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合集下载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符号-传播的基因)【圣才出品】

第三章符号——传播的基因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语言符号符号就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一类是非语言符号。

1.语言与文字(1)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2)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

(3)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4)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或者说是代表符号的符号。

(5)在人类漫长的传播历程中,语言的产生是循序渐进,不知不觉的,而文字的发明则带有突发性。

(6)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含义。

对语言而已呀,它的外在形式是读音,它的内在含义就是一种读音在特定语言中的意思。

索绪尔曾提出所指和能指。

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形式,所指即语言的语义内容。

语言就是由能指与所指两部分组成的。

2.语义与传播定义:语义学是专门语言符号的意义的学科,属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1)柯日布斯基及其普通语义学①柯日布斯基(1879—1950),1938年创立普通语义学研究所,自任所长,主讲普通语义学。

代表作有《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1933)。

②柯日布斯基认为,“人是时间的连接体”,人不同于动植物的特点是有语言,并以此连接时间,从而把经验代代相传,创造出全部人类文化成果。

③在《科学与精神健全: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和普通语义学概论》一书中,他提出三个所谓“保护个人不上当受骗和自欺欺人”的普通语义学原理:a.非等同原理,即世上没有各方面完全等同的两个事物,而且由于变动不居,一个事物本身也不等同。

b.非全原理,即任何一个事物均有无数特点,非人所能说完全。

c自身反映原理,即表达离所表达的事物愈远,价值就愈小。

④柯日布斯基的信徒中,有两位最有成就学者:一位是温德尔·约翰逊,另一位是早川一荣。

(2)语言的陷阱①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堂笔记传播学概论其他笔记考试的题型:1、名词解释(4-5个,30分)2、简答题(3x10)3、问答题(2x20)最后两个问题要联系理论和实践例如效果理论:议题设置理论、Xxx理论……结合实际符号的概念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大众传播的4种功能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第6章媒介与社会按照经典的范式,传者把一定的信息传给了受者第一节媒介的自由与责任【应然的问题和是然是对立的】科学和时政的研究多为是然的问题带有价值判断的哲学问题,应然的问题·你认为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为什么媒体很活跃?——新闻改革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但是89带来了xxx 前苏联的解体也是媒介的影响媒介和政治之间最核心的东西反映在舆论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合法性的问题中国的转型,权力的变化·媒介和经济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经济的信息在媒介上的传播有可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例如保定的房价一下翻了好几倍。

·媒介和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规范性义务的来源·规范理论:·权力和责任·人们对媒介为个人和社会创造利益的期待需不需要对媒介进行规范?规范是一定要的,只是程度的问题。

