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
微机发展历史微机,也被称为个人电脑或PC(Personal Computer),是一种小型计算机系统,由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示器等组成。
微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演变和创新,如今的微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70年代初,微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当时的微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才能购买和使用。
这些早期的微机主要采用了8位或16位的微处理器,内存容量非常有限。
由于技术限制,这些微机的计算能力和图形显示功能都很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集成电路的发展,197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I,这是当时市场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微机。
Apple II采用了8位的6502微处理器,拥有16KB的内存,具备了图形显示和音频功能。
它的成功引领了个人电脑的潮流,使得微机逐渐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1981年,IBM推出了第一台IBM PC,这是一款以8088微处理器为核心的个人电脑。
IBM PC的推出标志着微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奠定了微机的标准化地位。
IBM PC的成功使得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MS-DOS成为了主流操作系统,微机市场进一步扩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微机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1985年,Intel推出了第一款x86架构的微处理器386,它的推出使得微机的计算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也推动了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发展。
微软公司于是推出了Windows操作系统,使得微机的用户界面更加友好和直观。
1990年代,微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机开始与网络结合,人们可以通过微机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等。
同时,微机的硬件技术也不断创新,处理器频率、内存容量、存储空间等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微机不再局限于个人使用,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娱乐等领域。
进入21世纪,微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个人电脑。
中国国产微型机的发展历程
安 徽无线电 厂 和 上 无 十 四厂 联 合研制 出 D J S
一
0国 微 型机市
,
由上 海 长 江计算机 厂 小批 量 生 产 同年
6 800 C P U
,
。
,
1
4
7
所研制 国 产多 片
。
场进 人持续快 速增 长 阶 段 实 际上
, 、 ,
、
。
并 装 出我 国 第 一 台 l )J S
品 的上 市 甚 至 与国 际 同步
。
从 19 7
14 0
年 美 国 玩 叫 公 司 研 制 成功 第 一 台微 处 理 器
4
三 8 0 年代
、
4 和 随 后 的第 一 台 M C 0 S 年
S
“
故 型 机 间世 后
。
` 、
,
我 国也从
— 我 国 微 机 市场 销 售量在千台 以 上始 于
.
山国旅抓产 业翻 市加 R 始形成
机 厂 小 批量 生 产
`
同年 陕 西 省 电 子所 湖南 省 电 子所分别 用
一
嚓性
i 机 研制和 计 划生产 计 划 分配
跳 瓜 粤 平 呼 咫黔哪卿繁 钾
阵
计算 机 市场发展 过 程
`
`
`
盆 左
窗
进 口 器件组 装 出 D J S
19
06 2 及 D J S
一
06 3 口和
机
。
1 8
年
,
电子 部 六 所 用 部 分进
, , , ,
,
,
、
9 别 年 1
江 苏无线 电 厂 用 国 产 单片 8 0 C 0 8
中国家用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家用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真正进入千家万户的时间,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研制成功,在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管理、图像处理、语言设别和专家系统等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电子商务开始进入家庭,出现个人电脑(PC)。
当时第四代计算机的研制还是以美国为首,中国微机的雏形是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开发成功的微型计算机长城100。
1985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功能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标志着中国微机产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1985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联想式汉字微型机LX-PC系统。
该系统是在IBM-PC微型计算机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自行设计的联想式汉卡和汉化操作系统构成。
在长城、联想的带动下,国内涌现出一大批电脑制造企业,如四通、方正、同创、实达等,成为带动中国电脑业发展的龙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个人电脑产业一直紧跟国际步伐。
随着联想等个人电脑企业的崛起,中国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地推出每一代集成最新技术的个人电脑。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今年来,平板电脑和掌上电脑也成为个人电脑的两大主流。
相对与桌上电脑,这时期的计算机的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少,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的目标是能够打破以往计算机固有的体系结构,获得更大幅度的算力提升,不少科学家将目光瞄准了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是一种全新的基于量子理论的计算机,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其独特的并行计算能力,有着攻克传统计算机无解难题的巨大潜力。
作为中国第一家研发、推广和应用量子计算机的创新公司,本源量子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及量子云等方向取得了大量突破性成果。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
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了,小编推荐你不可不知的计算机发展历史的四个阶段,让你更加了解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式计算机于1946年2月1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是电子数值积分式计算机(The Electronic Numb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的缩写。
