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首歌曲特别流行:“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的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这是琼瑶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

这首歌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秦风·蒹葭》翻译的。

可以这样说,歌曲《在水一方》是《蒹葭》的现代版。

《蒹葭》是《诗经》三百篇中的抒情名篇。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它以情景交融,意境朦胧之美赢得后人的喜欢,而它的主题也一直引得后代揣测,争议。

这首诗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金秋之际,拂晓时分,苍苍的芦苇,一丛丛长在水面上,芦叶上闪烁着一层白霜。

我们似乎感受到瑟瑟凉意中,长空寥廓,烟雾迷蒙,水面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水中小渚宛在。

屈原之后楚国的宋玉在《九辩》中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描写,制造出一种萧杀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

其后的曹丕在《燕歌行》中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应该都是受到以上意境的启发。

中国古典诗词中“悲秋伤怀”的传统,如果要追溯的话,源头应该是在这里了。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这时,所谓伊人,忽隐忽现,朦朦胧胧,出现在画面中。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诗人一会逆流而上,一会顺流而下,不顾路途的崎岖与遥远,上下求索,彷徨踯躅,“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诗人无限渴慕与执着的追求精神,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人的无奈,凄迷,怅惘,感伤之情无以言表。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

专题20《蒹葭》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有人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目标1、分析意象特点,感知“伊人”的形象,领会人物情感,感受“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2、再次体味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3、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三、原文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注释《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从:跟随、追寻。

宛:好像、仿佛。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小块高地。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还没有干。

涘:水边。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五、诗意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

所爱的人,正在水的对岸。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央。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爱的人,正在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

所爱的人,正在那水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六、赏析1、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

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

蒹葭_诗词赏析_唐_杜甫

蒹葭_诗词赏析_唐_杜甫
杜甫志向高远,心怀远大,有着“致君尧舜”的宏远抱负, 然而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困顿,遭遇战乱,流离颠簸,寄 人篱下,因而杜甫的诗词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诗风 沉郁顿挫,凝练隽永,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唐代最杰出的 诗人之一,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赏析
而这首《蒹葭》诗,却是以蒹葭为抒情主人公,抒发自己 郁郁不得志的忧伤。
赏析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芦苇虽然高大,但枝干 细弱,而春天并非它开花季节,春风吹沐之时,万花绽放, 可惜它由于自身柔弱,无法开出鲜艳的花朵,当然,也不 能引起关注。当夏秋时节,它一丛丛,一片片生长在水滨, 奈何露水沾满枝叶,不堪受压,它也难以茁壮,直到深秋 时节,秋风劲吹,它终于绽放,可惜冬天快到来,它的如 雪的花只能绽放一瞬间,就被吹折。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 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赏析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杜甫看到蒹葭,心里却 是一片苍凉,他看到在强劲的阵阵秋风中,芦苇摇曳着, 就像要被吹断了柔弱的身躯。他问秋风,你为什么老是吹 个不停,芦苇都被你欺凌得直不起腰了,你还不停地吹。 。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眼前的芦苇在秋天开花, 雪白的芦花犹如飘雪,可是,这毕竟是暂时的,很快,芦 花飘零,纷飞坠落,只剩下枯叶。芦花是美的,诗意的浪 漫的,可是苇叶却在水里沉浮。
如此的命运依然凄惨啊。原本芦花如雪给诗歌增添的亮色, 一下子随着水中的苇叶黯淡下去了。诗人看到芦苇,联想 到自身的仕宦沉浮,不由得感慨良多。
这又是暗示他的命运,当大唐强盛而他也风华正茂时,他 满怀“致君尧舜”的志向,但却不得重用,一生才华不能 得到展示。如今,他年华老去,身心疲惫,想绽放也只有 一瞬。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三)艺术分析
1、语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三 、 《 蒹 葭 》 赏 析 适应口头文学记忆和传播方便的需要;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 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仅仅几个字的变换使用,体现了——
时间的推移: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 空间的变换: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宛在水中央、水中坁、水中沚 ——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诗集传》)
(四)《诗经》的特色及影响
一 、 《 诗 经 》 简 介
• • • •
现实主义传统。 抒情诗传统。 确立了民间文学的重要地位。 赋比兴为后世诗人的创作提供学 习借鉴的典范。
《蒹葭》赏析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雅:多为朝会宴飨的乐曲。分为大雅和 小雅,105篇。
周王朝所在地(镐京、洛邑),今西安和洛阳。
颂:祭祀时颂赞的乐曲。40篇。
《周颂》(陕西西安) 《鲁颂》(山东曲阜) 《商颂》(河南商丘)
(三)艺术表现手法