·社会政治理论:任何一个政党在社会当中都需要合法性。

十七大重要的贡献就在于修改了党章。

直接重要的影响·新闻专业理论和实践·作为公民的大众(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媒介是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受众的大众·媒介市场·国家及其机构·社会中的利益团体二、媒介与公共利益关于公共利益的主要标准和要求:·出版自由·媒介所有权的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的多样化·对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广泛的(近乎普遍的)覆盖范围·公众可以获得高质量的信息和文化·对民主政治体系(公共空间)的充分支持·对个人和普遍人权的尊重·避免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伤害和侵犯【自贸区的管理是按照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宣部52个不准】三、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议题·媒介规范理论,媒介结构、行为准则或表现的角度·媒介系统如何构建以及运行:·媒介自由·所有权多元化·信息、观点和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大家只关注内容对于消息来源无所谓服务于公共利益:对维持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支持对民主进程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履行国际义务禁令性:媒介避免可能造成的各种伤害:尊重个人权利对社会的危害对个人的危害四、媒介的四种规范理论·规范性媒介理论:四种模式·自由-多元市场模式·社会责任或公共利益模式·专业主义模式·其他媒介模式《媒介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几个基本的原则:1、独立性原则独立于政党2、市场化原则3、法制化原则结合实际的社会标准自我的修正洛克:君权民授论权力有代理的机制社会责任论:·媒介要承担社会责任公共信托形式广播的出现发生世界大战当权者-媒介-受众政府要管媒体如果这个媒介实在是有问题的话政府要管受众要去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专业主义与媒介伦理公共服务广播的主要目标第六章媒介与社会我们怎么看待技术技术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性?做这一次pre希望大家对技术有了解“脸萌”开放-互联(web1.0和web2.0之间的区别)从互联的角度我们要去考虑它形成了什么样的网络——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一级传播-两级传播-多级传播数据分析发现,基本上是两级传播,而不是爆发式的多级传播第二节媒介的内容生产技术是在和社会的互动当中形成的综合影响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媒介的自由和责任问题第三节把关人理论中国的特殊性政策性报道——计划生育——的分析一、把关概念的提出卢因1947 “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决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与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是必然的.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①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②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与,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与,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与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3、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4、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①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②受众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受众个体却依照各自背景理解和解释符号意义,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③情境意义: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不具备的意义,并制约符号意义.6、传播情境的定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7、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8、象征性互动理论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9、象征性社会互动①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象征性互动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②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传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4、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②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③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5、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①〔美〕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②内容:③意义: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①〔德〕马来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②内容: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与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7、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①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②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与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第五章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渡边一央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生理学过程的角度〕●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合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还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是在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4、"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自我互动"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5、"内省式思考"米德1〕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因此,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2、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3、"镜中我"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组织》1〕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2〕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3〕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4、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3〕双向性强,反馈与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是一种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传播活动.〕5、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1〕对社会来说,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2〕对个人来说,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3〕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6、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集中在: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社会模仿"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与"7、社会化——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认"的过程.1〕从个人角度讲,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3〕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社会观念的形成.8、自我表达——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与低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9、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1〕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2〕媒体即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3〕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人际传播,是真正意。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

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1.魔弹论或靶子论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

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

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1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1

一、选择题:1、符号的根本功能。

表述与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2、二战以后美国把传播学最兴旺。

3、把关人是库尔特·卢因〔美〕提出的。

4、哈特把有史以来的媒介划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

5、赖特的第四种功能。

提供娱乐。

6、20世纪30年代研究传播的效果的核心。

“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7、首次从科学的角度整理总结以往传播学的学者。

施拉姆8、控制论模式有几种代表性。

〔???〕明确补充了反应的要素、环节与渠道9、拉斯韦尔的5W模式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应。

10、麦克卢汉电视是冷媒介,报纸是热媒介。

11、“知沟〞理论导致人类知识沟不断扩大的原因。

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12、主我客我提出者。

G.H.米德〔美〕13、镜中人提出者。

C.H.库利〔美〕14、拉斯韦尔提出被赖特把什么改成社会化。

文化传递功能15、传播的螺旋的核心观点。

效果观。

〔???〕16、麦克罗汉理论的中心点。

媒介即讯息。

17、反应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哪一模式。

控制论模式。

18、新闻框架的四种功能。

〔1〕提供问题定义;〔2〕阐释事件原因;〔3〕提供道德评价;〔4〕示意解决方案。

19、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可将传播过程分为哪三种主要模式?〔1〕线性传播模式;〔2〕控制论传播模式;〔3〕系统论传播模式。

二、名词解释: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议程设置功能: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判断,通常来自于群众传媒,群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开展是建立在继承与创新的根底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历、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根底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开展与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4、群体标准:群体标准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那么。

5、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强调群众传播媒介对社会与公众应该承当一定责任与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符号互动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符号互动
1、前提部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因素即所谓“接受者变数”,二是社会因素即所谓社会系统变数。新事物的扩散必须以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开明及进步为前提。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系统规范、对偏离的容忍度(一个社会对背离传统、违反习惯的东西所具有的宽容程度)、传播完整度(一个社会的传播系统的先进程度)。
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另阿基传播等于把人际影响通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因为第一级传播即大众传播表明,媒介只能影响公众群体里的一小部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或者说在信息的流通中人际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利用此种革命的最有效途径。
决策:通过了解与评估之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接着便该决定究竟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
决策的两种可能:肯定性决策和否定性决策。
拒绝的两种可能:继续拒绝和以后采取
采纳的两种可能:继续采纳和中断
证实:人们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之后,还要设法寻求信息资料来证实自己的决策正确。
4、后果部分,是指一种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新做派传入一个社会群体,为人们所了解之后,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被采纳。
一、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舆论领袖特征: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必须同媒介和公众都有密切往来。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它就像我们生活中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

