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合集下载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峨眉山工程地质报告

水利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目录1工程任务及工区自然地理概况 (1)1.1自然地理位置 (1)1.2自然地理概况 (1)2工程区地形地貌、地质概况 (2)2.1坝区地形地貌 (2)2.2坝区地层岩性 (2)2.21峨眉山总体地层岩性 (2)2.22龙门硐坝址区地层岩性 (4)2.3坝区地质构造 (4)2.31峨眉山断层 (4)2.32牛背山断层 (4)2.33观心庵断层 (5)2.34回龙山断层 (5)2.35峨眉山背斜 (5)2.36牛背山背斜 (5)2.37桂花场向斜 (5)3工程部位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6)3.1主要结构面成因及类型 (6)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6)3.3坝址区岩体结构类型 (7)4专题分析 (7)4.1坝基的稳定性分析 (7)4.2坝址区边坡稳定分析 (7)4.21坝址边坡稳定地质条件分析 (7)4.22拟建坝区岸坡稳定工程措施及建议 (8)4.3坝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9)4.4坝区渗漏问题分析 (10)4.41坝区渗漏问题地质条件分析 (10)4.42坝区渗漏防治措施及建议 (10)5工区建筑材料情况及施工场条件调查 (11)5.1坝址区建筑材料概况 (11)5.2坝址区坝型选择 (12)6最佳坝型选择 (14)7结论和建议 (14)7.1结论 (14)7.2建议 (15)拟建龙门硐水库坝型论证1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1.1 自然地理位置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南隅,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是著名的佛教名山和旅游胜地,有“峨眉天下秀”之称,是一个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1.2 自然地理概况峨眉山最大相对高差达2600m。

按其高程与高差,大峨山应属于强烈切割中山;龙门硐一代属于中等切割中山;山麓地带的龙马山、红珠山等则是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峨眉平原以西南高、东北低为特点。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吗?关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基本情况简介峨眉山(Mount Emei)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

《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为蚀余山,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组成。

山的中、下部分布着花岗岩、变质岩及石灰岩,山顶部盖有玄武岩。

峨眉山-乐山大佛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上的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峨眉山为主体的峨眉山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A级旅游景区。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峨眉山资料地理环境峨眉山地处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介于北纬29°16′-29°43′,东经103°10′-103°37′之间,为邛崃山南段余脉,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精品】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精品】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精品】峨眉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属于川西高原与川东丘陵交界的山地区域。

此次地质实习旨在带领我们了解峨眉山的地质构造与岩石类型,探究该区域的地质演化历史及其对景区形成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与概况峨眉山地处于四川盆地腹地,距成都市约150公里,是成都周边著名的旅游胜地。

该区域地貌较为复杂,山体纵横交错、山峰密布,海拔高度也十分不平坦,最高点高达3077米。

二、地质构造与岩石类型(一)地质构造峨眉山是一座由震旦系到新近纪地层构成的复合构造山,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

它所处的区域是川西与川东交界,地层比较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多次受到或大或小的地震的影响。

(二)岩石类型土石体:由成角石石英斜长角闪岩和黄铁矿脉构成。

火山岩体:由安山岩和流纹岩构成。

变质岩体:由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构成。

花岗岩体:由斑岩、英安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构成。

沉积岩体:由泥灰岩、砂岩和煤系岩炭构成。

三、地质演化历史及对景区的影响峨眉山的地质演化历经了数亿年,其中最重要的演化事件是侏罗系中、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峨眉山的地层变化也十分显著,山体结构主要由菱形高原、黄时壮高原和扬子地块周缘褶皱构造等组成。

这些构造和岩石类型为该区域地质景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赋予了峨眉山诸多独特的美景。

除了对峨眉山自然美景的影响,地质演化也给人类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发现。

例如,在峨眉山的某些区域中发现了直径6米的大铁器,这表明早在距今两千年前,人类便在峨眉山一带繁衍生息。

四、结论通过本次地质实习,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地质演化在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探究地球的历史与现状,以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23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23

峨眉山地质实习报告123峨眉山是四川省乐山市境内的一座名山,属于世界地质公园之一的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地质公园。

本次地质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了解峨眉山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演化历史,探讨其与区域构造背景的关系,并加深地质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基本概况峨眉山为一座由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等火山岩组成的一座火山岩性地质公园。

其海拔达3099米,是四川省最高峰之一。

峨眉山有三大部分:东峰、中峰、西峰,分别对应着太子阁、金顶、九老洞三道峡。

其中,金顶为峨眉山标志性建筑,也是峨眉山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二、火山活动的特征考察了金顶所在的丹霞岩地层,研究了峨眉山的火山活动特征和火山岩的产生方式,笔者认为峨眉山的火山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喷发时间长、规模大,形成大面积的火山岩石地质体。

