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①郭原平字长泰,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
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飧盐饭而已。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籴买,然后举爨。
父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
父亡哭踊恸绝。
②高阳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之,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
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①耳。
”原平乃拜而受之。
③及母终,毁瘠弥甚。
墓前有数十亩田,不属原平,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乃贩质家资,贵买此田。
每出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
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
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
④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
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
⑤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
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
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敏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终不肯纳。
﹣﹣《南史》(有删改)【注释】①尊上,对人父母的敬称。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笃疾弥年________②原平不欲使人慢其坟墓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要使微贱________A.细小 B.低下 C.稍微 D.没有②己自引船________A.领 B.拉 C.征引 D.退却(3)第①段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B.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C.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D. 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4)把第⑤段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
(5)对第③段郭原平卖物时的情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卖物时常常会有人拦腰砍价。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②,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
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B. 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C. 代为治筐箧治:备办D. 朅来旧邦朅:离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往往于旧治之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与谈乃父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身之老且衰彼且恶乎待哉D. 离而合襟三江而带五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①。
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②。
既至,栉垢爬痒③,民获苏,郡以大理。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
’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④,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落高标,陵轹⑤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⑥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⑦,便有濠濮间趣。
回视轩冕⑧,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
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注释】①钓筑间:指隐居生活。
②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
③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
④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
⑤陵轹:压倒。
⑥骫:盘曲。
⑦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
⑧轩冕:指官位爵禄。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B.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C.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D.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桑/义高乎偃柏(2)下列各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则思所以大庇我民B. 得古松蔚然虽然,公将羽仪天朝C. 临大节而不可夺是故可友而不可屈D.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3)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起,有举用征聘之意,也指重新任用己退职或罢免的官员,文中即此意。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
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
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
”朝廷是之。
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
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
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
”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
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
”和尚服辜。
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
”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
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
”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
”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
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居一岁,以老去官。
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宋·虞集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
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1)也。
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
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
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
”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此之谓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尝遣济也受业于予。
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
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
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
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
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B. 其亦可以少警矣乎警:警惕C. 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D. 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B. 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 和而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D. 尝遗济也受业于予不拘于时,学于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陈涉起而王陈________ ②使使归项王(内心)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A.放弃B.捐税C.捐赠D.收集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A.满意B.意外C.意图D.怀疑(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最新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叔夜,字嵇仲,侍中耆孙也。
以荫为兰州录事参军。
献所为文,知舒、海、泰三州。
复献文,召试制诰;赐进士出身,迁右司员外郎。
使辽,宴射,首中的。
辽人叹诧,求观所引弓,以无故事,拒不与。
还,图其山川、城郭、服器、仪范为五篇,上之。
从弟克公弹蔡京,京迁怒叔夜,摭司存微过,贬监西安草场。
久之,召为秘书少监,擢给事中。
进礼部侍郎,又为京所忌,以徽猷阁待制再知海州。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
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
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
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
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靖康改元,金人南下,叔夜再上章乞假骑兵,与诸将并力断其归路,不报。
徙邓州。
四道置帅,叔夜领南道都总管。
金兵再至,钦宗手札趣入卫。
即自将中军,子伯奋将前军,仲熊将后军,合三万人,翌日上道。
十一月晦,至都,帝御南薰门见之,军容甚整。
入对,言贼锋方锐,愿如唐明皇之避禄山,暂诣襄阳以图幸雍。
帝颔之。
闰月,帝登城,叔夜陈兵玉津园,铠甲光明,拜舞城下。
帝益喜,进资政殿学士,令以兵入城,俄签书枢密院。
连四日,与金人大战,斩其金环贵将二人。
帝遣使赍蜡书,以褒宠叔夜之事檄告诸道,然迄无赴者。
城陷,叔夜被创,犹父子力战。
车驾再出郊帝日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移书金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
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