传播可以分为很多类型。

从传播的范围来看,有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就是我们在自己头脑里思考、回忆、分析等内心活动,这是最隐秘的一种传播。

人际传播呢,就是你和朋友、家人之间的交流,比如聊天、写信。

群体传播则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或兴趣的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像一个班级讨论活动方案。

组织传播发生在正式的组织内部,比如公司里的会议、通知。

大众传播就很常见啦,像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这些媒体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影响力可是相当大的。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传播的过程。

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提出了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让我们一下子能抓住传播的关键环节。

还有香农韦弗的模式,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就好像我们打电话时信号不好,声音断断续续,这就是噪音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有着各种各样的功能。

首先是监测环境,它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

比如通过新闻报道,我们知道哪里发生了自然灾害,哪里出台了新政策。

其次是协调社会,让不同的人、群体能够相互理解、合作。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通过沟通协调大家的工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再者是传承文化,把先辈们的智慧、经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像我们学习历史、传统习俗,都是在传承文化。

然后是提供娱乐,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的素质、立场、动机都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效果。

专业的传播者,比如记者、编辑,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包括准确的判断能力、扎实的写作能力、敏锐的新闻嗅觉等。

(完整word)传播学引论笔记

(完整word)传播学引论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导言人类传播历史的发展依据媒介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变革,把人类传播活动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状态而组成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即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

口语是人类传播所用的第一个媒介,不仅是最初始的媒介、最重要的媒介,而且是最基本的媒介。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语言或口语的局限性:人类传播活动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文字传播时代:从文字的发明延续到印刷的兴起。

从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文字起源于绘画,逐渐从具象的图画演变为抽象的符号,成为一种负载信息的传播媒介——文字。

文字传播时代形成垄断文字媒介的传播阶层,这种话语垄断与当时普遍存在的“专制”政体相互吻合。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延续到广播的出现。

印刷媒介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印刷术(技术层面)和印刷品(社会层面)。

印刷术与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所以作为开户印刷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到了近代才真正登上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现代传播的源头)。

印刷术的发明直接意义在于使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的一项显著进展就是新闻事业的兴起。

近代新闻事业发端于15世纪中叶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7世纪初德国和尼德兰的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事业从17、18世纪,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开始发育成长。

19世纪后,新闻事业开始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其显著标志就是大众化报纸的出现和通讯社的诞生。

19世纪后,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的现代大众报业,其代表为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批判学派(上)鸟瞰)【圣才出品】

第四讲批判学派第十章批判学派(上):鸟瞰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理解批判学派的三个层面1.两种人生哲学(1)人类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受制于两种基本的冲动:①物质性渴望,即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

②精神性追寻,即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

(2)这两种冲动代表着两种基本的人生哲学或人生观①走向世界,故追求成功。

②走向内心,故期望超越。

经验学派秉承的是前一种意志——奔命的酒神精神,批判学派延续的是后一种气质——超然的日神精神。

2.两种现代思潮(1)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存在两股相反相成并且道魔相长的强劲思潮。

①尊崇科学—进步—发展这一现实取向的科学主义,其精髓还是夸父逐日的冲动。

②追求精神—价值—意义这一永恒主题的人本主义,其核心还是对辛苦操持的超越。

(2)这一双峰并峙的态势,集中体现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上。

工具理性这一路开出传播研究的经验学派,而由价值理性这一路则开出传播研究的批判学派。

(3)经验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传播的科学性问题,即“如何”传播。

批判学派思考的主要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为何”传播。

3.两种学术判断(1)一切学术或学问,可以说都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后者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怎么样”。

(2)在传播研究领域,同样存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问题。

①经验学派着眼于事实判断,目的在于揭示传播活动的事实真相,进而把握其中的运行规律。

②批判学派着眼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探究传播活动的意义,从而为传播活动提供一种价值上的标高。