它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每秒钟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虽然它还比不上今天最普通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但在当时它已是运算速度的绝对冠军,并且其运算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也是史无前例的。
以圆周率(π)的计算为例,中国的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利用算筹,耗费15年心血,才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
一千多年后,英国人香克斯以毕生精力计算圆周率,才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
而使用ENIAC进行计算,仅用了40秒就达到了这个记录,还发现香克斯的计算中,第528位是错误的。
ENIAC奠定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计算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问世标志着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ENIAC诞生后,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重大的改进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是电子计算机应该以二进制为运算基础,其二是电子计算机应采用"存储程序"方式工作,并且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整个计算机的结构应由五个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
冯·诺依曼的这些理论的提出,解决了计算机的运算自动化的问题和速度配合问题,对后来计算机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直至今天,绝大部分的计算机还是采用冯·诺依曼方式工作。
ENIAC诞生后短短的几十年间,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
主要电子器件相继使用了真空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引起计算机的几次更新换代。
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量大大减小,功能大大增强,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摘要自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第一代微型计算机IBM-PC/XT以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便以其执行结果精确、处理速度快捷、小型、廉价、可靠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迅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且技术不断更新、产品不断换代,先后经历了80286、80386、80486乃至当前的80586(Pentium)微处理器芯片阶段,并从单纯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能够处理数字、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在内的强大多媒体工具。
如今的微型计算机产品无论从运算速度、多媒体功能、软硬件支持性以及易用性方面都比早期产品有了很大的飞跃,便携式计算机更是以小巧、轻便、无线联网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士的喜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微型计算机现状发展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第一台微型计算机——1974年,罗伯茨用8080微处理器装配了一种专供业余爱好者试验用的计算机“牛郎星”(Altair)。
第一台真正的微型计算机——1976年,乔布斯和沃兹尼克设计成功了他们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装在一个木盒子里,它有一块较大的电路板,8KB的存储器,能发声,且可以显示高分辨率图形。
1977年,沃兹尼克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个人计算机——AppleⅡ,并“追认”他们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展示的那台机器为AppleⅠ。
1978年初,他们又为AppleⅡ增加了磁盘驱动器。
从微型计算机的档次来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代微机——第一代PC机以IBM公司的IBM PC/XT机为代表,CPU是8088,诞生于1981年,如图1-3所示。
后来出现了许多兼容机。
第二代微机——IBM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IBM PC/AT标志着第二代PC机的诞生。
它采用80286为CPU,其数据处理和存储管理能力都大大提高。
第三代微机——1987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386微处理器。
微机发展史
微机发展史.txt喜欢我这是革命需要,知道不?!你不会叠衣服一边呆着去!以后我来叠!我一定要给你幸福,谁也别想拦着。
一、现代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问世之前,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机械式计算机、机电式计算机和萌芽期的电子计算机三个阶段。
早在17世纪,欧洲一批数学家就已开始设计和制造以数字形式进行基本运算的数字计算机。
英国数学家巴贝奇在1822年制作差分机模型时提出一个设想,每次完成一次算术运算将发展为自动完成某个特定的完整运算过程。
1884年,巴贝奇设计了一种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机。
这台分析机虽然已经描绘出有关程序控制方式计算机的雏型,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而未能实现。
巴贝奇的设想提出以后的一百多年期间,电磁学、电工学、电子学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连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和真空三极管;在系统技术方面,相继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视和雷达……。
所有这些成就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和物质条件。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也相应地蓬勃发展。
到了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经历着定量化的阶段,描述各种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其中有的用经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难解决。
于是,数值分析受到了重视,研究出各种数值积分,数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把计算过程归结为巨量的基本运算,从而奠定了现代计算机的数值算法基础。
20世纪以后,德国、美国、英国部在进行计算机的开拓工作,几乎同时开始了机电式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的研究。
德国的朱赛最先采用电气元件制造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的开拓过程,经历了从制作部件到整机从专用机到通用机、从“外加式程序”到“存储程序”的演变。
