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2000字)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魑魅魍魉的故事:【成语】:魑魅魍魉【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
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领兵征讨小国陆浑。
当军队行经洛阳郊区时,庄王为炫耀武力,令周人畏惧,竟在周朝境内列兵示威,周定王又惊又怕,马上派大臣王孙满献上许多礼物,以讨好庄公。
楚庄公接见了王孙满,又知周定王甚是忌惮自己,不禁大为得意,挑衅地问道:〔你们五官里珍藏的鼎长什么样子?有多大?又有多重呢?〕鼎为周朝五权的象征,庄王问鼎,充分颢示出他欲篡夺周王朝政权之野心。
王孙满了解庄王用心,当下回道:〔鼎的表面铸满妖魔鬼怪的图样,好让百姓们都能认清妖怪的样子。
如此一来,百姓们在山林水泽之间,一旦碰见了〔魑魅魍魉〕,便能加以辨别,好立刻躲避。
〕王孙满继续说道:〔王位的取得与保有,不在于有没有鼎,而在于是否有崇高的道德威望足以服人。
〕楚庄王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又念及自己的实力与才德威望还不够服众,于是就撤兵离开洛阳。
辱晏婴,没想到反被羞辱了。
大放厥词的故事:【成语】:大放厥词【拼音】:dà fàng jué cí【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成语故事】:“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
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
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
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
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新集团的活动。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1. 班门弄斧东汉时期,梁鸿是当时著名的木匠,他非常擅长制作木器。
有一天,他来到孔融家中,孔融请他展示一下他的手艺,于是梁鸿在孔融的家中制作了一枝箭。
孔融看完后,自信的拿出一把雕刻好的斧子,说:“公看这斧子,能不能与箭相比?”梁鸿看了一眼,对孔融说:“这把斧子很好,但是它不够锋利,已经快被使用得磨钝了。
”孔融听了这话,大为惭愧。
后来,人们用“班门弄斧”来形容无意义的自夸,或者在本领不如别人的地方自大,自不量力的谈论别人的工作或技能。
2. 画龙点睛三国时期,曹操欲要杀害诸葛亮,但是前来劝阻的草庐中的黄老师,用一把羽扇在地上画了一只龙,然后点了一下龙的眼睛,龙就转头望向草庐外,曹操看了龙的眼睛后,觉得非常神奇,忘了杀诸葛亮。
后来,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作品中别出心裁地加入一些点睛之笔,能够起到画龙效果的一种技巧。
3. 胸有成竹唐代末年,有一个名叫张旭的文学家,他神情自若地走到对面的小溪边,然后拈花一笑,开始耐心地等待。
不一会儿,一只大雁飞了过来,但它并没有落下,而是紧紧悬停在张旭的头顶上方。
张旭毫不慌张地从腰间抽出长笛吹奏起来,那只大雁竟然被吸引住落在了张旭肩头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有一种叫做“胸有成竹”的自信,能够让我们更加自在、从容,获得自己期待的结果。
4. 见缝插针这个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子囊曾经向鲁国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旦无人可以回答,鲁国便必须认为楚国的军事实力高于自己,因此子囊让鲁人先回答他一个问题。
子囊将假面饰物中的珍珠串成了链子,然后问鲁国人请问如何将这串珍珠插进一块布里没有缝隙的洞里面。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一个名叫乡会的奴隶却说,他能够将白色的珍珠推入黑色的布中,然后乡会便插入布里,证明自己的答案正确。
后来,人们用“见缝插针”来形容在困境中能够安然度过的一种能力,就如同把针插在一条布中一样。
5.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来源于一则古中国寓言,要说的是鲲、鹏、凤、龟以及一只毒蛇一同比赛画蛇。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历史长河中,历时故事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启发,只有深刻理解,才能体会到历史故事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有所收获.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成语典故】:哀感顽艳【成语拼音】:āi ɡǎn wán yàn【英文翻译】:to touch the wise and move the dull as well.【成语解释】: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
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成语出处】: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嘶,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近义词】:哀恸顽艳【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作品哀怨、感伤。
