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合集下载

中华经典诵读(七年级古诗词)

中华经典诵读(七年级古诗词)

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七(上)诗词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内容:表达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名句赏析: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潮平岸阔、白帆高悬的壮阔景象,抒写了诗人放眼山川的阔大胸襟。

“阔”“悬”极有气势,突现出壮阔之景。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分别以“生”“入”写海日和江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在描写自然的时序交替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启示人们珍惜时光。

景中含情,景中出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内容:诗中通过一支沉埋在沙中的断戟引发对赤壁之战的评论,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慨叹,倾吐了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之情,阐述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

名句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主题内容:体现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情怀。

名句赏析:1、上阕: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2、下阕: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表现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和情怀。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中秋望月表达别离思聚的情意。

点染出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抒写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

名句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将情思表达得蕴藉深沉。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化静为动,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满人间似的,将无形的“情思”写得有形有声。

七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赏析

七年级上学期课外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唐代: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江南逢李龟年唐代: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

“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代: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主旨】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表达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诗词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对“思君不见”的“君”,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不可即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主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诗词赏析】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主旨】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诗词赏析】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在这六个人里,作为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

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

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2】终古:久远。

【3】簇:簇拥。

【4】束:拘束。

【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

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及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及训练
三、理解诗义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二、故事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
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的,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来回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六、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一、作者简介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上)语文)《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2.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案:1.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峨眉山月歌写作背景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即将离开家乡外出闯荡,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远游时,秋夜行船所看到的夜景,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的憧憬、喜悦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及如今与李龟年在他乡重逢的对比,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和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写诗人“强欲登高”而“无人送酒”,又联想到故园的菊花,慨叹故园已成战场,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对国事的忧虑,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文学常识李益(748—约829),字君虞,唐代边塞诗人。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描述了在万籁俱寂的大漠之中,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怀亲之情。

秋词(其一)文学常识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诗人有力地否定了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热情赞美秋天,以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的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而屡遭贬谪,却愈挫愈奋的乐观、豪壮的情怀。

夜雨寄北文学常识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代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写作背景本诗是诗人在巴蜀羁旅期间写给家人的。

因为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题目中用“寄北”。

品诗词对照翻译及赏析作品主旨这首诗虚实相生,既有眼前实景,又想象未来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的孤寂和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1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_1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峨眉山来自歌李白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字词梳理
李龟年:唐玄宗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 艺为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
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
李范,封岐王。
“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 “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当年出入 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 现在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 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自己真正置身 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一、《秋词(其一)》(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课文分析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XXX【朝代】唐XXX,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XXX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XXX,XXX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XXX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XXX的诗作。

这是XXX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XXX【朝代】唐XXX宅里寻常见,XXX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光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分别】岐王/宅里/平常/见,XXX。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XXX:唐朝开元、XXX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XXX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XXX 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XXX:XXXXXX的弟弟,名叫XXX,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XXX:XXX,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XXX的弟弟。

XXX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XXX宠幸。

XXX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XXX原来受赏识。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所以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
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021/5/27
28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2021枚/5/27举的动人华章。
3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
2021/5/27
乡。
32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
郁20的21/5思/27 乡情绪。
25
“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 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上140页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04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统编版)

04 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讲解)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统编版)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全诗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 峨眉山前,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澄 澈的水面上,仿佛在随着江水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动。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
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主题主旨
诗歌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夜晚乘船而行,他抬头遥望,但见峨眉山头有半轮 皎洁的秋月,而当他低头之时,却见平羌江面上的月影与船随行,就仿佛相送 的亲友一般,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夜间从清溪出发直奔三峡,在思念 与不舍的情思中,不知不觉已顺江而下就要到达渝州了。
地名入诗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由于叙事或抒情的需要,常常会巧用地名入诗,不 仅体现诗人的奇思巧布,还赋予诗歌更深层的内涵。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的“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其中“惶恐滩”“零丁洋”是文 天祥被俘后所经之地,而用此地名也恰好能影射诗人当时惶恐孤独的心情。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几个地 方的快速转换,既写出了诗人假想的回家行程,也流露出诗人得知失地收复 的喜悦心情。
秋夜行船之事,写出了峨眉山月的动中之景,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 3.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 — 平羌 — 清溪 — 渝州 — 三峡 ”有何作用? 答:这样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 也有思乡的情怀。 4.诗人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 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 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 家乡的思念之情。
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唐玄宗的弟弟李范

实用文库汇编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实用文库汇编之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8首古诗诵读鉴赏

*实用文库汇编之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赏析(2)《秋词》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秋词》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传统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赏析加点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2分)__“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__(2)请从题材、景致、情思、意境、艺术手法方面对本诗作简要赏析。

(3分)__刘禹锡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自铸新词,唱出对秋天的赞美,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乐观胸怀。

诗人描绘的“胜春朝”的秋景图——晴空万里,明净辽阔,天高云淡,飞鹤高翔,矫健凌云,直冲云霄。

如此美妙的景物,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表现手法上,叙议结合,情景交融,富有理趣。

想象大胆奇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__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李商隐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2)本诗共28个字,两次出现“巴山夜雨”就占据了8个字。

第一个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的愁苦感受,第二个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作用是突出思亲念归。

(3)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与亲人团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渴望与亲人离别重逢的感情。

(4)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

成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3.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4.“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1、构思精巧《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

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理解全诗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前两句讲述青年时恰逢盛世,经常出入豪门权贵之家,听李龟年唱歌的生活情景;后两句讲述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与李龟年再次相遇的情形。

2.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①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这里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4【练习】.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3分)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5分)(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鉴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练习】1.⑴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2分)()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⑵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划线的诗句所表现的景象。

(2分)⑶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鉴赏】全诗理解: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六)《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什么时候才能够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有何妙处?一个“涨”字既是写秋池,又写出了秋思深重,“涨秋池”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友人(或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2.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的妙处。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像。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3.“秋”字作用: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不仅是在声韵上回环和谐,朗朗上口,在表达上更有极强的表现力。

第一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眼前对现实愁苦的感受;第二个“巴山夜雨”表现的是他日对此时此地此景的回味。

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练习】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鉴赏关键点】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一语双关)。

【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名句赏析】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

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练习】一.填空:1.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诗句是:,。

3.陆游《示儿》诗中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表现了诗人至死不忘复国的决心。

本诗中表达与其相同意思的诗句:,。

4.全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的愿望。

二.选择:1.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问答: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3."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鉴赏】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

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练习】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感情?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重点内容梳理一、《观沧海》1、诗人登临碣石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2、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诗中写景,描写沧海的具体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是静景。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出了大海怎样的形象?写出了大海的全景,“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宏伟气象;“山岛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