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对生产生活及文化传承有何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再添中国文化符号,对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吗?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当地时间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日,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回到北京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马盛德、巴莫曲布嫫、罗微、张玲、王应德等在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媒体关注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解答。
现场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文化部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
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马盛德表示。
现场播放的申遗宣传片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片中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时间之书》全面解读节气与时间!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时间之书》全面解读节气与时间!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在叫好称快之余,你是否也开始反思,“节气”这个熟悉又陌生、古老又现代的词汇,已经有多久游离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了呢?对此,余世存老师这样说: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但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
一般的非遗文化多指一门古老学问、技艺,是“地方性知识”,即使仍传承下来,但也属于遗老遗少或说小众的。
节气的不同在于,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
因此,节气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意义。
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
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
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
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余世存老师,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春天的本质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的职能必须有水,故立春之后,水行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为春天加持壮行。
惊蛰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打令枪一样。
一枪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桂林节气民俗多
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桂林节气民俗多原标题:【桂林传统】我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那么,桂林有哪些和节气有关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那么桂林有哪些“二十四节气”民俗?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还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我们桂林人的生活也与“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
有的民间节日是根据节气而衍生的习俗活动,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清明扫墓、踏青等活动,就是在清明这一天进行的。
在桂北地区尤其是湘桂交界的县镇农村,还盛行在二月惊蛰时过的“点惊蛰”活动,因为惊蛰意味着开春气候逐渐暖和,一些动物从冬眠状态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这天家家户户要在住宅周围洒上石灰,以便赶走毒虫。
冬至还是桂林民间一个相当热闹的节日,人们杀鸡杀鸭,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
在每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侗族群众有在立春日“闹春牛”的传统,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牛”由竹篾和彩布编制成牛头和牛尾,牛身用布连接,由两名健壮男子舞动,“春牛”后面跟随着扶犁耙、手执牛鞭的人,一路敲锣打鼓,通过模拟各种农耕动作,挨家挨户游街祈福。
龙胜平等镇广南村的侗族群众正在参加“闹春牛”活动。
这次韩国人没捣乱,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这次韩国⼈没捣乱,⼆⼗四节⽓申遗成功!前天下午,“⼆⼗四节⽓”申遗成功!会议现场图“⼆⼗四节⽓”起源较早。
早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
之后不断完善,到秦汉年间,⼆⼗四节⽓完全确⽴。
“⼆⼗四节⽓”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古⼈通过观察该区域天象、⽓温、降⽔和物候时令得变化,总结其规律,成为古代农事活动的⽣产指南,其受⽤范围之⼴泛,为全国各地所⽤,多民族所共享。
“⼆⼗四节⽓”是古⼈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等份为⼀个“节⽓”,统称“⼆⼗四节⽓”。
具体包括:⽴春、⾬⽔、惊蛰、春分、清明、⾕⾬、⽴夏、⼩满、芒种、夏⾄、⼩暑、⼤暑、⽴秋、处暑、⽩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寒、⼤寒。
在国际⽓象界,这⼀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关于“⼆⼗四节⽓”,⼤家不要⽼想着⽴秋吃西⽠、冬⾄吃饺⼦,还要想想怎样将⽼祖宗留下的⽂化传承下去。
要知道我国的端午节和拔河已经被韩国抢先申遗了。
这次“⼆⼗四节⽓”申遗成功,韩国⼈没出来捣乱,真是令国⼈喜⼤普奔!你知道吗?最搞笑的是,韩国⼈不仅认为《⼭海经》是韩国的,汉字是韩国的,孔⼦是韩国的,就连东北⽕炕他们也认为是韩国的!是不是很⽓愤呢?但还没完,往下看你会更⽓愤!韩国⼈还认为,中医是韩国的,就连我们源远流长的风⽔⽂化他们也认为是韩国的!中国风⽔⽂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3万年前。
风⽔⽂化涉猎⼴泛,择居、择⽇、⾯相、天⽂、地理等各个⽅⾯。
经历千万年间的发展,现今仍然影响着国⼈⽣活的⽅⽅⾯⾯。
风⽔⽂化,已经成为⼀种传承有序的民俗现象,不仅是中华⽂化不可撼动的⼀部分,更成为东⽅⽂明珍贵的艺术瑰宝。
古代仰韶⽂化的⽒族村落就分布在济河两岸的黄⼟台地。
古⼈择址的智慧,⼏乎所有房屋的择址都在背⼭邻⽔、坐北朝南的地⽅,前有开阔地,也挡住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更有充⾜⽇照,保障了良好的⽣产与⽣活。
这就是藏风得⽔的风⽔⽂化意识,也是风⽔学的典型例证。
我们的祖国,有这世间最美的四季轮回(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宋· 曾几《大暑》
• 立秋 • “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 天即将来临。立秋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 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 法。 • 立秋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 候寒蝉鸣。
•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你是否还记得这首节气歌?没有它们,就没有 我们充满诗意的日子,那些关于一生的美好, 都有四季岁月替我们好好珍藏。
春 有 百 花
夏有凉风
秋有红叶
冬有落雪
• 几千年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带着最美的时光气 息,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 ——唐·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 小暑
• “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 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 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 分地区基本符合。 • 小暑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 三候鹰始击。
• • • • •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zhān)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 ——南唐· 徐铉《春分日》
• 清明 • “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 的大好时节。同时,清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最 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 清明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 虹始见。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 冬至
•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日南至,日短之 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 了冬至以后,白天逐渐变长。 •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 候水泉动。
热点专题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4、对一个民族来说, 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来, 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请回答: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 来,你有何好的的建议?(进一步保护与传承节气文化,你有哪些设 想?)
