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农讲所观后感

合集下载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我有幸获得了参观农讲所的机会,这是一座既庄严又温馨的地方。

农讲所是一个记录和展示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农业科技的进步,还弘扬了农耕文化的精髓。

进入农讲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庄严神圣的农民画像。

这位农民面带微笑,手握锄头,似乎在向我们传达着一种劳动的伟大。

这幅画让我想起了祖辈们坚定而坚韧的农业精神,他们用汗水换来了我们的丰收和幸福。

农业是国家的命脉,农民是祖国的栋梁。

农讲所让我意识到,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农业仍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在农讲所的展览厅里,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和文物再现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我看到了当年农村人们带着微笑的面孔,他们在田野里辛勤劳作,用他们的双手养活了整个家庭。

这让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农民的勤劳和坚持。

而展示的农业科技则让人眼前一亮,高效的农业机械给农民减轻了很多劳动负担,新型农药和肥料让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很多。

在这里,我被中国农业科技的崛起所震撼,感慨中国人民智慧的无穷。

除了科技进步,农讲所还让我了解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石,中国的农耕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们的瑰宝。

农讲所通过展示农民们的传统服饰、习俗和祭祀活动,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农民淳朴的生活态度和敬畏自然的观念。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农耕文化不仅是我们过去的,也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的一部分,它蕴含着我们的智慧和价值观。

参观农讲所的过程中,我还与一位老农民进行了交流。

他向我讲述了他70多年的农田生涯,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农业的无限热爱和对农村的眷恋。

他告诉我,虽然现在社会在高速发展,但农业仍然需要我们的热情和付出,农业是对家园最深厚的爱,也是对国家最深情的回馈。

这些话使我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为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的决心。

参观农讲所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次经历,但我从中汲取了很多营养。

我明白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也理解了农耕文化的深远意义。

农讲所让我重新认识农民的付出和贡献,更让我坚定了为农业发展尽一份力量的决心。

参观农讲所有感

参观农讲所有感

党课出外实践心得教育学院成海丽今天上午,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第四十六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第八分党校出外进行党课实践活动。

内容主要为参观武昌人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以及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以及国家反腐倡廉会馆。

在农民运动讲习所中,我们认真地参观了当时的教务处,大教室以及大操场,好好地亲身融入当时的环境感受当年农民运动讲习的情形。

站在简陋的略微弱光的大教室里,看着拜访整齐的条形凳子和墙上的总理遗书,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毛泽东等人在此给农民干部上课的情景,他们谆谆教导,偶尔累了便在外面的教务处简朴的藤椅上坐下歇一会,就这样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党员们,投入到革命中。

穿过大教室,外面是一个长满青草的大操场,毛泽东主席的石像耸立其中,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那热血青年的气息。

退出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毛泽东旧居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旧居,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时与他同住在这里的有他的夫人杨开慧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蔡和森、彭湃、郭亮、夏明翰、毛泽民、毛泽覃、罗哲等共产党人也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那是一个古朴的民国时期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窗和桌椅,是当时革命党人们简朴的生活环境和习惯,革命作风的缩影。

简朴的一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革命者们的那种为革命奋斗的决心和精神,也许只有这么习惯于在简朴中奋斗,只有这样的坚毅和对革命的执着,才能让他们在经历革命的惊涛骇浪时依然面不改色,依然忠贞吧!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地地向伟大的革命者深深致敬。

离开毛泽东故居,我们一行人继续去中共五大会址和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参观,感受革命,感受历史。

通过对纪念馆内展览资料的观赏,我们从最初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直往前看,谁主沉浮,中流击水,一路观看,一路在回归到当时的革命历史中思索,前行。

静静地从最初不成熟的开始抗战到后来新中国的成立在到后面的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仿佛是亲身经历了当年的1927年,然后一步一步在革命历史中走向当今的新中国新时代,置身史中,亲身感受着整个革命过程和新中国从成立到文革到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整个历程。

