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从《昆明的雨》中学选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文本研读《昆明的雨》是一篇写平凡小事、抒深切真情的回忆性散文。
年过六旬的汪老回忆在昆明度过的7年岁月,在笔尖注入了对昆明深沉的热爱与怀念。
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各种情感载体,昭示了汪老散文擅长描写“凡人小事”的风格。
语言质朴自然,淡而有味,抒情深沉动人。
虽然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自读并不等于泛读,汪曾祺个性化的语言和抒情方式是汪老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可以作为学生聚焦研读的点。
二、创意说明文章撷取平凡人事来写昆明的雨,表达对昆明的深情。
本文的抒情,正如昆明的雨一般,不急不烈,温婉节制,连绵不断,使人动情。
拟设计以“一线串珠式”展开课堂活动,紧扣汪曾祺的语言特色,辅以恰当的“朗读法”和“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汪曾祺散文语言的个性魅力。
三、活动组织(一)导入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汪曾祺(二)整体感知,圈点勾画①汪老直接抒发对昆明的雨的感情的句子。
②直接描写昆明的雨的特点的段落和句子。
③汪老对昆明的雨的情感载体是哪些?要求:圈点勾画上面的句子,并读读记记。
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它总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那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肥大、浓绿,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那雨季的菌子,极多,甚是可口。
你听,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声音娇娇的,你看,房东母女送的满满的缅桂花,使我内心软软的。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
四十年了,我还忘不了那个雨天与德熙在客栈小酌的情味,看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三)汪氏散文的独特抒情方式1.朴素的抒情: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写昆明的雨却写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之类的事物。
是否跑题?明确:汪曾祺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无一不透露着对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的热爱。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
怎样写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1一、做得好的方面1.教学环节清晰,课堂结构清晰。
整堂课由导入,课前预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检测,朗读课文——走近文本,拓展延伸——走出文本构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学与思。
在预习检测环节,不仅检测读字音的能力,而且检测他们写的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强调某些难点字音字形。
自读课文时,给予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学完成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并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合作探究环节,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最后,拓展提升,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二、做得不好的方面1.引导学生对散文语文的体会不够。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平淡,但淡中有味。
对于曾琪散文语言的品味不够,对于优美语言和段落的朗读也不够。
2.课堂时间把握不太好,整堂课显得头重脚轻。
由于前面花太多时间进行个性化解读,导致最后一个片段写作环节未能在课堂上完成,未能展示孩子们心中对花草树木的独特感受。
《昆明的雨》的教学反思篇2《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花,文思敏捷、妙笔生花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我觉得自己必须用笔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么?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于是再读。
再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
2、《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昆明的雨和雨中景物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宁静、恬淡的昆明生活的留恋。
3、了解汪曾祺先生的写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2.辨读品味,体悟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养成热爱美、热爱生活的习惯。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昆明的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昆明的雨和雨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难点:结合背景资料,感悟作者对宁静、恬淡的昆明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以诗入文(出示雨的图片)老师ppt上面有一张图片,很明显这是一幅有关雨的图片,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哪些与雨有关的诗句呢?(学生回答)的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钟爱雨,就连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也倾情于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昆明的雨》这篇文章,去感受作者笔下心底的雨。
设计意图:引出本文的同时,为雨这个事物增加了诗情画意,也为同学们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二、资料助读3、初读感知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去揭开昆明的雨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自由地朗读课文)问题: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觉得作者流露出对昆明的雨的什么感情?(在文中找到最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设计意图:让学生慢慢进入学习状态,增强他们的信心。
并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背景链接:《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昆明的雨》
称
《昆明的雨》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
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
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的生活的喜爱
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生活中不是缺
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
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4)作者看似信笔写来,无拘无束,将诸多的人、
事、物汇聚于此,那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 这些人、事、物构成一副昆明雨季的生活图,在作者的 笔下,无论是景物、滋味、人情或是氛围,都充满着美 感和诗意,作者正是以此表达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 念之情。这也突出了散文的特点,即形散神聚。
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
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
教学目标 涵及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
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
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
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
学生学习能 生活感悟有限,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美感有
力分析 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