二、批判学派的三路研究1.传播政治经济学大抵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和揭示传媒的所有制结构及其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从而拆穿传媒领域诸多流行的神话即意识形态,如所谓客观、公正、多元化、新闻自由等等。

2.文化研究此一类研究包罗广泛,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从法国结构主义的传媒符号分析到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传媒文化解剖,从D·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到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等等,学术资源异常丰富。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十一章批判学派(下):透视第一节历史素描传播学批判学派两大发展时期:孕育时期和勃兴时期一、孕育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从学科渊源继承看,经验学派托庇于“科学化”的社会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规律;而批判学派则隶属于“精神化”的人文科学,兴奋点在于传播的意义。

就学科内容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追溯到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法兰克福学派。

从莎士比亚到巴尔扎克、从浪漫派到现代派表现出的批判意识,以及马克思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刻批判,归根结底都孕育批判学派的肥沃土壤。

1、法兰克福学派当今马克思主义分为两股潮流,“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其中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思索的核心问题,既不是经济,也不是政治,而是文化。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其《历史与阶级意识》被推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但战前战后占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舞台中心的始终是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法兰克福学派形成;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法兰克福学派逐渐脱颖而出;1932年,创办社会研究所专刊《社会研究杂志》;1934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的第一次合作与冲突发生在此时此地);1949~1950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返德,在法兰克福恢复社会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当欧美学生运动风起云涌时,马尔库塞留美成为新左派思想导师与精神领袖。

由于马尔库塞的巨大影响,法兰克福学派才引起普遍关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广为人知。

2、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相对举,当代的一切思想学说都分别归属这两大类型。

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

批判理论同传统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从既定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而批判理论则被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传播学创立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传播学的创立与发展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施拉姆在传播学方面的贡献包括以下内容:(1)施拉姆出版信息论的奠基之作——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

(3)1956年,施拉姆参与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

①这部书上是对有史以来和当今盛行的所有传播体制及传播观念的一个总括性比较研究。

②它共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论文所组成,分别探讨了所谓集权式、自由式、社会责任式和共产主义式这四种新闻传播模式。

a.集权式模式是指西方近代早期封建专制王朝控制新闻传播事业的情形。

b.自由式是指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传播为所欲为、不受制约的状况。

c.自由式模式导致黄色新闻的出现与泛滥,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呼吁新闻传播在享有完全自由的同时,还应主动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d.共产主义式是针对以原苏联为代表的共产党国家的传播体制与传播观念而言。

(4)1964年,施拉姆撰写了《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一书,提出过一对很有名的概念——“大媒介”(big media)和“小媒介”(small media)。

①大媒介,是指那些现代化程度高,需要调动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推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教学等;②小媒介,是指那些花钱少、见效快的媒介,如幻灯、广播、教科书等。

(5)1973年,施拉姆在夏威夷设立的“东西方中心”的传播研究所,并出任所长。

“东西方中心”是个以研究亚太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问题为主的科研机构。

(6)施拉姆在夏威夷期间写作了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传播学理论的专著——《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中译本名为《传播学概论》)。

(7)施拉姆对传播学最大功绩就在于“集大成”,也就是对许多与传播研究有关的学科和理论进行整理、提炼与综合,进而勾画出它的框架结构,充实起它的学说内容,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他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的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p1)2.传播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写到: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精神象征和传递保存手段。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论述:传播是观念或意的传递过程,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的特殊作用。

(P2)3.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他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

(p5)4.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p5)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p10)6.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7.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导论导言第一节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传播学乃是人类传播活动演进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本质而言,人类传播活动是个社会信息流动的过程。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

人类传播活动划分成为四个历史阶段,一是口语传播时代,二是文字传播时代,三是印刷传播时代,四是电子传播时代。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差不多占了“这一天”的5/6。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没有交往,没有传播,这个共同体就无法存在,更无法运行。

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最通用的媒介自然是口语及语言了。

其他任何媒介都无不以口语为基础,都是口语媒介的变形和延伸。

口语只能直接依靠人体自身的发生功能,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便在空间距离上受到限制,由于口语随说随逝,于是人类的传播活动又在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最终实现了从动物到人类的转变;文字的发明,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实现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