参观农讲所有感

参观农讲所有感

参观农讲所有感近日,笔者有幸参观了一处农讲所文化遗址,看到了各种珍贵的历史文物,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魅力,深入了解了农民运动中的伟大历程,并受到了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农讲所。

农讲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农民运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了提高农民觉悟、壮大积极力量而设立的培训机构。

农讲所设立时间较早,主要存在于20世纪20-30年代,而在中国民主革命期间,尤以江西瑞金、湖南平江和井冈山三处农讲所最为有名,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

参观农讲所,可以感受到这种新式的教育培训机构所流传下来的文化与思想氛围。

珍贵的历史遗迹就在眼前,几十年的岁月已经给予了它们沧桑的韵味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但她们依然在散发着具有特殊历史气息的光芒。

门楣上的对联“开卷有光、闭卷有气”非常有意思,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极精致的纹线和轮廓刻出来的,展示了宋代雕刻工艺的高超水平。

墙上的精美壁画、鲜活漫画以及各种刻画,让人眼花缭乱、品位尽致。

其中的一副漫画,画着几个穿著单薄的底层群众在谈天说地,看似平凡,但却真切地展示了那个时代底层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新生事物、新型态的求知兴趣。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布置展厅与展品的故事,目睹了那个时代辛勤探索与生活场景的鲜活还原。

其中米缸、扁担、蒸锅、旱烟袋等日用品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

它们代表了当时农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工具生产与文化形态的某种联系。

更为引人关注的则是展馆里的影像资料,如《红色娘子军》和《兵工厂》等老电影,它们质朴的表现风格与诙谐的描写方式,充分传达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热潮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变迁。

与此同时,参观这个历史遗址可以让我们回顾那段非凡的历史时期。

随着国家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和工厂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代表。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群众被边缘化了,他们的待遇和地位也相继下降。

农民在城市生活的艰苦状况下,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民族地域性。

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农民也开始了新的反思与觉醒,在共产党带领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孕育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泉源和源流。

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

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第一篇: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观感想某月某日星期*第**期青年党校组织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参观武汉革命遗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于1926年参与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武昌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同时也是毛泽东1926年至1927年在武昌时的居所。

走入农讲所所在的督府路就感觉到了革命的气息,灰色的砖墙一直延伸,显得十分的严谨。

当地的居民小区保持了很强的革命作风,干净整洁,贴上了团结一致,鼓舞人心的招贴,与武汉其他地区的居民区有着很大的不同。

四栋砖木结构的房屋灰瓦青墙、朱柱红檐是典型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第一栋是两层的青砖小平瓦楼房,这是当时教员办公的地方(进第二间房的时候我摸了靠近门口的桌子,讲解员说那是毛主席曾经办公的桌子,我好开心OHOH~~;在另一个房间我还摸了他们留下来的步枪,感受一下小米加步枪的滋味),其他几栋均为平房。

(这些古色古香的房屋有100多年历史,湖广总督张之洞1904年在这里建造了北路高等小学堂,后为湖北省高级商业学校校址等。

老房子内部空间有四五米高,坐北朝南,加之2800平方米绿草茵茵的操场,十几种苍柏古翠,散发着淡淡的历史幽香。

)第三栋平房正是“农讲所”大教室,上百张长凳摆开来,教室里的陈设和79年前的一样,墙上贴着红底白字的横幅标语“打倒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的标语。

就是在这个木制讲台前,毛泽东同志为学员们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指出中国革命工人是主力军,农民是主要力量,青年学生是党的预备军。

旁边屋子是常委办公场所等。

参观完农讲所的教室,同学们又先后参观了办公室、操场(屋后的大操场是学员们军事训练的地方,每天4小时)、宿舍(床又小又短)和毛泽东同志的旧居,段段革命史,桩桩奋斗事,件件旧日遗物,让同学们了解了革命战争时期学习资源的匮乏和条件的艰苦,感受到了成千上万的优秀共产党人寻求真理和解放的奋斗和艰辛,激发了我们大家在艰苦中追求成功的豪情和壮志。

