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篇文章带你品味二十四节气之美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非遗成功!一图览二十四节气之美分享到:【导语】:今天,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节气,一图尽览。
今天,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1月28日至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会议。
今年申请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中,有一个格外引人的注意——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其实,二十四节气不仅关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指导着我们养生!来看看中医药专家们总结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表吧!节气:小雪大雪养生关键词:萝卜加梨养藏精气平时大家都习惯熟吃萝卜生吃梨,小雪之后不妨反过来。
因为梨能润肺清热、养阴生津,对于刚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医认为生吃白萝卜可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于益脾和胃,消懒腰。
伸懒腰后,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了活动,也舒发了肝气。
节气:雨水惊蛰养生关键词:降火春捂正月是新年,为赶回家过春节,火车汽车上人多温度高,易出现上火、口渴、便秘、干咳等症状,建议在车上少吃辛辣及卤制品,不妨吃些柚子、黄瓜等降火。
从雨水开始,气温逐渐回升、降水也渐多。
但冷空气与暖空气仍会频繁较量,所以雨水节气常出现“倒春寒”,春捂的要点是“下厚上薄”,捂好背、腹、足底。
背部保暖护好“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小编带你看它有多美
类等夏熟作物籽 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 ~ … … ……
2 7・
夏至 . 炎 热 的夏 天 来 临。
小 暑 暑 是 廷 热 的意 思 。小 暑 就 是 气候 开 灸热 。
大暑 : 一 年 中最 热 的 时候
0 0
一 0・ ’ ‘ 一
・
2 7・ . 一 来自篓 。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曼: 一 竺暑 警 氅 的 意 白 露 : 天 气 转 凉 , 露 凝 而 白
。一 … 。
秋分: 昼 夜 平 分
寒露. 露水 已寒 , 将 要结冰
立冬 : 冬 季 的 开 始
小 寒
大 寒
冬至 : 寒 冷的冬 天来临。
2 7
“ 二 十 四节 气 ” 。 有一 首 歌 谣 可以 帮助 大 家 更 好 地 记 住 二十 四 节 气 :“ 春 雨 凉春 清 谷 天 , 夏
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 露秋寒霜 降 , 冬雪雪冬小大 寒。 ”
下面, 就 请小 星 星 们 和 小 编 一 起 看 看二十 四 节 气 美 图吧 ! 雨 水
2 0 1 6 年1 1 月3 0日, 中国的 “ 二 十 四 节 气 ”被 正 式 列 入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录 。 在国际气象界 , 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 “ 中国的第五大发 明” 。
中 国古 人将 太 阳周 年 运 动 轨 迹 划 分 为 2 4 等 份, 每一等 份为一个 “ 节 气 ”, 统 称
立春 : 立 是开始的意思 , 立 雨水: 降雨开始, 雨量渐增。 春就是春 季的开始。
惊蛰: 是指 春 雷乍 动 , 惊 醒 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 物。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二十四节气
高考作文题目预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流金溢彩,你秀美骨骼,玲珑衣衫。
小编收集了二十四节气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XX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评审,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维系着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持续感,也是确保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创造力的重要资源。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当今农业社会向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中,已丧失实际功能。
也有人认为,只要存在农耕,二十四节气就不会消失,无须保护,也无法保护,而应“再创造”,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
“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引发你哪些感想呢?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流金溢彩,你秀美骨骼,玲珑衣衫。
——题记立春,软衬三春草,柔铺一缕香。
不是因为太寂寞才想起你,而是因为想起你,才感到寂寞。
我在茫茫书海中追寻你的清香味道,纵使万般艰难,也要找到你,易安。
书真的很奇妙,我见到了一个温婉的女子,淡定安静。
那心中,万种风情。
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是"寻寻觅觅"的艰辛。
但无论是什么,只是坚强的易安。
在这里,我成为易安的黄花,纷纷扬扬,陪伴她左右,她提着那盏坚强的灯,为我照亮前行的路。
小暑,满架蔷薇争艳节,三伏亦感清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再添中国文化符号,对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吗?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故事当地时间11月30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日,刚刚从亚的斯亚贝巴回到北京的中国代表团成员马盛德、巴莫曲布嫫、罗微、张玲、王应德等在文化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媒体关注此次“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相关问题作出了解答。
现场为什么选择“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早在2013年就已启动,当时,经过组织专家审慎地论证,以最具有中华文化典型性、代表性为标准,文化部在14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二十四节气”作为2015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首选项目。
随后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开展了对该项目申报材料的评审、论证和完善工作。
“作为遗产项目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影响力覆盖全国,其跨民族、跨地域、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这在我国申报历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如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框架下精准地表达这项遗产,提高其可见度,是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马盛德表示。
现场播放的申遗宣传片中,详细描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与意义。
片中说,“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24节气申遗成功范文
