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把握十三五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
把握十三五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
辛鸣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5(000)0z1
【摘要】今日的中国,我们应该关心的不是有没有战略机遇期,而是我们能否始终抓住战略机遇期.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是在变动但并没有逝去;是在发生变化,但是在变得更好.在这样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可以大有作为,我们也必须大有作为.
【总页数】2页(P6-7)
【作者】辛鸣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02
【相关文献】
1.深刻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
2.深刻把握"十三五"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变化
3.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
4.深刻认识国际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新内涵
5.战略机遇期内涵深刻变化下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已来:创新驱动引导时代新变化
未来已来:创新驱动引导时代新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的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未来已来已成为现实。
创新,作为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引导着时代的新变化。
无论是在科技、商业、文化还是社会领域,创新都在不断地塑造着未来的面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创新驱动引导着我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类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传统的农业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未来,科技创新将继续引导着时代的新变化,改变着人类的生活。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随着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了诸多领域的重要工具,从生产制造到医疗保健,从金融服务到交通运输,人工智能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引导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率。
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将为未来带来新的变革。
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医疗保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基因编辑到干细胞治疗,生物技术正在改变着医疗保健的面貌。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奇迹,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也将引领未来的变革。
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了改变人类未来的必由之路。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提供更加环保和持久的能源供应,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
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商业创新商业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商业创新的意义更加重大。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娱乐方式等,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传统企业和创业者带来了新的商机。
15届8中全会
关键词1——全面小康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专家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这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关键词2——经济速度全会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专家解读:未来5年将有什么样的“中国速度”?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 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
作为发展中国家,适当经济增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如何将GDP在内的若干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统筹考量,考验政府的智慧。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中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必须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三五”期间还会面临较大的稳增长压力,仍需要依靠改革释放红利、破除困难。
关键词3——创新发展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专家解读:自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自主创新、创业的政策,全民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空前高涨。
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认为,属于中国的创新、创业“黄金时期”已经来到。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宁家骏等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以互联网+、通信、高铁、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步入从量变到质变、从产业规划到发挥市场力量推动的崭新阶段。
关键词4——协调发展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
辛鸣谈全球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辛鸣谈全球发展中的变与不变万物皆变,这是哲学的基本理念。
无论是古希腊“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箴言,还是古代中国“生生不息之谓易”,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关于变,有两个侧面的内涵,一个侧面:变是必然的,不变是不可能的;第二个侧面:变是必须的,不变就不可能存在。
但具体到某一个有特定内涵或质的规定性的客体来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变中必须有不变,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定阶段变化中的质的规定性是不能变的。
如果把不能变的给变了,就会丧失根本(辛鸣先生这里讲了“变”中必须有不变的道理,就是事物有“变”与“不变”两种属性,如果忽略这个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就不精确不完整了。
读者- 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与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的认识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改变”是什么样一种改变,一定要搞清楚社会主义什么是可变的,什么是不可变的?什么是必须变的,什么是绝不能变的?比如说,改变是从小孩变成大人了呢?还是从张三变成李四了呢?这两个变化可是有本质的不同。
一个制度,比如说A制度,在改革的过程中间、在改变的过程中间,变成了B制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设想一下,这个A制度还存在吗?又比如说我们有一辆红旗小轿车。
有的朋友说,红旗小轿车的座椅不好,我们换,换上了奔驰的座椅;后来又说,那个发动机也不好,换上了奔驰的发动机;再后来轮胎也不行,再换上奔驰的轮胎;最后,为什么不把壳子也换成奔驰的好看呢?把壳子也换了。
这样换来换去,换到最后这辆车究竟是中国的红旗呢?还是德国的奔驰?哲学关于“变”,除了对“变什么”的追问之外还有对“何时变”的追问。
有一个关于谷堆的辩论,我们称之为“谷堆悖论”。
大致意思是这样:假定有一堆谷子形成一个谷堆,哲学就来追问,从这个谷堆中拿掉一粒谷子,谷堆还是不是谷堆?答案是毫无疑问的,当然是谷堆;再拿掉一粒呢?答案应该也不会变。
那么就这样不断地一粒一粒地拿下去,虽然谷堆在不断缩小,但好歹还能称之为是谷堆后至少说谷堆还存在。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中央党校教授解读: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
“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
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
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五大发展理念研究综述作者:黄静来源:《好日子(中旬)》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自此,学界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如火如茶地展开。
目前,学界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学界从其形成、内涵、特征、逻辑关系、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仍有待深化。
本文试图梳理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自此,五大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专家、学者多层次、多角度对五大发展理念作出了分析与展望。
本文旨在近几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以初步概述。