参观农讲所心得体会

参观农讲所心得体会

参观农讲所心得体会
我在最近参观了当地的农讲所,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农讲所起源于清朝,是一个
传统的农民培训机构,旨在教育农民基础技能、增加他们的农业知识,并更好地管理他们
的土地。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农讲所的历史氛围。

这些建筑物都建于上个世纪初,光秃秃的砖墙、木质梁和柱子构成了一幅穿越时间的画面。

在听导游的讲解下,我了解到这些建筑物被广
泛用于全国各地的农民培训,促进了国家的农业发展。

其次,我对农讲所的教育内容感到惊讶和钦佩。

这些讲座的内容涵盖了从农业种植到
养殖和管理的方方面面,非常全面和实用。

对于当时的农民而言,这些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他们的农业产量和收入。

农讲所的确起到了它所设立的初衷,培养农民成为更好
的农民,同时增加国家的农业生产力。

最后,我觉得农讲所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
的时代,但农民仍然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经常面临着土地管理和技术问题,但通过参加类似农讲所的农民教育活动,他们可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和
收入。

总而言之,参观农讲所对我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它向我展示了这个国家的农民
教育历史,并让我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现在所享有的便利。

同时,我相信通过致力于农业教育,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农民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一个更加富裕的社会。

农讲所参观心得

农讲所参观心得

农讲所参观心得农讲所是一个专门为农民提供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地方,我有幸参观了这个地方,并且收获了很多。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到了农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农讲所的环境非常好。

整个讲所布置得非常整洁、干净,让人感到舒适和温馨。

大门口的绿化植物和花坛,让整个农讲所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在讲所的大门口,还醒目地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农讲所”三个大字,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个农民学习的地方。

进入农讲所后,我首先参观了展览厅。

展览厅里陈列着各种农业工具和农产品,展示了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农民的劳动成果。

在展览厅中央的大屏幕上,还播放着一些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视频,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农业知识。

在参观期间,我还参观了农讲所的培训教室。

教室里摆放着许多桌椅,每个座位上都有配备了一本农业知识的教材。

教室里的墙壁上还贴满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图片和标语,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在培训教室里,我还见到了一些农业专家和教师,他们正在给农民们上课。

他们讲解得非常生动有趣,让农民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和理解农业知识。

除了参观展览厅和培训教室,我还参观了农讲所的示范农田。

示范农田里种植着各种农作物,比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农田里的作物生长得非常茂盛,色彩鲜艳,给人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在示范农田旁边还设有一块专门的示范区,专门用来展示一些新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方法。

农民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到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参观农讲所,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民们学习农业知识的热情和渴望。

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农业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农讲所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农业知识。

在参观心得中,我还了解到了农讲所在推动农业发展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

农讲所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向农民们传授农业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的科学种植水平。

此外,农讲所还积极引导农民们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广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参观农讲所之感

参观农讲所之感

参观农讲所之感2011年5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武昌农讲所,武昌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据我所知,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

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

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

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

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参加社会活动。

为造就农民武装骨干,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暴乱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

一到旧址入口处,就能够看到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馆名,入门则看到一个小小的院子,栽种了许多盆花和大树,给人一种宁静、朴实之感。

在院子一边立着大理石碑,刻上了介绍给遗址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才真正了解到这所农讲所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意义有多深厚。

这所农讲所原是清末湖广总督举办的北路学堂,后改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湖北省高等商业学校。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从广州迁到武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实际主持全所工作。

它不仅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革命干部,而且成为指导当时火热的农民革命的重要阵地。

通过短短的廊道,眼前的是大教室,摆放着条形板凳,讲台前的墙上悬挂这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下面则是孙中山的寄语,几句鼓舞人心的话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振奋人心。