任重道远,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老师重在引导其学习
的过程,从而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策略选
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
从而抒发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这里直白平淡 描写中让人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本文是汪曾祺在昆明写的系列散文《昆明的雨》中的一篇,作者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表达了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文字,从“景语”中感悟“情语”,体会作者用意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作者对昆明雨季中和谐美好的景象的喜爱、怀念之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一)解题2.读课题,学生回答问题。
3.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和当教授的时候,都生活于昆明,且文风清新质朴。
作者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篱笆()缅桂花()硬朗()猝不及防()僻性()2.交流有关作者情况。
3.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4.学生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字音及语句流畅。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旨段。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题即“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二、三段为第一部分,写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及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第四到第六段为第二部分,具体写昆明雨的特点。
第七到第九段为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十段为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三)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开头点题,引起下文。
第二、三段为第一部分,写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及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第四到第六段为第二部分,具体写昆明雨的特点。
第七到第九段为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深怀念之情。
第十段为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升华主题。
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2)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照应开头:使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和谐。
强调主旨:表达作者对昆明的思念之情。
升华主题:使昆明的雨有了一种诗意美,增强了作品的美感,深化了主题。
3. 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3)第二自然段开头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紧接着却说“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么美好或特别”,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一文,使学生更加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尊重自然;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启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生活意识的启发。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文中隐含的意义,如何使学生掌握文学表达的技巧,如何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
2.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3.学生展示分析思路,教师评价与点拨。
四、教学内容1. 教学准备•导入环节:先简单介绍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话题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珍惜。
•布置任务: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段文中精彩的句子,解读意义,并且描述对自然环境的感受。
2. 教学过程2.1 阅读理解和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一文;2.分组讨论,交流感受和理解,分享经验;3.整合每组的精彩内容,展示分析。
2.2 课堂探究1.有同学说“我来自京津冀一带,很少能听到这么美妙的雨声,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到十分自豪,中国的地域之美在南北方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感受身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美景;2.有同学说“我们一定要珍爱环境,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因为我们今天的欢乐和生命都受惠于这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与碧水蓝天之间的关系;3.有同学说“通过深入阅读《昆明的雨》,我更加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体会到了细腻的感觉,感悟到了大自然的神秘而美丽。
”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探究文学艺术的奥妙,领略到文学的魅力。
2.3 教学反思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包括划重点、做题等;2.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弱。
《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文学阅读要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群文阅读,指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种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本学期,我选取了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为支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
单元任务是通过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淡而有味的语言,叙写了昆明的雨,雨中的景、事、物和人,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表达着爱自然爱生活的人文内涵。
下面根据自己的课例,做一次简单的剖析。
一、尝试——柳暗花明又一村首先说失败的尝试,第一次试讲时,选择了汪曾祺的非常丰富的文本(4篇),还找了相关的视频,一节课试图让学生在这4篇文章中梳理并理解清楚散文的结构特点并一起赏析4篇文章中的语言。
整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我拉着学生跟着我预设的内容走,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可以和文本好好对话的时间,内容多、杂、乱,学生被动、茫然。
这样我意识到群文阅读不能为群文而群文,群文阅读应该是老师选取有价值的角度,利用课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创意对话的过程。
经历的失败后,我再读《昆明的雨》,再读汪老的《人间草木》,这次反复阅读让我对文本有了新的发现。
很快我就确定从“美食”的入手,这样一来选文就变得容易起来了。
在反复斟酌后,我选取了《昆明食菌》、《七载云烟·采薇》这两篇文章。
《昆明的雨》反思孙慧
《昆明的雨》反思孙慧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着如何更好地落实自主性学习,在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中,引导学生从浅层含义到深层含义的转化。
体会一:激发兴趣是关键。
1、《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课堂效果来看,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踊跃答疑,这都跟教学第一个环节设计的息息相关。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符合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在因势利导、自然过渡的基础上,我的教学用语尽量诗意化,亲切温暖,娓娓道来。
