和皮肤卫生,经常清洗。

3.饮食原则避免刺激性食物,进食宜清淡,容易消化,富于营养。

肠白塞病严重时,应禁食,静脉补给足够的营养。

六、西医治疗(一)轻型病例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用于关节炎及皮肤、生殖器溃疡疼痛。

另外,有人用小剂量阿司匹林(80mg/d)预防本病血栓形成。

2.白细胞功能抑制剂用于治疗眼色素膜炎、关节炎和静脉炎,也可预防口腔溃疡。

代表药物如秋水仙碱0.5mg,每日2次。

3.雷公藤制剂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关节疼痛及结节性红斑。

用法:雷公藤总甙片每日每千克体重1mg,疗程2-3个月。

见效快,副作用相对较小,停药后无反跳。

肝肾功能损害者应慎用。

4.局部用药与对症处理眼色素膜炎时可以散瞳,减轻眼压,或用0.5%可的松滴眼,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5mg球结膜下注射,以减轻炎症渗出,防止粘连。

口腔及阴部溃疡,毛囊炎样皮疹者,应局部清洗后涂抗生素软膏。

静脉血栓形成者,可口服复方丹参片4-6片,每日3次;或潘生丁25mg,每日3次;或肠溶阿司匹林80mg,每日3次。

严重者可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精制蝮蛇抗栓酶等。

(二)重型病例治疗1.糖皮质激素适应症:①严重的眼色素膜炎;②神经白塞病急性发作;③血栓性大中动静脉炎;④严重的皮肤病变和关节疼痛。

用法:根据病情轻重,一般每日给予强的松30-100mg,常用剂量为40-60mg。

注意事项:①口服糠皮质激素可以缓解血管炎症,控制症状较快,但长期大量应用易产生副作用,所以宜短期应用,症状缓解后及时减量,停药;②激素减量及停药后,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故激素减量时常与秋水仙碱或烷化剂等联合应用。

2.免疫抑制剂适应证:①重要脏器受累时,如病情严重可作首选;②对于激素无效的病例,可改用或加用免疫抑制剂;③用于激素减量或停药后复发的患者。

(1)苯丁酸氮芥:对眼色素膜炎疗效较好,对预防神经白塞病复发和口腔阿弗他溃疡有效。

用法:每日50-100mg,口服。

急性炎症缓解后逐渐减量维持。

维持量每日2-4mg,总疗程4年左右。

如急性炎症复发,可重复治疗。

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血象变化,白细胞低于3000/mm3时应停药。

(2)环磷酰胺:其冲击疗法对后色素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疗效最好。

前色素膜炎和视神经炎也是适应症。

现通常用冲击疗法(每月1g/m2体表面积,静脉滴注)的半量,加口服强的松龙0.5mg/(ks·d)体重,疗效相同而副作用较小。

(3)环孢菌素A:用于其他药物疗效不佳的眼色素膜炎,口腔阿弗他溃疡和皮肤损害。

用法:初始剂量,每日5mg/kg体重,维持2周后逐渐减量。

慢性病程不宜应用。

(三)配合治疗有学者认为白塞病发生与结核菌感染有关,如肯定有结核病,应给予正规抗结核治疗。

其他如神经白塞病配合使用神经营养剂,出现精神症状时,适当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肠白塞病可试用抗胆碱药及柳氮磺胺吡啶等。

白塞病出现外科情况时,选择手术应持慎重态度。

七、中医治疗辨证治疗1.湿热蕴毒证候:口腔、阴部溃疡、疼痛,口苦口干,目赤,视物模糊,食欲不振,或腹痛腹泻,妇女带下秽浊,男子阴肿阴痒。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剂:甘草泻心汤加减。

黄连9g 黄芩10g 半夏10g 苍术10g 栀子9g 炒薏苡仁15g 麦冬12g 花粉12g 生地10g 木通6g 竹叶10g 茯苓10g 甘草10g加减法:口腔溃疡较甚者,加连翘心10g、莲子心10g;角膜溃疡,视物模糊,或出现其他眼部疾患时,加谷精草10g、密蒙花10g、木贼草10g;阴部溃疡疼痛者,加胆草3g、滑石15g、车前子(包煎)10g、黄柏6g;皮肤红斑结节者,加赤芍10g、桃仁10g、红花l0g、忍冬藤10g、鸡血藤10g;热象不重而气虚明显,见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者,加炙黄芪15g、太子参15g。