教师宽敞明亮,窗外是一片绿草地,幽静简朴,当年就是在这个教室,这个讲台,毛泽东传播了他对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农民问题的见解和思想,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

关于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关于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关于参观农讲所观后感武汉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人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建议开办的一所培育全国农人运动干部的学校,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

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打算,亲自选聘教员,教学《农人问题》、《农村教育》等要紧课程。

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

许多闻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立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讲习所不同于曾经的私塾,它的目的在于培育全国农人运动干部,而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

学员通过3个多月的学习和参加镇压麻城县地主武装红枪会的反革命暴动和粉碎反动军官夏斗寅的武装兵变的实际战斗,不仅学到了革命理论,而且取得了革命实践的锻炼。

此刻的讲习所尽管通过修复,但还保留了原景,矮矮的一排屋子,青色的砖块,红漆装饰着。

也确实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国民党出资,共产党主办,培育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和领袖。

在教学教室里,导游姐姐绘声绘色地给咱们讲着曾经那个地址发生的故事,咱们恍如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那个地址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尽力,随时预备为国捐躯。

也确实是那个地址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人协会特派员,深切农村开展农人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奉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咱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教师们的名字。

昔时的毛主席就在那个地址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中国的一代巨人,确实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

中国共产党员们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成功。

参观农讲所的感想

参观农讲所的感想

参观农讲所的感想
农讲所的全称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它不仅曾是明清时期培养儒生、祭祀孔子的学宫,还是中国共产党播下革命的星星之火的地方。

走进这个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我特意观察了毛泽东所长的办公室,那里陈列简单,一个桌子、几把椅子,一张床、几口大箱子、还有一个柜子,仿佛能看到毛泽东在桌前思索,在地上来回踱步,在床上辗转反侧的身影。

随后我也和同学们一同参观了纪念馆的各种文物和资料,一边参观,一边想着,原来我们的革命先烈们就是在这样设置简陋、条件艰苦的房屋里点亮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可以想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教员们孜孜不倦地宣扬革命,教授农民运动的理论,学员们勤勤勉勉地汲取知识,接受严苛的军事训练。

所以在农讲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农民运动的革命烈火才能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

在农讲所中留下的种种历史的足迹,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争做时代新青年,让中国更加繁荣昌盛,才不愧于革命先烈们的英勇牺牲。

【参考文档】武汉农讲所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参考文档】武汉农讲所观后感-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武汉农讲所观后感篇一:参观农讲所有感参观农讲所有感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孟俊山(11012065)摘要:201X年5月16日,我们师生一行参观了武汉农讲所,通过对农讲所的参观,我们深深地被革命党人崇高的革命信仰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所震撼,他们将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早期就意识到了蕴藏在农民阶级内部的力量,1927 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旨在培养农民干部与人才,发挥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时至今日,三农问题依然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农讲所,革命信仰,艰苦朴素,榜样,三农问题一,农讲所简介201X年5月16日,我们师生一行参观了武汉农讲所,武汉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汉红巷(原黉<音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运动干部的学校。

农讲所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

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

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

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

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

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

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参加社会活动。

为造就农民武装骨干,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暴乱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

武汉农讲所参观心得

武汉农讲所参观心得

武汉农讲所参观心得【实用版2篇】目录(篇1)一、武汉农讲所简介二、参观武汉农讲所的感受三、武汉农讲所的历史价值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正文(篇1)【武汉农讲所简介】武汉农讲所,全名武汉市农业讲习所,位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

这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农业教育和实践基地,始建于 1902 年,前身为清朝末期的湖北自强学堂。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武汉农讲所为我国农业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对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观武汉农讲所的感受】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历史悠久的农讲所,一进入校园,我被那古朴的校园建筑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走在农讲所的校园里,仿佛能感受到那些为了国家农业事业付出辛勤努力的前辈们的身影。

在参观过程中,我对农讲所的历史沿革、学科设置、研究成果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感我国农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