(2)岩浆具有少挥发分、富SiO2的特征,大部分是安山岩和流纹岩,局部为玄武岩等酸性岩类。

(3)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岩浆与大气、水体相互作用而形成多种高温热液矿床,如锰矿床等。

三、区域构造背景峨眉山地处四川盆地和亚欧大陆板块交界处,多次受到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和碰撞,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异常和地球物理场异常。

随着地质演化的发展,峨眉山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多个构造周期。

壳体运动导致断层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地质过程的不断交替作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地貌和岩层。

四、地震活动的影响地质实习中,笔者亲身经历了一次局部地震活动。

据当地专家介绍,峨眉山所在的四川盆地是地震多发区之一,经常发生地震活动,因此应采取安全措施,避免触及地震危险区域,保持警惕。

五、总结和感悟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深入了解了峨眉山的地质特征和地质演化历史,认识到区域构造背景对地质过程演化的重要性,也更深入地认识了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在实习中,我们与专业人员进行了交流,实际操作实验仪器,并在实地课程中进行了大量练习,增加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

峨眉山玄武岩与台状山地地貌

峨眉山玄武岩与台状山地地貌

峨眉山玄武岩与台状山地地貌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其峰峦叠翠,山势雄峙,自然风光秀美,引人入胜。

峨眉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宝库,更是构成该地景观的地质基础。

在峨眉山的地质背景中,玄武岩和台状山地地貌是两个重要的元素。

玄武岩是一种由辉石和斜长石等主要矿物组成的黑色火成岩,得名于华夏时期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玄武。

峨眉山的玄武岩形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活动,经过千万年的冷却凝固和长时间的风化侵蚀,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地貌特征。

玄武岩质地坚硬,密度大,因此具有耐风蚀、耐水蚀的特点。

峨眉山的玄武岩以其独特的黑色外观和奇特的形态闻名于世。

峨眉山的玄武岩分布广泛,山腹中的岩层被侵蚀剥蚀后露出,形成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景观,成为峨眉山的一大特色。

台状山地地貌是由威川、谷地、枕形山丘和平台等组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其形成与峨眉山的山势、地质结构密切相关。

峨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主地质构造是研菲构造。

在地壳活动的影响下,峨眉山地区受到了挤压和隆升的作用,形成了垂直位移的断块构造。

研菲断裂带上的地壳运动不均衡,造成了峨眉山的后退和落差,同时还形成了大量复杂的断裂、崩塌和溶蚀地貌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台地逐渐形成,形成了峨眉山特有的台状山地地貌。

峨眉山的台状山地地貌在整个地形上起伏不定,形成了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平台,大大增加了峨眉山的可游览性。

峨眉山的玄武岩和台状山地地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峨眉山的壮丽景观。

玄武岩的硬度和抗风化能力极高,能够抵抗自然力量的侵蚀和冲击,因此在峨眉山的地形中占有重要地位。

玄武岩的陡峭坚硬的岩石,形成了独特而奇特的山峰和峡谷,给人以震撼的视觉感受。

玄武岩的风化产物也丰富多样,形成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岩洞和石笋。

峨眉山的台状山地地貌则提供了良好的游览环境和观景平台,使游客可以更好地欣赏峨眉山美景。

峨眉山的玄武岩和台状山地地貌是千百年来地质力量和自然作用的杰作,也是峨眉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1、引言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下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1].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在1996年被列入自然与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2].它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又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因此不仅有震旦-寒武系界限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的地质剖面景观,又有峨眉断块山、五显岗、河流深切峡谷等多样的现代地貌景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完成的1∶20万填图初步揭示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3],这期间对峨眉山及邻区典型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古环境方面的研究[4~7].在峨眉山自然(地质)遗产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2,8],这些研究一方面未对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并没有有机地将地质遗迹与峨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探讨地质遗迹研究的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分析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整体评价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并简要分析地质遗迹研究在地学方面的科学意义。

2、峨眉山区域地质背景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断块山[9].以北东走向的峨眉山断层、北西走向的丰都庙断层为界,将峨眉山地区分为3个一级断块,西侧为峨眉山断块,南东侧为二峨山断块,东侧为峨眉平原断块。

峨眉山断块整体是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轴向走向近南北,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震旦系地层及晋宁期花岗岩。

峨眉山背斜受到后期的改造,形成三侧由断层围限的钝锥形断块山,北侧以左旋走滑断层麻坝子-万年寺-大峨山断层为界,南侧以右旋走滑-峨眉山断层为界,东侧以报国寺-伏虎寺逆冲断层系列为界。