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

文字的习得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外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从传播角度看,统治阶级就是话语权。

话语垄断与当时的“专制”政体是相互吻合的。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传媒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但是,有了技术发明不见得就有社会需要,两者并不一定契合。

一般认为,印刷术和印刷品两者开始完全契合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

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一为纸张,一为印刷机。

约翰·古登堡(古腾贝格)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他象征着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一方面,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发生了首屈一指的催发作用,另一方面,现代文明又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媒介分析:经何渠道)【圣才出品】

第六章媒介分析:经何渠道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媒介及其比较研究1.媒介·新闻媒介·媒介组织媒介—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大众媒介。

新闻媒介—主要是指报纸、新闻性杂志、广播与电视而言。

媒介组织—就经营媒介的机构而言,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厂等都可称为媒介组织。

在非严格的意义上,媒介同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可互相通用。

2.渠道所谓渠道,是指信息流通与扩散的渠道。

它比媒介的意义更宽泛一些。

媒介一般只用在大众传播中,而渠道既可用于大众传播中,又可用到人际传播上。

3.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

媒介分析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

(1)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有效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

(2)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的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二、斯蒂芬森的游戏论1.工具论把媒介当成达到特定目的、实现特定意图的工具。

由此而展开的研究也就旨在探明不同媒介工具的优势所在,以确定在何种条件下使用何种媒介工具最为有效,最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称之为媒介的工具论。

2.游戏论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看来,与其把媒介当成工具,不如把它视为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他把大众媒介看成玩具。

也就是说,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就像儿童玩娃娃做家家一样,主要在于消遣娱乐,以便把自身从成人化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3.结论从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三、媒介的社会功能1.媒介的正面功能是指媒介有益于社会的积极作用而言。

以拉斯韦尔的论述最有影响。

(1)监视环境是指准确地、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再现周围世界的原貌及重要发展。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控制分析:谁-说什么)【圣才出品】

第五章控制分析:谁—说什么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概览1.大众传播概念大众传播指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属于点对面的传播。

其英文原文是mass communication。

这里的mass指:(1)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2)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3)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2.反馈(1)包括信息的反向传播及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应。

(2)大众传播的反馈的特性:迟缓,模糊,微弱。

3.控制分析(1)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它包括:①控制主体即“谁”;②控制手段即“说什么”。

(2)围绕传播者的控制可分为:①从微观角度研究对具体传播过程的控制;②从宏观方面审视传播活动的潜在的控制因素。

二、把关人与把关1.把关的概念(1)卢因最早提出这一概念。

(2)把关: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3)把关人:人在传播活动中不可能保持纯客观,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2.怀特的把关研究图5-1该图5-1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理论的不足: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

3.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图5-2这个模式中的(见图5-2)c1、c2、c3、c4、c5等都是把关人,S为信息。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乃至在整个信息流通的网络中,往往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并非只有一个关口。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4.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图5-3(1)在巴斯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是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2)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所谓双重行动就是针对这两部分而言的。

①新闻采集阶段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引论背诵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的定义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关注传播活动的过程、结构、功能以及影响因素。

2. 传播学的定义要素:- 传播者:指发起传播活动的人或组织。

- 受传者: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或组织。

- 传播内容:指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观点、情感等。

- 传播媒介:指传播信息所依赖的渠道、平台或工具。

- 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 传播过程:研究传播活动从发起到完成的整个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等要素。

2. 传播结构:研究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传播网络、传播渠道、传播媒介等。

3. 传播功能:研究传播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如信息传递、社会整合、文化传承、政治宣传等。

4. 传播制度:研究传播活动的规范、政策、法规等,以及传播制度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观察、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

2. 定量研究:通过对传播现象的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播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3. 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案例,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传播现象的规律。

4. 实验研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

5. 计算机模拟: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传播现象,以揭示传播规律的内在机制。

四、传播学的基本理论1. 传播者理论:研究传播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传播者的传播效果。