一、“五大发展理念”形成的背景(一)从整体上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进行探讨辛鸣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党总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中国60余年及世界数百年的发展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从发展方位的战略判断、发展理念的战略创新、发展路径的战略支撑、发展挑战的战略跨越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发展战略进行的科学构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
”成龙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当下中国诸多矛盾和风险陷患的解析回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概括提升,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参考借鉴。
”任理轩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思想结晶。
”(二)从某一方面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进行分析吴小妮、王炳林认为:“协调发展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具体表现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来自于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启示。
刘武根、艾四林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创新主题作文 创新之火点燃未来的希望
创新主题作文创新之火点燃未来的希望创新之火点燃未来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也是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关键词,它代表着思维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
创新主题作文带着我们探索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点燃未来的希望。
一、创新是什么创新的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释,它可以是对传统思维的突破,可以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哪种形式,创新都离不开首创、改变和突破。
创新不仅限于科学技术领域,也涉及人文、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
创新不仅是创造新的事物,更是寻找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二、创新的重要性1. 推动社会进步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当社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创新能够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通过创新,我们能够实现科技突破、产品升级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2. 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
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同时,创新也能够为人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3. 培养人才创造力创新是培养人才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思维转变,从而培养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推广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创新的实践1.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的影响巨大。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突破传统限制,实现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技术不断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2. 商业创新商业创新是为市场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产品。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双赢的局面。
3. 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针对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的创新。
创新可以改变传统观念,解决社会痛点,提升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辛鸣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明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初,在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一种模糊的认识。
认为科学发展观不就是在发展观前面加了“科学”两个字吗?如果加上这两个字就科学了,那么做其他任何事情加上“科学’’两个字,不也就都科学了吗?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这种观点在党员干部中间已经不再有市场,但一些疑虑和困惑还存在于一些同志心中。
如果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所在讲清楚,那么实践自觉性就是空话。
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弄明白科学发展观为什么是科学的。
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模式选择、发展的战略取舍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取得了科学的成果,赢得了科学的地位。
(一)关于发展的价值指向发展的价值指向,说到底就是发展是为了什么。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发展阶段,任何的发展都必须回答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是目的还是手段?发展能否成为一部分人占有另外一部分人利益的策略手段?这三个问题是关于发展最基础性的问题,但也是不容易回答好的问题,在实践中往往容易走偏。
这些年,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称之为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
第一个异化,发展被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
自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以后,发展在我国的地位与日俱增。
发展是主题、发展是主线、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笼罩在发展身上的这个光环越来越大,越来越耀眼。
可就是在这一系列耀眼的光环中,发展被神话了,被推上神坛了。
我们很多同志想当然地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一切工作都要为发展让路。
这个观念对不对呢?我们党这么多年来改革开放,不就是想让党员干部确立起尊重发展、支持发展、推动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吗?现在大家开始有这样的意识了,怎么能质疑呢?坚持发展、推动发展、尊重发展没有错,但要是走过了头,变异为为发展而发展,问题就出现了。
中央党校教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央党校教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2011年08月02日 13:4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1) 【字体:↑大 ↓小】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围绕这一论断,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事业呼唤制度,实践铸就制度“科学的制度安排是让一项事业从理念走向实践,从理论变为行动的关键。
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辛鸣说。
辛鸣介绍,自从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之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这些成果中有物质层面的,比如经济总量的增加、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有观念和社会关系层面的,比如新的经济政治社会运行模式、科学的经济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进步的思想与理念等。
物质层面的成果是相对稳定、容易保持的,观念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果则是容易改变的,而如果观念社会层面的成果保持不住,物质层面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
要想把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甚至上溯6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取得的这些观念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成果很好地保持巩固下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把它们固定下来。
辛鸣指出,我们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把经济改革中的成果巩固住;通过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成果也加以巩固并且发扬光大;通过深化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社会和谐。
辛鸣强调说,60多年的艰辛探索,30多年的凯歌突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既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又有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创新主题作文 创新引领时代的浪潮
创新主题作文创新引领时代的浪潮创新引领时代的浪潮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
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或者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和态度,它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以创新主题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展开论述。