【成语造句】:这封信却是骈四骈六的,足有三千多字,写得异常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一回)这个人写文章既哀婉,又古朴,真是哀感顽艳啊!【成语典故】:哀告宾服【成语拼音】:āi ɡào bīn fú【成语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
后泛指归顺、服从。
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近义词】:跪地求饶【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服从。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成语典故】:阿谀谄媚【成语拼音】:ē yú chǎn mèi【成语解释】: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诌媚:巴结,奉承。
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以下是 8 条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张僧繇可是南北朝时期有名的画家呀!有一次他在寺壁上画了四条龙,奇怪的是都不点眼睛。
人家问他为啥,他说点了就会飞走。
大家都不信呐,非让他点。
嘿,他就给其中两条点上了,顿时电闪雷鸣,那两条龙真的腾空而起了!你说说神奇不神奇?就像梅西在球场上的那一脚关键传球,简直就是画龙点睛般的存在,一下就改变了比赛的局势!2.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叶公,天天说自己多么喜欢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
结果真龙听说了,就去他家看看。
哎呀妈呀,可把叶公吓得够呛,撒腿就跑。
这多可笑啊!就好像有些人总说自己爱看书,买了一堆书放家里,结果连翻都不翻一下,这不是叶公好龙嘛!3. 亡羊补牢:有个牧民啊,丢了一只羊才发现羊圈破了个洞。
邻居就劝他赶紧修啊,他还不着急。
结果第二天又丢了几只羊。
这时候他才赶忙去修补羊圈。
这就警示我们,出了问题要及时补救啊!好比你考试没考好,那赶紧总结错误,努力学习,这就是亡羊补牢,还不晚呐!4. 狐假虎威: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结果狐狸多狡猾呀,它骗老虎说自己是老天爷派来管百兽的。
然后它就大摇大摆走在老虎前面,那些动物看到老虎都吓得跑了。
狐狸可得意了呢!这多像那些仗着别人威风欺负人的人呀!这能长久吗?5.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突然看到一只兔子撞到树桩上死了。
哇,他可高兴坏了,从此就不干活了,天天守在树桩那儿等兔子。
这不是痴人说梦嘛!就像有些人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不努力工作,能有收获吗?6. 南辕北辙:有个人想去楚国,却赶着车往北走。
别人告诉他走错了,他还不听,说自己的马好、路费多、车夫技术。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典故历史就是⼴义的故事。
其实在⼈类早期,缺乏⽂字的时代,本民族的历史多以史诗的形式⽤⼝头代代相传,今天⼩编在这给⼤家整理了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接下来随着⼩编⼀起来看看吧!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炙⼿可热】故事的主⼈公: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与李⽩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常深远,被后⼈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杨贵妃(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姿质丰艳,善歌舞,通⾳律,为唐代宫廷⾳乐家、舞蹈家。
其⾳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美⼥之⼀。
杨钊,唐中期权⾂,奸⾂。
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奸佞,败坏朝纲。
杨贵妃同曾祖兄,张易之之甥。
【炙⼿可热】是什么意思?⼿摸上去感到热得烫⼈。
⽐喻权势⼤,⽓焰盛,使⼈不敢接近。
【炙⼿可热】出⾃哪⾥?唐·杜甫《丽⼈⾏》:“炙⼿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炙⼿可热】词语辨析:【炙⼿可热读⾳】:zhì shǒu kě rè【炙⼿可热的近义词】:烜赫⼀时、望⽽⽣畏、敬⽽远之【炙⼿可热的反义词】:平易近⼈、和蔼可亲【炙⼿可热⽤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炙⼿可热】如何造句:1.吸引猎婚族在⽇本也已成为⼀个炙⼿可热的⾏当,这与近年来⽇本不婚族⼤增的趋势密切相关。
2.这是个炙⼿可热的⼈物,攀附他的⼈不知有多少。
3.随着电⼦商务的蓬勃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炙⼿可热,成为众多商家关注的焦点和诱发域名纠纷的重要因素。
4.美联社纽约电现在轮到中国成了⽓候问题炙⼿可热的焦点了。
5.专业知识加上流利的英语,⾜以让你成为社会上炙⼿可热的⼈才!6.在⾯对炙⼿可热的⾦州勇⼠时,湖⼈集体发威,轻松拿下⽐赛。
7.分析师们说,投资者对炙⼿可热的新兴市场股的狂热近来也有所降温,部分原因在于远离风险。
8.爱滋病护理是常今炙⼿可热的议题,亦是发展中的⼀门专业。
有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有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学习成语我们可以通过成语故事来了解成语的含义。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有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1、言而有信曾子,名参,孔子的得意门生。