2. 受传者理论:研究受传者的角色、特点、行为以及受传者的传播效果。

3. 传播内容理论:研究传播内容的类型、特点、传播效果以及传播内容的制约因素。

4. 传播媒介理论:研究传播媒介的构成、功能、传播效果以及媒介环境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5. 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传者产生的影响,如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传播学引论考试复习笔记

一、四大先驱p451、政治家拉斯韦尔(1)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地论文——1927年《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2)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4)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2、心理学家卢因(1)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将其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2)“把关人”理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2)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3)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4)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

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新版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新版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

传播学概论自考笔记刘宗义目录第一章传播概述 (3)第一节传播的含义 (3)第二节传播的类型 (3)第三节传播的结构 (3)第二章传播学简史 (5)第一节 世界传播学沿革 (5)第二节中国传播学历程 (8)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 (8)第一节传播革命的意义 (8)第二节媒介理论的演进 (10)第三节媒介融合的展望 (11)第四、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 (12)第一节传播与政治 (12)第二节传播与社会 (13)第三节传播与文化 (15)第四节传播与经济 (16)第六章传播活动的实践 (16)第一节人际交流 (16)第二节 群体传播 (17)第三节组织沟通 (17)第四节公众表达 (18)第五节大众传播 (18)第六节国际传播 (19)第七章传播主体的互动 (19)第一节传者图像 (19)第二节受者形貌 (20)第三节传受者展望 (22)第八章传播效果 (23)第一节从迷思到科学 (23)第二节从单一到多元 (24)第三节中国传播效果的本土化研究 (26)第一章传播概述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传播的特性有:1、形态的多样性:口语、文字、图像传播等多种形式;2、时空遍布性:传播存在的普遍性;3、行为伴随性:传播是一种伴随性的行为;4、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1234所谓传播是指传受信息的行为。

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两者密不可分。

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人类信息。

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人类传播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分为社会传播与非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群体和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非社会传播包括自我传播。

(二)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自我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

三、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第三节传播的结构一、结构研究的意义(一)结构与过程的含义二、传播的基本模式三、线性模式1948年拉斯维尔提出了5w模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

传播学概论复习笔记一、名词解释1、什么是传播: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刻板成见:人们持有的固定、简单化的观念印象,通常伴随着价值评价和好恶感情。

3、拟态环境:指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时间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选择的结果。

4、传播情境概念: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5、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6、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7、媒介接近权:媒介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播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媒介接近权的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8、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9、传播流: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们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立即发挥,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这种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12、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第九章效果分析(下):态度改变传播研究,尤其是传播学派的研究曾长期依附于社会心理学。

传播学中许多有关效果问题的理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心理学中借鉴来的。

社会心理学对传播学的两方面影响:一是学习论,一是一致论。

它们都指向一个问题,即态度与态度改变。

态度改变又正是传播学效果分析所感兴趣的,因为传播效果最终都显示为受众态度的变化。

学习论的研究以霍夫兰及其耶鲁学派为代表:要想使人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只需提供相应的认识材料就行,态度形成或改变的过程是个学习的过程。

一致论把态度问题放在认知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态度一致是说人们在言谈举止各个方面都力求和谐一致,否则就会造成心理紧张而感到十分别扭。

态度的变化要适应一种整体性的认知结构,而一致论所关心的正是这种认知结构如何达到一致的问题。

就传者与受众而言,学习论更关注传者一方,只要传者能提供相应的知识,使受众认识到事物的面貌,那么态度的变化就会随之发生;一致论则更看重受众一方,因为态度的变化并不取决于所感受的信息,左右态度及态度改变的关键在于保持认知的一致与和谐。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上看,学习论更倾向于大众传播,一致论更侧重于人际传播。

第一节平衡论与和谐论一、海德的平衡论当涉及第三者时,两个人之间关系可能呈现出的状态,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海德平衡论:P、O、X三者的关系如果都是肯定的,或者两种否定一种肯定,则为平衡状态。

如果三者的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不平衡状态。

不平衡状态会使人感到心理紧张,由此而产生力求恢复平衡状态的倾向,这样一来便会导致态度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一种态度改变方面的新思路: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时,总伴有某一方的态度变化;而平衡状态由于稳定不变则能拒绝任何形式的态度变化。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荣克:某些不平衡状态也有可能维持稳定,而不一定非产生趋向平衡的压力。