【武汉农讲所的历史价值】武汉农讲所在其百年历史中,见证了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与变革。

从清朝末期的湖北自强学堂,到民国时期的湖北省立农学院,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市农业讲习所,农讲所始终走在农业教育的前沿。

其历史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我国农业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不乏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2.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教育经验,为现代农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3.保留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古籍、农具等,为研究我国农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武汉农讲所的历史和发展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1.继续重视农业教育,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2.继承和发扬农讲所的优良传统,以创新精神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3.学习农讲所的历史经验,发挥我国农业的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贡献。

目录(篇2)一、武汉农讲所简介二、参观武汉农讲所的感受三、农讲所的历史价值与启示正文(篇2)【武汉农讲所简介】武汉农讲所,全名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成立于 1927 年。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观后感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观后感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观后感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革命的重要节点。

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理想。

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了武昌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和文字,我了解到了农讲所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个农民教育机构,更是一个为推动社会变革而奋斗的组织。

这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纪念馆展示了农讲所的先驱们的事迹和贡献。

他们是一群具有远见和勇气的人,他们秉持着为农民谋福利、推动社会进步的信念,不畏艰难,不辞辛劳。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纪念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使参观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革命的艰辛。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仰。

参观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是一次深刻而有意义的体验。

它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农讲所这么个地方,可从来没去参观过。

前段时间,终于有机会去好好逛了逛,这一逛啊,还真让我感触良多。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怀着好奇又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农讲所。

刚到门口,就被那古朴而庄严的建筑风格吸引住了。

红色的砖墙,黑色的瓦顶,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农讲所,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

庭院里绿树成荫,绿草如茵,让人感觉格外的清新和舒适。

我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慢慢走着,心里想着,当年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的人们,是不是也经常在这片庭院里交流和思考呢?穿过庭院,我来到了一间间展览室。

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文物和图片,详细地介绍了农讲所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书籍、简陋的农具,还有学员们用过的生活用品。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让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学员们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在一个展柜里,摆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我凑近仔细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虽然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然能感受到书写者的认真和专注。

我不禁想象着,在那个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年代,这位学员是怎样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记录着自己的所学所悟。

还有那些农具,锄头、镰刀,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们却承载着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记忆。

看着这些农具,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老家,跟着爷爷奶奶去田里干活的情景。

那时候,总觉得种地是件又累又无聊的事情,现在才明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的汗水和付出。

接着,我来到了一间教室。

教室里的布置十分简单,几张破旧的桌椅,一块黑板,还有墙上挂着的马克思和列宁的画像。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闭上眼睛,想象着当年学员们在这里上课的场景。

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课,学员们在下面聚精会神地听讲,不时地做着笔记,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墙上挂着的一些学员的照片。

他们大多面容青涩,但眼神坚定。

我在想,他们在离开农讲所后,是不是都奔赴到了农村的各个角落,为了农民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呢?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呢?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一个小院。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一直都知道农讲所的存在,可总是没有机会去亲身感受一下。

这次终于得偿所愿,走进了那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大门。

刚到农讲所门口,就被它那古朴而庄重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红色的砖墙,黑色的瓦顶,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大门,眼前是一个宽敞的庭院,绿树成荫,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斑。

我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缓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整齐排列的教室。

教室里摆放着陈旧的桌椅,黑板上还残留着当年的字迹。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热血青年,正坐在这些桌椅前,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授课,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学员们的宿舍。

宿舍里的床铺简单而整洁,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墙上挂着学员们的照片,他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朝气蓬勃。

看着这些照片,我不禁想起了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年轻的学员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离开了温暖的家,来到这里接受艰苦的训练,随时准备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在农讲所的展览厅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

有学员们用过的书籍、文具,有他们穿过的军装、草鞋,还有他们写的书信、日记。

这些物品虽然已经陈旧,但却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其中有一封学员写给家人的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在这里一切都好,请勿挂念。