24节气申遗成功范文近日,中国的24节气成功申遗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一消息让人们感到自豪和振奋,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篇关于24节气申遗成功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的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敬畏和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24节气被视为农耕文化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划分,更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悟。
因此,中国的24节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24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传统习俗,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认知和感悟,也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文化。
中国的24节气申遗成功,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肯定。
中国的24节气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认知和感悟。
中国的24节气的申遗成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将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中国的24节气申遗成功,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中国的24节气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
中国的24节气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认知和感悟。
中国的24节气的申遗成功,将有助于增进世界人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将有助于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24节气申遗成功,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的24节气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感悟。
中国的24节气的申遗成功,将有助于激发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新,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024北京高考“历久弥新”主题作文(11篇)
2024北京高考“历久弥新”主题作文(11篇)2024北京高考“历久弥新”主题作文【篇1】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直是我们炎黄之孙的骄傲。
而现在却出现分歧——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吗?毋庸置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确实“己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为不常用到,便要摒弃之,这显然也是功利主义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二十四节气的存在价值,除了古时农业的应用价值外,它更体现出一种文化标签价值,正如入遗标准中的“杰出的文化代表”,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价值,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泰戈尔说过一句话:“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
”所以,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被遗忘,被抛弃,而是更好,更应该传承,让孩子们在心理上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才能一代一代的将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下去。
现今天看来,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是四大文明,万里长城,京剧昆曲等。
传统精神和历史古迹又一次受到冲击,那些西方文化使现在的民族文化生存越是艰难,几乎是空谷绝响。
近20__年初,“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引得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多方评价。
有人说:需要被抢救;有人说:没有实际价值;有人说:只有传承和革新才会有更大的价值。
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却现在别搞得乱七八糟,不知对错。
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二十四节气入遗,一方面的确是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代表性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这种文化遗产需要切实保护。
而入遗后是最好的保护,但这也不是最终目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发扬。
然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同质化,单一化,唯其多样,世界文化才会更美!中国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怎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24北京高考“历久弥新”主题作文【篇2】你能想象娱乐与文化有所联系吗?过去的我们自然是不能理解的。
二十四节气的征文800字(精选27篇)
二十四节气的征文800字(精选27篇)二十四节气的征文篇1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可几年却不是这样,谷雨前一天,还下冰雹和下雪。
气温反不升而下降了,仿佛又回到了冬天。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
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
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
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
希望谷雨以后天气逐渐变暖,不要胜似冬天。
二十四节气的征文篇2每年4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名句,正是清明时节天地物候的生动描绘。
节气之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
节气之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节气之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节气是中国古代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智慧与生活方式的结晶。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以自然现象为基准,划分了四季的起止点,并融入了人文风貌,反映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与多元的民族文化。
本文将着重探索中国二十四节气背后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展现其中的魅力与美丽。
立春:新春之始,伴随着鞭炮声和喜庆的气氛,中国人迎接春天的到来。
此时,大地苏醒,万物复苏,寒冬逐渐离去。
在北方,一片冰雪融化的景象,春风拂面,感受到了冬去春来的温暖。
而在南方,各种花草树木开始绽放,桃花、杏花、梅花争相开放,春意盎然。
雨水:这时,冰雪融化,雨水稀稀落落,大地开始吸收润泽,是农田春耕的关键时期。