海德平衡论的四点优越性:它在概念上易于掌握;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显示出态度的变化;它把注意力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它证明不一致性可用不同方式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四大先驱p451、政治家拉斯韦尔(1)两篇对传播学学科发展贡献尤为显著地论文——1927年《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和传播学开山之作1948《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2)5W理论:谁WHO——传播主体;说什么SAY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3)传播学的五种分析:针对传播主体的控制分析;针对传播内容的内容分析;针对传播媒介的媒介分析;针对传播对象的受众分析;针对传播效果的效果分析。

(4)传播功能的概括: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以及社会学家赖特补充的提供娱乐。

2、心理学家卢因(1)研究团体生活与动力的团体动力学是卢因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贡献。

将其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群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研究的是个人在团体中的行为表现:B=f(PE)——行为B是由个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决定。

(2)“把关人”理论:传播学的核心概念。

把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即传播学所讲的控制。

D·M·怀特开创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3、社会心理学拉扎斯菲尔德(1)拉扎斯菲尔德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带进社会学。

(2)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并不是一步到位地传给受众,这个过程其实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中的一小部分人“意见领袖”,第二步再由这一小部分意见领袖,将媒介的信息扩散到广大的受众那里。

(3)整个社会传播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人际间的影响,即意见领袖对受众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众媒介的影响。

(4)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更具科学性。

但这种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只看数据不看其他,拘泥于实证资料,沉湎于统计分析。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发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情感、二是行为、三是认知。

(2)态度及其形成转变的理论主要分两类: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又称学习论或刺激—反应论),一是认知派的平衡理论。

霍夫兰就是前一派的代表。

(3)1953《传播与劝服》:传播就是某人(传播者)通过传递刺激信号(一般是语言符号)以改变他人行为的过程。

包含三方面内容: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二、两大学派p73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四大先驱和施拉姆所开启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

批判学派:以欧洲为典型,20世纪60年代后异军突起。

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于阐述人类传播的总体运动,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侧重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具有思辨的特征,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的意义。

三、符号功能p1061、传播态度与情绪2、辅助语言传播3、代替语言四、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P111图五、选择性定律p120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贮存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1、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2、选择性理解3、选择性记忆六、施拉姆经验范围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P127图七、两级传播模式p129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之一。

由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

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

两级传播论的不足与修正:第一,两级传播论忽略了一个明显事实,即大量信息其实都是由大众媒介直接流向社会公众,中间根本不经过舆论领袖这个二道贩子的转手。

第二,将大众传播中的受众截然地分为舆论领袖和芸芸众生,显然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第三,既然舆论领袖不是一种与众不同、高高在上的角色,那么信息的传播就不见的只有两级,而是多级。

八、巴斯德双重行动模式P145图九、批判学派控制观p150批判学派注重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敢于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各种正统理论,仅仅抓住社会统治权力与具体研究对象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

在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这部批判学派的力作中,指出了四种操纵媒介的形式:官方形式、商业形式、利益形式和非正式形式。

批判学派三路研究p254传播学批判学派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路数:话语与权力、传播政治经济光学、文化研究。

1、话语与权力(1)知识力与话语权(2)理论性建构(3)现实性研究2、传播政治经济学3、文化研究十、《传播的游戏论》中的观点p1571、威廉·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媒介当做玩具,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

2、两种传播:工作性传播,如下达命令;游戏性传播,如相聚闲聊。

3、斯蒂芬森的游戏论把传播的游戏性、媒介的玩具化过分夸大。

总体上看媒介还是工作性的而不是游戏性的,大众传播还是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玩耍性的活动。

十一、议程设置p165构想:即议程安排,指的是媒介一项包罗广泛、作用突出的功能,及为公众安排讨论的话题。

总之,媒介报道什么,公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公众也就越重视什么,这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研究:议程设置研究中的先驱:麦库姆斯和肖议程探研究讨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议程(即媒介如何确定自己的标准,在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中排出轻重缓急的次序);第二方面,把媒介的议程告诉公众;第三方面,公众在媒介议程的影响上形成自己的议程并是这个议程同媒介的议程达到同步。