一、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或者想法。
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意味着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体制约束,勇于面对未知和风险,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和新的途径。
创新不仅能够给社会带来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个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创新的推动力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的追求。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不断的创新,而激发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们对于更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问题的解决。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环境,企业需要创新来适应和超越竞争,个人需要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在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创新变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的路径创新有多种途径和方式。
首先,科技创新是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社会带来了诸多变革和机遇。
其次,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创新社会的基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创新平台和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社会制度和政策创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通过改革和创新制度机制,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激发创新动力,为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创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技术壁垒、资金压力、人才不足等。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推动创新社会的建设呢?首先,加强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一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打破学科壁垒和创新隔阂,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公务员辅导之时事政治:辛鸣 让兴国之魂走向大众实践
公务员辅导之时事政治:辛鸣让兴国之魂走向大众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兴国之魂,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文化本来已属于精神产品,但是文化背后还有精神。
没有精神的文化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符号。
一种精神决定着一个社会对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立场与态度,比如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又是荒谬的,等等。
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文化背后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有力地解决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等重大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试想,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还能叫社会主义国家吗?快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吗?没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如何去鼓舞人民的斗志?不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怎能引领社会风气、文明风尚?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兴国之魂,视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使之成为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有力思想武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体系只能是理论领域的表述。
如果普通大众记不住的东西,若照着念都容易念乱的东西,怎么可能变成举手投足的自觉行动。
理论要想进入实践领域就必须要有实践的形态。
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拍脑袋,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的几条原则。
新视角新观点
新视角新观点作者:暂无来源:《求知》 2019年第5期以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问题,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在4月15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下坚毅前行的,新中国的国家建设与治理70年辉煌成就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成果。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但是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在场,也必须在场,继续指导我们分析和解决时代课题。
回应并解答时代课题,我们才能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世界的同时,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从而永远占据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合作共赢的七个方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毛新雅在4月2日《光明日报》撰文认为,作为中国为世界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搭建起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促进合作共赢的理论要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投资贸易的增长有利于缓解储蓄与外汇“两缺口”;第二,产能合作推动工业化发展,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第三,工业化开启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第四,多元投融资选择缓解资金缺口,激活金融机制;第五,缩小发展鸿沟,消减数字鸿沟;第六,助力实现联合国建立“发展的全球合作机制”的目标;第七,超越“中心—外围”格局,提升区域治理能力。
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以及经贸合作,在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释放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潜力,实现经济合作中的互利共赢。
以“无我”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4月11日在《中国纪检报》撰文表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不负人民,唯有实干,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辛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责任编辑 陈晰
1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他 强调,首先 对马克 思 主 义 信仰 的 重申体 现了回归 政 党 本 质 的新自觉。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 的发 展,中国共产党 所处 历史 方
位和执政 条 件、党员队伍组成结 构 都发 生了重 大变化,因此 过去 习以为常的工作 方法、行 为模式 也会 随 之 发 生 改变,这种“与时 俱进”是理所当然的。正如十八大 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 思主 义的 信仰,对 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 义的 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 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 支柱。这么一种奋斗理想、奋斗目 标、理想信念,这是一个政党最核 心的内容。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 么我们就和其他政党没有区别了, 何谈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因此, 在走向现代 政 党的过程中,一定 要坚持和发扬 政 党优势,在理论 创 新、政 治 先 进、组 织有力、制度 科 学 、人 民 群 众 支 持方 面 守 住 我 们的政党根基,保持政党的先 进 性和纯洁性。
辛 鸣说,这 次在十八大 上明 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提 了出来,让它成为中国共产 党 和 中国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这 就为中国社会未 来真正又 好又快发展,为 我们坚定地 走中 国特 色 社会主 义 道 路奠 定了坚 实 的思想基础。“在这里要特别强调 的一点是,确 立科学发 展观的指 导地位,不是我们 哪 一 个人的意 志,而全党的共识,是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实践的要求,是 全国 人 民 的 愿 望 。并且 指 导 地 位 的 确 立 只 是 第一步,消除 制约科学发 展的各种障碍,构建促 进科学发 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未来中国社会 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 为重要。”