位于江南的松花江流域,是全国降水最集中的地区,也是雨水节气最能反应江南季风的特点之一。
江南的雨水节气,多云雾缭绕,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惊蛰:此时雷声隆隆,春雷初鸣。
中国人相信,惊蛰时节,阳气开始充盈,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大自然仿佛宣告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将焕发勃勃生机。
在湖南乡间,田野中耕牛耕地的声音与春雷交相辉映,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中隐藏的力量。
春分:这一刻,白昼与黑夜的时间相等,寓意着平衡与和谐。
中国人民非常看重春分这个节气,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与安宁。
在贵州的苗族聚居区,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共同举行舞蹈和歌唱等传统活动,展示着他们独特的文化。
清明:古代农耕社会中,清明是祭祀祖先与扫墓的节日。
到了清明时节,大地回暖,百花盛开,草木繁茂。
走进中国的乡村,可以看到人们祭扫祖先坟墓,表达对先人的尊敬与怀念。
同时,清明也是赏花的好时机,北京的颐和园、上海的青浦樱花庄等地,到处可见盛开的樱花和杜鹃花。
谷雨:这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已进入稻谷播种的关键时期。
中国南方的河流,如长江、珠江等,它们的流域肥沃,是农田灌溉的天然宝地。
走近这些地方,可以看到河流之旁,各种河鱼、湖鲜成群结队,人们忙碌在田间,为明年的收获付出努力。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阅读题及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传承农耕文化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
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材料二: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
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尴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二十四节气议论文
二十四节气议论文二十四节气议论文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也许您认为自己对中华文化已经非常熟悉,自认为自己知道除夕,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
但是一年中,还有二十四个小精灵,您曾注意过它们吗?那就是二十四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业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对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小大寒。
那么,二十四节气又有怎样的历史由来呢?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数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就根据那一带的气候,物候制定出来了,并一直为人流传至今。
在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几个节气分别是惊蛰,小满,芒种,白露了。
惊蛰是每年的三月五日或六日,这时候气温上升,春雷滚滚,会惊醒正在冬眠的动物,所以叫做惊蛰,惊蛰时很少下雨,适合播种,所以农民伯伯们一般会在这时候种下水稻和玉米。
小满则在五月中旬,这时候小麦与大麦都开始成熟了,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变成熟。
这时,农民大多数都应该给水稻插秧了,所以这时又叫做“忙种”。
白露在九月上旬,白露之后天气变幻转凉,要注意适当的加减衣服。
不论是惊蛰,小满,还是秋分,小雪;这无不体现出中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打春雨惊田,春分清谷连。
立夏满芒种,夏至二暑还。
立秋暑白露,秋分寒露阵。
立冬雨场雪,冬至寒又寒……在这二十四个节气里,流淌着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正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中,二十四节气铸就了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在这二十四节气中,中华文化才更加博大,中国传统节日才得以流传至今,年复一年,二十四节气会伴随我们,永远流传下去。
二十四节气议论文2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日历上的一个鲜明特色,相信这在其他的国家的日历上是见不到的。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可能非常新奇,但是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却很平常。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是什么呢?本文是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24节气申遗成功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
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
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
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
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
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
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议论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议论文篇一:“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相关优秀作文屈子的悲歌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
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
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
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
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
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
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
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最美24节气图惊艳了所有人!
中国24节气申遗成功,最美24节气图惊艳了所有人!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昨天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同时,反映了农业生产和相关仪式以及民间活动的平衡管理,以符合季节的变化,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时候经常背的二十四节气歌,你还会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二一,下半年逢八二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立春】风来传消息,枝上晾春衣。
江河水乍暖,静心待花期。
【雨水】细雨飘然而至,春来不言离愁。
有麦青青于野,有你在我心头。
【惊蛰】大地春又回,长空裂惊雷。
万物生欲动,无为自有为。
【春分】乾坤平分昼夜,却是燕子来时。
水边新绿野菜,陌上粲然花枝。
【清明】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