峨眉山自然地理概况

峨眉山自然地理概况

雕铸大佛的岩石是白垩统夹关组紫红——砖红色砂 岩 ,该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 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遭受到各种各样 的风化剥蚀,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岷山南麓,干流河道自 北向南,经茂县、汶川至都江堰,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岷江干流进 入都江堰灌区后,都江堰引水枢纽鱼嘴将干流河道分为内外两江,两 江在彭山江口镇复合,南流至乐山市。岷江在乐山右岸接纳大渡河和 青衣江后,进入下游河段,至宜宾汇入长江。
万佛顶
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浸漫,并且过渡到中生代三叠系 初期,峨眉山第四次变为沧海,沉积形成了约1500米厚的 含砾砂石、岩屑砂岩、泥岩等。
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距今1.8亿年)使海水彻底退出峨 眉山区。
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使峨眉山区从晚震旦世以来的沉积地 层发生强烈的褶皱、断裂,形成现今所见的不同方向、不 同规模、不同序次的块断构造格局。 第三纪末期的新构造运动,使峨眉山区强烈抬升,河流下 切,形成现今的险峻山势。
青衣江发源于邛崃山脉,流经宝兴、雅安、洪雅、夹江,至乐山汇入 大渡河。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巴颜喀拉山南 麓,向南进入四川省,分别流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 至乐山市汇入岷江。
山麓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山顶的次生灌木
乐山大佛
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 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岩壁 上,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
乐山大佛位臵图
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佛头、 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构成, 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岷江之上。
晚二叠系初期,峨眉山区又一次露出海面,华力西运动导致地壳拉张破 裂,引起地壳深部玄武岩浆的强烈喷发,形成覆盖我国西南面积达30多 万平方公里的著名峨眉山玄武岩。 由于玄武岩质地坚硬,破碎程度极小,风化作用十分缓慢,所以在峨眉 山抬升过程中,被剥蚀掉的是玄武岩以上的岩层,从而被玄武岩覆盖的 峨眉山万佛顶,得以耸立在海拔3099米处,成为峨眉山最高峰。(金顶、 千佛顶等山峰也被玄武岩所覆盖)

关于四川峨眉山的研究报告

关于四川峨眉山的研究报告

关于四川峨眉山的研究报告标题:四川峨眉山研究报告引言:四川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圣地,还因其秀丽的自然风景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本研究报告将对峨眉山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文化底蕴以及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一、地理特征:1. 位置: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与四川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

2. 海拔:峨眉山主峰金顶海拔3099米,是四川最高的佛教名山之一。

3. 山体特征:五座主峰相互连绵,形成了壮丽的山脉景色;山上拥有多达76座双峰、三峰,以及许多溪流和瀑布。

二、自然环境:1. 气候:峨眉山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适宜夏季避暑。

2. 植被:山上植被丰富,主要包括杜鹃花、松树、柏树等,形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三、文化底蕴:1. 佛教: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主要以峨眉山寺为代表。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圣物。

2. 武术:峨眉山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峨眉派武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于世。

3. 峨眉文学:峨眉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形成了独特的峨眉文学流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作品。

四、旅游资源:1. 名胜古迹:峨眉山上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金顶、伏虎寺、千佛洞等,这些景点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特色活动:峨眉山还有许多特色活动可供游客参与,如登山、观日出、观云海、品尝峨眉山茶等。

3. 遗产保护:峨眉山得到了国家级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保留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结论:四川峨眉山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以其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峨眉山的文化与自然资源,需要加强相关管理和保护措施,同时提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

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

地质实习报告:峨眉山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峨眉山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在野外实践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我们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及概况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圣地。

地理坐标为东经103°24′~103°42′,北纬29°21′~29°40′。

峨眉山地区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质现象。

三、实习内容及成果1. 地层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沿着预定的路线,观察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

从新到旧,主要有第四系、侏罗系、白垩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和震旦系等地层。

各地层在岩性、颜色、层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地层资料。

2. 构造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多种构造现象,包括褶皱和断层。

褶皱主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形态,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等。

这些构造现象为我们研究峨眉山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岩性观察峨眉山地区的岩性丰富多样,包括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等。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对不同岩性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掌握了各种岩性的特征。

4. 地貌观察峨眉山地区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观察了山地地貌、河谷地貌等地貌类型,了解了地貌与地层、构造之间的关系。

四、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层、构造、岩性和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在野外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此外,本次实习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和重要性,激发了我们对地质事业的热爱。

总之,本次峨眉山地质实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

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一)地层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