一 、 《 诗 经 》 简 介

(二)文本分析
三 、 《 蒹 葭 》 赏 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四、五句写“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 情境:逆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 漫无尽,终不可达。这是可望难即境况的 常见情境之一,追寻者的怅惆情绪也因此 而增强。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诗经·蒹葭》意境解读

2018.05《诗经·蒹葭》意境解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赵春晓中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数量繁多,追溯诗歌的源头,我们可以发现《诗经》的身影。

《诗经·蒹葭》是古典诗歌中的名作,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入的课文就包含此篇。

本文试以这首诗为例,从四个方面解析诗歌表现的意境,这对探究诗歌的美学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解读古代其他诗词也有一定的借鉴。

一、“意境”一词解析中国古代诗歌一向力求创设境界,《诗格》把意境、物境以及情境并称为“三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三种境界进行了总结。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诗经》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但大多都是简单的类比,将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蒹葭》的语言非常简洁,但用简单的词呈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比如里面深秋的清晨,重重浓雾,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就像一幅水墨画。

这里面的芦苇、清霜、白露给人创设出了一种孤寂、清冷、迷离的气氛,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情结,所以被称之为“千古伤心之祖”。

在秋色的映衬下,孤独、惆怅、寂寞之情漫溢在诗篇,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增添了无奈、执着的情感。

随着诗歌形式不断增多,诗歌理论也逐渐丰富和成熟,诗人们更为重视情景交融,重视意境的创设。

到唐宋时期,意境理论逐渐发展成为诗词理论的核心。

二、《诗经·蒹葭》意境的呈现1.悲情之美中国人历来钟爱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中国的悲剧往往呈现得不够悲壮,这与西方的悲剧有着显著的区别。

因此,在很多评论家眼里,中国是没有悲剧的。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却表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古代文人悲剧心态的体现,所以悲情之美也成为诗词美学形态之一。

从最早的《诗经》所表现出来的“哀而不伤”发展到唐诗宋词中的典型悲剧,虽然中国的悲剧没有表现出西方悲剧中的惊心动魄,但更强调的是心灵悲剧,表现出了文人们的悲剧意识。

《诗经·蒹葭》所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悲情美,这种美就是藏在人们心底的“蒹葭之情”。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复习第24首 蒹葭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曲复习第24首  蒹葭

艰险。
顺流而下。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赏析】以“蒹葭”起兴,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点明 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 追寻伊人却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蒹葭
返回目录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
返回目录
【主旨】本诗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 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与伤感。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 韵味浓郁。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形象,表现了古代人民 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
蒹葭
【名句默写】 (1)_蒹__葭__苍__苍___,白露为霜。_在__水__一__方___,在水一方。 (2)溯洄从之,_道__阻__且__长___。__溯__游__从__之__,宛在水中央。 (3)_蒹__葭__萋__萋___,_白__露__未__晞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_溯__游__从__之___,宛__在___水_中__坻__。 (5)蒹葭采采,_白__露__未__已___。所谓伊人,_在__水__之__涘___。 (6)_溯__洄__从__之___,道阻且右。溯游从之,_宛__在__水__中__沚__。
蒹葭
返回目录
【文学常识】《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爱情诗。全诗 分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章都是前两句写景,三四句点明 主题,五至八句描绘追寻的情状。此外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
蒹葭
【古诗词曲鉴赏】
茂盛的样子。
那人,指所爱的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返回目录
逆流而上。
【解析】诗歌并没有表现主人公的“绝望”。D项“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表述 有误。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蒹葭》.doc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蒹葭》.doc

2018长沙四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蒹葭》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所谓重章,就是在每一部分里改变一些字词后以相同的结构形式表现出来,让每一部分的文意相同但是却有着层进的效果,在回环往复中加强了抒情效果。