创新主题作文 创新谱写新时代的乐章
创新主题作文创新谱写新时代的乐章创新谱写新时代的乐章新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创新涉及到各个领域,无论是科技、商业还是文化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创新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面对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挑战,创新可以为我们开辟新的解决路径,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创新方式之一。
在科技领域,创新意味着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不断挖掘新的科学原理和发展方向。
例如,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使得人类在医疗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科技创新的成功往往需要颠覆性的思维和跨学科的合作,才能推动一项技术的突破。
三、商业创新商业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正在不断变化,只有创新的企业才能迎合市场需求,保持竞争力。
例如,共享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于物质消费的观念,通过共享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电商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将传统线下的商业活动转移到了线上,提高了消费者的便利性和体验度。
商业创新需要跟上市场的步伐,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这些需求。
四、文化艺术创新文化艺术的创新是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文化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与科技和商业相结合。
例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影、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和艺术形式;戏剧演出的创新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例如互动演出和虚拟现实等。
文化艺术创新需要保留传统的底蕴,同时吸收现代的元素,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十二五”: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本报记者白全贵日前,备受瞩目的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
会议公报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如何解读五中全会的重要意义?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论断和部署对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博士。
“十二五”处在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上记者:五中全会对“十二五”的发展时期,有三个判断:“关键时期”、“攻坚时期”、“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三个判断?辛鸣: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十二五”发展历史方位的判断。
社会发展一定要审时度势,只有当我们知道了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目标,才能做出我们该干什么和该怎样去干的决策。
所谓“关键时期”,是指“十二五”规划不仅要为未来五年发展筹划,更要为2020年乃至2050年的发展布局奠基。
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也就是建国100年的时候,要实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这些目标好比盖一座宏伟的大厦,而“十二五”这五年正是这座大厦布局和奠基的关键时期,布局布得好与坏,奠基奠得扎实与否,直接关系着这座大厦能否顺利建成和建成什么样子。
所谓“攻坚时期”是指中国社会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十一五”发展的辉煌成就,让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行列,中国社会已经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
这一变化固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一个国家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迈向高收入经济体的发展模式,不可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经济体迈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既有发展模式,过去管用、能用、好用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方法以后恐怕不再能用了。
但是要从熟悉了、习惯了、做顺手了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上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既有技术的要求,更有利益调整的必须,而这些都是硬骨头,需要下大力气攻坚。
辛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握“十四五” 时期新发展的大逻辑
辛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把握“+四五”时期新发展的大逻辑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 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 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辛鸣撰文认 为,这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 局正式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发展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 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 严治党”。
当前,“十三五”规划 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 需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十四 五”时期新发展的大逻辑,这对 于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 远景目标,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意义重大。
把抿新发M阶段推动办质W发展这一卞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十三五”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发展成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决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这不仅标志着“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在即’还标志着新时代的中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对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这既是我国长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果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体现,也是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要求。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啃完了,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硬任务还有待完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麵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往往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在新发展阶段不能忽视量的增长,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9年第24期辛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辛鸣,哲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致力于以哲学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与中国道路的战略创新,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哲学、政党政治和社会发展战略。
出版学术著作《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特色与优势:中国政治发展之路》《中国战略新布局》《大国核心》《中国道路的哲学自觉》等7部,主编《中南海议题》《日新:领导干部看中国》《十九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忠诚》等著作25部。
制度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形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部灿烂的人类制度文明史。
在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不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发展、兴盛、消亡,既有的制度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谢幕,新生的制度又顺应时代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一过程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进行伟大创造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为历史和实践所证明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这一伟大创造来自对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对制度立场的创造性坚守,更来自对制度力量的创造性释放、对制度价值的创造性塑造。