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

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

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

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

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报告——峨眉山地质地貌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也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样,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进行了深入了解和探究。

峨眉山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2.5亿年前的三叠纪,当时该地区为海底沉积层。

后来在侏罗纪晚期,由于地壳的活动和运动,该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隆起和下陷,形成了目前令人叹为观止的峨眉山山脉。

在晚白垩纪末期,受到板块构造的影响,该地区又发生了广泛的地震运动,造成了长江成熟沉积盆地的快速下沉。

这些地震活动导致了高山峡谷的形成,形成了峨眉山的壮观地质地貌。

峨眉山是一个典型的侵入式火山群,整个山脉由大约50座火山喷发所形成,分为中、南、北三个区域。

每座火山喷发期间都会喷出一些火山喷发物质,例如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等,这些物质在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形状不同的岩石,例如安山岩、粗面岩、英安岩等,这些岩石组成了峨眉山特有的地质景观。

在峨眉山的山区,还有不少地质景观非常值得关注。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峨眉山北坡的“千佛崖”。

千佛崖是一个悬崖峭壁,其崖上大约有五百多座石佛像。

这些佛像是历史上几代佛教寺院修建的,由于峨眉山地质地貌特殊,山脉剖面多为陡峭峰峦和极深沟壑,加之层层树枝遮挡,千佛崖的形成更是出奇制胜。

此外,峨眉山还有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质景观叫做“九曲栈道”。

九曲栈道是峨眉山最具代表性的游览景点之一,全长约8公里,是一条蜿蜒盘旋在山腰之上的表演走廊。

该栈道因其弯曲多样,被称为九曲栈道,也是峨眉山蜿蜒多变的地质地貌的代表。

总之,峨眉山的地质地貌十分丰富多彩,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造就了这片山区的壮丽景观和丰富文化内涵。

在本次实习中,我们对峨眉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好地认识到地质地貌的重要性,只有对地质地貌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峨眉山市地理环境

峨眉山市地理环境

峨眉山市地理环境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下辖,是一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城市。

峨眉山市地理环境优越,地处川西高原,境内多山丘陵,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系分布等方面介绍峨眉山市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峨眉山市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和丘陵地带居多。

境内最著名的地理地标当属峨眉山,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

除了峨眉山外,市内还有许多山峦连绵起伏,河谷地带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些山地和丘陵为峨眉山市增添了壮丽的自然风光。

气候特点
峨眉山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气候条件为峨眉山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基础,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风景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水系分布
峨眉山市的水系分布广泛,境内有多条河流穿行而过。

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有峨眉河、青衣江等。

这些河流在市区交汇成网,为当地的灌溉、水运等提供了便利,也为周边的生态系统形成了重要的支撑。

总体来说,峨眉山市地理环境独特丰富,山水相间,气候宜人,为当地的发展和生活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峨眉山介绍

峨眉山介绍
③ 拟建水库库区宽窄河谷地貌成因分析

④ 拟建水库坝址区坝肩岩体稳定工程地质分析
⑤ 拟建水库坝址区渗漏工程地质分析
⑥ 拟建水库坝型选择论证
⑦ 拟建水利工程当地建筑材料论证
⑧ 拟建水库坝基稳定工程地质分析
⑵ 实习报告提纲及编排格式 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工程任务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2 评价目标段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2.2 地质构造 3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3.1 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3.2 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3.3 岩体结构类型 4 评价目标段河谷类型判断 4.1 主要结构面与河谷延展方向间的关系 4.2 河谷类型判断 5 专题分析 6 工程措施 7 结论及建议
工 程 地 质 学
峨眉山地质实习情况介绍
1. 峨眉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水系
峨眉山最大相对高 峨眉山地处四川省 差2600m,按高程 峨眉山市,位于成 区内水系属大渡河 与高差,大峨山应 都市西南约300km。 水系,受西南高、 属强烈切割中山; 区内交通发达,北 东北低的地形控制, 龙门洞一带属中等 可由成昆铁路、成 河流流向均自西向 切割中山;山麓地 乐成雅高速抵成都, 东,并在归入大渡 带龙马山、红株山 南至峨边、西昌, 河后继续东流至乐 等为具有残丘特征 东到乐山。 山并注入岷江。 的低山,峨嵋平原 则以西南高、东北 低为特点。
⑶ 五显岗 —— 一线天 —— 万缘桥 ① 观察向斜的形态 ② 了解河谷地貌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关系 ③ 了解断裂构造与岩溶间的关系 ④ 了解水工建筑将会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⑤ 认识峨眉山花岗岩
4.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⑴ 实习报告专题 ① 拟建水库库区××地层段岸坡稳定工程地质分析
② 拟建水库库区××地层段库区渗漏工程地质分析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最新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精品