儒家思想就是孔丘通过曾参传给嫡孙子思,再传给孟轲,形成孔孟之道的,所以曾参被儒家尊为“宗圣”。
曾子杀猪取信于子的教子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
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去。
曾妻戏哄儿子说:“好乖乖,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炒肉给你吃。
”儿子听说有肉吃,变更不随母亲去了。
曾参的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参拿着绳子在捆猪,旁边还放着一把雪亮的尖刀,正准备杀猪呢!曾参的妻子一见慌了,赶快制止曾参说:“我刚才同孩子说着玩的,并不是真的要杀猪呀!你看你怎么当真了?”曾参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
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只学会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
今天你要是这样欺骗孩子,就等于教他说假话和欺骗别人。
再说,今天你要这样欺骗孩子,孩子觉得母亲的话不可靠,以后你再讲什么话,他就不会相信了,对孩子进行教育也就苦难了。
你说这猪该不该杀呀?”曾妻听了丈夫的一席话,后悔自己不该和孩子开那个玩笑,更不该欺骗孩子。
既然答应杀猪给孩子吃肉,就说到做到,取信于孩子。
于是丈夫和妻子一起动手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香喷喷的猪肉。
儿子一边吃肉,一边向父母投去了信任和感激的目光。
父母的言行直接感染了孩子。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了,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筒向外跑。
曾子问他去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朋友那么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得,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啊!曾子笑着把儿子送出了门口。
2、一言九鼎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如火如荼】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
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
出自历史典故的 成语词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供大家阅读!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一):匡衡凿壁发音kuāng héng záo bì释义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二):闻鸡起舞发音wén jī qǐ wǔ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出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三):黄袍加身发音huáng páo jiā shēn释义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出处《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四):近水楼台(近水楼台)【典故】范文正公镇钱塘,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录》【释义】水边的楼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优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种地位或关系.【成语故事】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关心与推荐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词语(五):破釜沉舟【典故】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通过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在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自历史典故,这些成语既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又是一种重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几个来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最初来自于古代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邯郸城内。
有一个画蛇的人,画得十分惟妙惟肖,但是他却在勾勒蛇的腰部时,突然发现蛇已经完整,他为了增加画的难度,竟然在蛇的脚上添加了一些图案。
结果,这幅画虽然十分精美,但是却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后来,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不必要的努力,或者自讨苦吃的行为。
二、落井下石这个成语也来自战国时期,故事发生在秦襄王即位之后不久。
