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因素及其危害

合集下载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物理因素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4)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
高频听力易受损伤旳解释
①以为早期受损伤旳是耳蜗基底部; ② 外耳道对高频音有共振效应。
噪声所致听力损伤旳机制
➢长久强烈噪音致毛细胞纤毛机械损伤; ➢长久强烈噪音致耳蜗末梢血管痉挛。
听力损伤分级
▪ 轻度听力损伤26~40dB ▪ 中度听力损伤41~55dB ▪ 重度听力损伤56~70dB ▪ 噪声聋71~90dB
单位面积内声波旳能量(W/m2) ②声压:因为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旳压
力(1 Pa=1N/m2)
(2)声压级(LP) 为便于计算和测量而提出旳概念
LP=20 Log PP0(dB) LP:声压级(dB) P:被测声压 P0:基准声压(1000Hz纯音听阈声压)
(3) 响度 人耳对声音强弱旳主观感觉量
循环系统
皮肤血管扩张,末梢循环血量增长,出汗造成血浓 缩,血粘,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工作肌群需要足够 血液灌注。 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脉压差大,是高温作业 工人生理性适应体现。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功能减弱,消化酶旳活性降低, 胃液酸度降低 胃肠蠕动差,吸收、排空速度降低 唾液分泌降低,淀粉酶活性降低 消化道血流量少,影响营养吸收 大量饮水胃液稀释加重消化道承担
分类
机械性噪声
(1)噪声起源 流体动力性噪声
电磁性噪声
(2)强度变化
低频:< 300Hz
稳态噪声 中频:300~800Hz
连续噪声
高频:> 800Hz
非稳态噪声:声压波动
间断噪声
(脉冲噪声:连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
声压变化>40dB)
(二)声音旳物理特征及评价

物理性危险因素分析

物理性危险因素分析

物理性危险因素分析
1设备、设施、辅助工具及附件缺陷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等)制作精度(质量)不够或损坏等现象,辅助工具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对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新建项目中机械传动设备有以上缺陷并且检查、检修不及时,对操作人员构成危险。

2防护缺陷
设备、设施(如链板输送机等传动设备)在设计上缺乏必要的防护装置或有防护装置,但本身的安全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或遭损坏、断裂、老化而失灵、失效,因而达不到国家标准;有的无安全连锁或安全连锁失灵等。

设备、设施在平面布置上,由于考虑不周,对其它的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间距不够,一旦发生意外,不能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3电伤害
电气设备没有接零及接地保护、带电部位裸露、有漏电现象,可能导致作业人员触电或引起火灾,爆炸等事故。

此外雷电、静电、电火花等也会给安全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4运动物伤害
运行小车、厂内运输车辆在作业中易发生意外事故,设备、设施在维
修过程中可能出现工具、零部件等掉落砸伤作业人员。

5作业环境不良
地面高低不平,场地狭窄,杂乱,坑、沟无盖,楼梯无防滑措施,采光强度不够或作业场所缺乏应急照明设施,或高处坠落物件等,极易造成伤害或事故。

作业场所温度较高,风尘危害较大,环境较差,将间接危及职工健康。

6信号缺陷
有些设备、设施应设有作业状态信号而没有设,或者虽设但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等引起操作和指挥失误。

7标志缺陷
有的场所或设备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不当等原因而导致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有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针对不同职业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的暴 露等。
控制策略:制定严格的职业病控制标准,加强监管力度,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早期发现: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职业病风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 预和治疗。
健康教育:提高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加强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
长时间接触低强度 微波辐射可导致神 经系统慢性损伤, 出现记忆力减退、 反应迟钝等症状。
紫外线过量暴露可 引起神经系统炎症 反应,导致头痛、 恶心等症状。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
物理性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和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生育能力。
女性在暴露于某些物理性有害因素时,也可能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
定义:由于长 期接触放射性 物质或核辐射 而引起的职业

症状:头痛、 恶心、呕吐、 疲劳、失眠等
预防措施:减 少接触放射性 物质的时间和 频率,采取防
护措施
治疗:药物治 疗、心理治疗 和康复治疗等
Part Four
预防措施
降低噪声的措施
使用消声器
安装减震器
合理布局设备
定期维护保养设备
降低高温的措施