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地学价值峨眉山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在古生物与地层学、构造学等地学方面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探究的,欢迎阅读参考。

1、引言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遗留下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十分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1].峨眉山与乐山大佛在1996年被列入自然与遗产名录,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遗产[2].它保存着超过4亿年的沉积记录,记录超过8亿年的地质历史,又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因此不仅有震旦-寒武系界限国际层型参考剖面等典型的地质剖面景观,又有峨眉断块山、五显岗、河流深切峡谷等多样的现代地貌景观。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完成的1∶20万填图初步揭示了峨眉山地区的地层及构造特征[3],这期间对峨眉山及邻区典型地层剖面进行详细的古生物、古环境方面的研究[4~7].在峨眉山自然(地质)遗产方面,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化发展等方面[2,8],这些研究一方面未对峨眉山地质遗迹资源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并没有有机地将地质遗迹与峨眉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整体研究分析,探讨地质遗迹研究的科学意义。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分析峨眉山风景区地质构造特征,整体评价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体系,并简要分析地质遗迹研究在地学方面的科学意义。

2、峨眉山区域地质背景峨眉山地处扬子板块西缘,按大地构造属性划分,归属为上扬子陆块川中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断块山[9].以北东走向的峨眉山断层、北西走向的丰都庙断层为界,将峨眉山地区分为3个一级断块,西侧为峨眉山断块,南东侧为二峨山断块,东侧为峨眉平原断块。

峨眉山断块整体是一个大背斜---峨眉山背斜,轴向走向近南北,核部在张沟-洪椿坪一带,出露震旦系地层及晋宁期花岗岩。

峨眉山背斜受到后期的改造,形成三侧由断层围限的钝锥形断块山,北侧以左旋走滑断层麻坝子-万年寺-大峨山断层为界,南侧以右旋走滑-峨眉山断层为界,东侧以报国寺-伏虎寺逆冲断层系列为界。

峨眉山介绍

峨眉山介绍
5 专题分析
6 工程措施
7 结论及建议
一级标 题,字 号小三, 宋体, 加粗
⑵ 实习报告提纲及编排格式
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工程任务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2 评价目标段地质条件 2.1 地层岩性 2.2 地质构造
3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3.1 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3.2 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3.3 岩体结构类型
所,严禁乱丢、乱弃。
最后,祝大家运气足够好,能看到佛 光、云海、日出!
陆相 沉积 环境
海退
海进
海退 海进
3 评价目标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3.1 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3.2 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3.3 岩体结构类型
4 评价目标段河谷类型判断 4.1 主要结构面与河谷延展方向间的关系 4.2 河谷类型判断
5 专题分析
6 工程措施
7 结论及建议
正文,字 号小四, 宋体,行 距1.5倍
图、表编排格式
表格名称 置于表格 之上,居 中,并有 编号,名 称字体为 宋体,五 号字体, 加粗 图名置于图件之下,居中,并有编号,名称字体为 宋体,五号字体, 加粗
2. 地质概况
(1)地层
张沟
峨眉山花岗岩(γ2 )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的 洪椿坪
岩浆岩
石笋沟 峨眉山玄武岩 斜斑玄武岩(具五~六变形粗大柱状节理)
微晶玄武岩(具细长柱状节理) (P2β) 杏仁状玄武岩
有除石炭系~中奥陶统外的所有地层 沉积岩 具体岩性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
特点:海、陆相交互沉积(反映出海进、海退的周期特征)
⑵ 实习报告提纲及编排格式
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1.1 工程任务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工程地质》峨眉山介绍