当时,一个名叫邓析的小官员被流放远方,在路上他偶然发现一只蛤蟆掉到了井里,邓析心思机灵,特地将一块石头扔进井里,结果将蛤蟆打了死。
邓析这样的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他曾经替反对秦襄王的官员说话,结果被秦朝专政,这次他趁机报复。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恶意攻击,趁人不备,落井下石的卑劣行径。
三、弄巧成拙这个成语的故事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中。
故事讲述了墨子和庄子一起去垂钓,而其中墨子为了防止鱼跑掉,动了一些心思。
他采用细绳绕钩的方法,结果鱼咬上勾后,墨子拉得太紧,细绳绕钩使鱼脊椎折断,无法再利用,得不偿失。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在处理事物时,过于追求巧妙而导致事与愿违,最终害了自己。
四、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鲁国的乐师仅有三个人,但是参加宴会的时候必须配备五个乐师。
于是官方通过招揽一些素质相对较差的人,来满足凑够五个的规定。
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音乐才华,他们只是学习了一些表面功夫,因此在演奏时,他们往往会弹的很差,影响了其他演奏者。
这个故事被用来比喻靠人数来凑数,而非靠才华博得青睐的做法。
五、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楚汉战争。
当时楚国被汉国包围,四面都是敌军,楚国的军队被迫在艰苦的环境下奋勇抗击。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
许多成语都源自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吧。
1. 不吐不快“不吐”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是楚国文学家兼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末年因忧国忧民,多次向怀王进谏,但怀王不采纳他的建议,反而被怀王排挤。
最终,怀王陷害屈原,将其贬谪到汨罗江。
在江边,屈原写下了《离骚》,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而“不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离骚》中的“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不吐不快,不吐不快。
”意思是表达了心中的不满,不吐不快。
2. 杯弓蛇影“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是出自《庄子·天地》。
故事讲述庄子的弟子庸人在深山里闻到兽腥味,害怕躲进一个茅屋里,发现墙壁上有一个弓箭的支架和一只茅盏,害怕之余便进屋休息,庸人想到有可能会有蛇而害怕。
庄子知晓后解说外墙上的弓箭、茅盏本身无蛇,屋中的影子是其他物品的影子,曾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
3. 刻舟求剑“刻舟求剑”的故事出自《列子·湣王》。
湣王有一个随从在湖边船上放了一把剑,剑掉进湖水里,随从就在船舷上刻记下剑的地方,等水退了过后,随从回来湖边来刻剑,追求剑于水下。
湣王后来告诫随从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见鼠须拔马毛那样的精神原则。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词语或短语,它们背后都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
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智慧,通过掌握并运用这些成语,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和富有韵味。
因此,学习和运用这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愿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积累这些珍贵的成语,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是一种相沿习用、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的固定词组或短语,不少的成语故事都是来自于历史典故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出处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出处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对学生学习成语很有大的帮助!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一)超群绝伦关羽,字云长,是刘备的重要将领。
刘备当平原国相后,关羽和张飞分头率领他的队伍。
他们三人同睡一张床,情如兄弟;在大庭广众之下,关羽和张飞总是侍立在刘备身旁。
刘备跟随刘表后,关羽跟着依附。
后来,刘备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
另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与他在江陵会合。
曹操急追刘备,到达当阳(地名,位于兮湖北省中部),刘备向东北直奔,正好遇上关羽的船队。
不久,孙权派军兵帮助刘备抗击曹操,曹操率军退去。
刘备南下收复了东南四个郡,于是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长江北岸。