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
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
”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
明日,卒,年六十三。
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节选自《宋史·张叔夜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B.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C.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D. 车驾再出郊/帝曰/朕为生灵之故/不得不亲往/叔夜号恸再拜/众皆哭/帝回首字之曰/嵇仲努力/(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荫指的是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或妻子因丈夫有功劳而得到皇帝赏赐的封号。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纵囚论①(宋)欧阳修①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③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④“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①纵囚:史书记载唐太宗曾假释数百死囚,囚犯人归家后全部按时返回,最终赦免了他们。
②贼:指窥察。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且B. 则C. 乃D. 而(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3)对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以唐太宗纵囚的事例,证明死囚应约就死的难能可贵。
B. 引用唐太宗纵囚的史料,证明小人也可以转化为君子。
C.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对比,证明死囚应约的表现违背人情。
D. 将君子和死囚进行类比,证明仁君对臣民不能有所偏见。
(4)概括第③段驳论的思路。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
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
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
屡辟公府,不起。
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
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乎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桓帝乃以安车玄䌲①,备礼征之,并不至。
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生出公族,闻道渐训。
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稚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稚尝为太尉黄琼所辟,不就。
及琼卒归葬,稚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设鸡酒薄祭,哭毕而去,不告姓名。
时会者四方名士郭林宗等数十人,闻之,疑其稚也,乃选能言语生茅容轻骑追之。
及于涂,容为设饭,共言稼穑之事。
临诀去,谓容曰:“为我谢郭林宗,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及林宗有母忧,稚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
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
《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吾无德以堪之。
”(节选自《后汉书·徐稚传》)【注】①玄䌲:黑色与浅红色的布帛。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B.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又/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C.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D. 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乂/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
少雄杰自喜,善骑射。
举万历十一年进士。
除固安知县。
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令民鬻妻以偿。
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
擢御史,会哱拜反,学曾师久无功。
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
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
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
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
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
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
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
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
如松率兵围拜家。
拜仓皇缢,阖室自焚死。
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
宁夏平。
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
学曾任事劳勋。
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
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
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责诸将以振士气,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
国桢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桢太仆少卿。
父丧归,未起而卒。
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B.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C.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D. 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灵岩记姚鼐(清)①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
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
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
②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③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②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
诡,怪异。
趣通趋,急速地奔驰。
③政和:北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
(2)对第①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
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
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D. 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①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
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答案】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分析】此题要求概括回答的内容,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话作答,同一问题,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做出不同的回答,体现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回答不同自然有原因的。
关于合于义理的事,孔子三次回答不同:要求子路要向父亲兄长请教,因为子路胆大,需要约束。
主张冉立刻做到,因为冉求做事易退缩,需要鼓励。
通过孔子向公西华做出的解释,考生明白了为何同样的事不同的人问会有不同回答。
而孔子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故答案为:概述: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
(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理解文本内容。
题有两问,属于递进关系,第一问的答案是作答第二问的基础。
作答第一问关键是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材料主要是孔子对两个学生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回答,对于子路,孔子要求他不要冒进,对于冉求则鼓励他不要退缩。
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统编版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汶川地震、三鹿毒奶粉、 煤矿透水考验着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社会预警和应急法律制度
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体制框架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应急管理中的国家权力结构 应急预案及其要求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体制
•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 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 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群体 性事件)。
•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 较大和一般四级
社会预警和应急法律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一、背景
• 2003年春肆虐全国、席卷全球的SARS危机是我国公共应 急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SARS引发的严重后 果及其事后反思,将我国的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推上了快车 道。当年,为了应对这场突如奇来的疫病,国务院迅速颁 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建设 应急预警 危机预控
1、做好动态的信息预测和风险评估控制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信息及时得以监测,损害就可在一 定程度上减轻甚至避免! 很多突发性事件是可以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的!