定期监测:对 工作环境进行 定期辐射监测, 确保辐射水平 在安全范围内
穿戴防护用品: 工作人员应穿 戴专业的防护 服、手套、眼 镜等防护用品
培训与教育: 对工作人员进 行辐射安全培 训和教育,提 高他们的安全 意识和应对能

Part Five
职业病诊断与治疗
职业病诊断标准
职业史:了解患者从事的工作和环境,判断是否存在职业病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根据职业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符合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 检查结果:根据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一步确诊职业病 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主要包括生产性粉尘,生产性毒物。

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

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较长时间飘在空气中的各种粉尘,如滑石粉、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2.物理性因素:包括各种异常气象条件:如夏天进入油罐车或油槽车内进行高温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酷;生产性机械声:如球磨机、粉碎机等发出机械噪声;振动:如锻锤,风锤等;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电焊等产生的紫外线;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

3.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等能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疾病的生物性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如劳动时间过长。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

4.身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

5.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头部受长时间太阳辐射而发生中暑。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车间布置不当、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有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环境污染因素:如氯碱厂泄露氯气,处于下风侧的无毒生产岗位的工人,吸入了氯气等。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危害与预防一、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及预防1.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

粉尘进入肺泡后,肺泡内的巨噬细胞视粉尘为异物将其吞噬,导致一系列复杂的肌体反映,促使肺组织纤维化,使受影响的肺泡逐渐失去换气功能而“死亡”,当有大量肺泡“死亡”时,最终导致尘肺病,人将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二氧化硅能引起严重的尘肺。

2.工业防尘有两套方法,即以湿式作业为主的防尘措施方法和以干法生产条件下采取的密闭、通风、除尘措施办法。

3.另外还有一些辅助性防尘措施,入风巷道,回风巷道设水幕,同时接触粉尘的工人必须配用防尘口罩.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及预防1.生产性毒物主要经过吸入,由呼吸道进入肺循环;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经口腔进入血液循环.2.毒物进入血液循环后,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腹泻、头晕、流涎等症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缓、昏迷等严重症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标准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工作过程和工作条件产生的各种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工作者健康、引起职业病的因素。

根据危害因素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方式,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空气污染、噪声、震动、光照强度和电离辐射等,直接对工作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常见的物理因素包括:1.1空气污染:如尘埃、有害气体等,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等造成危害;1.2噪声: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中,会导致听力受损、心血管系统疾病等;1.3震动:震动会对人体骨骼、血液循环、内脏器官等产生损害;1.4光照强度:强光照射对眼睛和皮肤产生不良影响;1.5电离辐射:如放射线,对人体组织和细胞造成损害。

二、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对工作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损害。

常见的化学因素包括:2.1有毒气体:如氨气、硫酸、硝酸等,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危害;2.2有毒有害粉尘:如石棉、煤尘、铅尘等,对呼吸系统、皮肤等产生危害;2.3有毒有害液体:如重金属溶液、酸碱等,对皮肤、消化系统等产生危害;2.4有毒有害固体:如重金属、农药等,对皮肤、呼吸系统等产生危害;2.5急性、慢性中毒物质:如有机溶剂、酒精、毒药等,对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器官等产生危害。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病原体、生物毒素等对工作者健康产生威胁的因素。

常见的生物因素包括:3.1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途径感染人体,导致传染性疾病;3.2生物毒素:如霉菌毒素、蛇毒等,通过吸入、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四、人因因素人因因素是指由于个体的工作姿势、工作强度、工作时间等因素对工作者健康产生的影响。

常见的人因因素包括:4.1工作姿势不当: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疾病;4.2工作强度过大或过小:工作强度大会导致疲劳、神经衰弱,工作强度小会导致肌肉无力等;4.3工作时间长:长时间连续工作会导致疲劳、心理压力等。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哪些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哪些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哪些劳动生产过程是一个较长时间内、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往往存在一定的“有害因素”。

这些有害因素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包括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等,每一种都会对工人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理性有害因素1. 体力劳动:体力劳动是指由肌肉活动提供的力量进行的劳动,如搬运、挖掘、装卸货物等。

由于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能量,如果工作时间过长,会导致身体疲劳、肌肉疲劳、出汗过多等问题。

2. 高温环境: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身体的调节机制会失效,导致出汗过多、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中暑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血压过高、体温过高等危险状况。

3. 低温环境:长时间在低温环境下工作,会造成身体失去过多热量,导致身体无法保持稳定的体温,这会引起身体的发冷、手脚冰凉、关节僵硬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身体冻伤等问题。