后来,关羽听说马超前来归降刘备,因他过去不认识马超,便写信给诸葛亮,询问马超的人品和才能可以同谁相比。
诸葛亮对关羽了解,知道他护短,不服气居于别人之下,便写信回答说:"马超文武双全,勇猛过人,是一代豪杰,如汉初大将鲸市、彭城一类人物,可与张飞并驾齐驱。
但是,不能与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比。
"这个故事史料记载如下:"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这便是成语"超群绝伦"的由来。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二)1: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能畅销起来,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2:孟母三迁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0篇)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更需要我们现如今的传承下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1利令智昏战国时期,秦国派大将白起出兵攻打韩国。
秦军进攻上党(现山西省东南部)的时侯。
上党的守将冯亭负隅顽抗但仍然守不住,便想把上党献给赵国以谋求保护。
赵国的平阳君赵豹觉得无缘无故得到的好处是祸患的根源,因此他劝赵孝成王深思熟虑。
而平原君赵胜却被眼前的利益蒙住了眼睛,他极力主张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接收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于是,秦王派大将白起率军大举进攻赵国。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三年、最后赵国四十万大军在长平全军覆没、被秦军消灭,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后来,秦国的军队几乎攻破赵国的都城邯郸。
司马迁在评论这一历史事件时开诚布公地指出:“鄙语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这段话的大意是:俗话说:“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
”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万兵马、甚至连国都邯郸都危如累卵几乎丢掉。
古代历史四字成语故事2开门见山晓亮《十大元帅之谜.徐向前元帅之谜》奇特的性格之谜:1967年1月24日晚饭后,徐向前实在憋不住了,决定要“闯宫”——坐车直趋林彪住地毛家湾。
当时,林彪、陈伯达正在交谈。
徐向前不宣而至,林彪很不高兴。
徐向前开门见山,向林彪讲了目前军队的混乱状况,说:军队要稳定,这样乱下去不行,要搞几条规定,如不能成立战斗组织、不能随意揪斗领导干部、不准夺权等等。
关于成语的历史典故(15篇)

成语的历史典故关于成语的历史典故(15篇)关于成语的历史典故11、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2、牛角挂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
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
问所读,曰:‘《项羽传》。
’因与语,奇之。
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
’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
”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
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3、负薪读书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
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
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
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
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
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4、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来自历史故事中的成语:1、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3、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5、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6、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8、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9、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10、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
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1、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