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愿意付出一切。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农讲所的墙壁上有许多斑驳的痕迹,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这些痕迹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是却始终屹立不倒。

就像我们的革命事业一样,虽然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在无数革命者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走出农讲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参观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走进了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农讲所。

刚踏入农讲所的大门,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眼前的建筑古朴而典雅,红墙黄瓦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醒目。

我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缓缓前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一间间展览室,里面陈列着的各种文物和图片,就像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向我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农具,有锄头、犁耙,它们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却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

那粗糙的木质手柄,仿佛还残留着农民们的汗水。

还有那些泛黄的书籍和文件,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当时的思想和斗争策略。

我凑近仔细看,仿佛能看到当年的革命者们在昏黄的灯光下,奋笔疾书,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努力拼搏的身影。

在一个角落里,摆放着几张破旧的桌椅,据说这就是当年学员们上课的地方。

我轻轻地抚摸着桌面,那一道道划痕,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激烈讨论和思想碰撞。

我闭上眼睛,试图去感受当时的氛围,耳边仿佛响起了学员们激昂的发言声,他们充满激情,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一心想要为农民谋福祉,改变这个旧世界。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面墙上挂满了烈士们的照片。

他们的面容或严肃,或慈祥,但无一例外都透着一股无畏的勇气。

其中有一位年轻的烈士,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凝视着他的照片,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他们却永远停留在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参观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一间展览室的窗户上,有一块小小的玻璃破损了。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破损,却让我陷入了沉思。

它就像是历史的一个小小伤口,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风雨和沧桑。

也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里也曾经历过激烈的斗争和破坏,但正是这些磨难,让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让胜利的果实更加珍贵。

走出农讲所的时候,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望那座古老的建筑,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武汉农讲所观后感

武汉农讲所观后感

武汉农讲所观后感篇一:游农讲所观后感[游农讲所观后感]摘要: 农讲所曾经的科举考场,也是中国共产党播下革命火种的地方!这次参观让我们重温革命的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增加了我们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我们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当代大学生应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建设美好中国,游农讲所观后感。

关键字:武汉农讲所毛泽东故居五大武大计科我感想4月2日,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计科5到8班参观了位于武昌区司门口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汉农讲所。

据解说员介绍:农讲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3月在董必武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招收了700多名学员,现在被列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规划景点,是国宝级文物单位。

毛泽东同志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为了培养革命所需的大批农民运动干部,宣扬党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干部,并在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深得民心。

参观经过一走进郁郁葱葱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周恩来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一行大字。

气魄的镏金楷体大字,夺目的红色背景,灰色的古体瓦房被周围欲滴的绿色围衬着,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这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

接着我们参观了常委办公室、教务处、大教室、宿舍等场所,设置之简陋,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农讲所的师生仍努力奋斗,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这种大无谓的革命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品行,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和学习。

在二楼,陈列的是毛泽东与武汉之类的图片展,原来这位伟人与武汉有着这么深厚的不解之缘,这让我们倍感亲切,同时也对中国革命史有了更深刻的的认识和体会,观后感《游农讲所观后感》。

◆分享好文◆然后我们参观了毛泽东同志的故居,简陋的摆设不难想象当时革命领袖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呀。

农讲所观后感

农讲所观后感

岁月的沧桑掩盖不了革命党人在中国历史上走过的光辉历程,时代的变迁改变不了革命党人忠贞为党,矢志不渝的坚定决心,风沙的洗礼风干不了革命党人在党旗上洒下的滴滴鲜血,历史的前进阻挡不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铿铿脚步……2011年5月22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的农讲所像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地等待前来参观的游人,以他的深沉和稳重打动每一个人。

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和忙碌的场景,但曾经革命的印记却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教学教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这里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努力,随时准备为国捐躯。

也就是这里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

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师们的名字。

当年的毛主席就在这里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

中国的一代伟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

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大教室里,我们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像,是他带领着一批人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

