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计划,指的是自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制定的,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级水平。
下面就是针对“十一五”规划的一些重要内容的简要概括。
首先,经济发展是该规划的核心。
我国经济在此期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2%,实现了GDP总量从21.9万亿元增长到40.1万亿元。
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成为重要任务。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科技投入等措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该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领域,我国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教育投入和教师待遇,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卫生健康方面,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改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制度,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再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此外,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上,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最后,社会公共服务的完善也是该规划的目标之一。
在就业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就业增长。
同时,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扩大了社会保险的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总之,“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
它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该规划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注入持续的动力。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从1953年到2022年,共涵盖了五个五年计划,旨在指导国家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二、一五计划(1953-1957)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
2. 主要措施:a. 发展重工业,加强冶金、煤炭、机械、电力等行业的建设。
b. 加强农业生产,推广农业合作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c.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生产效率。
d.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所提高。
b.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计划(1958-1962)1. 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 主要措施:a. 实行大跃进,推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进程。
b. 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高工业品质和生产效率。
d.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生产力水平。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
b. 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三五计划(1966-1970)1. 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农业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 主要措施:a. 推动文化大革命,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 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提高工业品质和生产效率。
d.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生产力水平。
3. 取得的成就:a. 工业和农业生产进一步增长,国民经济总量有较大提升。
b.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c. 科学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摘要:“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攻坚克难,经过了诸多严峻考验的五年。
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第一,“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
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在细化,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南向北、从东到西,一个个被圈定,一步步在展开。
2009年以来,12个区域规划先后上升到国家层面;中西部和东北的经济增速一举超过东部,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
第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既然叫“五年计划”,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
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是指从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是指从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背景介绍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自1953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以及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二、“一五”规划(1953-1957)“一五”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首次制定的五年计划。
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战争破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生产,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和工业产值的大幅增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二五”规划(1958-1962)“二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水平。
然而,由于计划的过分激进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失败,这一阶段的规划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难点和挑战。
四、“三五”规划(1966-1970)“三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政治运动的混乱导致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因此,“三五”规划并未能实现原本设定的目标。
五、“四五”规划(1971-1975)“四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目标是恢复经济秩序,加快经济重建和发展。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农业生产,加强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贸易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经济逐渐恢复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六、“五五”规划(1976-1980)“五五”规划是中国政府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和实施的五年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成就和经验
我国十一五期间的成就和经验09园林(1)班吴思玉“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辉煌的成就我们的国家在这五年里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简单地从五个方面讲: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
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
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
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
“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
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
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
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
第五,这条是大家都知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引言概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规划,随后又制定并实施了二五、三五、四五、五五、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成就。
一、经济发展1.1 经济增长:一五到十一五规划强调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增长。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速平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2 产业结构优化:规划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逐渐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
1.3 区域发展均衡:规划注重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通过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社会进步2.1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这十五年间,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医疗卫生改革:规划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推进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有效保障。
2.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发展,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和保障水平的提高。
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
三、环境保护3.1 节能减排:规划强调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中国的能源消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3.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投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
《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这就是中国:五年规划的力量——解读中国“五年规划”随着中国的崛起,其四面八方的成就已经开始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何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扩大内需,促进民生改善,推动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中国“五年规划”,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工具,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了解中国“五年规划”。
一、何为“五年规划”“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国家发展的长期和中期目标,并指导国家各项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战略和计划,通常为五年为一个周期,它是中国自1953年以来开展的全国统一的发展计划。
二、中国“五年规划”历史概述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从1953年开始执行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秉承着振兴中华、富强民族的伟大愿景,决心使中国现代化,取得经济和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
自此以后,“五年规划”一直持续着,涉及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此阶段开始拉开经济和社会建设新时期的帷幕。
中国国家科学院成立,大规模计划和建设人民的大规模住房、学校、医院,以及满足农村基本生产力建设的所需的农村基础设施。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此阶段提出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国家开始实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农业发展。
这五年奠定了中国的经济基础并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此阶段启动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停滞。
计划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重工业和农村的发展上,同时还在全国推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发电厂、水电站以及公路和铁路。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此阶段的计划重点集中在适度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
在此期间,推行了科学果园建设计划,通过分区种植,控制林果园盗伐等措施,从而达到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目的。