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历史典故的成语

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其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
这些成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历史典故的成语世界,领略它们的魅力。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大家一定不陌生。
秦朝末年,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
在渡过漳河后,项羽下令把船只全部凿沉,把锅碗瓢盆全部砸破,只给士兵们留下三天的干粮。
他以此向士兵们表明决心,要么战胜秦军,要么战死沙场,绝不后退。
士兵们受到项羽的鼓舞,个个奋勇杀敌,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就形容人们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事。
“背水一战”同样展现了古人的勇气和决心。
楚汉相争时,韩信率领汉军攻打赵国。
他派出一支部队在河边列阵,背靠着河水作战。
由于没有退路,汉军士兵们拼死抵抗,最终大获全胜。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绝境中往往能激发人的巨大潜力,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创造奇迹。
“四面楚歌”则反映了战争中的心理战术。
楚汉战争末期,刘邦的军队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
刘邦采用谋士的计策,让士兵们在项羽的营地周围唱起了楚国的歌曲。
项羽的士兵们听到家乡的歌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士气低落。
项羽也以为楚国已经被刘邦占领,感到大势已去。
这个成语后来用于形容人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卧薪尝胆”体现了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到吴国为奴。
回国后,勾践睡在柴草上,每天品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强大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完璧归赵”讲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和氏璧。
秦国想要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
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识破了秦国的阴谋,成功地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
“纸上谈兵”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本文是关于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2、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篇一:先发制人的故事先发制人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发”发动;“制”控制。
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
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
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旧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
”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篇二:舍我其谁的故事孟子想到齐国施展自己的雄图大志,也很希望齐国君王能像历史上的商汤和周武王那样有作为。
他到齐国后,齐王很高兴,并且任用了他。
但孟子总感到不理想,于是决定离开齐国。
但他在离开时,心里又是矛盾着的,很想齐王能亲自出面来挽留他。
后来,尽管齐王也亲自到孟子住处见了面,但只是寒暄寒暄而已,并没有表示要真正留他。
孟子出京城临淄到齐国西南部的昼地后,住了3天才走。
途中有人问孟子为什么这样慢腾腾地,孟子说,我自认为还是太快了呢。
我想齐王也许能最终改变态度,把我召回去。
齐王如果用我,何止齐国的老百姓得到太平,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够得到太平。
在回归的路上,又有一个名叫充虞的人问孟子,说:“老夫子现在好象很不愉快的样子,从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回答道:“彼一时,此一时嘛。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典故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一)拔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二)巧夺天工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有个女儿,长得十分漂亮,后来嫁给了曹操的儿子曹丕。
曹丕建立魏国当了皇帝,甄夫人也就被立为皇后。
曹丕对她宠爱有加,百依百顺。
当时甄夫人已经四十岁了,为了能得到曹丕长久的宠爱,每天都要精心打扮自己。
据说在甄夫人的庭院里,有一条漂亮的绿蛇,嘴里含着一颗红色珠子。
当甄夫人梳妆时,这条蛇就在她眼前盘成一个奇特巧妙的形状,并且形状每天一换。
甄夫人就照蛇的形状梳理发型,精巧的程度胜过天然。