2.阴虚火旺证候: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双目干涩,视力下降,小便涩痛,或阴部溃疡,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多梦纷法,或手足心热。

舌红瘦,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10g 黄柏10g 熟地15g 山茱萸l2g 山药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泽泻10g 枸杞子15g 菊花10g 加减法:口腔溃疡重者,加黄连6g,甘草10g、肉桂1g。

3.气滞血瘀证候:口舌生疮,阴部溃疡,日久不愈,疼痛较甚。

面色晦暗,皮肤结节红斑。

舌质暗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络化瘀。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0g 红花10g 丹皮10g 赤芍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生地10g 茯苓10g 炙黄芪15g 乌梢蛇15g 全蝎3g 甘草10g 加减法:食欲不振者,加太子参10g、炙内金6g、砂仁2g;脘闷胁痛者,加青陈皮各6g,川楝子6g。

专方验方萝卜汁漱口:鲜萝卜适量,捣汁漱口,每日数次。

散瘀血,消积滞,除热毒。

治疗口舌生疮,满口糜烂。

八、中成药治(1)导赤丹:清心泻火,用于心火亢盛,口舌生疮等症。

每次1丸,每日2次。

(2)龙胆泻肝丸:清利下焦湿热。

用于下焦湿热,阴肿阴痒,小便赤涩。

每次6g,每日2次。

(3)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口舌生疮。

每次1丸,每日2次。

(4)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明目。

用于肝肾阴虚,双目干涩,视物模糊。

每次1丸,每日2次。

九、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及最新治疗进展本病临床症状繁多,病位不定,组方时应根据不同病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

口腔溃疡多用黄连、黄芩、卷心竹叶、木通、灯芯草、连翘心、莲子心、栀子、生地;眼病变加谷精草、密蒙花、菊花、草决明、青葙子、茺蔚子、木贼草、夏枯草、石决明、枸杞子;外阴部溃疡常选龙胆草、木通、车前子、滑石、甘草梢、萆薢等;皮肤红斑常用桃仁、红花、丹皮、赤芍、忍冬藤、鸡血藤、僵蚕、当归、蚕砂等;关节症状多用稀莶草、威灵仙、秦艽、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

白塞病属疑难病症,目前对本病研究不多。

在治疗方面,江苏纪伟等用蝮蛇抗栓酶(皮试后用0.5单位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1疗程,休1周后再做第2疗程)观察,临床症状好转,血沉、部分血流变学指标显着改善,认为该药具有抗凝、消炎、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等作用。

中医对本病伯认识仍未超出“湿”、“热”、“毒”的范畴,多遵循《伤寒论》甘草泻心汤的治法。

如河南魏金堂等认为本病病机是心脾伏火,脾失健运,湿毒内蕴,治宜健脾燥湿,清热解毒,自拟半夏甘草苦参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土茯苓、苦参、肉桂、党参、白术、甘草)。

肖妙娥认为本病当从心论治,分为心肝实火、心脾实热、心脾两虚瘀血阻滞、水不济火心火上炎四证,分别用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十味导赤散合化斑场、清利湿热凉血的凉膈散合三仁汤、补益心脾活血化瘀的内补黄芪汤、交通心肾滋阴降火的黄连阿胶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在众多的治法探讨中,燥湿解毒和活血化瘀法是比较公认的有效方法。

1.中西药治疗伴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白塞病(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9)790)2.中药为主治愈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白塞病一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2)160)3.中药治疗白塞病52例临床观察将白塞病患者52例辨证分为四型:1.热毒炽盛,血脉失和型,治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2.湿热蕴结,血脉阻滞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3.阴虚内热,邪阻血络型,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4.脾虚湿滞型,治以健脾益气,除湿解毒。

结果治愈率17.3%,总有效率96.2%。

认为本病病机为湿热毒邪蕴滞。

病变初期和活动期当治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后期和过延期当以温补脾肾为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1997,6(4).-213~214)4.白塞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1).-52~53)5.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3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7).-438~439)6.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疗效观察(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3).-183~184)十、预后白塞病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口腔、阴部溃疡和眼部病变为特征的可侵犯多系统多脏器及组织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变部位除口、眼、阴部外,还常见皮肤、关节、动脉、静脉,少数可侵犯心脏、大血管、肺、肾、消化道和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