• 答:(1)国家、有关政府部门:①制定和完善保护二十四节气的法律法规。
②政府部门要建章立制,编制二十四节气保护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③加 大对保护二十四节气的资金投入,大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其传承给 后代。④国家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采取有组织、有计划的保护措施,激发 人们形成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自觉。⑤进行二十四节气知识的 普及与价值功能认识的再动员,实现其在社区、家庭、学校的落地生根。(2) 社会:①全社会要树立“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提高对于二十四节气的价 值和意义的认识。②利用节气文化,开展不同的活动,从而把节气作为生活 的一部分,让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成为一种生活仪式甚至特定的生活方式。③ 在日常生活中,把现在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仍在延续与维持的习俗活动长 期进行下去。④通过饮食、仪式、娱乐等显著性的“事件”作为标志,强化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生活的介入。⑤赋予二十四节气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如 变身为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等,使之融入了人们生活之中。(3) 学校:开展有关二十四节气的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出黑板报等教育宣传 活动。(4)媒体:大力宣传二十四节气丰富多彩的民俗内涵。(5)个人: ①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积极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②做文 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③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 答:(1)古诗词:①《七绝》南唐· 徐铉——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
斜风带客归。②《清明》唐·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 断魂。《苏堤清明即事》宋· 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 半出城”③《立冬》唐· 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 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④《小雪》唐.戴叔伦——花雪随风不厌 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⑤《观田 家》唐· 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⑥《时雨》宋·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⑦《七绝》五代宋初· 徐铉 ——春分雨脚 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2)农事谚语:①“到了惊蛰节,锄头 不停歇” ②“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 ③“春分风多雨水少, 土地解冻起春潮”、 ④“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⑤春 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⑥不懂二十四节气,不会管园种田地.。 ⑦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⑧谷雨前后,种瓜点豆。⑨一棵红薯一 把灰,结得红薯一大堆。⑩瑞雪兆丰年。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应用
#O3
农业生产指导作用
气象服务领域应用
二十四节气可以作为天气预报的参考,帮助气象部门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天气变化。
天气预报
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可以进行气候区划,为不同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等提供气象服务。
气候区划
通过观察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风险,为相关部门提供预警信息。
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申遗过程中,需要注重对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来实现。
02
推动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在申遗过程中,需要推动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整合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资源,共同深入挖掘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
03
创新展示与传播手段
国内外类似案例比较与借鉴
#O5
其他国家类似申遗项目介绍
VS
2013年,日本“和食文化”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通过展示和食的独特烹饪技艺、食材选取及餐桌礼仪等方面,向世界传播了日本独特的饮食文化。
法国“香槟酒产区”
2015年,法国“香槟酒产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项目通过对香槟酒酿造工艺、产区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的综合展示,成功地将法国香槟酒文化推向世界。
申遗工作启动及推进过程
申遗工作启动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中国政府启动了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
推进过程
在申遗过程中,中国政府积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同时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最终成功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精讲PPT课件
41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9月28日
5
二十四节气歌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2020年9月28日
6
2020年9月28日
7
2020年9月28日
8
2020年9月28日
9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春季即将开始。
2020年9月28日
10
2020年9月28日
11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
19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
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2020年9月28日
20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意为“忙种”,麦类等有芒
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2020年9月28日
21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
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 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 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非遗中国的逻辑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以后:我们如何回到四时有序的生活?