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

文中在写三个追爱的画面中,句子结构形式是相同的,不同的仅仅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第一个画面的“苍苍”,第二个画面的“凄凄”,第三个画面的“采采”,写出了茂密的芦苇的颜色有苍青到凄青岛苍白的渐进过程,渲染了一个凄凉的气氛,而就是在此种气氛中,男子展开了对心仪的伊人的追求的过程,环境的恶劣更加突出了男子的爱的虔诚与执着。

而第一个画面的“白露为霜”,到第二个画面的“白露未晞”,进而到第三个画面的“白露未已”,描绘了早晨的露水由霜融为水渐渐地消失的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更替的过程,把男子从晨曦微露到旭日东升这样的一段时间里对伊人追求的过程生动具体地写了出来,追求爱的过程是艰辛的,诗中用实写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虚写的“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写出了男子对女子艰辛的追求过程。

在这段时间里,男子由希望到失望,由喜悦到悲伤,由高兴到痛苦的复杂感情不断地交替出现,让爱情中的男主人公痛并快乐着,这,才是真正的爱吧?蒹葭》第二大特点就是四言句式的运用。

诗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是四个字,只有三处运用了五个字的句子: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这样,从文章的形式上,句式显得整齐划一,节奏感强,同时,三个五字句的运用,具有了民歌的特点。

这种句式的整齐也使读者在阅读中时刻感受到在男子追求爱的道路上时间的更迭和地点的更换,在感受男子爱的艰辛的同时享受到文字带来的快感。

诗经《蒹葭》译文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赏析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Close grow the rush leaves, Their white dew not yet dry. He whom I love Is at the water’s side. Up stream I sought him; But the way was difficult and steep. Down stream I sought him, And away in mid-water There on a ledge,
The reed(许渊冲译本) Green, green the reed, Dew and frost gleam. Where’s she I need? Beyond the stream. Upstream I go, the way is long. Downstream I go, She’s there among.
1)增补引导词there 2)增补虚词it 3)增补动词 2,古汉语里偏正词组的中心词可能省略 ,英译时可 能需要补出这个中心词。 3,古文中意合法的复句很多 ,这类句子英译时要根 据句义增补各种关联词语。
(二) 转换
转换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指词类、成分、 语态、正反、语序等各方面的转换。
《诗经》中《蒹葭》的 译文赏析
一,古文英译的难点
(一) 译语中无对等词 通常的处理办法有四点: 1,用近义词语加注解的方法加以处理; 2,将近义词大写使之专有化; 3,音译加注解; 4,造词。 (二) 多义和歧义 (三) 古今、通假
二,基本翻译技巧
(一) 词量增补 1, 无主句英译时至少有三种增补的可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词《蒹葭》解析及易错知识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茂盛,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茂盛,清晨露水未全干。

思念的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迂回。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洲。

注释①“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② 白露:清晨的露水。

③伊人:所爱的女子。

④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溯游:顺流而下。

⑤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⑥晞(xī):干。

湄:岸边。

⑦跻(jī):道路高而陡。

涘:水边。

沚:水中陆地。

⑧右:向右迂曲。

易错知识点1.《蒹葭》中,“萋萋”“采采”“苍苍”:茂盛的样子。

不是衰落的景象!“白露为霜”中白露,是写清晨白露,是清晨,不是黄昏!“所谓伊人”,伊人指女子,不是男人!溯洄: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

溯游:顺流而下,不是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从:追寻,找。

不是跟从!2.《蒹葭》选自《诗经》中的【风】。

或“国风”“秦风”3.全诗的主旨句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空灵的意境,不是真实的)4. 《蒹葭》主要的写作(表现)手法是:起兴,不是比喻!《蒹葭》典型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唱5.《蒹葭》所表达的主题是: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思想感情:对爱情的追求和相思之苦。

热烈地追求,始终求之不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

但并没有绝望的情绪!感情是凄美惆怅,不是热烈奔放的情感!是求之不得,不是追求到!6.《蒹葭》:时间:一个晚秋的早晨。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2.《蒹葭》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注意起兴)]8.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古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翻译赏析

古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翻译赏析

古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翻译赏析《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诗经。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前言】《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对于此诗所表达的主题历代皆有争议。