这样诗意的教学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会二:小组合作要落实。
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分材学习的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其实每篇课文都有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选择的突破点是很重要的。
对于部分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它,充分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合作式学习,讨论切忌流于形式的为讨论而讨论。
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
体会三:性的语言品读,内涵提升引导学生沿着语言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高地,这个过程就是作品的内容内化为学生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积淀语言提升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
在“精读课文,赏析语言”这个环节中,让学生把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品味一番。
抓住一些看似平淡、朴素无华的细节,如一处标点、一个词语、一个短句等,把它们放在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咂摸,加以个性化的品析,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
无论是用古文古诗来增典雅之美,还是用质朴方言来添亲切之感;无论是一个“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符号的变化,还是一声吆喝声,学生无不体味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一步步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3、个性优质课堂就是把学生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追求教育功效的最大化,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昆明的雨及雨中特有的事物、人物、情景等,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这篇文章中平凡之物,平常之景,在他的笔下都充满美感和诗意,学生欠缺的正是对我们身边生活的体察感悟能力。
另一方面,这篇文章取材广泛,景物、滋味、人情、氛围都能撷来入文,但又能紧扣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怀念这根情感的线索,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这节课,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作者平淡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1、分析标点符号,读出节奏。
比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滑、嫩、鲜、香”四字中间用的是逗号,而不用顿号,为什么?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为的是突出牛肝菌的特点,所以我强调读的时候应该放慢节奏,一字一品。
2、通过比较,读出作者赞赏的情态。
汪曾祺喜欢用问句来表达陈述,将赞美之情寄托在问句中。
比如“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种东西这么好吃?!”这里的两个问句表面看结构一样,但前者表达的是疑问,但疑问中有惊叹;后者则疑问中有赞叹,这正是汪曾祺叙述语言的特色,所以读的时候要有所区别,要读出疑问和感叹并存的美感,而且要有汪曾祺式的风度。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我在个别的细节之处还存在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我为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自主发现文中的景、物、事,然后自由表达,使得第二个环节稍显拖沓。
但在“品析”的环节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品味得很到位,这也许是第二个环节中深入阅读的结果。
整堂课虽然是借班上课,与学生不是很熟悉,但我能够感觉到大部分学生是在真实的思考,真实的表达,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但也暴露了我教学素质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板书,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课堂气氛的调节等。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雨是自然界的一种气象现象,对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雨的形成原理以及雨水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具有很大的意义。
以下是我设计的一堂关于昆明的雨教学课,以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程目标】1. 知道昆明雨水的形成原理,了解昆明的雨季和旱季。
2.理解雨水对植物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让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引起学生对昆明雨水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1.解释:昆明是一个多雨的地方,它经常会下雨。
为什么昆明会下雨?可以让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导,解释雨的形成原理: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在云层中聚集形成云和雨滴,当雨滴变得足够重时,就会从云中下落到地面,形成雨水。
3.结合昆明的气候特点和地理位置,说明昆明的雨季和旱季。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准备材料:一个透明杯子、热水、冷水、食用色素。
2.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将热水倒入杯子中,倒入少许食用色素,搅拌均匀。
然后将冷水缓慢倒入杯子中,观察杯子中是否会形成雾气和水滴的过程。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蒸气的凝结过程,从而进一步理解雨的形成原理。
四、小组探究活动(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
2.提供一些实验材料,如冷水、冰块、盐巴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凝结水蒸气的关键条件。
五、讨论和总结(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2.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凝结水蒸气的关键条件,并与前面讲解的雨的形成原理进行联系。
【教学反思】这堂关于昆明的雨教学课设计的还比较有针对性,通过讲解、实验和小组探究活动,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雨的形成原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昆明的雨》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教材,以昆明的雨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对昆明的感受以及他与夏琳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情感真挚,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一、教学目标不太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我反思到我的教学目标并不太明确,首先没有明确本课的核心词汇,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讲解;其次,对于本文中一些生僻的词汇和短语,我只是在讲解时简单提到,并没有对它们进行详细解释和训练。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影响,下次我会更加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重要性的凸显。
二、语法分析讲解不够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语法分析讲解上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对于本文中的某些语法结构,我进行了简单的提及,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和实践指导。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语法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佳。
下次我要更加注重语法分析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法规则。
三、阅读训练环节有待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反思到本节课的阅读训练环节有待提升。
