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VLSI、LSI)
1976年苹果计算机:集成电 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了小型化 的历程。
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核心部件)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SI
大规模、超大规模SI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发展趋势(自己完善资料)
微型化 巨型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 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 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 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 问世。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 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 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 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 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
二、微型计算机发展过程
CPU的诞生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二为一”为一块芯片,4004(4位机)。
低档8位CPU的诞生
高档8位CPU的诞生
通用微型计算机(PC代表)
通用微型计算机(PC代表)
微处理器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一代微处理器(1971-1973)
位数(字长):4位/8位 代表产品:Intel 4004、4040、 Intel 8008 性能特征:采用PMOS工艺、时钟频率小于1MHZ、平均指令执行 时间为10微秒-15微秒、用机器语言编程、运算速度慢 、运 算性能差 应用: 家用电器、简单控制场合如交通灯控制、点钞机
1934年提出计算机结构,美籍匈牙利人。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世界 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开始了第二代计算机的发展。
第三代计算机(MSI、SSI)
1964年研制出计算机历史上最成 功的机型之一IBM S/360。 S/360极强的通用性适用于各方面 的用户,它具有“360度”全方位 的特点,并因此得名。IBM为此投 入了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远远 超过制造原子弹的的20亿美元。 IBM360成为第三代电脑的标志性 产品。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四代微处理器(1985-1992)
位数(字长):32 代表产品:Intel 80386/80486、 Motorola mc68060 /68040、 Zilog z8000、 性能特征:采用HMOS/CMOS工艺、80386时钟频率16MHZ33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125微秒、丰富的外 围配件、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均为32位、80486加入 了片内cache、集成度在100万晶体管/片以上、部分 软件硬化 应用:广泛
微机发展历史
一、计算机发展过程
计算方式的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主要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
运算速度为5千—4万次每秒, 阴极射线管或汞延迟线作主存储器、
外存主要使用纸带、卡片等。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晶体管
运算速度为几十万—百万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磁芯存储器、磁鼓和
微处理器发展年代表
各代Intel典型处理器比较
各代Intel典型处理器比较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计算机发展史附录
计算机发展史附录
三、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 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 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 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 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 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 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 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 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这是我国 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 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科院 计算所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晶体 管计算机109乙, 之后推出109丙机, 该机为两弹试验 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1970年,中国第 一台具有多道程序 分时操作系统和标 准汇编语言的计算 机--441B-Ⅲ型全 晶体管计算机研制 成功。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 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 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 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技术、二级缓存放入CPU
中、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
应用:广泛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六代微处理器(2005)
位数(字长):64 代表产品:Intel intaninu、Intel 酷睿(core)/core 2系列 、 AMD athlon系列 性能特征:分单核/双核/四核/八核三种、酷睿处理器采用 800MHz-1333Mhz的前端总线速率、45nm/65nm制 程工艺、 2M/4M/8M/12M/16M L2缓存、 Core 2 Duo在单个芯片上封装了2.91亿个晶体管功能强大 应用:微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
的外存储器是磁带、磁盘、光盘、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诞生。
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
第五代计算机
人工智能计算机
第六代计算机
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世界第一台、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
世界第一台、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
第一台冯.诺依曼计算机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8-1984)
位数(字长):16位 代表产品:Intel 8088/8086/80286、 Motorola mc68000、 Zilog z800、出现了微型计算机例如IBM PC系列机 性能特征:采用HMOS工艺、时钟频率小于5MHZ-10MHZ、平 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5微秒-1微秒、集成度与运算速度 比第2代提高1个数量级、可用汇编语言及高级语言并 配有软件系统 应用: 广泛
微处理器的发展方向
更小布线宽度和集成度 更高的总线速度 64位CPU主导 多核发展: 双核2005年/四核2006、11/八核
十核/十二核/ 十六核(AMD 皓龙™ 6200 系列CPU 主要用于服务器)
集成内存和显卡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 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 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 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五代微处理器(1993-2005)
位数(字长):32 代表产品:Intel pentium、 Intel pentiumⅡ、 Intel pentiumⅢ、Intel pentium4、AMD k6系列 性能特征:典型产品采用CISC指令系统、支持MMX(MultiMedia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 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 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 机能力的国家。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 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 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 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 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 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 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二代微处理器(1974-1978)
位数(字长):中高档8位
代表产品:Intel 8080/8085、 Motorola mc6800、Zilog z80 APPLE-Ⅱ微机 性能特征:采用NMOS工艺、时钟频率达2MHZ、平均指令执行时 间为1微秒-2微秒、可用汇编语言编程、BASIC、 FORTRAN语言 应用: 广泛
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外存储器。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百万—几百万次每秒,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
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几百万—千万亿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主要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 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 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 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 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 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曙光1000与美国 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 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 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 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 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 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 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 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