非遗中国的逻辑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以后:我们如何回到四时有序的生活?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国人大概会背《二十四节气歌》,或在新华字典的末尾附表中见过,国家意志在学龄前教育或小学义务教育中的体现使我们得以不忘根本,根本在农,农事四时有序,便是依着二十四节气。
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与会代表庆祝“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城镇化的步伐,加之中国在接入公历历法之后,其时间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活在了“二十四节气”之外。
那么,在后申遗时代,我们如何回到四时有序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完整记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同现时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次序完全吻合,未有更改。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淮南子·天文训》)“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用以指导稼穑之事,是农历历法的重要内容。
如此,作为农业社会的发明,四季轮转,都围着农事而动,春种秋收。
举凡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与“冬至”作为时间节点,其余如“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寒露”、“白露”、“霜降”“小寒”、“大寒”、“小雪”以及“大雪”等同温度和降水相关。
“二十四节气”四季轮转,都围着农事而动民间有谚云: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小度写范文[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模板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再添中国文化符号,对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吗?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春分夏至秋分大雪当地时间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日,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回到北京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马盛德、巴莫曲布嫫、罗微、张玲、王应德等在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媒体关注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解答。
现场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文化部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
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马盛德表示。
现场播放的申遗宣传片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片中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日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相信这在其他的国家的日历上是见不到的。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非常新奇,但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很平常。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是什么呢?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24节气申遗成功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
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
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
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
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
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最美24节气图惊艳了所有人!
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最美24节气图惊艳了所有人!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昨天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同时,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相关仪式以及民间活动的平衡管理,以符合季节的变化,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时候经常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你还会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立春】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雨水】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
【惊蛰】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
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春分】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清明】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谷雨】听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立夏】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小满】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
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芒种】村野风日晴妍,农人刈麦山前。
娘子正烙新饼,只待良人家还。
【夏至】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小暑】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大暑】倏尔一阵微风,夜空划过流星。
天地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情。
【立秋】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处暑】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白露】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2017河北省考申论热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2017河北省考申论热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不仅又一次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再次唤醒我们对大自然应有的礼敬。
|综合分析*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发明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如许多习俗、养生等都与“二十四节气”相关。
在久远以前科技手段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古人就能对时令、物候等的变化有如此准确的观察,让人不由对先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情。
“二十四节气”也体现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遗,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智慧的认可,有利于国际社会更多人认识“二十四节气”,并通过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众多中国文化遗产,更深层次体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际社会发掘其所代表的深层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之心。
所以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文化意义。
|对策措施*中公教育总结,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园。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站,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既需要政府部门建章立制,也需要树立“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大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其传承给后代。
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
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的传承下去。
申遗成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申遗成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找资料学课程领福利加 Q 群一起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还记得小时候背的节气歌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
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
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与自然相脱节。
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与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
顺应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为什么每年的各个节气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了附着的基础。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 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的意义作者:冯骥才来源:《人民周刊》2017年第01期“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敬畏。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暑连。
秋处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
对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我刚开始还是有些担心的。
“二十四节气”属于知识类和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气候的多样性,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评委对于“二十四节气”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好在,最后申遗成功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2000多年。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產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体现。
正是鉴于其重要性,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顺应了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得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定。
它的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应该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
国家和地方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2)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2)借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起当代人日渐丢失的传统知识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继中医针灸、珠算后第三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代表作。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能够理解古代知识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古人立足大地对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
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对太阳一年周期性变化的观测。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以圭表测日的方法,这也意味着古人发现冬至、夏至太阳的变化应当非常早。
到殷末周初,古人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和秋分的认识。
而春秋时代伴随古代天文学的发达,人们的认识进一部从两分两至细化到“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此时,距离二十四节气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至《古微书》所记载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就是已经被分至启闭一分为二的春夏秋冬四季八个刻度间再被均分为三份,亦即在分至启闭之间各自增加两个刻度。
在这个环节,以月象观察为主要标志的分一年为十二月的月数知识被结合进来。
在分一年为十二个月这一计数基础上中分一月为二,一为节气、一为中气,最后形成的就是由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结构而成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根本目标,是为循环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出刻度。
在安排这些刻度时,古人是有一套自己依据的观念的。
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之一,是“气”的观念。
司马迁《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古人认为一岁之间,“本一气之周流耳。
”二十四节气的另一个核心是“节”。
节就是为周流天地之间的“一气”画出刻度。
二十四节气第三个核心是“中”,在每节时间的正中画出刻度,这就是中气,节气就是节气与中气的合称。
所以一元之气分而为二时,则有阴阳。
节而划分寒暑之气,则春分为节,夏至为中气;秋分为节,冬至为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2019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请列举我国几例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故宫、长城、兵马俑、布达拉宫、安阳殷墟、甲骨文、地动仪京剧、珠算、土司遗址、针灸、剪纸、书法、皮影戏
(2)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说明了什么?(我国的世界稳居世界第二说明了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我国人民勤劳勇敢,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高度重视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
凝聚力;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
丰富性和多样性。
(4)我国为什么要注重世界遗产申报?
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是
增强中华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需要;
是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
(5)为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请你提出合理化建议。
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立法、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宣传力度,增强公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为保护文化
遗产提供资金支持;公民应积极投身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从小事做起;
(6)请你为保护文化遗产设一条宣传标语。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7)你所在的家乡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8)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能为保护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积极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自觉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向当地政府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化建议;
参观文化遗产时,自觉保护文物,不乱刻乱画、无损文物;
发现有破坏文化以产的行为及时举报;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保护文化遗产做贡献。
(9)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应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