人们都称这种发型为“灵蛇髻”。
曹丕每次看见皇后,都觉得她依旧年轻漂亮,十分喜欢她。
甄夫人不但美貌如仙,而且善良聪慧,很有才情。
相传曹植的《洛神赋》就是出于对甄夫人的仰慕而写的。
但是,随着年华的消逝,即使再精致巧妙的梳妆,也无法改变甄皇后失宠的命运。
年轻的郭皇后终于替代了她的地位。
而她由于对此不满,惹怒了曹丕,最后被他下诏赐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一画: 人物朝代一字千金 ( 吕不韦 * 战国 ) 一字之师 ( 郑谷 * 唐代 ) 一箭双雕 ( 长孙晟shèng * 北朝 ) 一饭千金 ( 韩信 * 汉代 ) 一鸣惊人 ( 齐威王 * 战国 ) 一目十行 ( 萧纲 * 南朝 ) 一马当先( 黄忠 * 三国 ) 一诺千金 ( 季布 * 汉代 ) 一言九鼎 ( 毛遂 * 汉代 ) 一去不返 ( 荆轲kē * 战国 )
二画: 人物朝代入木三分 ( 王羲之 * 晋代 ) 入幕之宾 ( 谢安 * 晋代 ) 人中之龙 ( 宋纤 * 晋代 ) 七步之才 ( 曹植 * 三国 ) 七擒七纵 ( 诸葛亮 * 三国 ) 力不从心 ( 班超 * 汉代 ) 人面桃花 ( 崔护 * 唐代 ) 九世之仇 ( 齐襄xiāng公 * 春秋 )
三画: 人物朝代三顾茅庐 ( 刘备 * 三国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大禹 * ) 大器晚成 ( 崔林 * 汉代 ) 才高八斗( 曹植 * 三国 ) 大事不糊涂 ( 吕端 * 宋代 ) 口若悬河 ( 郭象 * 晋代 ) 千金买笑 ( 周幽王 * 西周 )
四画: 人物朝代毛遂自荐 ( 毛遂 * 战国 ) 木入石心 ( 夏统 * 晋代 ) 风声鹤唳lì ( 苻fú坚 * 晋代 ) 韦编三绝 ( 孔丘 * 春秋 ) 匹夫有责 ( 顾炎武 * 明代 ) 开诚布公 ( 诸葛亮 * 三国 ) 犬马之诚 ( 曹植 * 三国 ) 天作之合 ( 周文王 * 西周 ) 不耻下问 ( 孔圉 yǔ * 春秋 ) 手不释卷( 吕蒙 * 三国 ) 斗酒学士 ( 王绩 * 唐代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 吕尚 * 西周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 汉代 )
五画: 人物朝代四面楚歌 ( 项羽 * 秦末 ) 乐不思
蜀shǔ ( 刘禅chán * 三国 ) 对牛弹琴 ( 公明仪 * 战国 ) 用兵如神 ( 诸葛亮 * 三国 ) 东山再起 ( 谢安 * 晋代 ) 对症下药 ( 华佗 * 三国 ) 出将入相 ( 李靖 * 唐代 ) 东窗事发 (秦桧huì* 宋代 ) 目不窥园 ( 董仲舒 * 汉代 )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元景安 *北朝 ) 出奇制胜 ( 田单 * 战国 ) 半途而废 ( 乐羊子 * 汉代 )
六画: 人物朝代负荆请罪 ( 廉颇 * 战国 ) 老马识途 ( 管仲 * 春秋 ) 讳疾忌医 ( 蔡桓公 * 战国 ) 老妪yǔ能解 ( 白居易 * 唐代 ) 老当益壮 ( 马援yuán * 汉代 ) 多多益善 ( 韩信 * 汉代 )
因势利导 ( 孙膑bìn * 战国 ) 如坐针毡 ( 杜锡 * 晋代 ) 百步穿杨 ( 养由基 * 春秋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萧何 * 汉代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共叔段 * 春秋 )
七画: 人物朝代完璧归赵 ( 蔺lìn相如 * 战国 ) 鸡鸣狗盗 ( 孟尝君 * 战国 ) 围魏救赵 ( 孙膑 * 战国 ) 纸上谈兵 ( 赵括 * 战国 ) 投笔从戎 ( 班超 * 汉代 ) 运筹帷幄 ( 张良 * 汉代 ) 弄假成真 ( 孙权 * 三国 ) 赤膊上阵 (许褚chǔ *三国 ) 初出茅庐 ( 诸葛亮 * 三国 ) 抛砖引玉 ( 常建 * 唐代 ) 两袖清风 ( 于谦qiān *明代 )
八画: 人物朝代图穷匕见 (荆轲 * 战国 ) 卧薪尝胆( 勾践 * 春秋 ) 单刀赴会 ( 关羽 * 三国 ) 刮目相看 ( 吕蒙 * 三国 )
拔山扛鼎 ( 项羽 * 秦末 ) 金屋藏娇 ( 刘彻 * 汉代 ) 画龙点睛( 张僧繇yáo * 南朝 ) 枕戈待旦 ( 刘琨 * 晋代 ) 瓮中捉鳖 ( 李逵kuí * 宋代 )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刘邦 * 汉代 ) 其貌不扬 ( 然明 * 春秋 )
九画: 人物朝代退避三舍 ( 重耳 * 春秋 ) 怒发冲冠 ( 蔺相如 * 战国 ) 指鹿为马 ( 赵高 * 秦代 ) 背水一战 ( 韩信 * 汉代 ) 将功折罪 ( 凌统 * 三国 ) 草船借箭 ( 诸葛亮 * 三国 ) 将计就计 ( 曹操 * 三国 ) 洛阳纸贵 ( 左思 * 晋代 ) 草木皆兵 ( 苻坚 * 晋代 ) 闻鸡起舞 ( 祖逖tì * 晋代 ) 赴汤蹈火 ( 晁cháo错 * 汉代 ) 南柯一梦 ( 淳于棼 * 唐代 ) 前度刘郎 ( 刘禹锡* 唐代 ) 按图索骥 ( 孙阳 * 春秋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 * 汉代 )
十画: 人物朝代高山流水 ( 俞伯牙 * 春秋 ) 起死回生 ( 扁鹊 * 战国 ) 破釜沉舟 ( 晋景公 * 春秋 ) 胯下之辱 ( 韩信 * 汉代 ) 破镜重圆 ( 徐德言 * 南朝 ) 病入膏盲 ( 晋景公 * 春秋 ) 请君入瓮 ( 来俊臣 * 唐代 ) 胸有成竹 ( 文与可 * 宋代 )
十一画以上: 人物朝代孺子可教 ( 张良 * 汉代 )
悬梁刺股 ( 孙敬/汉代 * 苏秦/战国 ) 焚书坑儒 ( 嬴政yíng * 秦代 ) 梁上君子 ( 陈寔shí * 汉代) 得陇望蜀 ( 刘秀 * 汉代 ) 望梅止渴 ( 曹操 * 三国 ) 凿壁偷光 ( 匡衡 * 汉代 ) 数典忘祖 ( 籍谈 * 春秋 ) 梦笔生花 ( 李白 * 唐代 ) 磨杵chǔ成针 ( 李白 * 唐代 ) 程门立雪 ( 杨时 * 宋代 ) 精忠报国 (岳飞 * 宋代 )
赔了夫人又折兵 ( 周瑜 *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