首先,在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的过程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节分析和深度解读的训练;其次,在教学中,我没有选择更多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下一次,我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四、情感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我反思到本文中的情感教育需要我更加注重。
文章充满了细腻、温暖和感人的情感,在文学欣赏和情感调控方面,需要我更好地指导学生。
下一次,我会适当增加对文章中情感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之美、培养情感修养。
总体而言,我意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下一步我要在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以及自我建设等方面加强自己,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1.通过把握线索,学习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重点)2.学会通过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二、检测预习请把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读不准音或不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三、寻美点作者曾经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
文章美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你的发现!总结:觉得身边处处有美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是闲适的,恬静的。
四、理线索1、题目是《昆明的雨》作者却不单纯写雨的特点,而是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昆明的景、物、人、事等,这是不是离题了呢?——明线:昆明的雨总结:作者用雨这个带有浪漫色彩的主意象,写了昆明的景、物、事、人,化抽象为具体,形散神聚,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独特的风土人情。
2、作为一个高邮人为何思念昆明的雨呢?资料链接:1939年,汪曾祺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生活了7年。
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写于离开昆明40年后的1984年。
——暗线: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思念总结:正是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这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学写法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让我们感觉情感的浓烈!通过“凡人小事”来表情达意正是汪老作品的风格!作品链接: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
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过程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 28 个字,写尽了上世纪 40 年代
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
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
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
力分析 累较少,阅读内容科普类居多,文学素养低,掌握的现
代文阅读专用词汇少,学习本篇文章需从点到面的演示
过程。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一、预习自测 教学策略选 二、合作探究 择与设计 三、精讲答疑 四、反馈拓展 【学习反思】 【作业】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
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
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
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步骤四文本精读探究写法
【交流点拨】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
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
课例研究综 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
述
兴趣。
【交流点拨】第 3 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
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
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
“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第 12 段从内容上 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 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 3 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 加完整。 【交流点拨】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 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 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 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 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 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 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昆明的雨》的文本知识;
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通过对《昆明的雨》的阅读,帮助学生懂得运用分析文本、发现
其审美价值等阅读技能。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昆明的雨》的多媒体教材,其中包括网络及印刷版本;
2、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准备相应的课堂活动;
3、教师准备文学分析的基本概念介绍,比如文学类型、文本风格、
象征意象等;
4、教师准备相应的课堂小组小测验;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热身(10分钟)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介绍和讨论,让学生从中
学习一些文学批评性的阅读方法,创造一个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文本(25分钟)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段《昆明的雨》的录像,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大体
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难文及话题进行讨论,
从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和思想。
最后教师总结文本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文本关键词。
第三步:文本分析(30分钟)
本步骤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文学类型,文本的风格,象征意象等。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泸县城西学校陈红《昆明的雨》是新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之前并不曾读到过。
面对这样一个新文本,解读是第一要任。
翻阅手头现有的教参、资料,仍是一头雾水,主要是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一个周末,在家闭门造车,实在没办法,就按照嘴古老的方式进行:检测预习——初读感知——精读细品——延伸阅读——当堂写作——作业布置。
邀请本组老师在十班磨课,将重点放在语言品析环节,然而,效果不佳。
本组商讨后,仍无果。
厚着脸皮,粘着严大师,然而,初三教学任务繁重,第一次找他,听课十五分钟,等他下课,到办公室简单告知他我的思路,被全盘否定。
他说题目是《昆明的雨》,我们就要抓住一个“雨”字,分析“雨中人”、“雨中物”、“雨中事”最后研读“雨中含情”,要抓住文章平淡而有情味的语言进行分析。