1938年,美籍保加利亚学者阿塔纳索夫首先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部件。
1943年,英国外交部通信处制成了“巨人”电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专用的密码分析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应用。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制成的大型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最初也专门用于火炮弹道计算,后经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计算机。
Intel CPU的发展史
intel 4004 微处理器
精选ppt课件
2
二.Intel 8008 & 8080
随后1972年英特尔又推出了8008, 8008的运算能力比4004
强劲2倍。1974年,8008发展成8080。8080拥有16位地址总线和8
位数据总线,包含7个8位寄存器(A,B,C,D,E,F,G,其中BC,DE,HL组
多任务是通过多任务硬件机构使微处理器在各种任务间来回快速 切换;处理速度。最早PC机的速度是4MHz,第一台基于80286 的AT机运行速度为6MHz至8MHz,一些制造商还自行提高速度, 使80286达到了20MHz,
使用80286处 理器的电脑
精选ppt课件
7
五. Intel 80386
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的划时代的产品80386DX正式发布了,其内
售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Intel 8008 & 8080 微处理器
精选ppt课件
3
二.Intel 8008 & 8080
基于8080芯片的计算机Processor Technology Sol-20
内部结构
精选ppt课件
4
三. Intel 8086 & 8088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
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安腾处理器是构建在IA-64(Intel Architecture 64),也就是说 “IA-64是一个与x86代码的决裂,它是为未来设计的“
精选ppt课件
17
十五.Intel Core
Intel Core微处理器架构是一个由零设计起的架构,但其有类似 Pentium M的设计。它有14条管线(Pipeline),相比NetBurst中 Prescott所有的足足少一倍,即其有一个更大带宽的执行核心。 另外,它的执行核心亦由P6、P6-M、及Netburst的一次可处理3 个指令增加至4个。本架构亦是一个双核心的设计,两个核心的 L1内存互相连接,分享的L2内存。使用以上设计以达到最高效能 功耗比(Performance per watt)。
第二节计算机的发展21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
第二节计算机的发展2.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第一代从1946年~1957年,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通常称为电子管计算。
它的内存容量仅有几千个字节,不仅运算速度低,且成本很高。
在这个时期,没有系统软件,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编程。
计算机只能在少数尖端领域中得到应用,一般用于科学、军事和财务等方面的计算。
尽管存在这些局限性,但它却奠定了计算机发展的基础。
(左图)这是在第一代电子计算机中使用的磁鼓。
磁鼓被用来作为电子计算机中数据与指令的存储器,它的使用是计算机发展史上重大的技术进步。
(右图)英国剑桥大学1949年研制的电子数据存储计算机“埃迪萨克”(EDSAC)(左图)美国于20 世纪50年代生产的IBM 704型采用电子管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
2.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第二代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斯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第二代从1958年~1964年,与第一代相比有很大改进,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即晶体管计算机。
存储器采用磁芯和磁鼓,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K字节。
晶体管比电子管平均寿命提高100~1000倍,耗电却只有电子管的十分之一,体积比电子管小一个数量级,运算速度明显地提高,每秒可以执行几万次到几十万次的加法运算,机械强度较高。
由于具备这些优点,所以很快地取代了电子管计算机,并开始成批生产。
在这个时期,系统软件出现了监控程序,提出了操作系统概念,出现了高级语言,如FORTRAN、ALGOL 60等。
(图)美国IBM公司于1959年生产的IBM 7090型采用晶体管的第二代电子计算机。
它的体积减小了,运算速度却更快。
2.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1964年4月IBM360系统问世。
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第三代从1965年~1970年,计算机的逻辑元件采用集成电路。
这种器件把几十个或几百个分立的电子元件集中做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硅片上(称为集成电路芯片),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大大减小,运算速度却大大提高,每秒钟可以执行几十万次到一百万次的加法运算,性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
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
一、计算机的五代变化
第一代为1946—1957年,电子管计算机:数据处理
第二代为1958—1964年,晶体管计算机:工业控制
第三代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小型计算
机
第四代为1972—1990年,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
第五代为1991年开始,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单片机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所有计算机存储器都是由微小的铁磁体环
197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较大容量半导体存储
器
从1970年起,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个芯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64MB、256MB、1GB。
三、微处理器的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Intel4004。
这是第一个将CPU的所有元件都放入同一块芯片内的产品,于是,微处理器诞生了。
微处理器演变中的另一个主要进步是1972年出现的Intel8008,这是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它比4004复杂一倍。
1974年出现了Intel8080。
这是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而4004
和8008是为特殊用途而设计的。
8080是为通用微机而设计的中央
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强大的通用16位微处理器,8086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发展趋势中的另一阶段是在1981年,贝尔实验室和HP公司开发出了32位单片微处理器。
Intel于1985年推出了32位微处理器Intel80386。
到现在的64位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