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
【谷雨】听雨林下茅舍,插秧村外水田。
桃花闲落风里,鹧鸪时鸣山前。
【立夏】新荷乍露嫩绿,后园初发幽篁。
枝上青梅尚小,鱼儿游在池塘。
【小满】门前无边青麦,有鸟风中徘徊。
此心念念在远,墙头石榴花开。
【芒种】村野风日晴妍,农人刈麦山前。
娘子正烙新饼,只待良人家还。
【夏至】梅子黄时雨,细细落山前。
竹下闲坐久,一一数青莲。
【小暑】黄昏乍凉还热,湖山梅雨初收。
对饮花前云侧,坐待残月如钩。
【大暑】倏尔一阵微风,夜空划过流星。
天地从来如是,人世却总多情。
【立秋】远山秋云乍起,平野渐次苍黄。
小院瓜熟蒂落,手边一茶微凉。
【处暑】晚来有月升起,初觉夜风微凉。
一湖秋水寂寂,无边蒹葭苍苍。
【白露】江山清明疏净,田畴农人正忙。
申遗成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申遗成功,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找资料学课程领福利加 Q 群一起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还记得小时候背的节气歌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1月30日下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作为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同时也是传统历法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每一年各个节气的时间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轮回流淌,不曾虚度。
一期一会,映刻每一日的美与妙,不曾辜负。
匆匆过客,且驻足去触摸,诗意生活完全可能。
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与自然相脱节。
什么时间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事情,都与春夏秋冬联系在一起。
顺应自然,人才能健康、快乐、幸福。
节气,是最大的自然。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为什么每年的各个节气都能精准在3天之内?“二十四节气”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钮卫星说,在古代,历法是科学,它为华夏百姓提供的不仅是农业、生活的时间,更为很多文化内容提供了附着的基础。
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
申遗成功后——“二十四节气”如何活化与传承本文来源: 河南日报 2016-12-28 07:21:16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日前,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文化遗产再添“中国符号”,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随着申遗的成功,这项古老的中国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作为农耕文明经验总结的“二十四节气”有何实用价值?申遗成功后,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保护,又当采取哪些新措施?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过去曾被誉为“第五大发明”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以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进行划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国际气象界将其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四季分明,温度适宜。
面对大自然季节转换,河南人都会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精准:惊蛰,天上初雷惊起地下蛰虫;芒种,小麦成熟;霜降,水汽凝而为霜……“二十四节气”申遗在河南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登封观星台,一是内乡县衙“打春牛”。
“阳气送冬走,春打六九头”。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这一天标志着一年农耕开始。
“打春牛”是内乡县知县每年立春时进行的一项劝民农桑的政务活动。
相比“打春牛”而言,登封观星台在申遗中的分量更为厚重。
登封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北邻创建,通过实地测验,测定出“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的精确时刻,编制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
12月2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民俗学者张西昌做客郑州轻工业学院的非遗大讲堂,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再认识和人文化,它不仅为农事生产提供标示,同时也因地域、族群、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异而不断衍生丰富的民俗,如注入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节气以及…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2)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意义及影响(2)借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起当代人日渐丢失的传统知识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继中医针灸、珠算后第三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代表作。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能够理解古代知识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古人立足大地对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
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对太阳一年周期性变化的观测。
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以圭表测日的方法,这也意味着古人发现冬至、夏至太阳的变化应当非常早。
到殷末周初,古人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和秋分的认识。
而春秋时代伴随古代天文学的发达,人们的认识进一部从两分两至细化到“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
此时,距离二十四节气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至《古微书》所记载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就是已经被分至启闭一分为二的春夏秋冬四季八个刻度间再被均分为三份,亦即在分至启闭之间各自增加两个刻度。
在这个环节,以月象观察为主要标志的分一年为十二月的月数知识被结合进来。
在分一年为十二个月这一计数基础上中分一月为二,一为节气、一为中气,最后形成的就是由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结构而成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根本目标,是为循环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出刻度。
在安排这些刻度时,古人是有一套自己依据的观念的。
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之一,是“气”的观念。
司马迁《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古人认为一岁之间,“本一气之周流耳。
”二十四节气的另一个核心是“节”。
节就是为周流天地之间的“一气”画出刻度。
二十四节气第三个核心是“中”,在每节时间的正中画出刻度,这就是中气,节气就是节气与中气的合称。