回去后,更茫然了,不得不说,我领悟能力不够!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反复阅读文本,再翻看教参,还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在正准备放弃备课时收到梁琴老师为我写的文本分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他描写卖杨梅的苗族姑娘,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一角.......读到这些文字脑海里自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长长的可能还是长满了青苔的石阶一角坐着一个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花鞋的,有几分古韵的质朴而美丽的苗族姑娘,配上黑红黑红的杨梅,画面清丽淡雅;再传来娇娇的让人听了发软的吆喝声,有声有色,如在眼前,似在耳畔,更让人对昆明雨季的杨梅更充满着神往。
也流露出了作者对昆明一草一木的深情。
汪老用最真诚的情怀关注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用最质朴的语言描绘那片土地,其中传达出的是他宁静淡远的情趣。
看着梁琴老师的解读,我又来了兴致,准备自己也从这样的角度去读一读文本,于是,又坐回到电脑边,敲打下了以下文字:“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能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情感目标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昆明雨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昆明雨的美丽。
2. 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对课堂氛围不适应。
2.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发现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些内容讲解过细,导致其他环节时间不足。
3. 评价方式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口头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四、改进措施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取分层教学,提高课堂参与度。
2. 优化课堂时间安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
3. 丰富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在《昆明的雨》的教学过程中,我收获颇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改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昆明的雨》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昆明的雨》
称
《昆明的雨》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
教材分析 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用阅读策略分析读懂
文本,赏析文本,体味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 教学目标
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并乐于分享阅读感受,把三个 学生学习能
文本放到一起,更能让他们体味汪曾祺源自下的昆明印 力分析象。用一条主线“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印象”为主线,串 教学策略选
起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的阅 择与设计
读体验。
阅读任务:
紧扣四则文本材料,任选下面一句话,结合相关段落,
说一说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印象。、 教学过程
昆明是明丽秀美的城市,有“理想中的山水”
昆明是美食家的天堂
昆明是充满人情美的温暖桃源
该课例充分尊重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
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
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
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 课例研究综
的形成。 述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
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
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
养。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这周二我上了教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开课《昆明的雨》,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整个过程中我的心情的话,那一定是:紧张,无比的紧张。
过程虽然“痛苦”,但是还是感觉很有收获。
下面是关于这节课我的一些反思。
首先,我根据课标要求、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为三个:①默读课文,积累鲜腴、方比、密匝匝等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② 圈点批注文中有味道的语句,通过品味简洁平淡的语言,发现文章的妙处,体会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③感受作者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思念之情。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从逻辑上、从课标要求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叙写上不够规范,没有按照郑州市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来叙写。
养成规范得体的教学目标设置和教学目标叙写,要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正是无数的细节才造就了规范严谨的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部分,我以文本中的描写昆明雨季特点的句子来导入,让学生竞猜这是哪一个地方的雨季特点。
这个导入有一个好处就是直接与文本内容相关,加深同学对昆明的雨季特点印象的同时,还能检验一下学生预习情况。
但是这样的导入也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不够生动。
如果能配以展现昆明雨季景物特点的图片,以滴滴答答的雨声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可能情景性更强,课堂更生动。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批注文章有味道的语言及其通过语言来体会作者情感。
所以在整体感知部分,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问题的设置相对宽泛,重在梳理文章内容。
顺势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批注文章中有味道的语句。
同时给出批注角度,批注示例和展示要求。
这一环节主要有学生自主完成,时间设置为8分钟。
展示环节要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自己选的语句,并展示赏析。
因为汪曾祺的这篇文章语言平淡而有味,所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其有味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借助给个别语句添加感叹词、注重标点、让学生现场表演卖杨梅小姑娘的叫卖声,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进入情境,欣赏语言的同时体味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昆明的雨》中学选材”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17课)
一、课堂上的自我突破
1.从传统的讲读、分析中走出来,把经典课文变成写作学习的资源;
2.较为系统、深入地剖析了《昆明的雨》作为散文的写作艺术,读
得比较透彻,解析地比较图文并茂、逻辑清楚;
3.运用“学习通”平台进行幻灯片展示并组织网络即时讨论,较好
地解决了传统作文反馈慢、不即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
4.传统课堂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结合得比较好,没有为了炫技而使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还有现场应变的知识生成;
5.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气氛比较自然融洽,学生在运用信息化
技术进行阅读、写作训练当中体会到了进步与自信。
二、课堂上的不足
6.由于使用自己所带平行班上课,不是人人都有手机并熟练掌握使
用“学习通”上课的技术,学生在技术操作上参与面没有达到百分
之百;
7.上课当中对于要使用到的启发案例还准备不够充分,造成了一定
时间的延宕,对于学生准备的预判不够准确,使得课堂时间不够紧凑;
8.对于学生使用中的细节指导还不够细致,课堂参与的面还是不是
很充分;
9.教师急于展示自己事先准备的内容,对于现场生成的问题的突破
时间预留不够;
10.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还停留在比较单一的层面,像抽问环节、
教学难点统计等等手段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琢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