大教室的后面挂着马克思等共产党人的头像,这样前后的结合不正体现出国共合作吗?虽然国共两党当时存在意识形态等矛盾,但面临外来侵略,两党还是能合作一致抗敌。

还有那墙上挂着的“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字幅,不都是以人为本吗?现在的和谐社会观和以人为本都是对那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为中国奋斗着。

随后,我们还去了大操场,学生宿舍,食堂等。

所有的地方都很简陋,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

学生宿舍里现在还挂着当年“到农村去!”的字幅,那时毛泽东采取的策略正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印记,历史的沉积。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

参观农讲所观后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与好奇的心情,走进了那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革命精神的农讲所。

还未踏入大门,仅仅是站在那古朴的建筑前,便能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红色的砖墙,黑色的瓦顶,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走进农讲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庭院,绿树成荫,花草繁盛,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然而,我深知,在这片宁静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农讲所的展厅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

那些泛黄的纸张、陈旧的农具、黑白的照片,无一不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看着那些曾经被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物品,我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身影。

在众多的展品中,有一组农民运动的照片让我印象深刻。

照片中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他们手持农具,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他们不再是被压迫、被奴役的对象,而是成为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这些照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也让我对革命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充满了敬佩。

还有那些详细记录农讲所发展历程的展板,让我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农讲所的创办,是为了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输送新鲜血液。

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学习了革命理论,还接受了军事训练。

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革命先辈的事迹。

他们为了实现农民的解放,为了推翻旧的统治,不惜放弃自己的安逸生活,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农讲所的教室里,摆放着整齐的桌椅,黑板上还留着当年的字迹。

我坐在其中的一张椅子上,闭上眼睛,仿佛能够听到当年学员们激昂的讨论声,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的热情。

在农讲所的一角,有一面英烈墙。

墙上刻满了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烈士的名字。

看着那一个个名字,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参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感想_写事作文800字相关作文

参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感想_写事作文800字相关作文

参观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感想_写事作文800字相关作文过节时,爸爸给我讲了端午节的由来,同时激发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我缠着爸爸给我讲党的历史。

爸爸为了给我更直观的感受,加深对党的历史的了解,决定由我来安排参观内容。

我在网上查到了“八七会议会址”,就问爸爸能不能去参观?爸爸同意了。

我特邀了几个同学和朋友一起参加。

6月5日下午,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去“八七会议会址”的路上。

到了目的地,我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那栋古老的房子已展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走近前一看,傻眼了,那栋房子在装修……爸爸轻轻走到我们身边提议我们去毛主席的农讲所。

我们立即欢呼起来。

爸爸开车,把我们一行人带到了一幢古朴淡雅的民国初年的建筑前。

这就是位于武昌红巷13号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大门前,悬挂在房檐下的鲜红色字体的牌匾映入我的眼帘,那就是1958年周恩来总理为武昌农讲所题写的馆名:《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听解说员介绍,毛泽东是讲习所的实际主持者,他除了负责所务外,还担任一些主要课程的讲授,并向学生讲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授课的还有共产党人瞿秋白、李立三等。

农讲所培养了来自湖南、湖北、江西等10余省800多人,毕业后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认真倾听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和毛泽东同志生平及其革命经历。

看着那么多革命先辈的照片,战斗岁月的一切一刹那变得清晰起来,似乎触手可及。

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那是一个激情的时代!革命先辈们怀着他们的满腔热血,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撒热血。

这里还有战士们用过的刀、枪等遗物,每一个实物、每一个图片,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它不仅痛斥敌人的狡诈和残忍,还显示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勇猛。

我不禁想起以前爸爸给我讲的革命年代的故事,我仿佛回到那红红火火的大革命中,毛主席指挥战场,战士们团结一心,英勇向前,不怕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央农民讲习所旧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