所以一元之气分而为二时,则有阴阳。
节而划分寒暑之气,则春分为节,夏至为中气;秋分为节,冬至为中气。
高考作文题目二十四节气预测范文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
高考作文题目二十四节气预测范文点亮老智慧的新荣耀近日,二十四节气的申遗工作引起了热议,在信息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传统文明不断消亡,因此,余存的这些老智慧也就显得弥足珍贵。
可是,正如时代的铁蹄将踏破残旧的世界,这些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应点亮老智慧的新荣耀,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属于老祖宗的智慧,应全盘承受,以不忘前人之心;也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的计术之下,节气的农业指导作用减弱,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无需继承发扬。
这两种观点,均是认同了老智慧就该安守于“老”,无法在现今社会发挥出活力。
然而,二十四节气绝不该是被扔进博物馆中珍藏的东西。
我不反对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内涵属于老旧的文化,也认同其中包含的理论指导意味在现如今已经跟不上科学开展的速度,在消费中颇显“鸡肋之味”,然而,这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古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法以及总结前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内涵,却是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闪耀着智慧的勇于探究的精神,不正是当下急躁,难以沉静的科研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二十四节气饱含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自然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程度的超越,只有在现今的科学研究中有着超越自我的决心以及创新的意念,科学才会进步。
只有在急躁的社会中建立起和谐的共处之道,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妙。
也有人认可,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诗意的美感,认为节气中的诗意是文化该被保存下来的一份文艺气息。
我认为这恰恰说明了二十四节气乃至在其他存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中不可复制也不可代替的东西——人文气息。
人们在消费生活中早已将节气融了进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诗中,在画里,在祖祖辈辈的口耳相传里,直到如今,生活中也常出现节气的影子,不同的节气,要吃不同的东西,这样的观念不也正被“食以为天”的很好地继承并发扬了下来吗?在节气中,早已包含了人文精神,成了民族性格中的小小的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诗情画意,却又日常琐碎,非常得优雅动人。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纪录片《四季中国》观后感
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纪录片《四季中国》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纪录片《四季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节气切入,讲述独特的中国故事《四季中国》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推出,向欧美观众解答了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对现在有什么影响。
一是通过《四季中国》纪录片让西方观众认识了节气——这一中国人民通过总结几千年来大自然客观规律的重大发明。
例如《雨水》一集中,通过说明这一节气与四川大熊猫基地中所提供春笋的重要关联性,向外国观众揭示了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将天文气象的变化与天文、农业、物候和民俗等结合,展示出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善于创造的民族特点。
二是围绕节气展开的内容让西方观众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指导人们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相处。
如《惊蛰》中选取的福建长汀,介绍了客家人的百家宴、竹子造纸、族谱和围屋等;又如《清明》中选择江苏茅山,描述了回乡祭祖、团聚和会船等活动,呈现出节气在指导人民的家庭生活及农耕作业方面的重要意义,使海外观众能够认识到节气的作用和价值。
三是从节气及传统文化的延续切入,向西方观众讲述了其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对现世人民的生活仍有积极且重要的影响。
像《春分》一集中介绍的湖南安仁,通过讲述赶分社、陈赞文老人、采药、制药等,为全球观众展示了节气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今如何继续利好人民的生活,以及留存保护的价值。
《四季中国》背景简介:《四季中国》是由新华社CNC出品,由英国主持人江森海主持的二十四集体验式纪录片。
历时两年制作,内容跨越全中国24个省区市,为寻找二十四节气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摄制组探访中国的至北村寨漠河,至南城市三亚,体验45度高温的重庆,零下30摄氏度的哈尔滨。
1500小时高清拍摄素材,24集各异的精美传统中国风动画,国际首席**乐团度身定制原创音乐,全面打造体验类电视纪录片的良心之作。
二十四节气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作文
二十四节气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作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昔日我们牙牙学语之时,萦绕耳畔的二十四节气如今却逐渐被人淡忘。
而今,其申遗成功,又一次将人们的文化记忆唤醒。
于此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吾辈当身负此责:护节气之美,承文化之魂。
所谓二十四节气,即是前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相关实践,乃先辈智慧之精华。
春分、谷雨、惊蛰……,一个个节气语意简明又暗藏画意,串联起了四季的翩然变幻,更为生活增添了一份悠然之美。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集自然的诗意与农业实践于一身,时至今日,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或许有人会说,于今日这般的信息时代,指尖轻点便知天下事,为何还要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呢?诚然,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似乎与现代信息的高速化、准确化相矛盾,但换个角度看,其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之根基,乃是今日民族立身之本。
更何况,放眼今日的农业耕作,二十四节气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它所隐含的文化知识早已渗透在我们朝夕于斯的土地上。
因而,信息时代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传承并不矛盾。
而如今的多元文化时代,不仅有文化碰撞、文化融合,更应有文化坚守。
为二十四节气申遗,便是一种文化坚守。
放眼社会,当洋地名泛滥于周身,当老建筑在车轮之下轰然倒塌,当人们沉溺于西方节日之中时,守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凸显其必要性。
如同城市的土层需坚实守护方能承高楼之重,文化的土层也需悉心呵护方能承民族之魂。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乃是千万份坚守中的一份,唯集众人之力,方能佑其承袭万代。