4. 噪声和振动:长期接触噪声和振动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听力损失、手脚震颤、肌肉酸痛等,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二、化学性有害因素1. 化学毒物:如苯、酚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在长时间接触时可能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

2. 重金属和烟尘:如铅、汞、砷等重金属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而烟尘中则可能含有有毒物质,长期接触会导致呼吸系统的疾病和其他身体疾病。

3. 射线辐射:长期接触射线辐射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放射性疾病,甚至可能导致肿瘤等。

三、物理性有害因素1. 静电:长期在静电环境下工作会导致头晕、失眠、心情沉重、皮肤干燥等问题。

2. 紫外线:长时间接触紫外线可能会导致皮肤损伤、皮肤癌等健康问题。

四、心理性有害因素长期的劳动过程可能会导致工人的身心疲惫和压力增加,这会导致一个人的注意力下降、缺乏信心、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总结: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包括生理性、化学性、物理性、心理性等,分别对工人产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身体损害,长期积累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职业病。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优选)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及防护

二、物理因素相关的职业病
我国列 入法定 《职业 病分类 和目录》 内的和 物理因 素相关 的职业 病
一、职业性眼病 电光性眼炎 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等) 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噪声聋 爆震聋 三、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中暑 减压病 高原病 航空病 手臂振动病 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 伤(本次调整新增) 冻伤(本次调整新增)
5. 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的相关 关系。 6. 对物理因素所致损伤或疾病的治疗,不需要采用“驱除”或 “排出”的方法,而主要是针对损害的组织器官和病变特点采 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7. 机体在接触物理因素后,大都会产生适应现象。 8. 针对物理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时不是设法消除这些因素,也不 是将其减少到越低越好,而是设法将这些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 内。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非电离辐射
1. 射频辐射。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 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 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对健康的 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 管系统的变化。
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产生振动的机 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 打夯机等。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 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 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 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 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噪声及噪声聋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皮肤蒸发散热是最重要而有效的散热方式。
(2)水盐代谢:出汗。6L, 1.5%。
(3)循环系统:皮肤、工作肌血流量增
加,而出 汗造成有效血容量减少。
(4)消化系统:血流减少,导致消化液分 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和胃酸降低,导致食欲 减退和消化不良。 (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工 作效率下降,工伤事故增加。 (6)泌尿系统:尿液减少,可致肾功能不 全。
声或工业噪声。
二、噪声( noise)
生产性噪声的来源及分类
1.按照来源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
产生的噪声。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
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变压器发发出的声音。
二、噪声( noise)
2. 按存在状态
(1)连续声:
二、噪声( noise)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 胃液分泌减少、胃的紧张度降低、蠕动减慢等胃肠 功能变化的症状。
2.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
是指人 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
生适应的现象。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
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停止接触一周
左右,热适应可消退,即脱适应。
中暑
中暑(heat strock):
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 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 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三)噪声对机体的影响
特异作用---听觉系统损害
非特异作用—其他系统的损害

物理性污染的总结

物理性污染的总结

物理性污染的总结引言物理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而引起的环境中的物理因素远远超过正常水平,从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

物理性污染包括噪音、震动、辐射等各种形式。

本文将对物理性污染的类型、来源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增加公众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1. 噪音污染噪音是指在一定环境中连续或突发的声音,其超过了人类耳朵正常接受的范围。

噪音污染是当噪音达到一定水平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

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道路交通、机械设备、工业生产等。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噪音下可能导致听力受损、精神压力增加、睡眠障碍等健康问题。

2. 辐射污染辐射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辐射所引起的污染。

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核电站、核武器试验、医疗设备等。

长期暴露于高水平辐射下可能导致细胞损伤、遗传突变、白血病等健康问题。

辐射污染也对环境中的动植物造成威胁,破坏生态平衡。

3. 光污染光污染是指夜间人造光源对夜间环境造成的污染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使用人造光源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导致无法观测到真实的星空和自然光景。

光污染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感,也扰乱了动植物的生物钟,影响其繁殖和生物节律。

4. 震动污染震动污染是指由机械振动或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和建筑物结构的不利影响。

震动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震动下可能导致内脏器官受损、精神压力增加等健康问题。

震动还可能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增加安全隐患。

5. 热污染热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工业生产释放的废热导致环境温度升高的现象。