微型计算机概述
第一章微型计算机概述回顾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与软件)、结构、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功能实质。
本讲重点微处理器及微机系统的发展历程,微机系统与一般意义上的计算机系统的联系与差别,强调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具有独特结构的计算机系统,由此决定了微机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及其特点。
【讲授内容】1.1 微机发展概述计算机系统是能够自动地、快速地、准确地进行信息处理的电子工具,其工作过程的实质是电子器件状态的快速变化。
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由电子管构成的,能够按照人们事先的安排,快速完成所要求计算任务的ENIAC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是以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的,即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电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
主机按体积、性能和价格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五类,从其工作原理上来讲,微型机与其它几类计算机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所不同的是由于采用了集成度较高的器件,使得其在结构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即将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两大核心部分—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片集成电路芯片上,显然该芯片是整个微机系统的核心,称为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微处理器MPU。
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部分,自70年代初出现第一片微处理器芯片以来,微处理器的性能和集成度几乎每两年翻一番,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前几代计算机。
微机系统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CPU、主频、缓存、新技术。
一、微机的发展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为CPU,因此我们主要以CPU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线索,来介绍微机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以Intel公司的CPU为主线。
第一代:4位及低档8位微处理器✧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以其为核心组成了一台高级袖珍计算机。
数控机床发展历史
机床数控改造1 数控系统发展简史及趋势1946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创造了可增强和部分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
它与人类在农业、工业社会中创造的那些只是增强体力劳动的工具相比,起了质的飞跃,为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
6年后,即在1952年,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数控机床。
从此,传统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近半个世纪以来,数控系统经历了两个阶段和六代的发展。
1.1 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早期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低,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影响还不大,但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
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一台机床专用计算机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简称为数控(NC)。
随着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历经了三代,即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1965年的第三代--小规模集成电路。
1.2 计算机数控(CNC)阶段(1970年~现在)到1970年,通用小型计算机业已出现并成批生产。
于是将它移植过来作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CNC)阶段(把计算机前面应有的"通用"两个字省略了)。
到1971年,美国INTEL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计算机的两个最核心的部件--运算器和控制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之为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又可称为中央处理单元(简称CPU)。
到1974年微处理器被应用于数控系统。
这是因为小型计算机功能太强,控制一台机床能力有富裕(故当时曾用于控制多台机床,称之为群控),不如采用微处理器经济合理。
而且当时的小型机可靠性也不理想。
早期的微处理器速度和功能虽还不够高,但可以通过多处理器结构来解决。
由于微处理器是通用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故仍称为计算机数控。
到了1990年,PC机(个人计算机,国内习惯称微机)的性能已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可以满足作为数控系统核心部件的要求。
微机的发展史
微机的发展史微机是指个人计算机,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本文将从微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三个方面,介绍微机的发展史。
一、微机的起源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体积逐渐缩小,价格逐渐下降。
1969年,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推出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标志着微机的诞生。
当时的微机还非常庞大,只能由专业人员操作,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接触。
二、微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1976年,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苹果”的个人计算机,这款计算机的问世引发了一场个人计算机革命。
个人计算机从此开始走向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80年代,微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各国纷纷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研发,推动了微机技术的不断创新。
1981年,IBM公司发布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这款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开放给其他厂商使用,从而推动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化和普及。