十二、媒介即讯息p179“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观的核心所在,是凝聚麦氏说只精华的结晶。

麦克卢汉企图表达的思想:传播的媒介可以比传播的内容对人产生更为持久、更为集中、更为强烈的影响。

问题是,媒介的影响几遍大得难以估量,即便同媒介所传播的讯息内容互不理睬,但这并不能证明媒介就是讯息,从媒介的巨大影响中怎么也得不出媒介即讯息的结论来。

十三、尼尔·波兹曼及其重要观点p186麦克卢汉的思想传人。

1、开辟了媒介生态学,就是将媒介及其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予以关照和考察,体现了一种有机的、整体、系统的思路。

2、认为电子媒介带来的不是人类解放的福音,而是精神奴役的凶信。

十四、使用与满足论的主要观点p202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路大相径庭。

1、固执的受众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时很像个钟摆,当它朝一边摆到极点的时候,就该朝相反的另一边摆。

“传者第一论”:受众当成传播活动中的“被动的客体”集中体现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受众第一论”:从受众如何使用信息上做文章,讲受众怎样寻求信息。

传播活动的主动权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者所掌握。

2、“自助餐厅”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它的不少理论学说最初都导源于一两句画龙点睛、带有启示性的话语。

在传播活动中受众是主角,他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特定需要,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媒介无法强求受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讯息,因而也就难以影响受众。

信息不是强行加诸受众,而是由受众自行选择、自行处理。

所谓使用与满足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新兴理论,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受众与媒介乃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

3、矫枉未免过正使用与满足论在理论上存在明显的偏颇之处。

过分强调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导意义。

第一,使用与满足论假定受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在使用媒介中满足其需求。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便需要依赖个人对自己心理需求所做的主观报告,而这种主观报告的伸缩余地很大,以此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显然很不可靠。

第二,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从广远的社会背景上看,受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为整个传播环境实际上早被大众媒介所垄断。

鲍尔的“顽固的受众”在个人心理的层面上讲不无道理,而一旦放在社会历史层面上看就大成问题。

第三,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之谈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传播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揭示媒介由谁掌握,讯息由谁控制,以及披露权势集团操纵传播的真正意图。

十五、霍夫兰认为,态度由三个部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

P210十六、从传播方式看说服的四个命题p215传播方式上探讨劝服艺术的四个命题:只说一面之词好还是正反两面都说好;先说为好还是后说为好;结论由传播者明白给出好还是由受众自己得出好;理智型的宣传好还是情感型的宣传好。

1、一面还是两面是说一面之词还是说两面之词,主要得看受众方面的情况而定。

对反对者和程度高这,宜说两面之词,而不宜说一面之词;对赞成者和程度低者,则宜直说一面之词,而不宜正反两面都说。

2、先说还是后说人们对事情的开头语接喂为女鬼王印象较深。

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指对开头的记忆较牢,近因效应指对结尾的印象较深。

与先说后说这一问题有关的因素涉及学习和记忆各个方面,在学习上总是先手为主,在记忆上近因效应则表现得更明显。

倒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唤起人们的注意,金字塔结构有利于加深人们的印象。

3、明示还是暗示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也并非一无可取。

这样做有时效果更加,因为自己得出的结论要比传者给出的结论更容易接受,记得也更牢,同时也就更不容易动摇变更。

结论由自己按照传播者提供的线索而得出会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4、理智还是情感理智型劝服是以充分的事实依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动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

十七、从众现象(沉默的螺旋)p239从众,就是随大流或遵从群体的一致,屈从群体的压力。

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

1、从众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天性。

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那他就不能不遵从群体的规范,不能不受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便自然形成心理上的从众倾向。

2、从众的本质在于个体对群体压力的遵从或屈从。

人的社会性固然决定了人的从众性。

直接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遭到来自群体的惩罚(排除异己式的冷落、拒斥、厌弃),二是想得到正确的行事指导(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意见,认为多数人正确的可能性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