热污染可以改变水体的温度,破坏水生态系统,导致水生物大量死亡。

同时,热污染也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容易受到脱水和中暑等危害。

6. 其他物理性污染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物理性污染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物理性污染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例如,振动频谱污染、电磁辐射污染等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电危害(漏电)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X射线)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标志缺陷(无标志)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煤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里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作用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放炮12.火药爆炸13.化学性爆炸14.物理性爆炸15.中毒和窒息16.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生产安全20类事故及详解

生产安全20类事故及详解

危害因素的两种分类方法一、按导致事件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分为六类:1、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不够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等。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它运动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它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氮、氧气泄漏。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如:洞内二氧化硅粉尘等。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它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

危险因素分类、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

危险因素分类、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

危险因素分类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附录A(资料性附录)危险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1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1.2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1.3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1.4 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1.5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1.6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1.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1.8 明火1.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1 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12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14 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及噪声聋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声。

分为三类: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能产生噪声韵主要工种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振动及振动病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等。

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体振动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病)。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1)非电离辐射(1)射频辐射。

如高频感应加热、金属的热处理、金属熔炼、热轧等,高频设备的辐射源;微波作业,由于电气密闭结构不严微波能量外泄和辐射向空间辐射的微波能量。

对健康的影响可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红外线。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钢工、焊接工等可受到红外线辐射。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常见的辐射源有冶炼炉、电焊等。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4)激光。

用于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α、β等带电粒子,γ光子、中子等非带电粒子的辐射。

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广泛应用,接触电离辐射的人员也日益增多。

生菜微生物及化学性,物理性危害来源及控制措施

生菜微生物及化学性,物理性危害来源及控制措施

生菜微生物及化学性,物理性危害来源及控制措施
生产性有害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因生产需要或伴随生产而产生的能对劳动者身心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按其性质主要可分为下述几类:
1.物理性有害因素
3.生物性有毒因素
4.其他有害因素
1.物理性有毒因素:
(1)不良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低气压、高湿;
(2)电磁辐射,包含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微波、高频电磁场、红外线、紫外线、激光;
(3)噪声、超音、振动等。

(1)有害物质,即为能够引发急性或慢性中毒的化学物质,例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农药;
(2)粉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可以引起尘肺病,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生物性有毒因素:常用的存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4.其他有害因素:
(1)劳动非政府不合理,例如作业强度过小、劳动时间过长、轮班制度和歇息制度不完善或不合理;
(2)强制体位,由于机器或工具不适合于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引起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3)生产场所的卫生技术设备不完善,如厂房面积不足、机器安放过密、缺少防尘和防毒设备、照明条件差等。