《毛诗正义》认为是讥刺秦襄公不修礼仪;今人高亨认为是恋者情歌;《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则认为此诗是秦穆公求贤诗,伊人指大周功臣姜太公。

【注释】苍苍:茂盛的样子。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ù huí)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追求。

阻:险阻,难走。

溯游:顺流而涉。

游,通“流”,指直流。

宛: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文中指芦苇长的茂盛。

人教版为“萋萋”,苏教版为“凄凄”。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ī):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采采:茂盛的样子。

已:止,这里的意思是“干“,变干。

涘(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蒹葭》赏析《诗经·蒹葭》赏析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2。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3。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4。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5。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6。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7。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8.蒹葭采采,白露未已9。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0。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1。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

【注释】:1、蒹(音尖jiān):草本植物,芦苇一类的草,又名荻。

葭(音加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貌。

《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为:此处指凝结成。

2、所谓:所念。

伊:是、这人、那个彼。

方:边。

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3、溯(音素sù):逆水而行。

洄(音回hui):水流回旋,此处指弯曲的河道。

从:就。

阻:难。

4、游:水游。

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

5、萋萋:犹“苍苍”。

晞(西xī):干。

6、湄(梅méi):水草相接之处,即岸边。

7、跻(音积jī):上升,指道路陡起。

8、坻(音迟chí):露出水面的小沙洲。

9、采采:茂盛的样子。

一说鲜明的样子。

10、涘(似sì):水边。

11、右:古读为“已”,迂回弯曲。

12、沚(音址zhǐ):水中小块沙洲。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浅析】:《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蒹葭的名句赏析

蒹葭的名句赏析

蒹葭的名句赏析1. 蒹葭名句赏析及主题《蒹葭》诗文主题:这首诗词写出了芦苇非常茂盛的状态,描写了爱情道路曲折绵长,伊人虽然近在咫尺,但却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追求。

名句赏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诗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与环境,那生长在河边茂密的芦苇,颜色优青翠绿,那晶莹的透亮的露珠早已凝结成了白刷刷的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诗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和伊人所在地点,表现出诗人的思见心切,诗人早已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和寻求。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扩展资料: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弯曲又艰险。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的沙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秦风·蒹葭》。

2. 【蒹葭名句赏析及主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友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主题:《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蒹葭句子赏析

蒹葭句子赏析

蒹葭句子赏析蒹葭,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描绘田园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古代诗词中,蒹葭常常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一些关于蒹葭的句子,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出自《离骚》中,通过对蒹葭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乡愁的深切思念。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勾勒出了一幅幽静而凄美的田园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

蒹葭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2. "采莲南塘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句出自《采莲曲》,同样是对蒹葭的描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里的蒹葭被用来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蒹葭在这里成为了秋天的象征,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3.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这句出自《离骚》,同样是对蒹葭的描绘。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这里的蒹葭被用来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蒹葭萋萋,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白露未晞,则勾勒出了一幅幽静而凄美的田园画面,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沧桑。

4. "蒹葭苍苍,兮白露未晞。

"这句同样出自《离骚》,表达了诗人对蒹葭的眷恋和对自然的赞美。

蒹葭苍苍,兮白露未晞,这里的蒹葭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蒹葭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蒹葭,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它常常被用来描绘田园风光,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古代诗词中,蒹葭常常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境和情感,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

通过对蒹葭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蒹葭》
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

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

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着专一。

]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注意景与情的结合。

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着追求融为一体。

(注意起兴)]
8.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
9.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
10.诗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含蓄美1、文字简约:没有直接抒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只写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但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含蓄地表现出来。

2、形象可感:虽未刻画双方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本诗到底是写爱情,还是写理想、写隐士,还存在争议
意境美: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
11.比较《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1、内容上:《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三章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句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情感韵味更浓郁。

2、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
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意中人的思慕/思念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一直以来为世人传诵,从文学的角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是描写道路的状况的,诗人为何要极力渲染这一点呢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写出凄清悲凉的环境,勾勒出男子在河畔遥望的背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渲染一种迷离虚幻的优美意境。

描写朦胧之感。

从侧面表明诗人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
2.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


2.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综观全诗,它巧妙地运用重章叠句,不仅使诗歌内容层递,逐步展示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