《工程地质》峨眉山介绍

5. 学习态度
地质学本科生在作室内砂样的观察、统计、描述 White Inyo 县 Range 地质构造填图实习 内华达州 Washoe Palomino Mountains填图实习
何鹏摄于2009年1月27日
何鹏摄于 2009 年 55 月 224 日日 何鹏摄于 2009 年 月
6. 实习生活
由于镁铁质岩浆携带大量的硫,因此大量的火山尘埃和硫化物都会喷射到大气的平流层, 形成富含硫酸盐的“云层”(气溶胶)。 这些不易消散的硫酸“云”,不仅会极大地阻挡和吸收阳光,从而导致短期内全球急 剧变冷。同时,其形成的酸雨,也会对全球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造成极大的损害。
何鹏摄于川大花园南园大门处,2005年11月 何鹏摄于2006年11月 何鹏摄于2003年6月 何鹏摄于2006年11月
(2)地质构造 峨眉山背斜 (核部位于张沟、洪椿坪一线) 峨眉山断层(逆断层,最大断距达 3500米) 断裂 褶皱构造 观心庵断层(逆断层) 牛背山背斜 构造 为峨眉山背斜东翼上的次级褶皱 牛背山断层(在挖断山垭口, 桂花场向斜 P1 灰岩覆于P2 玄武岩之上)
2. 地质概况 (1)地层 峨眉山花岗岩( 2 ),出露于峨眉山背斜核部的 岩浆岩 峨眉山玄武岩
张沟 洪椿坪 石笋沟 斜斑玄武岩(具五~六边形粗大柱状节理)
柱状结构岩体
( P2 )
峨眉山金顶玄武岩 斜长石斑晶玄武岩 微晶玄武岩(具细长柱状节理)
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杏仁状玄武岩 峨眉山 微晶玄 武岩, 有除石炭系~中奥陶统外的所有地层 何鹏摄 沉积岩 具体岩性有砂岩、泥岩、碳酸盐岩 于峨眉 山龙门 特点:海、陆相交互沉积(反映出海进、海退的周期特征 ) 洞地质 实习点, 2003年6 实习区内无变质岩出露 月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地质地貌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_地质地貌特征

峨眉山自然概况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学上峨眉山被称为“峨眉断块带”,是一座悬崖峭壁众多的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一瓦山断块带。

峨眉山主要的地质构造包括3大褶皱和6大断层:即峨眉山背斜、桂花场向斜和牛背山背斜以及峨眉山断层、观心庵断层、万年寺断层、初殿断层、牛背山断层和大峨寺断层。

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总厚度达7 000多米。

其中,晚元古代一三叠纪中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纪晚期为海陆过渡相沉积,侏罗纪一古近纪早期为河湖相沉积,古近纪晚期至新近纪为冲积层、洪积层和冰川沉积等。

该区地层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和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学资料。

峨眉山地区在晚元古代(距今8.7~6.0亿年)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积了厚达1258m的碳酸盐岩,即现在出露于洪椿坪至九老洞一带的白云岩,含藻类化石。

晋宁期末(距今10~8.5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晋宁运动使峨眉山地区褶皱回返为一个低平的地台区,同时,大量的花岗岩岩浆侵入地壳,形成了峨眉山的基底岩系和背斜的核心部分,即今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和张沟一带的峨眉山花岗岩。

寒武纪时期(距今5.4~4.9亿年),峨眉山地区地壳缓慢沉降,但升降运动不明显,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碳酸盐为主的白云岩,出露于遇仙寺、九岗子和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含丰富的化石。

奥陶纪早期(距今4.8~4.7亿年),峨眉山地区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地壳上升,首次成为陆地,残余地层主要为石英砂岩、泥岩、页岩、白云质灰岩和泥质粉砂岩等,构成峨眉山背斜的两翼,分布于阎王坡和大乘寺等地,含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此后,峨眉山地区处在长达近2亿年的剥蚀之中,导致在地层剖面中缺失了中奥陶世至石炭纪的地层,二叠纪地层不整合地覆盖在早奥陶世的地层之上。

早二叠世中期(距今2.9~2.7亿年),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的海浸,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遭受剥蚀的扬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峨眉山地区又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m的碳酸盐岩,为现代峨眉山的悬岩和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例如雷洞坪千米悬岩和七十二洞。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

峨眉山的地质成因峨眉山雄镇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体位置29º26ˊn 103º26ˊe。

山林拔地而起,峰峦重叠,高插入云。

千百年来,就以它雄、秀、险、奇的风姿著称于世。

山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地貌景观及典型的地质特征。

一.地质部分(一)地层峨眉山区地层出露较全,在全世界出露的13个系的地层中,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其余10个系均有出露。

总厚度达7490.32米。

其中,震旦系上统——三叠系中统主要为海相沉积;三叠系上统为海陆过渡相;侏罗系一—下第三系为河湖相;上第三系-——第四系为冲积层、洪积层及冰川沉积。

前震旦系峨眉山岗岩、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断层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张沟两侧谷坡上及黑龙江、白龙江深谷中。

岩性特征:灰白色、浅灰色及肉红色,中至细粒结构(一线天一带)和中粗粒似班状结构(张沟)。

岩体出露部位为边缘相和过渡相。

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统及上统下部列古六组。

上统观音岩组直接不整合于晋宁期峨眉山花岗岩岩体之上。

峨眉山花岗岩出露于石笋沟、洪椿坪、牛心寺、张沟等地,构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岩体剥蚀较浅,仅出露了边缘相和过渡相。