生产性有毒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艺过程的改革、以及防水措施的健全而不断地获得提升,从而可以增加或消解生产过程中的有毒因素,减低或防止生产性有毒因素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危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诱发因素: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体弱、肥胖、 尚未产生热适应。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3
高温发生火灾,某部官兵救火中暑
运动员中暑
炎热夏天户外活动中暑
沙漠探险者被困1人中暑身亡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4
2、中暑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 热射病(heat stroke) • 热痉挛(heat cramp) •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8
三、噪声( noise)
• 我国《国家安全生产发展规划(2004-2010)》中指出 “全国有1000万工人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其中约有100 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疾病”。
• 根据1979-1981年全国9省、市和2个部的9个行业噪声 危害调查结果,建工建材、钢铁、铁路交通和机械行业 噪声污染重,近50%超过90dB(A);电子、化工、食品、 造 纸 和 纺 织 行 业 次 之 ( 35% 超 90dB(A) ) 。 根 据 当 时 90dB(A)的国家标准,有50%的工人在超标噪声环境中 工作。
3)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补液不应过多过快。补液量 24h控制在1000ml-2000ml,一般不超过3000ml。
4)其他:适量补充Vc和VB1,积极防治休克、脑水肿。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6
(四)防暑降温措施
1. 制定高温作业卫生标准 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1
2、声音(sound): 物体振动后,振动能在弹性介 质中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引起的音响感 觉。
频率(frequency):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 是赫兹(Hz)。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3
4、中暑治疗
重症中暑:转移中暑者至阴凉通风处,并迅速送医院。
院前先急兆救与措轻施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补充含盐清凉饮料, • 给必患要者时降给温予,仁如丹用、湿霍床香单正或气湿水衣,服有包循裹环病衰人竭并倾给向强的力给风予扇葡,
也萄可糖将生病理人盐浸水泡静于脉湖点泊滴或。河流。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 却过程(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 38.3℃)。 • 不要给患者大量饮水; • 对于抽搐的要确保不因抽搐造成其他伤害; • 呕吐者,要侧卧。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主讲教师:张凤梅
专业: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Email:
fengmeizhang2003@ 2012.10.24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
内容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9
噪声 源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0
(一)基本概念
1、噪声 卫生学概念: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 物理学概念: 频率和强度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声音。
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声音其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 到厌烦的声音,噪声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 生产性有害因素。
32
3、中暑的诊断
按照《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将中 暑诊断分为三级。 中暑先兆:头昏、头痛、多汗、口渴、全身疲乏、心悸、 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稍高或不高。 轻症中暑:面色潮红、大量流汗、脉搏快速、肛温升高 至38.5℃,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 重症中暑 出现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之一者,或混合 型者。
非电离辐射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 电离辐射 α、β、γ、X射线和中子五种 4. 超声、次声、工频电磁场、超重、失重、超高压直流 电场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5
气温(The atomospheric temperature)
气温是指空气被加热的程度,常用摄氏 (Centigrade)或华氏(Fahrenheit) 。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5
热射病(heat stroke)
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 其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 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 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6
热射病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4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5
中暑的医疗救治原则
1)物理降温:敷 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 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
2)药物降温:氯丙嗪 25~50mg+4℃500ml 0.9%NS静 滴,1-2h滴完。密切观察体温、血压和心脏情况,肛温 38 ℃停止给药。
炉前工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6
高温、高湿作业: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高温矿井
印染厂
缫丝车间
屠宰车间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7
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高温与热辐射联合作用环境(受太阳直接辐射以及来自地 面和物体二次热辐射)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8
(三) 高温作业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夏季露天作业
建筑、搬运、露天采矿以及 各种农田劳动等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5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
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 人体受到对流热和辐射热的作用。
只作用于体表但 可以通过血液循 环使全身加热。
除作用于体表外,还可 作用于深部组织对人体 加热的作用更大更快。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
思考题
1. 生产性粉尘、可吸入性粉尘、呼吸性粉尘、尘肺 (pneumoconiosis)、矽肺(silicosis)的概念。
2. 从哪几方面控制生产性粉尘的危害? 3. 空气动力学直径定义及其卫生学意义? 4. 矽肺的病理类型。 5. 矽肺的诊断原则。 6. 矽肺的主要X线改变。
当地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
≤22 23~28 29~32
≥33
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 (℃) <10 9~4 <3 <2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7
2.防暑降温措施
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流程、隔热,通风降温等。 卫生保健措施 供给饮料、补充营养;个人防护; 加强医疗预防。 组织措施 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有 关标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根据气候特点,适当 调节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
28
热痉挛
西安高温持续导致多人发生热痉挛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9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 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 血减少而晕厥。发病一般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 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 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 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0
热衰竭
夏季作业工人 突然发生热衰
竭进行救治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1
中暑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中暑类型 常见高温类型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热射病(包 括日射病)
散热受阻,体内热蓄积, 干热、湿热
体温调节机制紊乱
突然发病,体温40℃以上,出 汗→无汗,伴意识障碍
热痉挛 热衰竭
高温作业工人突然发生热射病高热昏迷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7
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其临床 特点是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 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 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概念:
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 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 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22
高温作业所致疾病→中暑
致病因素:气温高、气湿大、气流小、热辐射强、 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3
内容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第四节 物理因素及其危害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4
一、概述
(一)物理因素分类: 1. 气象条件 气温、气湿、气流、气压、热辐射 2. 噪声和振动 3. 电磁辐射
t℃=(t°F-32)×5/9 t°F= t℃ ×1.8+32 适宜的温度:夏季 24-28℃
冬季 19-22℃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6
生产环境中的气温决定于:
大气温度 生产中的热源 太阳辐射
热源通过传导、对流使生 产环境中的空气加热,并 通过辐射加热四周物体, 形成第二次热源,扩大了 直接加热空气的面积,使 气温升高。
人体散热等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7
气湿(Humidity)
指加入到空气中水蒸气的量,以相对湿度来表示。 相对水蒸气量(%)= 实际水蒸气量/饱和水蒸气 量×100
>80%为高气湿 <30%为低气湿
精选·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8
气流(air flow,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