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一种制度之所以能成为好制度,一定是在对制度规律科学把握、正确遵循基础上创造性运用的结晶。
制度的“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并不只是一个经济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制度主体的创造性贯穿制度发展的始终。
中国共产党人对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仅列举其三。
创造性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厦不仅建立了“四梁八柱”,更形成了完备的制度之网。
创新主题作文 创新革命引领新时代
创新主题作文创新革命引领新时代创新革命引领新时代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它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创新主题作文成为了当代青年人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探讨创新的重要性,创新者的特质以及创新革命对新时代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壮大,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还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创新。
创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具有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创新引领变革,是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在面对激烈的竞争时必须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下去。
企业需要创新来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需要创新来推动社会变革,个人需要创新来提高自身竞争力。
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创新者的特质创新需要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首先,创新者要有敢于冒险和挑战的勇气。
面对未知的领域和风险,创新革命是一场艰难的战斗,需要创新者敢于放手一搏。
其次,创新者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全球化的眼光。
创新并不止于技术层面,它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
第三,创新者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创新往往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协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与他人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创新革命对新时代的引领作用创新革命是推动新时代发展的关键力量。
首先,创新革命可以推动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
正如《深圳经验》所诠释的那样,科技创新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可以引领新时代的经济腾飞。
其次,创新革命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改变市场格局、重塑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最后,创新革命可以培养人才和民族品牌意识。
通过创新,可以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者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并打造国内的民族品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结:创新主题作文涉及到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经济繁荣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鸣: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题
作者:
来源:《中华儿女》2012年第22期
中国开启新征程
——各界人士对十八大后国运展望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意志,而是全党的共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八大报告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总结与相承,又是面向未来,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创新之作,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创新精神。
辛鸣认为,这种创新首先反映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他说,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走自己的路’中‘自己的’的多重内涵。
而‘四个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提出,则是把这些年来一直为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与难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讲清楚讲到位了。
“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标志着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我们对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加清晰,让我们对未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自信。
”。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做出新定位。
“这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又好又快。
但是实事求是讲,有相当多的地方、相当多的领域,科学发展还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地位。
”
辛鸣说,这次在十八大上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提了出来,让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我们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不是我们哪一个人的意志,而全党的共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是全国人民的愿望。
并且指导地位的确立只是第一步,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未来中国社会更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
”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充实了新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大上改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辛鸣指出,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改,改的是精神状态,改的是目标意识。
如果说“建设”更多是一种正向视野,是把小康社会当做一项宏大的事业来做的话,“建成”则是从倒计时的角度,着重从完成目标的角度来要求的,更多强调的是紧迫感。
不过对于小康社会来说,关键点并不在这语汇变化上,要害依然是“全面”。
他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的,有差距的,还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很不协调的,内容也很不全面。
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成就明显,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
发展有一个先后次序,这和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水平有关系,小康社会不可能齐步走、一刀切。
但是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持续的巨大的反差反而会让老百姓在吃饱穿暖后对我们的发展提出质疑。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的,我们过去总认为发展慢了不行,现在看起来,发展快了问题会更多更复杂的原因所在。
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
概而言之,我们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地域的全面,还要包括社会群体的全面,包括内容的全面,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了新自觉。
辛鸣说,“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自身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能否很好地满足和实现。
因此,十八大既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成熟经验与做法一脉相承,又根据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新部署,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体现了新自觉。
”
他强调,首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申体现了回归政党本质的新自觉。
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过去习以为常的工作方法、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种“与时俱进”是理所当然的。
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这么一种奋斗理想、奋斗目标、理想信念,这是一个政党最核心的内容。
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和其他政党没有区别了,何谈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因此,在走向现代政党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和发扬政党优势,在理论创新、政治先进、组织有力、制度科学、人民群众支持方面守住我们的政党根基,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