(1)喇叭岩组(zbl)下部浅灰色砂岩夹薄层不纯白云岩,底部有一层含细砾石英岩(不稳定),上部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层泥至白云岩,顶部夹黑色碳质页岩,厚47.5米。

(2)洪椿坪(zbh)为浅灰色薄层微晶白岩,局部夹硅质条带,含丰富的藻类化石,与下伏喇叭岗组及上伏麦地坪组呈整合接触。

寒武系发育完整,与震旦系连续沉积,为中国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

分布与震旦系大体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岗子、洗象池一带,构成峨眉山背斜两翼。

其东翼受构造影响,地层残缺。

与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触,分下、中、中上统。

(1)麦地坪组(Є 1m)为浅灰至深灰色中厚层状微晶白云岩,中夹有硅质岩,硅质条带及磷块岩,是本区最主要的含磷矿层位。

(2)九老洞组(Є 1j)底部为一层黑色、灰色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其上为灰、深灰、黄灰色等薄至中厚层泥质粉砂岩,顶部为灰色页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井田内地层(见表1)有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龙谭组(Pl)、下三22叠统飞仙关组(Tf)、永宁镇组(Tyn)及第四系Q。

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11 如下:
1、第四系(Q)
厚0,41m,以残积物、坡积物,崩积物滑坡堆积体为主。

坡积物、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同向坡及单斜谷中,崩积物分布于陡崖脚下,另外在井田内分布有大小6个滑坡区。

冲积物主要分布在北盘江、发耳河两岸。

与下伏基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yn) 1
本区出露三段,四段被剥蚀,总厚平均405m。

3 第三段(Tyn):灰色薄至厚层状石灰岩夹泥质灰岩。

区内可见残厚约100m1
左右。

2第二段(Tyn):以黄灰、灰绿争钙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夹钙质粉砂岩及细砂
1
岩,顶部25m左右为薄层泥灰岩,厚154-185m,平均厚160m。

1第一段(Tyn):以浅灰,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灰岩,下部夹钙质泥岩薄层。

1 厚144-150m,平均厚145m。

永宁镇组产:Tirolites SPinosus(刺提罗菊石)Pteria cf.murchisoni(莫氏翼蛤相似种)、Entoliun discites microtis(小耳海扇)等化石。

3、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f) 1
总厚约629m。

分上、下两段,其上段分三个亚段。

2-3上段三亚段(Tf):黄灰色薄层状泥质灰岩夹钙质粉砂岩。

底部20m左右为紫1
红色钙质泥岩,厚约161m。

发耳矿井地层简表表1



(m

)
0-
第四系(Q)
41
0-
90下第三系(E)
二上
桥1

三叠系(T) 组6
(
(6
T) 3
T3e
) 法
下郎
段组29
中统(T) (2
(9
Tf2T21
) f)

段,
关岭组(T2g) (10Tg0 2 3
)
192 中段(Tg) 2
2-
35
2
11
8-1 下段(Tg) 2
18
2

第宁
四镇57

下统(T) 组-21
(T2(03 4
ynT2
) n
y)
3 第三段(Tyn) 882 -3
25
135-2 第二段(Tyn) 2 160
101-1 第一段(Tyn) 2 211
上35
飞仙关组段4-
(Tf) (591
Tf0 1
2
)
97
1 下段(Tf) -11
90

上谭18
统组5-
二叠系(P)
(46(
l
P) p5 22
)
20
峨眉山玄武岩0- 组(pB) 732
2

上口
段74

下系(P) (-21 (
pm85 1p12
) m)
270-1 上段(pm) 1 600
70
栖霞组(pq) -21 37
梁山组(pl) 301
-1
22
石炭系至二叠53 系过渡层-5
(c-p) 5

上平17统群0- 石炭系(C) ((27C) Cm0 33 p)
达12
中统(C) 拉1-2 组13
(0 Cd2
)
35
滑石板组
-5
(Cd) 2
45

佐28
组3-
下统(C) 1
(52
Cb9 1
)
21
大塘组(Cd) 1 9-
41
6
91
岩关组(Cy) -21 03

上化
90
统组
泥盆系(D) -2 ((
92
D) Dd33
)
74
响水洞组
-1
(Dx) 3
36

烘26
组0-
中统(D) 2
(71
Dh6 2
)

段67
罐子窑组
(-3
(Dg) 2
Dg12 2
2
)
11
1 下段(Dg) 0-2
29
3
2-2上段二亚段(Tf):紫色、灰绿色相间,钙质泥岩与细砂互层,中部及底部夹1
较多的细砂岩透镜体,厚198m。