谈谈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注重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十一五”前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贸易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
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五年计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引领着中国实现快速发展。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正是中国在发展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文将就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探讨。
1、经济建设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旨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这一新理念,五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建设目标。
首先,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的经济以更快、更稳、更高水平的发展。
其中,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已经成为五年计划的核心。
五年计划要求推进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匹配,为中国经济垒起更加坚实的基础。
其次,五年计划重点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在科技、人才、产业等多个方面,将以国际领先水平为目标。
创新是五年计划的重中之重,其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需通过创新,强化对新兴领域的掌控能力。
第三,五年计划着重推进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将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的发展方向之一。
标志的一项措施为加快节约资源经济体系建设。
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也成为五年计划的一大重点。
中国政府将加强儿童保育、扶持教育公平、改进医疗体制等,使社会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2、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除了经济建设,也十分重视社会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使得社会发展成为五年计划的一大重点。
首先,五年计划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等工作。
五年计划目标着重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差距缩小,实现更加均衡的社会发展。
其次,五年计划强调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保障民众权益和推进社会公正已成为五年计划的一大重点。
再者,五年计划将加强环境保护,以打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社会发展为目标。
推动能源、环保等关键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五年计划的又一重点。
结语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始终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五年计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框架,并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1. 国民经济发展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是重点内容之一。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点支持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2. 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
3. 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标。
规划中还明确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措施。
5.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注重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
而“五年规划”作为中国国家制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五年规划的概念及意义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规划周期为五年,旨在为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提供指导和计划。
通过五年规划,中国政府可以有序地安排和部署国家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1. 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五年规划的制定,意味着中国政府可以在未来五年内有针对性地推动经济增长。
通过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可以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高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促进资金的投入和流动,从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
2.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五年规划不仅仅是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升级和转型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着重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现象,五年规划可以通过制定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五年规划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中国政府将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投入,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实施,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结语综上所述,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通过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可以推动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
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
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
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
十一五计划
十一五计划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规划之一,十一五计划被制定出来,旨在确保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将深入探讨十一五计划的内容和成就。
一、什么是十一五计划十一五计划是指中国政府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制定的一份国家规划,这是中国在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提高公民福利和保护环境。
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二、主要内容1. 经济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和协调。
在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要求要超过7%以上,同时也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民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并成功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股改等措施。
2. 社会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二个目标是建设和谐的社会,提高公民福利,同时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其规划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积极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覆盖全民,改善就业环境和提高劳动者工资,进一步推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努力丰富文化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文化旅游业。
3. 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第三个目标是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用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内,中国实施清洁能源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采用各种新技术和管理手段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推进水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4. 文化建设十一五计划的第四个目标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扶持文化产业,鼓励全民读书,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体验,提高文化反响和传播能力。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2)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发展历程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规划,旨在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这一系列规划覆盖了从1953年到2022年的时间段,共计六个五年规划。
一五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其主要目标是恢复和发展战争后的经济。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土地改革、国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五计划(1958-1962)二五计划是在一五计划基础上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然而,由于“大跃进”运动的不当实施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二五计划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三五计划(1966-1970)三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事态,三五计划的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四五计划(1971-1975)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恢复经济秩序和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恢复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等,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五五计划(1976-1980)五五计划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制定的,其主要目标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科技创新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规划(2022-2022)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最后一个五年规划,其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目标,如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促进农村发展等,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总结: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规划,其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些规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其中,五年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将从五年规划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五年规划的背景和重要性1. 背景五年规划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家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 重要性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五年规划可以统一全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目标和行动,实现全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重要的是,五年规划可以引导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1. 发展目标的明确五年规划为中国经济发展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在制定五年规划过程中,政府通过调研和分析,确定了经济增长的合理目标,例如GDP增速、就业率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确立可以指导各级政府和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可持续、均衡的方向发展。
2. 产业结构的优化五年规划在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通过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五年规划推动中国经济由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 区域发展的协调五年规划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和统筹。