进一步来看,二十四节气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其覆盖了农业,气象,饮食习俗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打上了独特的民族烙印。
而这,正是在当今国家软实力日益重要之时,我们所缺乏的民族印记。
从匠人精神到二十四节气,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它们连接起了中华民族深埋于心的共鸣感,唤醒了人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
因此,在这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之时,为二十四节气申遗喝彩,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贡献一己之力当刻不容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篇文章带你品味二十四节气之美
2019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在叫好称快之余,你是否也开始反思,“节气”这个熟悉又陌生、古老又现代的词汇,已经有多久游离在我们
的生活之外了呢?今天用一篇文章,带你重温二十四节气。
以下内容选自著名学者余世存新书《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配图:赵向
前老树。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此,著名诗人、学者余世存老师这样说:
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但跟其他大多数中国的非遗文化
如昆曲、京剧、宣纸制作技艺、珠算、剪纸等有所不同,节气是关于时间的文化。
一般的非遗文化多指一门古老学问、技艺,是“地方性知识”,即使仍传承下来,但
也属于遗老遗少或说小众的。
节气的不同在于,它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起作用。
因此,节气
不仅只是遗产,它也是“旧邦新命”的生活和文明模式。
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仅日用而不知,而且很多人也淡忘了节气之于文明的本体
意义。
事实上,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
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
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
自我、获得安顿。
处在一个远离自然(即天人相分)的现代世界,节气所蕴涵的天人相印
相应思想、知识及其实践,极有利于校正现代性的异化和危难。
节气是中国人、北半球人进而人类文化中的时间花实。
现代化以来的几代中国人都希
望“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我个人相信,从节气时间开始,中国对人类贡献的时间开始了。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余世存老师,在“节气”中走过四季光阴,品味时间之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
“阳和
起蛰,品物皆春。
”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
春天的本质之一乃是木性或木行,木行要完成生发的职能必须有水,故立春之后,水
行以雨水的节气方式呈现,为春天加持壮行。
惊蛰就像运动场上启动某项比赛的打令枪一样。
一枪打响,那些还在冬眠状态蛰伏得
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虫走兽们都惊醒过来,它们听令而努力生长壮大。
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春分,中国人又称为“日
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对北半球的很多人来说,春分意味着真正的春天。
清明是大地回春、生机盎然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舒展起来。
此时扫墓祭祖,“慎终
追远,民德归厚”。
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
古代有“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之说,民间的解释是仓颉造字不要上天
的奖励,只求老天让人民五谷丰登,故天雨谷粒,给人间下了一场谷子雨。
中国先民对夏的理解是一个空间意义,夏字的本义是“面向南方”。
古人观念以南为生,以北为死;以南为阳,以北为阴;以南为前,以北为后。
即正南方是中国人的基准方向。
对先民来说,在小满节气里迎来“麦秋至”有重大的意义。
品尝到新麦意味着身体获
得了新一年的能量,得到了新生之加持。
芒种节气催生了一种农民身份,麦客,即流动的替别人割麦子的人。
他们像候鸟一样
迁徙游走,一路收一路走,等麦客走到自家门前,自家的麦子也熟了。
在东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夏至都是最早确定的时间或节气之一。
对热的感受方面,东
西方人是一致的,人们观察到,夏天热得狗都吐出了舌头,三伏天的英文即是“dog days”。
夏至之后的几十天,就被先民形象地称为“暑”。
暑字,从日者声。
日者,此时大地
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日者,都是为太阳照耀的人。
大暑一般是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桑拿”天。
在古代,“伏日”也是伏避盛暑、祈祭清爽的祭日,伏日祭祀极为盛大。
“秋”字由禾与火组成,表示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也就意味着禾谷开始成熟,草木
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
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
因为白露节气,有人以为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我
们今天已经很难理解秋白是来源于白露,还是白露得名于秋之色白。
古典中国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秋分日居秋季九十天之中,平
分了秋季。
秋分意味着隐居、避让,意味着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寒露时节中,有一个节日,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在易经中是阳数,九月
初九正好是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又称“重阳”或者“重九”。
霜降日有一种鲜为人知的风俗。
在这一天,各地的教场演武厅例有隆重的收兵仪式。
按古俗,每年立春为开兵之日,霜降是收兵之期。
冬的本义是终结,是先民系绳记事的绳结。
会针线活儿的人在线两端都打上结,即是
冬的形象。
但它后来借用,指一年的最后一个季节。
小雪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而且天空中的降雨也变成了
雪花。
人类在大雪面前变成了风雅之士,无数人的手和心灵感受过大雪。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
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立刻变得银
装素裹。
调时定时是一切生物的本能,更是人类的本领。
立人身为尺度,立竿见影,每次最短
的日子即是夏至,最长的日子即是冬至。
小寒是春天前的严寒,是黎明前的黑暗。
它是艰难的,也是躁动不已的。
欲望、力量、才华、正义在这里屯聚,终有喷薄而出的时候。
在大寒的日子,天地间经历了漫长的封冻,有心人已经听见了震动的消息。
无论天上
的雷震、地震、社会动荡,都在释放大量能量的同时,给予时空新生的机会。
█关于本书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
著名学者余世存最新力作。
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解读中国人千百年来证实的存在与时间。
本文选自余世存新书《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磨铁图书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