个人计算机市场竞争激烈,各家厂商相继推出了各种型号的微机,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机的功能进一步扩展。
人们可以通过微机上网冲浪、发送电子邮件等,微机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办公和娱乐。
同时,微机的体积也逐渐减小,性能不断提升,成本不断降低,使得微机进一步普及。
三、微机的未来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机的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
首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微机将具备更强大的计算和处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微机将与各种设备和传感器连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再次,微机将继续向轻薄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更加适应人们的移动办公和生活需求。
微机作为个人计算机的代表,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未来前景三个阶段。
从庞大昂贵的计算机到普及化的个人计算机,微机在不断演进和创新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机的未来前景将更加广阔,我们可以期待微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微型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简史
第1章绪论1.1 计算机的基本知识1.1.1 计算机的历史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后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技术发展飞速,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并逐步进入家庭,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计算机的应用范围由窄到广,功能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完善。
它经过了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成为人类处理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四个阶段的特点具体如表1-1所示。
表1-1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起止年代主要元件主要元件图例运算速度/次/秒特点与应用领域第一代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电子管5千~1万计算机发展的初级阶段,体积巨大,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主要用来进行科学计算第二代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晶体管几万~几十万体积减小,耗电较少,运算速度较高,价格下降,不仅用于科学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并逐渐用于工业控制第三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几十万~几百万体积、功耗进一步减小,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到文字处理、企业管理、自动控制、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J ava2 计算机维护技术第四代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几千万~几百亿性能大幅度提高,价格大幅度下降,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办公室和家庭。
在办公自动化、电子编辑排版、数据库管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专家系统等领域中大显身手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计算机是一种具有类似人的思维能力,能“说”、“看”、“听”、“想”和“做”,能替代人的一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计算机。
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速度更快、功能更强、更接近于人脑的光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
总而言之,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正朝着巨型化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的信息传输和应用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对社会和生活将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1.1.2 计算机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
微机发展历史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VLSI、LSI)
1976年苹果计算机:集成电 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了小型化 的历程。
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核心部件)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SI
大规模、超大规模SI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发展趋势(自己完善资料)
微型化 巨型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 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 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 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 1804机研制成功。
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外存储器。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百万—几百万次每秒,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
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几百万—千万亿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主要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 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 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 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 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 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 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这是我国 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微机发展历史概述