在制定五年规划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将各省市的发展需求和潜力纳入考虑,通过制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推动全国各地区发展均衡、协调、可持续。
这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4. 社会问题的解决五年规划也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就业、环保、教育、医疗等。
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贸,15、(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
“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
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20.1%,大幅超过加工贸易10.9%的年均增速。
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1.8%提高到50.1%;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67.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8.6%下降到38.9%。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1.2%;“两高”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
从进口方面看,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亿和412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1倍;非食用原料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0.3%提高到2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
“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
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
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
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
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
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达到29728亿美元,增长34.7%。
其中,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均比“十五”末增长1.1倍。
(二)贸易平衡状况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着力促进贸易基本平衡,切实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实施扩大进口战略。
认真履行开放国内市场的承诺,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并进一步简化进口管理,进一步完善进口促进体系,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基本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分批取消了800多个税目商品的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格局因此更趋平衡,外贸顺差在2008年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后开始回落,2009年下降到1957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1831亿美元。
5年间,贸易不平衡度(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06年的10.1%、2007年的12.1%、2008年的11.6%、2009年的8.9%下降到2010年的6.2%。
(三)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
“十一五”期间,在加大对外贸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思想指导下,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发生积极变化。
5年间,一般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20.1%,大幅超过加工贸易10.9%的年均增速。
2010年,一般贸易进出口达14887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1.5倍,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1.8%提高到50.1%;加工贸易进出口为11578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67.7%,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8.6%下降到38.9%。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出口方面看,2010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93.6%提高到94.8%;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由“十五”末的56.0%和28.6%提高到59.2%和31.2%;“两高”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汽车、船舶、飞机、铁路装备、通讯产品等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出口均有新的突破。
从进口方面看,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持续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达到6603亿和4127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和2.1倍;非食用原料与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两大类商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十五”末的20.3%提高到28.7%。
这不仅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对遭遇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回稳和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利用外资登上新台阶,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吸收外资已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规模和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一)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期间的1.6倍,全球排名由“十五”末的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并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突破700亿美元,2008年直接跨上900亿美元台阶。
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仍然超过900亿美元,降幅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57亿美元,是“十五”末的1.8倍。
(二)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稳步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促进境内证券市场开放。
截至2010年12月,共批准97家QFII机构,投资额度共计197亿美元。
允许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2006年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外资并购政策和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优化。
“十一五”期间,外商投资产业构成显著改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大幅度提高。
2006-2010年,第三产业外商投资金额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分别为31.6%、41.4%、41.1%、42.8%、47.3%;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则逐步下降,分别是67.5%、57.3%、57.6%、55.6%、50.9%。
特别是,第一、三产业吸收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商贸服务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外资明显增多。
第二产业中,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的外资日益形成规模。
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比“十五”末增长近一倍。
外资研发中心中,从事先导技术研究的近50%,已超过从事市场调试型研究的比重;60%以上的研发中心将全球市场作为其主要服务目标。
(四)利用外资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吸收外资占全国总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1%上升到14%左右。
以外资经济为主体的各类产业聚集园区的实力和整体功能有了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有22个中西部省级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走出去”迈出新步伐,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轨道“走出去”战略主要内容是推动企业以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多种方式走出国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十一五”期间,我国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合作取得新发展,“走出去”的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即使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对外投资、对外经济合作仍实现逆势上扬,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年均增长36.9%,其中,2010年590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8倍。
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2458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3倍。
5年间,对外投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对外投资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呈现出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
对外投资国别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2009年,亚洲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1.4%,拉美占13%,欧美、非洲和南太平洋市场开拓也取得积极成效。
对外投资方式也由单一的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扩展。
2006-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金额(包括非金融类和金融类)分别为83亿、63亿、302亿、192亿美元,占当年流量(包括非金融类和金融类)的39%、23.6%、54%、34%。
海外并购除了聚焦于资源相关工业外,对高科技企业并购的交易数量也在增长。
“十一五”的第一年——2006年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内金融机构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
截至2010年12月,外汇局共批准88家QDII机构,境外投资额度共计684亿美元。
这一制度拓宽了境内机构和个人的境外投资渠道,使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和管理风险。
与此同时,对外经济合作驶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已形成一支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971亿美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3倍;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92万人,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5倍。
5年时间,对外承包工程连年实现新突破。
2006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2007年突破400亿美元,2008年又突破500亿美元,2009年再突破700亿美元,2010年跨上900亿美元台阶,达到92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2倍。
四、多双边经贸合作取得新成就,自贸区建设进展顺利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坚持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国积极拓展双边经贸关系,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不断深化多边经贸合作。
目前已累计建立了163个双边经贸合作机制,签订129个双边投资协定,与美、欧、日、英、俄等均建立了经济高层对话。
正与五大洲的27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已签署10个自贸协定,其中已生效8个。
在推动多哈回合谈判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步进入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圈。
APEC、10+1、10+3、中非合作论坛等区域经济合作日益深化。
过去5年,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进展顺利,贸易市场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欧盟、美国、日本仍然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但我国对其市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
2010年,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4797亿、3853亿和2978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1.8倍、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