2-1上段一亚段(Tf):紫红色泥岩夹薄至厚层状细砂岩,富见蠕虫状方解石脉。

1
厚101-132m,一般120m。

飞仙关组产:瓣鳃类、菊花石动物群:Claraia wangi(王氏克氏蛤)、OPhiceras(蛇菊石)、Eunorphotis multiformis (多钸正海扇)等。

4、二叠系上统龙谭组(Pl) 2
由灰—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泥岩及煤组成。

含煤47-78层,底部2-3m为铝质岩。

含大量菱铁矿结核、黄铁矿结核。

总厚410-430m,平均厚418-68m。

根据岩性及含煤性,将本组划分为三段: 3上段(Pl):17号煤层底板至龙谭组顶界。

厚170-190m,一般181m。

2
2中段(Pl):标志层B顶板—17号煤层底板。

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26
1下段(Pl):龙谭组底界(铝质岩)—标志层B顶板。

厚57-107m,平均厚
80.27m。

26
龙谭组产:Gigantonclea(单网羊齿)、Gigantopteris(大羽单齿)、及Oldhamina(欧哈姆贝)、Meedella(米克贝)、Codonotusiella(喇叭 )等化石。

5、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B) 2
上部为灰绿色玄武岩,坚硬致密,具紫红色铁质晕圈,有气孔。

厚度不详。

二、煤层
含煤地层为龙谭组,含煤情况见表2,现将在龙谭组分上、中、下三段分述如下:
3上段(Pl):厚150-201m,平均厚181m,本段除煤以外主要岩性为细砂岩、粉2
砂岩、其次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产大羽羊齿、栉羊齿、细羊齿植物化石,中部及顶部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小,井田南西部略偏薄,北部略偏厚,北东角最薄小于150m;倾向上北东部深部与浅部无大的变化,南西部深部有变厚之趋势;横向上变化规律不明显。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5、7、10、13、16号煤层底板。

龙谭组含煤特征表表2
地层煤层可采厚度
含含
煤煤层代号厚度(m) 层数厚度系厚度(m) 系数数数
(%) (%)
150-201 20.35-30.96 22.12-14.93 3Pl 21-23 14 13 11 2
181 25.38 20.46
137-179 6.67-17.34 1.02-5.92 2Pl 10-32 8 4 3 2
157.41 12.55 4.55
57-107 1.78-16.31 0.22-8.27 1Pl 3-18 11 3 5 2
80.27 9.13 3.76 本段含可采煤层1、3、5-2、5-3、7、10、12、13-1、13-2、14、15-2、16、17号共13层,其厚度、间距、层数较稳定。

本段顶部1号煤层顶板为标志层B1,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一般.5-5.0m,产瓣鳃类及腹足类动物化石,全区稳定。

中段(P2l2):厚137-179m,平均厚157.41m。

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碎屑岩组成,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17号煤层以下富含黄铁矿,反应了还原条件。

17号煤层以上一般不含黄铁矿,17号煤层为中段与上段的分界。

产大羽羊齿、细羊齿、栉羊齿植物化
石。

26号煤层顶板产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腹鳃类、腹足类动物化石。

本段沉积厚度变化较大,横向上井田中部较薄,南西和北东部较厚,有两端逐渐增厚之趋势;倾向上井田北东部浅部与深部厚度无多大变化,南西部有浅部较厚,深部较薄之趋势;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17-21号煤层及26-28号煤-1-2层之间。

本段含大部及局部可采煤层21、23、23、17,煤层沉积连续差,厚度、层间距变化大,时有尖灭、分岔现象,煤质差、结构复杂。

1下段(Pl):厚57-107m,平均厚80.27m,除煤层外本段主要由细矿屑岩组成。

2
岩性有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含黄铁矿结核及菱铁矿薄层。

底部为一层厚2-3m左右的铝土岩;中部夹一层凝灰质砂岩;顶部为一层厚1m左右较稳定的高岭石泥岩(B[sub]6),为下段与中段的分界标志。

产大羽羊齿、带羊齿植物化石,29-3顶板稀少的腕足类、瓣鳃类动物化石。

本段岩性沉积厚度变化大,横向上其沉积厚度有井田南部较厚,北部较薄之趋势,但规律不明显。

基最厚点是1105号孔107m,最薄点是902号孔57m。

倾向上浅较厚,深部偏薄。

从剖面上看砂体主要呈带状分布于33-34号煤之间,呈透镜状分布于29-1—标志层B6之间,这些砂体控制了本段的沉积厚度变化。

本段含可采煤层29-1、29-3、33号,煤层间距变化大,连续性差,煤层增厚、变薄、分岔、尖灭现象普遍,煤层结核复杂,煤质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