80486DX4 主板
80486 PC机
3.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5)第五代微型机
• 1993年,Intel推出了Pentium(奔腾)CPU,即拉丁文5,习惯称586。 它含310万晶体管,频率高达200MHz,内置16K的一级缓存;并首 次引入了超频(Over Clock)技术,使系统能运行在更高的频率, 每秒执行1亿条指令。
3.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3)第三代微型机
• 1985年Intel推出32位CPU 80386DX。含27.5万晶体管,频率33MHz, 32根地址线可寻址4GB内存,首次使用外置高速缓存(Cache),速度 600万指令/秒。它还支持“虚拟86”工作模式,可以模拟多个8086来 提供多任务能力。接着,又推出了与286兼容的386SX、低功耗的 386DL以及80387协处理器等芯片。
• Apple 产 品 最 早 使 用 视 窗 操 作 系 统 , 在 90 年 代 初 的 苹 果 电 脑 Machintoch上配置了黑白视窗操作系统,很受欢迎。因机器太贵, 它未能得到发展。
• 1983 年 , 微 软 向 苹 果 购 买 了 Apple 视 窗 操 作 系 统 。 1985 年 , Windows 1.0问世,为16位PC机提供初步图形用户界面。
• 1986年9月Compaq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86计算机,配置20MB 硬盘,1.2M B软驱。
• 同时,微软发布了Windows操作系统,CD-ROM技术也问世了。用 386设计的32位PC机运算能力强大,应用扩展到了商业办公、工程 设计、数值计算、数据中心和个人娱乐等领域。
80386SL 80386DX
• 类似芯片还有AMD公司的K5、Cyrix公司的6x86。
计算机历史发展简述
计算机发展历史阶段简述一、计算机模型——图灵机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1912-1954年)提出了一种抽象的计算模型——图灵机( Turing machine)。
图灵机,又称图灵计算机,即将人们使用纸笔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进行抽象,由一个虚拟的机器替代人类进行数学运算。
所谓的图灵机就是指一个抽象的机器,它有一条无限长的纸带,纸带分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格,每个方格有不同的颜色。
有一个机器头在纸带上移来移去。
机器头有一组内部状态,还有一些固定的程序。
在每个时刻,机器头都要从当前纸带上读入一个方格信息,然后结合自己的内部状态查找程序表,根据程序输出信息到纸带方格上,并转换自己的内部状态,然后进行移动。
图灵机二、世界第一台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约翰· 文森特·阿塔纳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Berry)先生在1937年至1941年间开发的"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简称ABC)"。
这台计算机是电子与电器的结合,电路系统中装有300个电子真空管执行数字计算与逻辑运算,机器使用电容器来进行数值存储,数据输入采用打孔读卡方法,还采用了二进位制。
因此,ABC的设计中已经包含了现代计算机中四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
在国内的绝大部分媒体上都会出现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上世纪1946年由美国人毛克利(John Mauchly)发明的ENIAC文字记载,在维基百科()上你只要输入"John Vincent Atanasoff"或"Atanasoff–Berry Computer"就可以找到"约翰·文森特·阿塔纳索夫"教授的生平和"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的发明过程,在Google中搜索"Atanasoff–Berry Computer"也会有四万多条检索结果,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网站上有更详细的介绍(/)。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 • • • 巨型化 微型化 网络化 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 使计算机具备人的某些智能。 • 多媒体化 多媒体化是指计算机能更有效地处理文字、图形、 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使人们更 自然、有效地使用信息。
计算机的应用
• • • • • • • • • • • 科学计算 信息处理 过程控制 辅助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利用计算机帮助设计人员 进行工程设计,如飞机设计、汽车设计、建筑设计、机械设计和服装设计等一 些实际应用。 计算机辅助制造(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 Computer Manufacturing):利用计算机协助人 们进行产品的制造、控制和操作,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工质量、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 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 Assisted Test):利用计算机协助或替代人完 成大量复杂、枯燥或恶劣环境的检测工作。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通过计算机自动学习 系统的形式协助或替代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工智能 网络通信 电子商务
微型计算机发展史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 戈登· 摩尔将电脑浓缩在一颗芯片上
晶 体 管 数 目 2,300 4004 奔腾4 酷睿4核
8
22.7亿
4.2亿
3.微型计算机
1971年,Intel公司成 功地在一块芯片上实现了 中央处理器的功能,制成 了世界上第一片微处理器 Intel 4004,并用它组成了 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CS-4, 从此揭开了微型计算机发 展的序幕。
微型机的发展
• 按微处理器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 1. 第一代微型机(1971~1972年) 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研制成4004微处 理器,它是一种4位微处理器,随后又研制 出 8 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这种4位或8 位微处理器制成微型机都属于第一代。
3. 第三代微型机(1978~1981年) 1978年 Intel 公司生产出16位微处理器 8086,其性能比第二代提高近10倍。 典型产品有 Intel 8086、Z8000、M68000 等。用16位微处理器生产出的微处理器支 持多种应用,如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
4
4. 第四代微型机(1981年至今) 典型产品有 Intel 公司的 Pentium 系列; AMD 公司的 AMD 公司的 AMD K6、AMD K6-2等。用 32 位微处理器生产的微型机, 一般将归于第四代,其性能可与20世纪70 年代的大、中型计算机相媲美。
• 人们一般以字长和典型的微处理器芯片作 为各阶段的标志。 • 随着集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计算机 的体积也越来越微型化,微型计算机由4位 机增加至64位机。
• 人们通常以微处理器为依据来讨论微型计 算机的发展历史。
摩尔定律