2、避免过分自信和麻痹大意
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 处置和救援 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是进行有效处置,最大限度
• 2005年3月,国务院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讨论了该草案。法 制办根据常务会议精神将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就修 改的有关内容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 委作了汇报,将名称更改为“突发事件应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
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
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机不可失也。
”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
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
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
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
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
逢时曰:“此必赵全谋也。
”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
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
及战,又不利,乃引退。
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
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
”辛爱执箭泣曰:“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
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
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甫拜命,以忧归。
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
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
以平两广功,进少保。
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
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B.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C.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D.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 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 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 忧,父母的丧事。
我国古代,父母去世时,官员通常要停职回家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逢时擢升军职,平定盗贼。
广东、江西盜贼蜂起,他被朝廷擢升为广东兵备副使,和参将俞大猷镇守在那里;在程乡盜贼平定后,他调任惠州巡抚。
B. 方逢时当机立断,抓住时机。
隆庆四年冬天,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投降,方逢时告诉总督王崇古机不可失,派遣中军康纶率领人马前往接受投降。
C. 方逢时利用计谋,巧退敌兵。
叛徒赵全怂思俺答发兵,俺答被迷惑,举兵侵犯,方逢时就把赵全曾经给他的信给俺答,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
D. 方逢时尽忠国事,得到褒扬。
因为平定两广的功劳,方逢时升任为少保;他多次上疏,要求退休回去,于是皇帝写下了“尽忠两字赐给他,以示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②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答案】(1)C(2)A(3)C(4)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解析】【分析】(1)本题中,“辛爱喜,因使求币”的主语是“辛爱”,而“笑曰”的主语是“逢时”,所以可以排除A和B项;“区区”是小小东西的意思,作“爱”的宾活,应放在同一句,可以排除D,故选C。
(2)A项,“进士,是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错误,这里指“贡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故选A。
(3)C项,错在“俺答捉住赵全后带兵退回去了”错,原文是“有执全意”,即“有捉住赵全的意图”另外,淹答是作战不利之后带兵退回去的。
故选C。
(4)本题赋分点,第一句中,“还”,要回;“纳款”,降服,归降;“以兵”,发兵,率兵;“趣”,“促”,促使;“是趣之死矣”,为判断句,这是促使他死。
第二句中,“求”,求取;“授官”,封了官;“成约”,已订立的契约;“更”,重新;“计”,考虑。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⑷①想要回把汉那吉就赶快降服,如果发兵来,这是促使他死。
②我来求取把汉,把汉既然封了官,又有已订立的契约,我们的计划应当重新考虑。
【点评】⑴正确断句,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做断句题,可以借助名词、代词、动词断句;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断句读;借助虚词断句,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有些词用在句首,有些词用在句尾;借助句式断句,一些有固定特征的文言句式可以帮助判断;借助修辞断句。
也可以先把四个选项进行比较,对比来做出判断。
⑵文化常识考察范围并不广,熟加记忆和积累,这样的选择题并不难做出选择。
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是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⑶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
⑷翻译句子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除过要在语境确定意思外,还要注意所有的文言文现象比如句式、固定搭配、词类活用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王安石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
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其亮之。
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毕:全部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原:本来,原本C. 可谓至大至庶矣庶:众,众多D. 以说干阁下再矣干:求(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1)B(2)B(3)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分析】(1)B项,“原”,结合后面内容“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分析,译为推测,动词。
故选B。
(2)B项,结合文本内容“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分析可知,“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错误。
指的是酒糟米糠之类。
故选B。
(3)①“涵濡”,滋润、沉浸;“之”,助词,的;“以”,连词,来;“邀”,求取;“功”,功劳;“而已”,罢了。
②“大丈夫有学术才谋”(定语后置句);“常”,经常;“患”,担忧;“时之不遭也”(宾语前置句);“既”,已经、……以后;“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被采用、被重用。
(4)本题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结合“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分析,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由“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分析可知,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由“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分析可知,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故答案为:⑴B;⑵B;⑶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⑷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