其学员日后多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

在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到这里学习参观,在精神上受到了新的洗礼,重新认识到在那样一个民族危难空前的时代,我们的先辈们是怎样跟着坚定的选择了我们的党——中国共产党,又是怎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不畏牺牲英勇奋斗的。

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3月29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一个民国初年的建筑群。

这是位于武昌红巷13号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听那里的导游介绍,中央农民讲习所是于1926年底开始筹备的。

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来自全国17各省,共800余人。

学员学成后于1927年6月18日举行毕业典礼。

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毛泽东主席任校长开办了农民讲习所第一期,也是最后一期。

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了,农民讲习所就在也没有开办了。

可是,就在农民讲习所的短短的三个月的学习后,一期学员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坚定的共产党员,并在日后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不由得满心好奇,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呵!是怎样的思想洗礼使得这样一些农村青年树立起这样崇高的理想,坚定不移的跟随着我们的党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而奋斗终生?在从寻访的过程中,我在点点滴滴中寻找着答案。

走进农民运动讲习所,我看到的是葱葱的绿树和静静的篱笆,如果不是我们的到访,这里应该是一片阒然,只有那些物什在平静地述说着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那段历史。

我首先来到教务部(那是一块黑色的小木牌,极工整的繁体毛笔字),里面有三张办公桌和几张藤躺椅。

听导游介绍说,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老师多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请来的两党高级领导人,因为课时少而且大多是拨冗前来,所以一般是没有办公桌和休息室的,他们就是在这些藤躺椅上休息一下的。

我不由的身感敬佩。

作为高级领导人,在这样艰苦的教学条件下,依然愿意奔波授课,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我想他们的这种作风也一定深深的影响了农讲所的学员们,使大家明白要深入全面的了解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离开教务处,我们来到学校领导的办公室。

依旧是很简单的陈设,三张办公桌和一张长桌(这就算是会议桌了)。

我仿佛看到那些桌子上堆满了文件与作业,老师们正虔诚的工作着,因为在他们心中他们所耕耘的是火种,是明天的希望。

绕过穿堂,看到的是一间大礼堂,所谓礼堂就是一间大的教室,地下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长凳,看的出农讲所的学生的训练有素。

听说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在礼堂前的黑板上画过三条线(一条向左弯曲,一条向右弯曲,还有一条居中)来阐明矫枉必须过正的道理,从而说明中国的农民运动是对的好的。

后来我们党沿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终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

据说毛主席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进行它的首次亮相,并震惊四座的。

当时,在礼堂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连窗台上都密密麻麻的挤满了人头。

我想那也许是农民运动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是一件怎么听都觉得新鲜的事情,可我也相信这样的思想的传播一定就像荒原上燃烧的火种一样烧遍神州!
退出礼堂,我们来到一片嫩青青的草地,正是初春时节,那嫩绿的芽儿正努力的探出头来。

82年前的那个春天,800余学子就是在这片草地上开始了他们人生的新的旅程,就是在这个操场他们顶风冒雨坚持学习,就是在这方土地他们挥汗如雨刻苦训练。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可似乎还能从脚下的热土感受到当年那些热血青年的气息。

走出了农讲所,我们来到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农讲所的故居,这里也是他与夫人杨开慧最后一次相聚的地方。

这是一处民国时期的老式民宅,黑瓦白墙,厚重的木板门。

每一间屋子的陈设都很简朴,一床一桌一椅而已。

原来革命的传统是简朴,简朴的来源是革命者的生活作风与态度。

只有有这样的坚毅与对革命的执着,才能在经历了革命的惊涛骇浪疾风骤雨之后依旧忠贞。

这次来到农讲所,对我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触动。

我明白了革命不是我们书本上的历史,而是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铸造的,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和学习的。

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在那个国家危亡的年代,我们伟大的党是我们民族崛起的希望,今天,在这个社会主义已蓬勃发展的年代,我们伟大的党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

这一次的寻访更让我明白了新时代青年肩上的责任:昨日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青年今日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发奋图强,只为他日龙啸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