• 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 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 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 能也将提升一倍。 • 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 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 翻两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 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微机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发展趋势及相关内容作者陈杰摘要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
计算机发展是一部短暂却扣人心弦的历史。
看这部历史,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比如从技术发展看,比如也可从公司演变看。
我们还可以从计算机的普及历程来看。
关键词计算机发展史趋势现代微机引言计算机发展是一部短暂却扣人心弦的历史。
看这部历史,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比如从技术发展看,可以从1946年拙笨而庞大的ENIAC一直源溯到今天快速而灵巧的PII;比如也可从公司演变看,从IBM的大型机时代到DEC的小型机时代,以及Apple的个人电脑时代,直到当今如日中天的网络时代;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计算机的普及历程来看,从玻璃屋神秘的大机器,到走入企业机构的信息工具,到今天迅速向家庭扩张的娱乐工具......计算机的发展史: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许许多多热衷于此并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探索,正是这一代代的积累才构筑了今天的“信息大厦”。
从下面这个按时间顺序展现的计算机发展简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艰辛及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力一、机械计算机的诞生,在西欧,由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长期被神权压抑的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
而在这些思想创意的火花中,制造一台能帮助人进行计算的机器则是最耀眼、最夺目的一朵。
从那时起,一个又一个科学家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着。
但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多数试验性的创造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就昭示了拓荒者的共同命运: 往往在倒下去之前见不到自己努力的成果。
而后人在享用这些甜美成果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品味出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滋味……二、电子计算机问世,在以机械方式运行的计算器诞生百年之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由机械向电子时代的过渡,电子器件逐渐演变成为计算机的主体,而机械部件则渐渐处于从属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 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 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曙光1000与美国 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 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 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 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 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 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 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 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四代微处理器(1985-1992)
位数(字长):32 代表产品:Intel 80386/80486、 Motorola mc68060 /68040、 Zilog z8000、 性能特征:采用HMOS/CMOS工艺、80386时钟频率16MHZ33MHZ、平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125微秒、丰富的外 围配件、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均为32位、80486加入 了片内cache、集成度在100万晶体管/片以上、部分 软件硬化 应用:广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磁盘开始用作主要的外存储器。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0)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百万—几百万次每秒,半导体存储器逐步取代了磁芯存储器的
主存储器地位、磁盘成了不可缺少的辅助存储器,
第四代计算机(1971-至今)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运算速度为几百万—千万亿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半导体存储器、主要
微处理器的发展方向
更小布线宽度和集成度 更高的总线速度 64位CPU主导 多核发展: 双核2005年/四核2006、11/八核
十核/十二核/ 十六核(AMD 皓龙™ 6200 系列CPU 主要用于服务器)
集成内存和显卡
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是由英特尔(Intel)创 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提出来的。其内容为:集成电路上 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 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第四代电子计算机(VLSI、LSI)
1976年苹果计算机:集成电 路的发展,计算机开始了小型化 的历程。
计算机硬件制造技术(核心部件)
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
电子管
晶体管
中小规模SI
大规模、超大规模SI
计算机分类
计算机发展趋势(自己完善资料)
微型化 巨型化 网络化 智能化 多媒体化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 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科院 计算所研制成功 第一台大型晶体 管计算机109乙, 之后推出109丙机, 该机为两弹试验 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1970年,中国第 一台具有多道程序 分时操作系统和标 准汇编语言的计算 机--441B-Ⅲ型全 晶体管计算机研制 成功。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 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 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 机能力的国家。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 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 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 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 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 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 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 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二、微型计算机发展过程
CPU的诞生
运算器和控制器“合二为一”为一块芯片,4004(4位机)。
低档8位CPU的诞生
高档8位CPU的诞生
通用微型计算机(PC代表)
通用微型计算机(PC代表)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一代微处理器(1971-1973)
位数(字长):4位/8位 代表产品:Intel 4004、4040、 Intel 8008 性能特征:采用PMOS工艺、时钟频率小于1MHZ、平均指令执行 时间为10微秒-15微秒、用机器语言编程、运算速度慢 、运 算性能差 应用: 家用电器、简单控制场合如交通灯控制、点钞机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指令集)技术、二级缓存放入CPU
中、超标量指令流水线结构
应用:广泛
微处理器的发展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六代微处理器(2005)
位数(字长):64 代表产品:Intel intaninu、Intel 酷睿(core)/core 2系列 、 AMD athlon系列 性能特征:分单核/双核/四核/八核三种、酷睿处理器采用 800MHz-1333Mhz的前端总线速率、45nm/65nm制 程工艺、 2M/4M/8M/12M/16M L2缓存、 Core 2 Duo在单个芯片上封装了2.91亿个晶体管功能强大 应用:微机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
微机发展历史
一、计算机发展过程
计算方式的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主要四代)
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8)电子管
运算速度为5千—4万次每秒, 阴极射线管或汞延迟线作主存储器、
外存主要使用纸带、卡片等。
第二代计算机(1959-1964)晶体管
运算速度为几十万—百万次每秒,主存储器均采用磁芯存储器、磁鼓和
微处理器的发展
第三代微处理器(1978-1984)
位数(字长):16位 代表产品:Intel 8088/8086/80286、 Motorola mc68000、 Zilog z800、出现了微型计算机例如IBM PC系列机 性能特征:采用HMOS工艺、时钟频率小于5MHZ-10MHZ、平 均指令执行时间为0.5微秒-1微秒、集成度与运算速度 比第2代提高1个数量级、可用汇编语言及高级语言并 配有软件系统 应用: 广泛
的外存储器是磁带、磁盘、光盘、 微处理器和微型计算机诞生。
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
第五代计算机
人工智能计算机
第六代计算机
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生物计算机
世界第一台、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
世界第一台、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电子管)
第一台冯.诺依曼计算机
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
1934年提出计算机结构,美籍匈牙利人。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
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建成世界 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TRADIC。 开始了第二代计算机的发展。
第三代计算机(MSI、SSI)
1964年研制出计算机历史上最成 功的机型之一IBM S/360。 S/360极强的通用性适用于各方面 的用户,它具有“360度”全方位 的特点,并因此得名。IBM为此投 入了5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远远 超过制造原子弹的的20亿美元。 IBM360成为第三代电脑的标志性 产品。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 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 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 秒1500次,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的诞生。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 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 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 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 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 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76年,DJS-183、184、185、186、 1804机研制成功。
第二代微处理器(1974-1978)
位数(字长):中高档8位
代表产品:Intel 8080/8085、 Motorola mc6800、Zilog z80 APPLE-Ⅱ微机 性能特征:采用NMOS工艺、时钟频率达2MHZ、平均指令执行时 间为1微秒-2微秒、可用汇编语言编程、BASIC、 FORTRAN语言 应用: 广泛
微处理器发展年代表
各代Intel典型处理器比较
各代Intel典型处理器比较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CPU附录
计算机发展史附录
计算机发展史附录
三、中国计算机发展过程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 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 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 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 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 问世。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 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 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 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 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 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 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 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 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 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 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这是我国 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